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院唐山中心召开第二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
    来源:北京分院网站:http://www.bjb.cas.cn/xwdt/fyyw/201202/t20120220_3442427.html
    2月16日,中国科学院唐山高新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简称“唐山中心”)第二届第一次理事会在唐山召开。唐山市委常委、副市长、唐山中心理事长吴海英,中科院北京分院副院长、唐山中心副理事长李静出席并讲话,会议由唐山市科技局局长张会春主持。
    会议听取了唐山中心主任段东平关于唐山中心三年建设期的工作情况汇报以及唐山正大会计师事务所对唐山中心三年建设期的财务、资产审计报告。会议讨论通过了第二届理事会成员组成方案,对理事会章程进行了修订,表决产生了新一届领导班子。
    唐山中心新任主任池建义代表新一届领导班子对唐山中心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和2012年的重点工作进行了汇报。他表示,唐山中心未来三年的总体目标是建设成为一个科技成果转化功能完善、管理结构合理、运行机制科学高效、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科技创新平台,为唐山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
    李静代表北京分院对与会的理事表示感谢。针对唐山中心未来的建设和发展,她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要统一认识、抓住机遇;二是要注重实效、狠抓落实;三是要强化管理、规范制度;四是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与更多的唐山企业开展合作。李静同时希望相关研究所领导能一如既往地支持唐山中心建设发展,支持在唐山工作的科研人员,不断将优秀的科研成果向唐山输出。
    吴海英对各理事单位对唐山中心的重视和支持表示感谢,对在唐山辛勤工作的科研人员表示敬意。她指出,唐山中心要进一步增强对服务唐山科技和产业发展的使命感,努力打造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平台,加强对科技资源的优势整合,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唐山的区域创新能力。她强调,新的领导班子要进一步完善、规范内部管理,以第二届理事会会议的召开为新起点,在不断健全规章制度、理顺运行机制、完善激励机制、树立良好形象等方面下功夫;要定期进行事业部内部工作交流,促进互相学习,同时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增强凝聚力。
    中科院北京分院,河北省科技厅,唐山市科技局、财政局、发改委、工信局、高新区、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等相关领导,开滦集团、三友集团、国丰钢铁集团、唐山轨道客车公司、冀东水泥公司、惠达陶瓷公司等企业代表,以及中科院过程工程所、理化所、微生物所、电工所、植物所、生态中心等院属参与共建单位的领导和科研人员参会。
    2012-02-21
  • 中国科学院2012年度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http://www.cas.cn/xw/zyxw/ttxw/201201/t20120116_3428431.shtml
    1月16日,中国科学院2012年度工作会议在北京开幕。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作了题为《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开创“创新2020”新局面》的工作报告,副院长施尔畏主持开幕式。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总装备部、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协和国家审计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中组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领导,以及中国科学院领导,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路甬祥等院老领导,在京的学部主席团学部主任、专门委员会主任,院属各单位、院机关各部门、院直接投资企业和有关单位、双重领导单位主要领导等400多人出席会议。
    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发展战略,坚持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总结2011年工作,推进“一三五”规划实施,部署2012年重点工作,把“创新2020”推向重点跨越新阶段。
    2011年,中科院党组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刘延东国务委员在中科院干部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创新2020”中心任务,团结一心、凝聚共识,带领全院广大职工,齐心协力,开拓创新,顺利完成“创新2020”试点启动阶段目标任务。
    白春礼强调,中科院一年来完成了三件大事。一是进一步明晰战略定位,提出“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发展战略,确立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三位一体”的战略使命;二是制定“一三五”规划,明确重大产出和重要方向;三是围绕“一三五”规划,实施重大改革举措,并针对当前亟待解决、科研人员关心关切的关键问题,实施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
    白春礼强调,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三位一体”,是建设“三个基地”和“四个一流”中国科学院的根本要求,是立院之本、兴业之基、发展之源,三者共同构成我院对国家的重大创新贡献,共同发挥中科院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共同体现中科院的特色与优势。他同时指出,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要求我们必须聚焦战略重点实现重大创新突破;要求我们必须紧密结合创新活动源源不断地造就一流的科技骨干人才;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建设我国最高水平的科学思想库;要求我们必须构建充满活力、包容兼蓄、和谐有序、开放互动的创新生态系统。
    一年来,中科院科技创新取得丰硕成果。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方面,高质量完成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相关任务,高水平完成有效载荷在轨实验,开展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环境与物理探测等研究,利用中德合作研制的实验设备开展17项空间生命科学实验。作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主要承担单位之一,自主研发控制、通信方面主要标志性技术,实现贴近海底稳定自动巡航和精确悬停定位,高速数字化水声通信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可持续能源与资源、先进材料与绿色智能制造、信息网络、普惠健康保健、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空天海洋能力提升和应用等方面,取得一批关键技术突破和系统解决方案,如建成世界首座千伏级超导变电站并投入工程示范运行等。在重要基础研究与交叉科学领域取得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如实现分子机器的动态组装及其运动调控等。
    白春礼强调,总体上看,中科院“创新2020”扎实推进,各方面工作进展顺利。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组织实施取得突破性进展,承担和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成效显著,人才队伍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科技布局和科教基础设施持续优化,与部门、地方、企业、大学等合作深入推进。顺利完成院士增选工作,一批咨询建议发挥了服务决策的重要作用。以庆祝建党90周年为契机,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制度和创新文化建设。全院保持了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创新2020”的顺利启动实施,进一步增强了中科院自主创新、引领发展的能力,为迈向重点跨越阶段奠定了坚实基础。
    白春礼同时指出,在新时期新阶段,中国和中科院发展的内外环境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格局面临深度变革与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社会治理结构、全球安全形势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一些重要科技领域已显现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我国也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解决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与公共安全事故,改善民生、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等任务十分艰巨,这都对科技提出更加迫切的需求。
    白春礼强调,必须清醒地看到,与党和国家的新要求、人民的新期待相比,与国家创新体系其他单元的新发展、国际同类科研机构的新突破相比,与应对新科技革命的新挑战相比,中科院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突出表现在:重大科学原创性成果、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创新突破还比较少,系统科学认知、提出新的科学思想或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还比较弱;领军人才和青年科研骨干仍显不足,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不够完善,与经济和教育结合还不够紧密;资源配置和评价激励不尽合理,科研人员安心致研的制度与文化环境仍需完善等。
