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春礼:加强科技创新 促进可持续发展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2年06月21日
加强科技创新 促进可持续发展
——纪念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里约宣言”签署二十周年
白春礼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进步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
当发达国家经历了两个多世纪工业化,面对人口经济持续增长与资源供给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矛盾的日益加剧,人类开始重新审视和深刻反思发展的理念、价值、目标和途径,逐渐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1992年,在巴西里约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83个国家、102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70个国际组织达成共识:人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标志着人类发展模式实现了一次历史性飞跃,由此创造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又一个新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今年是“里约宣言”签署20周年,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也得到不断深化和丰富。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又处于加速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可持续发展尤其重要。伴随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关注以及自身发展面临的巨大压力,我国围绕可持续发展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1994年,在全世界率先编制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6年,又将“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一起确定为两大国家发展战略。我国相继制定颁布了环境保护法(1979年)、矿产资源保护法(1986年)、可再生能源法(2005年)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可持续发展成为全国上下的广泛共识。我国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现代服务业,坚持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大力加强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寻求借鉴全球经验、符合本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作出了不懈探索和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可持续发展
目前,人类在资源、环境、人口、贫困、健康等诸多领域都面临新的巨大挑战。实践充分证明,可持续发展关系人类的生存和未来,是全球共同努力的目标,也是共同面临的挑战。大量耗费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需要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开辟新的资源能源来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形成少投入、多产出的生产方式和少排放、低消耗的消费模式,努力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科学发展。
科技创新在支撑引领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报告(1997)中所指出的:“没有科学就没有可持续发展”。当今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多点、群发突破的态势,正在孕育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将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建立可持续能源与资源体系。通过节能减排技术、智能电网、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光能高效转化与材料制备、光合作用机理与仿生材料、可再生能源稳定高效分布式利用系统、质能转化、铀钍资源的安全清洁开发利用等,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新型替代能源;通过对具有战略资源的大陆架和地球深部勘察与开发,开辟新的能源、资源来源。
实现材料与制造的绿色智能化。通过高品质基础原材料的绿色制备、材料制备过程的精确设计与控制、材料的全寿命成本及其控制等技术,发展先进材料;通过海量制造信息处理技术与智能制造方法、产品与制造环境的信息感知技术、机器与人相互适应的关键技术等,推进制造智能化;通过新反应介质替代技术、高效绿色催化技术、二次资源循环利用与污染控制技术等,实现制造过程的绿色化。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地球系统气候动力学模式、全球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天空地一体化的温室气体综合监测体系等研究,提高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与应对能力;通过研究环境质量演变机制,开展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环境污染数值模拟,研制污染控制与治理等技术,改善流域和城市环境质量;通过战略生物资源收集、保存与评价,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减缓,受损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等,保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
提高生活质量,保障人口健康。通过高品质种质资源与育种技术、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监测网络等,促进营养与食品安全;通过重大疾病的诊断技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新药研制、研发先进医疗装备等,促进重大疾病防治;通过低成本医疗技术、早期诊断和干预防控的新方法和新策略等,促进医疗模式变革。
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通过探索宇宙中物质、能量、生命及其运动演化规律,带动航天及相关高技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发挥空间科学对我国航天高技术的重要带动作用;通过实现以勘探专用传感器为核心的技术创新、自主研发深部资源探测装备与技术、形成“攻深找盲”探矿新的理论和技术等,推动深部探测;通过研制重要深海探测装备,推动深海探测。
加快和提升信息化进程和水平。积极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推进社会信息化、完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农业信息化,电子政务、教育培训信息化,医疗保健、养老救治信息化。
支撑可持续发展管理决策的科学化。2006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是指导我国科技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通过持续开展战略研究、诊断可持续发展问题、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决策咨询等,加快贯彻落实纲要,促进规范政策法规体系,建立良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中国科学院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中要有更大作为
