• 水土流失猛于虎
    《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第一卷》对水土流失(water and soil loss)的定义是“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通俗的讲,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由于不利的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地面的水和土离开原来的位置,流失到较低的地方,再经过坡面、沟壑,汇集到江河河道内去,这种现象称为水土流失。
    根据产生水土流失的“动力”,分布最广泛的水土流失可分为水力、重力和风力侵蚀三种类型。水力侵蚀分在山区、丘陵区和一切有坡度的地面,暴雨时都会产生水力侵蚀。重力侵蚀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的沟壑和陡坡上,在陡坡和沟的两岸沟壁,下部被水流淘空,由于土壤及其成土母质自身的重力作用,分散地或成片地塌落。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沙漠、沙地和丘陵盖沙地区,它的特点是由于风力扬起沙粒,随风飘浮到另外的地方降落。
    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地面坡度陡峭,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高强度暴雨,地面没有林草等植被覆盖;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诸如: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草原上过度放牧,开矿、修路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后不及时恢复,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水土流失对当地和河流下游的生态环境、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都造成极大的危害。水土流失破坏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影响农业生产,威胁城镇安全,加剧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导致群众生活贫困、生产条件恶化,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目前水土流失总的情况是:点上有治理,面上有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外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的治理是很艰巨的任务,需要长期坚持,综合治理,国家目前对水土流失治理十分重视,有关研究单位和专家学者提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方针:
    1.加强水土保持宏观战略研究;2.提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科技水平;3.科学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4.坚持退耕还林还牧;5.建设高标准农田;6.推广节灌技术;7.调整农业结构。
    2009-12-04
  • 环境纳米污染物
    自然界与人为污染的水体、大气与土壤环境中,存在形形色色的微细物质。如果按照它们的粒度排序成为粒度谱,可以区分为粒度在1nm以下的离子、小分子与粒度在100nm~数十μm的颗粒物,在这二者之间的则是粒度为1~100 nm左右的胶体和高分子。它们彼此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可以截然划分清楚的,胶体和高分子与μm级颗粒物的环境行为特征十分相似,因而可以把它们综合起来共同称为广义颗粒物。

    在尺度上至少有一维达到1-100nm范围的化合态以胶体和高分子为主。它们的种类十分繁多,特别是其中人工制造的各类化学品,有相当多种对生态环境会产生程度不同的不良影响,成为环境污染物。举例来说:无机化合物如铝、铁及重金属水合氧化物,聚硫化物,聚磷酸,聚硅酸,碳黑,烟雾,新生微晶体等.有机化合物如各种农药,染料,卤代烃,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内分泌干扰物等等.生命物质中如病毒,生物毒素,藻毒素以及属于蛋白质,多糖,酶等类的污染物如生物分泌物、激素、信息素等等。可见在此尺度范围内几乎集中了最常见的主要污染物质,它们的环境行为与迁移转化过程有许多共同特征,可以总称为环境纳米污染物(Environmental Nano-Pollutants,ENP)加以综合统一研究控制。这一概念的范围比较广泛,其中包括了近来提出的持久性或难降解有机污染物(POPs)和持久性或难降解有毒化合物(PTS)。它们常常与离子、小分子污染物结合在一起,并且共同吸附在微米级颗粒物界面上进行各种反应,发挥生态效应。因此,环境纳米污染物实际上是环境中最主要、最重要的环境科学研究与环境防护技术的对象。
    2009-12-04
  • 生物圈和生态系统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称作生物圈(bioshpere),由大气的对流层,水体和土壤组成。生物圈的范围在地表以上可达2km的高空,而在地表以下可延伸到12km的深度。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几乎都生存在这个范围之中。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物圈中有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典型的如森林、灌丛、草原、湿地和海洋等。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为不同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提供着独特的生存和繁衍的条件。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部分组成的。非生物环境如空气、水、阳光等。它们是生产者能持续合成有机物的必要条件;生产者如植物和光合细菌。它们在有阳光和水的自然条件下,能自行将来自土壤和空气中的简单化合物合成为复杂有机物;消费者,如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它们依赖食用植物或动物而生长、繁衍。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将生产者产生的有机物变成了自己的身体,把自己的粪便和尸体排向大自然;分解者,如细菌和真菌类微生物。它们能将消费者的粪便和尸体分解成简单化合物,使物质流动在大自然中形成循环。
    2009-12-04
  • 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
      水环境污染问题通常可分为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两类。点源污染是指有固定排放点的污染源,多为工业废水及城市生活污水,由排放口集中汇入江河湖泊等水体。非点源污染是相对点源污染而言,指溶解的和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在降水(或融雪)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受纳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并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或其它形式的污染。如农业生产施用的化肥,经雨水冲刷流入水体而造成农业非点源污染;再如城市交通中,汽车尾气排放出的重金属物质,随降雨或融雪后的地面径流,经城市排水系统而进入河流,造成水体污染。国内有的文献或媒体中又称非点源污染为面源污染,通常在比较正式的、学术性较强的文献中多称非点源污染,它是从英文“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简称NPS污染)转译过来的,故使用“非点源污染”更为确切。非点源污染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广义指各种没有固定排污口的环境污染,狭义通常限定于水环境的非点源污染。 