    白春礼强调,“十二五”期间,中科院要紧紧围绕“一三五”规划,组织实施重大创新活动,创新体制机制和管理,凝聚和造就创新人才,加快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在部署院层面重大产出和重要方向方面,将明确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国防科技创新等领域的重点突破方向,并以未来先进核裂变能、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等15项重大科技任务和若干项国防科技创新重大任务为重点,实施重大科技任务。在创新科技活动组织模式方面,将围绕战略重点,建立由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重点部署项目和研究所自主部署项目三个层次构成、三者间相互衔接的院科技项目体系,并与国家科技专项、计划项目、重大任务、基金等相衔接,构建院科技项目体系,加强院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在全面推进“一三五”规划实施方面,全院研究所要建立规划实施与资源配置、组织管理有机结合的机制,将重大突破和重点培育方向落实到项目、队伍、平台和管理,将创新资源重点配置到重大突破和重点培育方向。在建立重大产出导向的资源配置体系方面,要按照“增总量、调结构、强基础、促产出”的思路,改革完善资源配置模式,逐步建立新型重大产出导向的资源配置体系,完善运行保障体系和财务管理制度,组合配置创新资源。在建立重大产出导向的研究所评价体系方面,要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诊断作用和衡量作用,建立“两个环节一个基础”构成的,包括“一三五”专家诊断评估、“重大突破”目标完成情况验收和关键指标年度监测在内的重大产出导向的研究所评价体系。
    白春礼对中科院2012年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包括:加快部署实施先导专项,保质保量加快推进已启动专项,同时坚持国家需求和重大创新目标牵引并与国家各类科技计划相衔接,再策划遴选若干先导专项;全力抓好重大科技任务,进一步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中凝炼重大科技问题,重视农业科技、节能降耗、生态环境、民生科技等重点领域的科技需求;加快建设一流人才队伍,进一步做好重要人才计划工作,加大对西部地区人才、高技能人才、高水平管理人才、青年人才的培养;加强学部与国家科学思想库建设,进一步完善院部和学部有机结合的机制,加强战略研究与决策咨询的组织,提升咨询工作质量和影响力;培育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和制度环境,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大力宣传一线科研人员甘于寂寞、潜心致研的良好风貌和先进事迹,积极回应社会公众关心关切的问题;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科技与区域发展、科技与教育的紧密结合;巩固深化国际科技合作;认真组织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2012年是党和国家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一年,也是中科院“创新2020”迈入重点跨越新阶段的关键一年。白春礼最后强调,全院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团结一心、真抓实干,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开创跨越发展的新局面,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次会议为期3天,会议代表将听取专项工作报告,并将围绕大会报告进行分组和分领域的研讨。
    相关链接:
    中国科学院2012年度工作会议专题
    2012-01-31
  • 中科院2011年冬季党组扩大会议在京召开
    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http://www.cas.cn/xw/zyxw/ttxw/201112/t20111229_3419576.shtml
    12月26日至29日,中国科学院2011年冬季党组扩大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深化了对党和国家战略部署的理解和对自身使命定位的把握,明确了实现战略使命的重大改革举措和2012年工作重点。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主持会议,全体院领导和院机关各部门、中国科技大学、国科控股主要负责同志参会。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我国我院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精神。推进实施“创新2020”,组织落实“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战略和“一三五”规划,总结2011年工作,研究部署2012年重点工作和配套措施。
    会议学习讲座阶段邀请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朱之鑫,分别作了关于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的专题报告,白春礼作了学习辅导报告。研究工作阶段审议了各业务领域围绕“一三五”规划实施2012年工作设想,改进和完善院士制度,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深化资源配置改革、促进重大成果产出,深化与各省科学院合作调研情况与工作方案,重大产出导向的研究所评价体系以及进一步规范院非法人单元发展的报告,研究确定了有关战略部署和重要举措。
    会议进一步增强了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大家认识到,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格局面临深度变革与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社会治理结构、全球安全形势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人类面临的复杂而严峻的问题,既是对经济社会的挑战,更是对科技的挑战,需要综合运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各种技术手段去研究、去创新、去解决。一些重要科技领域已显现革命性突破的先兆,科技与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等深度融合,创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所不在,呈现专业化、个性化、社会化、网络化、集群化、泛在化的特征。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任务艰巨,国家将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协同创新,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国家创新体系各单元呈现出竞争合作发展的新态势。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必须居安思危,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准确把握好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大政方针和重点任务,树立奋斗精神,不断开拓创新。
    会议进一步深化了对中科院发展战略和战略使命的认识。大家深刻认识到,中科院在科技创新能力、人才队伍、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与“国家队”、“火车头”、“先行者”、“思想库”、“大学校”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中科院的战略定位和使命从社会职责上看,应当是以科技创新为中心,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思想库建设三位一体,三者既各具特色、互相不可替代,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贡献和目标上看,应当是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三位一体,三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落实在组织体系上,应当是研究机构、学部、教育机构的三位一体,三者有机结合、共生发展。实施好“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根本在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不断创造一流的科技成果,培养造就一流的创新人才,提出支撑科学发展的新思想。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是建设“三个基地”和“四个一流”中国科学院的根本要求,是立院之本、兴业之基、发展之源,三者共同构成我院对国家的重大创新贡献,共同发挥中科院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共同体现中科院的特色与优势。
    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实施发展战略、实现战略使命的重大改革举措。一是要建设充满活力、包容兼蓄、和谐有序、开放互动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示范区,营造团结协作、宽松和谐、安心致研的创新文化环境;建立重大产出导向的评价体系,科学合理配置资源,为“一三五”规划目标服务;充分尊重科学家的创造性,进一步发挥学术委员会在研究所学科方向、学科布局、重大产出等方面学术评议作用与监督功能,形成民主讨论基础上的所长决策制度。二是要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科技与区域发展、科技与教育紧密结合,推进区域创新集群建设,紧密结合区域内相关研究所“一三五”规划,突出重点和特色;加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优质科教资源的开放共享,与不同类型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科教融合;加强与重点行业大型企业合作,实现知识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的紧密融合。三是要落实好“一三五”规划,加快重大产出,进一步明确院层面重大产出任务和领导机制;通过组织跨领域重大项目,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强统筹布局,协调解决研究所的重复布局和同质化竞争问题;通过组合资源配置进行引导,通过发挥研究所学术委员会把关作用等举措推动研究所认真扎实实施“一三五”规划。四是要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加快建设人才高地,继续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加大对中西部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推进科教深度整合,形成研究机构、学部、教育机构共有、共治、共享的三位一体发展架构。
    会议部署,中科院2012年要重点抓好院层面重大产出、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协同创新、科技体制改革、发挥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作用、开好院工作会等重要会议、启动后勤支撑发展规划、继续抓好党建与领导班子建设等八项工作,分别明确了负责的院领导和具体落实的部门。
    2011-12-30
  • 中科院2011年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院长奖、冠名奖学金暨优秀导师奖颁奖大会在京举行