作为最大的国立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在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中肩负着重大责任,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参与了联合国《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的研究、起草工作,在我国最早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研究发布了我国至2050年重要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不同区域适应气候变化对策、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汶川玉树舟曲灾后重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战略研究报告,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建议;通过开发煤制乙二醇、煤炭间接液化技术、千伏级超导变电站工程示范等,积极开展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应用;通过探索中国碳通量观测网络、多类生态系统碳模型、大气海洋陆面气候系统模式等,积极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通过宁夏沙坡头流沙治理、青藏铁路“绿色长廊”建设、新疆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建设、沙尘暴起沙机制和预报等研究,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同时,积极参加全球变化研究计划、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等国际重大研究计划。目前,中国科学院正积极组织实施“未来先进核裂变能”、“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深部资源探测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面向感知中国的未来信息技术研究”等战略性先导专项,推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绿色制版技术,开展青藏高原多层圈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等研究,继续在可持续发展相关重要领域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中国科学院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创新2020”工作,落实“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发展战略,实施“一三五”发展规划,履行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的发展使命,不断创造一流的科技成果,不断培育一流的创新人才,不断提出支撑科学发展的新思想,勇做新科技革命的“急先锋”和“领头羊”,进一步发挥中国科技“国家队”、“火车头”作用,为促进我国及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发表于《人民日报》2012年6月21日第9版)
2012-06-29
-
中国科学报:持久性污染物持久到何时
作者:潘希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5-26
■本报记者潘希
每年的5月17日,对一群环境科学工作者来说含义特殊,而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更具有特殊意义。
“八年前的这一天,是《斯德哥尔摩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正式生效的日子,我国的POPs减排工作也被正式提上日程。”在第七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学术研讨会的会间,清华大学环境与工程系主任余刚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近些年,POPs这样一个专有名词不断闯入公众视野,它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简称,剧毒的二恶英就是其中一种。这是一类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长距离迁移能力和高生物毒性的特殊污染物,进入人体多会诱发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病变。
因而,从科学家们在环境中发现它开始,一场持久性战争已经无可避免地打响了。
“尽管我国的减排之路还在探索中,但国家对它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郑明辉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减排的困难是有的,但更应该看到的是努力下的希望。
在科学与政治间博弈
2009年第四次缔约国大会上的彻夜谈判,让减排清单上的POPs物质从最初的12个增加到21个。而现在,这个清单上的物质已达22个之多。
“未来可能还要增加5种,现正在审议中。”国家POPs履约协调组办公室处长丁琼认为,2009年5月17日,我国按照履约承诺,停止了滴滴涕、氯丹和灭蚁灵等的生产、使用和进出口。但鉴于庞大的污染基数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差距,我国削减、淘汰和控制POPs的形势仍然严峻。
在余刚看来,欧盟是力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削减的“发动机”。
“欧洲国家特别重视环境问题,这些年不断有例如食品二恶英污染等事件的发生,让他们对POPs谈及色变,所以也希望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能积极削减。”余刚说。
过去,我国在农业生产上大量使用的六六六、滴滴涕等农药,以及工业中大量生产和使用的多氯联苯等,均在《公约》最初削减的12种物质之列。
根据《公约》规定,这些物质不但要停止生产使用,还必须找到所有的残留地点,将物质封存并销毁。这样的难度可想而知,“毕竟发达国家早已停止了这些物质的生产,但很多发展中国家还没有。”余刚说。
清单上的22种物质中,我国已查明存在的有15种以上,并且分布广泛,“家底”不清,减排和替代技术虽有一定成果,但尚处于研究阶段,距离实际应用于工业生产,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与环境领域另外两个国际公约《京都议定书》、《蒙特利尔议定书》不同,《斯德哥尔摩公约》在POPs减排问题上,并没有分别给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时间表。因此,发展中国家没有经验可循。
丁琼表示,公约中涉及的问题大多是发达国家已经解决的问题,因此,国外掌握了成熟的技术,但大多数技术都有专利,使用成本很高。而我国虽然科学研究发展较快,但履约技术的市场还不成体系。目前只能采用引进加国产化和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方式,两条腿走路。
“公约是强制性的,必须按照要求执行,定期接受审查。这对于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都不是轻易就能完成的。”余刚深感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
“可以设想,发展中国家的压力比发达国家大得多。应对这种局面,还是需要科研水平提高和政策制定上的完善。”郑明辉说。
从被动到主动的履约新征途
在今年年初的环境保护部常务会议上,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全国主要行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
“在此之前,我国还从来没有为一类物质设立过规划。”郑明辉说,这足以看出国家在减排POPs工作上的决心和信心,而且POPs研究的资金在环境科技领域已占有非常大的份额。
与此相对应的是,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环境科技工作者,近些年已经开始到中国寻求减排经验和学习最新的科研成果。
“过去,欧洲国家处于国际主导地位,我们在减排上比较被动,自己的情况自己都说不清楚。但现在我们主动出击,提早研究未来可能进入清单的这些物质。”余刚认为,我国正按照履约的《国家实施计划》稳步推进这项工作。
用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长DonaldCooper的话说,“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POPs减排问题上,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据悉,未来我国还将重点降低二恶英的工业排放,安全处置已查明的POPs废物,逐步开展POPs污染场地环境调查、风险评估和修复示范。
《中国科学报》(2012-05-26A1要闻)
2012-06-28
-
中国科学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如松:“驯服”垃圾不是梦
作者:王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4-4
■本报记者 王卉
“垃圾不是洪水猛兽,‘驯服’好了,它能乖乖地为人类服务!”