      与点源污染相比,非点源污染起源分散、多样,地理边界和发生的位置难以识别和确定,随机性强、成因复杂,且潜伏周期长,因而防治十分困难。随着各国政府对点源污染控制的重视,点源污染在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已经得到较好的控制和治理,而非点源污染,由于涉及范围广、控制难度大,目前已成为影响水体环境质量的重要污染源。 
    2009-12-04
  • 中水回用好处多
      中水就是将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用过的优质杂排水(不含粪便和厨房排水)以及生活污(废)水,经集流再生处理后,回用充当地面清洁、浇花、洗车、空调冷却、冲洗便器、消防等不与人体直接接触的杂用水。

      中水就近回用,水量有保证、输送距离短,减少了城市供水和排水水量,减轻了城市给排水管网的负荷,中水回用对于给排水建设的总投资是经济的,对缓解我国水资源不足及城市供需水矛盾、减轻水质污染也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现有中水处理工艺分为预处理、主要处理及深度处理单元。

      为鼓励中水技术应用,在北京,法规规定建筑面积两万平米以上的建设工程必须按规定配套中水设备。另外,中水水路必须与其它给水排水水路分隔开,并涂以浅绿色标志,避免误饮误用。
    2009-11-17
  • 食物链和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food chain)。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就是食物网(food web)。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不仅在进化历史上有改变,在短时间内也有改变。如动物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食物的改变,动物食性的季节性变动,都会使食物网的结构发生变化,只有在生物群落组成中成为核心的,数量上占优势的种类,食物联系才是比较稳定的。一般来讲,食物网越复杂的生态系统,及结构越稳定,抗外来干扰的能力越强。这是因为在具有复杂食物网的生态系统中,由于外来干扰等因素的影响,一种或几种物种消失或减少后,可以由其他物种替代,系统不会因此而失调。相反地,食物网简单的生态系统中,某种物种,尤其是在系统功能上起关键作用的种,一旦消失或受到严重破坏,就可能引起整个系统的剧烈波动。
    2009-11-17
  • 什么是生命周期评价
      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即LCA)。是指对一个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中输入、输出及其潜在环境影响的汇编和评价。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进入自然生态环境的废物和污染物越来越多,超出了自然界自身的消化吸收能力,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影响。同时工业化也将使自然资源的消耗超出其恢复能力,进而破坏全球生态环境的平衡。因此人们越来越希望有一种方法对其所从事各类活动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有一个彻底、全面、综合的了解,能够评估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即从原材料的获取、产品的生产直至产品使用后的处置对环境的影响,以便寻求机会采取对策减轻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生命周期评价就是国际上普遍认同的为达到上述目的的方法,是一种用于评价产品或服务相关的环境因素及其整个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的工具。

      LCA的发展经历了从思想萌芽、学术探讨到广泛关注和迅速发展等几个阶段。生命周期评价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开展的一系列针对包装品德分析和评价。其开始的标志是1969年美国中西部研究所(MRI)开展的针对可口可乐公司的饮料容器从原材料采掘到废弃物最终处理的全过程进行的跟踪与定量分析。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政府开始积极支持并参与LCA的研究,并且将研究的重点从单个产品的分析评价转移到更大的能源保护目标的制定上。80年代初,由于缺乏统一的研究方法和缺少可靠数据等原因,LCA受关注程度大幅下降。直到1984年,“瑞士联邦材料测试与研究实验室”为瑞士环境部开展了一项有关包装材料的研究,首次采用了健康标准评估系统,为后来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区域性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普及以及可持续行动计划的兴起,大量的LCA研究重新开始,其研究结果也受到公众和社会的日益关注。199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起草ISO14000国际标准,正式将生命周期评价纳入该体系,生命周期评价的研究和应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生命周期评价的过程是:首先辨识和量化整个生命周期阶段中能量和物质的消耗以及环境释放,然后评价这些消耗和释放对环境的影响,最后辨识和评价减少这些影响的机会。生命周期评价注重研究系统在生态健康、人类健康和资源消耗领域内的环境影响。
    2009-11-17
  • 生态规划知多少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诸如城市规划、环境规划和生态规划等名词,那么到底什么是生态规划呢?
     
