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与人为污染的水体、大气与土壤环境中,存在形形色色的微细物质。如果按照它们的粒度排序成为粒度谱,可以区分为粒度在1nm以下的离子、小分子与粒度在100nm~数十μm的颗粒物,在这二者之间的则是粒度为1~100 nm左右的胶体和高分子。它们彼此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可以截然划分清楚的,胶体和高分子与μm级颗粒物的环境行为特征十分相似,因而可以把它们综合起来共同称为广义颗粒物。

 

在尺度上至少有一维达到1-100nm范围的化合态以胶体和高分子为主。它们的种类十分繁多,特别是其中人工制造的各类化学品,有相当多种对生态环境会产生程度不同的不良影响,成为环境污染物。举例来说:无机化合物如铝、铁及重金属水合氧化物,聚硫化物,聚磷酸,聚硅酸,碳黑,烟雾,新生微晶体等.有机化合物如各种农药,染料,卤代烃,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内分泌干扰物等等.生命物质中如病毒,生物毒素,藻毒素以及属于蛋白质,多糖,酶等类的污染物如生物分泌物、激素、信息素等等。可见在此尺度范围内几乎集中了最常见的主要污染物质,它们的环境行为与迁移转化过程有许多共同特征,可以总称为环境纳米污染物(Environmental Nano-PollutantsENP)加以综合统一研究控制。这一概念的范围比较广泛,其中包括了近来提出的持久性或难降解有机污染物(POPs)和持久性或难降解有毒化合物(PTS)。它们常常与离子、小分子污染物结合在一起,并且共同吸附在微米级颗粒物界面上进行各种反应,发挥生态效应。因此,环境纳米污染物实际上是环境中最主要、最重要的环境科学研究与环境防护技术的对象。

院内单位
  • 院内单位
  • 中国科学院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
挂靠单位
  • 挂靠单位
  • 中国生态学学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健康与人类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系统服务专业委员会
  • 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中国委员会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
  • 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
  •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
其他链接
  • 其他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人民日报
  • 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基金会
  • 北京林业大学
  • 美国环境保护局
  • 日本环境省
  • MAX-PLANCK-GESELLSCHAFT
  • 百灵威化学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Copyright ©1997-202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100085 京ICP备0500285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