日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如是表示。
那么该如何“驯服”垃圾呢?王如松提出了生活垃圾处理的“五化”生态工程,即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产业化和社会化。
王如松的科研团队,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就投入到生活垃圾的研究中。
就减量化而言,垃圾中有用的金属、纸张、塑料等都已被拾荒大军拣走,剩下的一半以上是厨余垃圾。
减量化首先要分类,但公众觉悟和分拣人员的专业知识都还不能适应需要,比如塑料就有上百种,如何分拣,鲜有内行。
王如松认为,现阶段应在每个社区固定一两位拾荒工人负责分类,先将可回收物资及有毒有害物品(包括塑料袋)拣出,把干垃圾和湿垃圾(厨余垃圾)分开,再用器械将湿垃圾中的明水挤出,尽快进入堆肥池。
对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可在厨房添置厨余垃圾堆肥桶,厨余垃圾倒进去一两天即可腐熟为肥料,由物业收走作为小区园林绿化用。
买不起或不愿买垃圾堆肥桶的家庭,其厨余垃圾可由社区聘用的拾荒工人分类后,在社区内或几个社区间腾出适当空间建堆肥池堆肥。
用地紧张、难以布置堆肥池的社区,可将预处理后的厨余垃圾运到垃圾处理厂,在其边上设置大型堆肥设施处置后供花卉苗木种植用。
对于干垃圾,一类是有燃烧价值的,比如布料、木材之类,可以送焚烧厂发电,剩下的没有利用价值的垃圾进卫生填埋场,其减量化率可达90%。
北京市近年开始在一些社区开展生活垃圾减量化的试点研究,全市垃圾产生量从过去每年2%~3%的增长率转为负增长,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垃圾无害化是垃圾处理的基本要求。厨余垃圾的及时收集、分类和堆肥,可以防止恶臭产生和蚊蝇滋生。
“应当说,垃圾资源化,从规模上,中国在世界都是领先的,仅在北京,就有十三四万人的拾荒大军,加之增加焚烧发电和堆肥还田方式,垃圾资源化可以做得很彻底。”
但当今中国城市的垃圾资源再生主要是靠周边农村粗放式、低技术的原材料回收,“其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健康影响的生产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城市废弃物还有一个新名字,叫城市矿产。从垃圾中回收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比从地下挖矿成本低得多,王如松表示。“垃圾产业在一些发达国家是一类很好的静脉产业,有很大的利润空间。”
垃圾产业化就是要把每个城市的拾荒大军组织起来,组成规模化、现代化的城市静脉产业, 将垃圾分类加工,并形成废旧家电和汽车等各类拆卸、交易、回收、再生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据初步估算,如果实现垃圾的‘五化’工程,仅北京市每年至少能产生270亿元静脉产业的产值。”
但垃圾问题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引导、资金投入、企业经营、科技催化、社会参与,人人尽职尽责的社会化管理。
王如松还建议,相关部门应制定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相关法规和条例,严格控制和管理过度包装垃圾。同时也要鼓励科研部门开发替代塑料包装的可降解替代品。
《中国科学报》 (2012-04-04 A1 要闻)
2012-06-28
-
中国科学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如松:变垃圾负效益为经济正效益
作者:王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3-19
本报记者:王卉
垃圾围城、垃圾难缠的话题日益突出,让人思虑,令人担忧。
“这需要一个过程,会逐渐做好的。”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对此问题却比较乐观。
据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比如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从垃圾的系统管理开始,一般需要经过5~10年,随着觉悟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行为才会逐渐规范。
“在我国,垃圾围城有历史原因,不必恐惧。”王如松表示,“挑战与机遇同在。”
王如松认为,我国在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
总体来看,城市垃圾尚未大规模开展分类收集,只有少数城市实行了垃圾密闭运输。全国无害化处理设施严重不足,大部分城市仍以简单填坑、填低洼地、地面堆积、挖坑掩埋、投入江河湖海、露天焚烧等处理方式为主。
从处理过程来看,当生活水平不高时,垃圾成分简单,有用资源几乎能全部回收,剩下的少量生物质在垃圾场中能自然分解,一些煤渣、瓦砾等无机物对环境影响很小。
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塑料、重金属和一些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城市生活垃圾,所产生的渗滤液和逸出的甲烷等气体以及臭气、蚊蝇等会污染环境、影响健康。
于是又出现了将垃圾中的生物质沤作堆肥、阻隔渗滤液和收集逸出气的卫生填埋,以及将不可回收的一些可燃垃圾焚烧发电等垃圾处理的多种资源回收方法。
在王如松看来,垃圾和污水都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首先是厂家放错了,其次是商家放错了,再接着是每家每户放错了,最后环卫部门没办法合在一起了。
“如果管理得当,大多数垃圾都能变废为宝,垃圾的污染负效益能成为企业的经济正效益。”让王如松印象深刻的是,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其垃圾焚烧厂就位于人口密集的闹市区。
对于垃圾处理,王如松强调,应变政府负责制为政府、企业、社会共同责任制。
“只要设备合格、管理严格、有毒有害物分类检出、环境影响评价依法到位,垃圾焚烧绝不会产生二恶英等有毒有害气体;科学堆肥不会产生恶臭,施入林地、苗圃等,也没有健康问题;卫生填埋,有一定安全防护措施,环境影响也不大。”王如松表示。
《中国科学报》(2012-03-19A1要闻)
2012-06-28