    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http://www.cas.cn/xw/yxdt/201112/t20111222_3416588.shtml
    12月22日,“中国科学院2011年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院长奖、冠名奖学金及优秀导师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荣获2011年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院长奖、冠名奖学金及优秀导师奖的师生获得表彰。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詹文龙出席会议并为获奖师生代表颁奖。会议由人事教育局局长李和风主持。
    詹文龙向获奖的研究生导师和同学们表示热烈的祝贺。他指出,建院62年来,中国科学院在中央几代领导集体的关怀下,始终坚持“科研与教育并举,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的原则,创造性地开展特色鲜明的高层次人才教育实践,为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自1978年以来的30多年间,中国科学院已累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11万余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詹文龙强调,中国科学院将全面实施“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特别是按照“开放兴院”战略的要求,打破行业、部门与学科壁垒,面向国家与区域各类创新单元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优质科教资源的开放共享,通过进一步发扬“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积极推进科技与经济、科技与教育紧密结合,实现科教资源配置最优化,努力发挥中国科学院创新引领的“火车头”作用,构筑全国科教结合协同创新联盟。以高水平科技创新带动高质量人才培养,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主线,既出成果,又出人才,锐意改革,不断进取,开创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2011年,中国科学院评选出院长特别奖50名、院长优秀奖300名,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00篇,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300名、宝洁优秀研究生奖学金50名、地奥奖学金90名、美国超导公司奖学金42名,还评选出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50名、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97名、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100名、宝洁优秀研究生导师奖8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张淑林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叶中华及冠名奖学金设奖单位代表等出席会议,并为获奖师生代表颁奖。
    2011-12-23
  • 第二届中国科研信息化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
    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 http://www.cas.cn/xw/zyxw/yw/201112/t20111215_3413488.shtml
    12月15日,第二届中国科研信息化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友谊宾馆隆重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科学院、教育部、科技部、中国工程院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承办。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施尔畏和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副司长、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主任雷朝滋分别致欢迎辞,来自有关部委、主要科研院所和高校、知名IT企业以及新闻媒体代表等38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科研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科技资源交流、汇集与共享、变革科研组织与活动模式、推动科技转型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国科研信息化工作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叶,十几年来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本次大会旨在推动我国科研信息化建设及应用交流,推动科研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我国科技创新战略提供有力支撑与服务,充分发挥科研信息化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的基础和引领作用。
    据悉,此次研讨会为期两天,将由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谭铁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何鸣鸿、教育部科学技术司信息化处冯吉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钱德沛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汪寿阳、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陈和生研究员先后主持。
    大会特别邀请中科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谭铁牛、微软研究院副总裁Tony Hey、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梅宏、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教授郭毅可、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等多位国内外专家作25个主题报告,报告内容覆盖科研信息化的国内外发展态势、发展战略、基础设施、关键技术、应用案例等内容,并通过视频与海报展示等多种方式,促进我国科研信息化相关观点分享和经验交流。
    会上,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发布了《中国科研信息化蓝皮书2011》。本书旨在系统展示中国科研信息化整体发展情况和推动中国科研信息化进程。在书中,国内外科研信息化领域的专家针对科研信息化的网络环境、超级计算环境、数据环境,以及科研信息化的技术发展和应用实践的现状与趋势进行了客观阐述,针对科研信息化的发展战略与态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向国内外读者展示了中国科研信息化的全貌和应用成果。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国家明确将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到战略高度。我国科研信息化将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为契机,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2011-12-17
  • 中科院学习传达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地址:http://www.cas.cn/xw/zyxw/ttxw/201112/t20111216_3414238.shtml
    12月16日,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会议,学习传达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党组副书记方新分别传达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白春礼就中科院学习贯彻会议精神提出了要求。中科院在京的院党组成员、院领导,副部级以上老领导,京区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院机关副局长以上领导干部,院机关离退休党支部书记等出席会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12日至14日在京举行。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分别发表了重要讲话,分析了国内外经济形势,总结了一年来经济工作的成绩,明确了明年经济工作方向,部署了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12月16日上午,庆祝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大会在京召开,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要求科技工作要“走创新发展之路、跨越发展之路、融合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
    白春礼在学习传达会上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我院下一步工作部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要结合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刻认识在今年严峻形势下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的成就来之不易,深刻认识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准确把握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大政方针、政策取向和重点任务,准确把握中央对科技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和作出的重大部署,增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
    白春礼强调,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记我院战略定位和历史使命,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和战略决策部署上来,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我院改革创新发展的战略基点,发扬载人航天精神,坚持“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深入实施“创新2020”,致力“三个着力突破”,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充分发挥科技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的道路。