      生态规划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辨别、模拟和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如城市)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生态系统结构(如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营养结构等)与功能(如物质循环、生产力、抗干扰等)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规划方法。
     
      生态规划与我们所熟知的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不同。城市规划重点强调根据国家的建设方针策略,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合理的确定城市合理的发展目标、布局以及建筑密度等,可以说是城市物质空间和硬质景观的规划;环境规划强调规划区域内大气、水体、噪声及固废等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估和调控管理;而生态规划则强调运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观点,重视规划区域内城乡生态系统的人工生态因子(如土地利用状况、产业布局状况、环境污染状况、人口密度以及建筑、桥梁、道路等)和自然生态因子(气候、水系、地形地貌、生物多样性、资源状况等)的动态变化过程和相互作用特征,研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途径,进而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规划对策。与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紧密结合,是联系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的桥梁,其内涵和深度都更高,目的是促进区域与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持续共生,协调发展。
     
      生态规划的主要程序包括:1、确立规划范围与规划目标;2、搜集规划区的自然与人为资料;3、根据规划目标综合分析,提取在第二步收集的资料;4、对各主要因素及各种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进行适宜度分析,确定适应性等级;5、综合适应性图的建立。
    2009-11-17
  • 碳循环和CO2排放
     
      碳是地球上一切生物体中最基本的成分,占有机体比重的45%以上。地球上的碳主要存在于岩石圈、化石燃料、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当中。碳循环是指碳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几个不同的碳库之间,通过燃料燃烧、光和作用、动植物呼吸等过程在不同的碳库之间流动、转化而形成循环的过程。岩石圈和化石燃料当中的碳占总量的99.9%,是碳最主要的贮存库,但是这两个碳库中碳的活动缓慢,参与循环的数量很少。
     
      绿色植物从空气中获得二氧化碳,经过光合作用转化为碳化合物,经过食物链的传递,成为动物体的碳化合物。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把摄入体内的一部分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释放入大气,另一部分则构成生物的机体或在机体内贮存。动、植物死后,残体中的碳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也成为二氧化碳而最终排入大气。另一方面,二氧化碳可由大气进入海水,也可由海水进入大气。这种交换发生在气和水的界面处,由于风和波浪的作用而加强。
     
      一小部分的动、植物残体在被分解之前即被沉积物所掩埋而成为有机沉积物,经过悠长的年代,在热能和压力作用下转变成矿物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当它们在风化过程中或作为燃料燃烧时,其中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排入大气。

      工业革命后,人类消耗矿物燃料的量急剧增加,大大加速了碳从化石燃料到大气之间的转化,对碳循环发生重大影响。如从1949年到1969年,由于燃烧矿物燃料以及其他工业活动,二氧化碳的生成量估计每年增加4.8%,其结果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这样就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平衡,可能导致气候异常。
     
    2009-11-08
  • 为什么要分类回收生活垃圾
      我们生活当中每天都会扔出许多生活垃圾,目前城市当中对生活垃圾多采取填埋的方法处理。垃圾填埋的费用很高,处理1吨垃圾的费用约为200元至300元人民币。另外,还存在着占用土地资源,污染空气、地表水和地下水等问题。

      垃圾分类可以在源头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的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垃圾分类处理的优点如下:

      1、减少占地:生活垃圾中有些物质不易降解,使土地受到严重侵蚀。垃圾分类,去掉能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减少垃圾数量达50%以上;

      2、减少环境污染:废弃的电池含有金属汞、镉等有毒的物质,会对人类产生严重的危害;土壤中的废塑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抛弃的废塑料被动物误食,导致动物死亡的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回收利用可以减少危害; 

      3、变废为宝:中国每年使用塑料快餐盒达40亿个,方便面碗5-7亿个,废塑料占生活垃圾的4-7%。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的柴油。回收1500吨废纸,可免于砍伐用于生产1200吨纸的林木。1吨易拉罐熔化后能结成1吨很好的铝块,可少采20吨铝矿。生活垃圾中有30%-40%可以回收利用,我们应珍惜这个小本大利的资源。 
     
      中国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还处于起步阶段,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目前存在着分类不细,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监督等问题,因此我们通过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09-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