-
傅伯杰院士:应建立生态建设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作者:李禾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2-5-8
5月6日,首届中国环境院所长论坛在福州落下帷幕。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在论坛上说,目前,生态保护资金主要由国家投入,渠道太过单一,应建立生态建设项目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培育生态建设产业和市场等。
目前,我国人工造林面积占全球人工造林面积的73%,人工林保存面积居全球第一。但傅伯杰说,我国中幼龄林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占主导地位,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和生产力低,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天然林和次生林面临的退化压力和威胁依然存在;草地生态系统退化,单位面积产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湿地面积仍在萎缩,功能持续退化。
“我国近一半的未利用地根本不可能改造成森林或草原。”傅伯杰说,仅11%的未利用地尚有转变为森林、草原或湿地的可能,但这些地方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改造不仅需要巨额投资,困难很大,还可能会威胁野生动物的生存。
“我国森林、草地或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目标必须尽快实现从‘增加面积为主’向‘提高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为主’的战略转变。”傅伯杰建议,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目标,应由注重覆盖率的提高,转变为在关注覆盖率提高的同时,更注重生态系统的集约经营,以迅速提高生产力为主要任务;开展退化草地恢复,提高防风固沙和防治沙尘暴的能力;保护天然湿地,提高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调节服务能力等。
2012-06-08
-
国务院召开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
来源:人民日报 2012年03月27日
人民网北京3月26日电 (记者杜榕)国务院26日召开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发表讲话。他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决策部署,深化改革和加强制度建设,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监督政府。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王岐山,国务委员刘延东、梁光烈、孟建柱出席会议,国务委员马凯主持会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何勇应邀出席会议。
温家宝指出,多年来,我们坚持在各项工作中全面贯彻反腐倡廉的要求,加强制度建设,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监督管理,政府改革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十年来,国务院部门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共计2183项,占原有总数的60.6%,地方政府取消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占原有总数的一半以上。国务院先后下发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除依法不能公开的,都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目前已有92个中央部门公开了部门预算,90个中央部门公开了部门决算,98个中央部门和部分省市公开了“三公”经费使用情况。2011年审计机关向社会发布预算执行及财政收支等方面审计结果公告8000多篇。查处了一批涉案金额巨大、影响恶劣的案件,严厉惩治了一批腐败分子。
温家宝强调,当前反腐倡廉建设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仍有较大差距,腐败现象在行政权力集中的部门和资金资源管理权集中的领域易发多发,社会事业、国有企业等领域腐败案件逐渐增多,发生在领导干部中的腐败问题依然突出。温家宝强调,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腐败。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政权的性质就可能改变,就会“人亡政息”。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极为严峻的重大考验。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现有的管理职能和审批事项要逐一审核,再取消和调整一批审批事项。重点放开对社会资本投资的限制,打破垄断,扩大开放,公平准入,鼓励竞争。完善并严格执行审批项目设定和实施制度。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任何行政机关不得设定或变相设定审批事项。加强对审批权力的监督制约,推进审批过程、结果公开,强化全过程监控。
(二)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完善国有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制度,整治国有建设用地出让中规避“招拍挂”、违反规定设置出让条件和领导干部插手干预等问题。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完善采购预算、招标投标、专家评审、供应商管理等制度。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电子化政府采购管理交易平台,实现政府采购业务全流程电子化操作。推进招标投标管理改革。整合各部门分散设立的招标投标市场,加快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招投标和公共资源交易市场。