    白春礼强调,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科技攻关、加快重大产出。围绕主题主线,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为中心,以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技问题为着力点,全面实施“一三五”规划,聚焦战略重点,统筹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研究、高技术研究,抓好在研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加强重大创新活动组织,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和关键核心共性技术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国家队的骨干引领作用。
    白春礼强调,要组织全院科技力量,全力以赴,协力攻关,高质量完成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计划”、“973计划”、重大科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各类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围绕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即将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以及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进一步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中凝练重大科技问题,重视农业科技、节能降耗、生态环境、民生科技等重点领域的科技需求,积极建议并承担国家、地方、企业各类重大科技任务。力争取得重大创新突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有效解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关键核心科技问题。
    白春礼强调,要加快实施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科技问题,形成一批系统解决方案,推动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的示范和产业化,实现重点领域跨越发展,支撑引领经济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加快推进B类先导专项实施,加强重要基础研究与交叉前沿领域的前瞻部署,抢占未来科学技术制高点并形成集群优势,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取得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性成果。改革创新科技管理,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强跨所、跨学科协同合作,加大稳定支持力度,完善以促进重大产出为导向的资源配置和科技评价激励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
    白春礼强调,要大力推动协同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科技与区域发展紧密结合。加强3+5区域创新集群建设,凝练和组织实施一批研发和转移转化项目,搭建创新平台与网络,与国家创新体系各单元紧密合作,促进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逐步形成领域特色鲜明、创新活力旺盛、资源汇聚、合作紧密、平台共享、运转高效、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创新聚集区。坚持开放兴院,认真落实与各省市自治区、部门、企业等的科技战略合作协议,深入实施院地合作专项和支撑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行动计划,加强联合共建的研发中心、实验室等创新单元建设,充分发挥各类转移转化平台的作用,加快推进科技成果的孵化、培育、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加大科技设施、科技平台和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力度,建设面向企业的技术服务平台,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走进企业,加强科技咨询、服务与培训,加强科学知识的传播与应用,使中科院优质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真正服务社会。
    白春礼强调,元旦春节将至,各单位各部门要认真抓好岁末年初各项工作,认真总结一年来的工作经验、查找差距,谋划和部署好明年的工作。认真组织开好院2012年度工作会议。各级领导干部要关心群众,做好节日慰问工作,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帮助解决困难职工、研究生和离退休老同志的实际问题;要勤俭节约,防止铺张浪费,减少不必要的会议,防止年末突击使用经费;要高度重视安全保密工作,严格落实责任制度,认真查找隐患,杜绝各类安全事故、失密泄密事件的发生,确保广大干部职工过一个平安、欢乐、祥和的新年。
    中国科学院将于2012年1月中旬召开工作会议,对全院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做好下一步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会议现场

    白春礼传达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并就中科院学习贯彻会议精神提出要求

    方新传达温家宝总理重要讲话精神

    会议现场
    2011-12-17
  •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形势和任务,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会作出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精神,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抓紧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全党必须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到二0二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全党全国要为实现这些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遵循以下重要方针。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时代特征、人民愿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深入研究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课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坚持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以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为根本,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抓手,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加强重点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优越性,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联系干部群众思想实际,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引导干部群众在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上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组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人民把爱国热情化作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以热爱祖国和贡献自己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广泛开展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永不自满、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以思想不断解放推动事业持续发展。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进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用好红色旅游资源,使之成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课堂。
    (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学习宣传先进典型,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拓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深化政风、行风建设,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坚决纠正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歪风邪气。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动人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权威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移风易俗、抵制封建迷信。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四、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一)坚持正确创作方向。正确创作方向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性问题,一切进步的文化创作生产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必须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生动展示我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要引导文化工作者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坚持正确文化立场,认真对待和积极追求文化产品社会效果,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把学术探索和艺术创作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坚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积极创新。把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创作生产全过程,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学习借鉴国外文化创新有益成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增强文化产品时代感和吸引力。