(三)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减少专项转移支付,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完善转移支付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资金分配过程和结果公开制度,以公开透明促进规范管理。深化部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高预算编制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严格控制预算事项和支出调整。今年年底前县以上各级所有预算单位、有条件的乡级预算单位全部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大力推进预算决算公开。报送全国人大审查部门预算的国务院部门和单位,要公开全部预算决算表格,并细化到款级科目,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三农”、保障性住房等支出要细化到项级科目。
(四)推进行政经费使用管理改革。严格控制“三公”经费,今年继续实行零增长。禁止用公款购买香烟、高档酒和礼品。加强车辆编制管理,清理和规范越野车购置和使用。各单位公务接待费用、公务车购置和运行费用、出国出境经费要详细公开。严格控制行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修建装修办公楼等楼堂馆所。禁止超标准使用和豪华装修办公室,禁止使用公款和利用机关影响购置、搜罗奇花异石和高档艺术品装饰办公区域。严格控制和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等活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有金融机构不得赞助与企业经营无关的上述活动。
(五)加强行政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扩大公务卡制度实施范围,今年年底前在各级政府及所属预算单位全面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改革。加强现金管理,完善发票管理和财务报销制度。抓紧制定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负责人职务消费的禁止性规定。
(六)扎实抓好反腐倡廉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加强管理的制度。加强督促检查,研究推进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大力加强政风建设,突出整治行政机关懒散问题和不作为、乱作为等不良风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会议多、文件长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清理规范银行、电信、流通等领域服务收费。强化对农村土地权益保障和城乡征地拆迁的监管。认真解决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从严查处腐败案件。
温家宝强调,要把反腐倡廉建设与政府各项业务工作和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做到有部署、有督查、有落实。要进一步加强民主监督,对群众举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要及时回应,认真调查核实,依法处理,结果要反馈或向社会公布。
监察部、农业部和上海市、山西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在会上发言。
2012-03-29
-
中科院唐山中心召开第二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
来源:北京分院网站:http://www.bjb.cas.cn/xwdt/fyyw/201202/t20120220_3442427.html
2月16日,中国科学院唐山高新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简称“唐山中心”)第二届第一次理事会在唐山召开。唐山市委常委、副市长、唐山中心理事长吴海英,中科院北京分院副院长、唐山中心副理事长李静出席并讲话,会议由唐山市科技局局长张会春主持。
会议听取了唐山中心主任段东平关于唐山中心三年建设期的工作情况汇报以及唐山正大会计师事务所对唐山中心三年建设期的财务、资产审计报告。会议讨论通过了第二届理事会成员组成方案,对理事会章程进行了修订,表决产生了新一届领导班子。
唐山中心新任主任池建义代表新一届领导班子对唐山中心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和2012年的重点工作进行了汇报。他表示,唐山中心未来三年的总体目标是建设成为一个科技成果转化功能完善、管理结构合理、运行机制科学高效、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科技创新平台,为唐山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
李静代表北京分院对与会的理事表示感谢。针对唐山中心未来的建设和发展,她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要统一认识、抓住机遇;二是要注重实效、狠抓落实;三是要强化管理、规范制度;四是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与更多的唐山企业开展合作。李静同时希望相关研究所领导能一如既往地支持唐山中心建设发展,支持在唐山工作的科研人员,不断将优秀的科研成果向唐山输出。
吴海英对各理事单位对唐山中心的重视和支持表示感谢,对在唐山辛勤工作的科研人员表示敬意。她指出,唐山中心要进一步增强对服务唐山科技和产业发展的使命感,努力打造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平台,加强对科技资源的优势整合,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唐山的区域创新能力。她强调,新的领导班子要进一步完善、规范内部管理,以第二届理事会会议的召开为新起点,在不断健全规章制度、理顺运行机制、完善激励机制、树立良好形象等方面下功夫;要定期进行事业部内部工作交流,促进互相学习,同时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增强凝聚力。
中科院北京分院,河北省科技厅,唐山市科技局、财政局、发改委、工信局、高新区、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等相关领导,开滦集团、三友集团、国丰钢铁集团、唐山轨道客车公司、冀东水泥公司、惠达陶瓷公司等企业代表,以及中科院过程工程所、理化所、微生物所、电工所、植物所、生态中心等院属参与共建单位的领导和科研人员参会。
2012-02-21
-
中国科学院2012年度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http://www.cas.cn/xw/zyxw/ttxw/201201/t20120116_3428431.shtml
1月16日,中国科学院2012年度工作会议在北京开幕。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作了题为《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开创“创新2020”新局面》的工作报告,副院长施尔畏主持开幕式。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总装备部、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协和国家审计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中组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领导,以及中国科学院领导,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路甬祥等院老领导,在京的学部主席团学部主任、专门委员会主任,院属各单位、院机关各部门、院直接投资企业和有关单位、双重领导单位主要领导等400多人出席会议。
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发展战略,坚持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总结2011年工作,推进“一三五”规划实施,部署2012年重点工作,把“创新2020”推向重点跨越新阶段。
2011年,中科院党组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刘延东国务委员在中科院干部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创新2020”中心任务,团结一心、凝聚共识,带领全院广大职工,齐心协力,开拓创新,顺利完成“创新2020”试点启动阶段目标任务。
白春礼强调,中科院一年来完成了三件大事。一是进一步明晰战略定位,提出“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发展战略,确立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三位一体”的战略使命;二是制定“一三五”规划,明确重大产出和重要方向;三是围绕“一三五”规划,实施重大改革举措,并针对当前亟待解决、科研人员关心关切的关键问题,实施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
白春礼强调,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三位一体”,是建设“三个基地”和“四个一流”中国科学院的根本要求,是立院之本、兴业之基、发展之源,三者共同构成我院对国家的重大创新贡献,共同发挥中科院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共同体现中科院的特色与优势。他同时指出,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要求我们必须聚焦战略重点实现重大创新突破;要求我们必须紧密结合创新活动源源不断地造就一流的科技骨干人才;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建设我国最高水平的科学思想库;要求我们必须构建充满活力、包容兼蓄、和谐有序、开放互动的创新生态系统。
一年来,中科院科技创新取得丰硕成果。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方面,高质量完成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相关任务,高水平完成有效载荷在轨实验,开展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环境与物理探测等研究,利用中德合作研制的实验设备开展17项空间生命科学实验。作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主要承担单位之一,自主研发控制、通信方面主要标志性技术,实现贴近海底稳定自动巡航和精确悬停定位,高速数字化水声通信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可持续能源与资源、先进材料与绿色智能制造、信息网络、普惠健康保健、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空天海洋能力提升和应用等方面,取得一批关键技术突破和系统解决方案,如建成世界首座千伏级超导变电站并投入工程示范运行等。在重要基础研究与交叉科学领域取得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如实现分子机器的动态组装及其运动调控等。