    (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使之更好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要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加快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发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示范引导作用,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重点扶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研究项目,着力推出代表国家水准、具有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整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建设一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一批具有专业优势的思想库,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化建设。
    (三)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壮大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以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宣传资源,构建统筹协调、责任明确、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舆论引导格局。加强和改进正面宣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从群众关注点入手,科学解疑释惑,有效凝聚共识。做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健全应急报道和舆论引导机制,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推动解决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维护人民利益,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秉持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真实准确传播新闻信息,自觉抵制错误观点,坚决杜绝虚假新闻。
    (四)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文艺工作者都要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活动之中,在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提炼主题,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实施精品战略,组织好“五个一工程”、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工程、重点文学艺术作品扶持工程、优秀少儿作品创作工程,鼓励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文艺精品。扶持代表国家水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优秀艺术品种,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鼓励一切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文艺创作,抵制低俗之风。
    (五)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支持重点新闻网站加快发展,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综合性网站和特色网站,发挥主要商业网站建设性作用,培育一批网络内容生产和服务骨干企业。发展网络新技术新业态,占领网络信息传播制高点。广泛开展文明网站创建,推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督促网络运营服务企业履行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不为有害信息提供传播渠道。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加快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加强对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等的引导和管理,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依法惩处传播有害信息行为,深入推进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加大网上个人信息保护力度,建立网络安全评估机制,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信息安全。
    (六)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坚持把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作品最高标准,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评奖机制,精简评奖种类,改进评奖办法,提高权威性和公信度。加强文艺理论建设,培养高素质文艺评论队伍,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加大优秀文化产品推广力度,运用主流媒体、公共文化场所等资源,在资金、频道、版面、场地等方面为展演展映展播展览弘扬主流价值的精品力作提供条件。设立专项艺术基金,支持收藏和推介优秀文化作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依法惩处侵权行为,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
    五、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一)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鼓励国家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鼓励其他国有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各类公共场所要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便利。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拓展投资渠道。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
    (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必须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要加强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重要出版社建设,进一步完善采编、发行、播发系统,加快数字化转型,扩大有效覆盖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国际一流媒体,提高新闻信息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建立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完善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整合有线电视网络,组建国家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建设国家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创新业务形态,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的文化传播作用,实现互联互通、有序运行。
    (三)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加强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推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党报党刊、广播影视节目、出版物等译制播出出版。加强同香港、澳门的文化交流合作,加强同台湾的各种形式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经常化。引导企业、社区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标。鼓励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流动服务、网点服务,推动媒体办好农村版和农村频率频道,做好主要党报党刊在农村基层发行和赠阅工作。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推动电影院线、演出院线向市县延伸,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中央、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
    六、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一)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在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发挥东中西部地区各自优势,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产业支持力度,打造知名品牌。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创业创意园区,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二)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在投资核准、信用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服务和管理,引导他们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三)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抓住一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科技课题,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装备、软件、系统研制和自主发展,重视相关技术标准制定,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高我国出版、印刷、传媒、影视、演艺、网络、动漫等领域技术装备水平,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依托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建立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国家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支持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四)扩大文化消费。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提高基层文化消费水平,引导文化企业投资兴建更多适合群众需求的文化消费场所,鼓励出版适应群众购买能力的图书报刊,鼓励在商业演出和电影放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低价场次或门票,鼓励网络文化运营商开发更多低收费业务,有条件的地方要为困难群众和农民工文化消费提供适当补贴。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七、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一)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培育合格市场主体。科学界定文化单位性质和功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推进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新闻网站转企改制,拓展出版、发行、影视企业改革成果,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投融资体制,支持国有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支持其吸引社会资本进行股份制改造。着眼于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明确服务规范,加强绩效评估考核。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吸纳有代表性的社会人士、专业人士、基层群众参与管理。推动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进一步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推动一般时政类报刊社、公益性出版社、代表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文艺院团等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服务能力。
    (二)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必须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重点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动漫游戏等产品市场,进一步完善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综合交易平台。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加快建设大型文化流通企业和文化产品物流基地,构建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办好重点文化产权交易所,规范文化资产和艺术品交易。加强行业组织建设,健全中介机构。
    (三)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健全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推动副省级以下城市完善综合文化行政责任主体。加快文化立法,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文化产业振兴、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坚持主管主办制度,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严格执行文化资本、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市场准入和退出政策,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手段提高管理效能。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完善文化市场管理,坚决扫除毒害人们心灵的腐朽文化垃圾,切实营造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的市场秩序。
    (四)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完善投入方式,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支持社会组织、机构、个人捐赠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引导文化非营利机构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文化企业和社会资本对接,对文化内容创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实行税收优惠。设立国家文化发展基金,扩大有关文化基金和专项资金规模,提高各级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比重。继续执行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对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扶持政策执行期限再延长五年。
    (五)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增强国际话语权,妥善回应外部关切,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完善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政策措施,支持重点主流媒体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完善译制、推介、咨询等方面扶持机制,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加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建设,鼓励代表国家水平的各类学术团体、艺术机构在相应国际组织中发挥建设性作用,组织对外翻译优秀学术成果和文化精品。构建人文交流机制,把政府交流和民间交流结合起来,发挥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文化非营利机构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支持海外侨胞积极开展中外人文交流。建立面向外国青年的文化交流机制,设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贡献奖和国际性文化奖项。
    (六)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加强文化领域智力、人才、技术引进工作。吸收外资进入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鼓励文化单位同国外有实力的文化机构进行项目合作,学习先进制作技术和管理经验。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进行文化科技研发,发展服务外包。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
    八、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一)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高层次领军人物和专业文化工作者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要继续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建立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加强专业文化工作队伍、文化企业家队伍建设,扶持资助优秀中青年文化人才主持重大课题、领衔重点项目,抓紧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高端紧缺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搭建文化人才终身学习平台。鼓励和扶持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优化专业结构,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培养基地。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深化职称评审改革,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创造有利制度环境。重视发现和培养社会文化人才。对非公有制文化单位人员评定职称、参与培训、申报项目、表彰奖励同等对待。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多渠道吸引海外优秀文化人才。落实国家荣誉制度,抓紧设立国家级文化荣誉称号,表彰奖励成就卓著的文化工作者。
    (二)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改革发展的基础力量。要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配好配齐乡镇、街道党委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对服务期满高校毕业生报考文化部门公务员、相关专业研究生实行定向招录。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作用。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三)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文化工作者要成为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特别是名家名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弘扬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发扬严谨笃学、潜心钻研、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的风尚,努力追求德艺双馨,坚决抵制学术不端、情趣低俗等不良风气。鼓励文化工作者特别是文化名家、中青年骨干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拜人民为师,增强国情了解,增加基层体验,增进群众感情。文化工作者要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营造风清气正、和谐奋进的良好氛围。
    九、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必须从战略和全局出发,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健全领导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增强领导文化建设本领。
    (一)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深入研究意识形态和宣传文化工作新情况新特点,及时研究文化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掌握文化改革发展领导权。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在全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深入做好文化领域知识分子工作,充分尊重知识分子创造性劳动,善于同知识分子特别是有影响的代表人士交朋友,把广大知识分子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二)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好配强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把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理论水平高、熟悉文化工作、善于驾驭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局面的干部充实到领导岗位上来,把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确保文化阵地导向正确。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文化工作,加强文化理论学习和文化问题研究,提高文化素养,努力成为领导文化建设的行家里手。把文化建设内容纳入干部培训计划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教学体系。结合文化单位特点加强和创新基层党的工作,发挥文化事业单位、国有和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重视文化领域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建设。注重在文化领域优秀人才、先进青年、业务骨干中发展党员。文化战线全体共产党员要牢固树立党的观念、党员意识,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创先争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三)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文化领域各部门各单位要自觉贯彻中央决策部署,落实文化改革发展目标任务,发挥文化建设主力军作用。支持人大、政协履行职能,调动各部门积极性,支持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发挥作用,共同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推动文联、作协、记协等文化领域人民团体创新管理体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履行好联络协调服务职能,加强行业自律,依法维护文化工作者权益。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四)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广大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建设水平,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依托重大节庆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支持群众依法兴办文化团体,精心培育植根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及时总结来自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创新经验,推广大众文化优秀成果,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文化建设工作,由中央军委根据本决定精神作出部署。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满怀信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
    2011-10-26
  • 中科院学习传达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
    10月19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召开京区党员领导干部会议,学习传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副院长、党组成员詹文龙分别传达了十七届六中全会有关精神,白春礼代表院党组就中科院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提出了要求,党组副书记方新主持会议。在京的院领导、副部级以上老领导,京区单位党员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院机关处长及以上干部、离退休党支部书记出席会议。
    白春礼强调,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和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必须充分认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满足人民个性化和多样化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重要方针和重点任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刻认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和文化双重属性,以及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支撑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明确中科院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光荣使命和历史责任。要求中科院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领会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决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把利用科技手段支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落实到科技创新活动部署和组织实施中。
    白春礼强调,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和《决定》,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秉承中科院“科学民主、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科技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创新跨越、竞争合作、持续发展”的科技发展观,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服务国家、造福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淡薄名利、团结协作,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科学院精神,建立和完善国家科研机构现代院所制度,建设并不断丰富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文化,构建充满活力、包容兼蓄、和谐有序、开放互动的创新生态系统,使之成为持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白春礼强调,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文化科技创新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保证,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中科院要面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需求,大力加强文化相关领域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长期的研究积累和丰富的智力资源,加强原始科学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与系统集成创新,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研究积累、关键科技支撑和系统解决方案。
    白春礼强调,中科院拥有我国最优质的科技出版品牌和科技期刊资源,代表了我国科技出版和期刊的最高水平,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服务科技发展的根本宗旨,遵循市场规律、科技规律、出版规律,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科技出版“航母”,提升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和社会影响。
    白春礼强调,科学传播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必要基础,是中科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重要体现。中科院要成为科学知识的重要传播者、科学方法的典型示范者、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积极倡导者,加强院部与学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研究所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院士群体的知识资源,发挥全院科技资源的特色和优势,加强科学传播体系建设,在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中发挥重要作用。
    白春礼最后号召全院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领会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决定》,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应有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的召开!
    2011-10-26
  •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2011年10月18日22:33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3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七大代表中部分基层文化工作者和从事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李长春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制定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着力稳物价、调结构、保民生、促和谐,推动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全会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全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全会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全会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了到二0二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号召全党全国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全会提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坚持正确创作方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全会提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全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
    全会提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全会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要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发挥文化战线全体共产党员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各种潜在风险,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党的十八大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全会号召,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满怀信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2011-10-26
  • 中国科学院党组传达2011年夏季扩大会议精神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党组办) 发布时间:2011-08-16
    8月15日,中国科学院召开2011年夏季党组扩大会议精神传达会。会议由党组副书记方新主持,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
    2011年夏季扩大会议是中科院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以来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深入实施“创新2020”,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认清发展环境、明确发展战略,凝练创新目标、确定重大产出和重要方向,将对中科院未来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白春礼在讲话中深入分析了新时期新阶段中科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深刻剖析了制约中科院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认真研究院内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明晰了中科院战略定位,提出了“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明确了下一步发展思路和改革创新的着力点与突破口,并对近期重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白春礼强调,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今年3月以来,中科院新一届领导班子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中科院提出的新要求、赋予的新任务,贯彻落实国务院第105次常务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刘延东国务委员在中科院干部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创新2020”这一中心任务,齐心协力谋发展,一心一意抓创新,各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一是践行民主办院理念,通过拜访老领导、老专家,到一线调研,设立“院长信箱”等形式广纳贤言、集思广益;二是践行开放兴院理念,加强与部门沟通会商,加强与地方合作、与大学合作,共同发展;三是践行人才强院理念,加快创新队伍建设;四是简化程序,加快推进择优启动工作;五是创新管理,着力实施重大改革发展举措。
    白春礼指出,要清醒认识发展环境,增强紧迫感责任感。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与经济社会发展加速融合,推动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科技创新成为国际经济与产业竞争的核心与关键,成为应对危机、开辟发展新途径的有力工具。各国纷纷调整战略,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当前,随着我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显现,实现我国经济、产业和科技由大转强的历史性跨越,必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协调、绿色智能、普惠健康、持续发展之路。
    白春礼说,中科院现正处于各项事业发展比较好的时期之一,但要清醒地认识到,与党和国家的新要求、人民的新期待相比,与国家创新体系其他单元的新发展相比,与国际同类科研机构的新突破相比,与应对新科技革命的新挑战相比,中科院仍然存在一些制约跨越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必须进一步树立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增强改革创新的紧迫感、责任感,坚持走“有特色、高水平”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更加注重发展理念的转变,更加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更加注重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国家队“火车头”作用,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
    白春礼强调,必须恪守中科院定位,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中科院要始终成为代表我国科技最高水平的“国家队”,引领我国科技创新跨越的“火车头”,培育我国科技骨干人才的“大学校”,推动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先行者”,促进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的“思想库”。实现中科院战略定位,必须坚持新时期办院方针,全面实施“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要坚持适应需求和引导变革的统一、自主创新与全球竞争的统一、学术自由和社会责任的统一,辩证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创新理念的关系,前瞻思考与务实推进的关系、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的关系、集中投入与分散部署的关系、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关系。
    白春礼要求,要凝练目标、突出重点,切实抓好“创新2020”的组织实施。牢牢抓住对国家发展具有全局和长远影响的关键领域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科技问题,紧紧把握可能发生革命性变革的重要基础和前沿方向,集中力量,抓大育小,组织跨所、跨学科优势力量致力于重大突破;优化布局,着眼未来长远和持续发展,巩固和加强已有优势,培育未来新的生长点和竞争优势,避免低水平重复和同质化竞争。
    白春礼强调,要实施好研究所“一三五”规划。研究所的“一三五”,是“三个着力突破”在所层面的具体化,是中科院科技创新的战略重点,是中科院发挥建制化优势的重要抓手,将为中科院提升核心竞争力、强化不可替代性、做出“三性”贡献奠定重要基础。研究所要紧密围绕“一三五”,优化科技布局,创新科研活动组织模式,改革调整资源配置、科技评价等。院将把研究所凝练提出的“一三五”目标作为研究所领导班子的任期目标和对研究所进行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院层面也在认真研究和分析研究所“一三五”的基础上,紧紧把握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凝练提出了院层面未来5年若干重大产出和重要方向。根据院层面各领域的重大产出目标和重要方向,院将修改完善并适时发布“十二五”规划,组织实施好已立项的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力争预研的A类先导专项尽早正式立项,加快策划一批新的先导专项。进一步凝练有明确产出目标的重大任务,向国家提出若干重大科技专项的建议。结合国家和中科院“十二五”规划、“创新2020”科技战略重点、院所重大突破和重要方向,组织和推动研究所和专家积极建议和承担国家各类重大科技任务。
    白春礼指出,必须构建充满活力、包容兼蓄、和谐有序、开放互动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中科院的创新生态系统,必须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夯实人才和条件基础,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推进科技与教育紧密结合,巩固深化国际合作,加强党建和创新文化建设,加强廉政和工作作风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广大科技人员“更加自由地讨论、更加专心地研究、更加自主地探索、更加自觉地合作创新”。
    会议要求,各单位、各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全面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扎实做好本单位、本部门相关工作计划,全面实施“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战略,深入推进“创新2020”,努力发挥中科院科技“火车头”作用,为实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科院在京的党组成员、院领导,院老领导,京区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各民主党派负责人、院机关处长及以上干部以及院机关离退休支部书记等参加了主会场会议,京外分院、研究所党政主要负责人分别在29个分会场参加会议。
    2011-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