白春礼强调,总体上看,中科院“创新2020”扎实推进,各方面工作进展顺利。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组织实施取得突破性进展,承担和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成效显著,人才队伍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科技布局和科教基础设施持续优化,与部门、地方、企业、大学等合作深入推进。顺利完成院士增选工作,一批咨询建议发挥了服务决策的重要作用。以庆祝建党90周年为契机,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制度和创新文化建设。全院保持了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创新2020”的顺利启动实施,进一步增强了中科院自主创新、引领发展的能力,为迈向重点跨越阶段奠定了坚实基础。
白春礼同时指出,在新时期新阶段,中国和中科院发展的内外环境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格局面临深度变革与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社会治理结构、全球安全形势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一些重要科技领域已显现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我国也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解决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与公共安全事故,改善民生、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等任务十分艰巨,这都对科技提出更加迫切的需求。
白春礼强调,必须清醒地看到,与党和国家的新要求、人民的新期待相比,与国家创新体系其他单元的新发展、国际同类科研机构的新突破相比,与应对新科技革命的新挑战相比,中科院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突出表现在:重大科学原创性成果、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创新突破还比较少,系统科学认知、提出新的科学思想或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还比较弱;领军人才和青年科研骨干仍显不足,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不够完善,与经济和教育结合还不够紧密;资源配置和评价激励不尽合理,科研人员安心致研的制度与文化环境仍需完善等。
白春礼强调,“十二五”期间,中科院要紧紧围绕“一三五”规划,组织实施重大创新活动,创新体制机制和管理,凝聚和造就创新人才,加快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在部署院层面重大产出和重要方向方面,将明确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国防科技创新等领域的重点突破方向,并以未来先进核裂变能、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等15项重大科技任务和若干项国防科技创新重大任务为重点,实施重大科技任务。在创新科技活动组织模式方面,将围绕战略重点,建立由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重点部署项目和研究所自主部署项目三个层次构成、三者间相互衔接的院科技项目体系,并与国家科技专项、计划项目、重大任务、基金等相衔接,构建院科技项目体系,加强院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在全面推进“一三五”规划实施方面,全院研究所要建立规划实施与资源配置、组织管理有机结合的机制,将重大突破和重点培育方向落实到项目、队伍、平台和管理,将创新资源重点配置到重大突破和重点培育方向。在建立重大产出导向的资源配置体系方面,要按照“增总量、调结构、强基础、促产出”的思路,改革完善资源配置模式,逐步建立新型重大产出导向的资源配置体系,完善运行保障体系和财务管理制度,组合配置创新资源。在建立重大产出导向的研究所评价体系方面,要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诊断作用和衡量作用,建立“两个环节一个基础”构成的,包括“一三五”专家诊断评估、“重大突破”目标完成情况验收和关键指标年度监测在内的重大产出导向的研究所评价体系。
白春礼对中科院2012年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包括:加快部署实施先导专项,保质保量加快推进已启动专项,同时坚持国家需求和重大创新目标牵引并与国家各类科技计划相衔接,再策划遴选若干先导专项;全力抓好重大科技任务,进一步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中凝炼重大科技问题,重视农业科技、节能降耗、生态环境、民生科技等重点领域的科技需求;加快建设一流人才队伍,进一步做好重要人才计划工作,加大对西部地区人才、高技能人才、高水平管理人才、青年人才的培养;加强学部与国家科学思想库建设,进一步完善院部和学部有机结合的机制,加强战略研究与决策咨询的组织,提升咨询工作质量和影响力;培育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和制度环境,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大力宣传一线科研人员甘于寂寞、潜心致研的良好风貌和先进事迹,积极回应社会公众关心关切的问题;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科技与区域发展、科技与教育的紧密结合;巩固深化国际科技合作;认真组织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2012年是党和国家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一年,也是中科院“创新2020”迈入重点跨越新阶段的关键一年。白春礼最后强调,全院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团结一心、真抓实干,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开创跨越发展的新局面,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次会议为期3天,会议代表将听取专项工作报告,并将围绕大会报告进行分组和分领域的研讨。
相关链接:
中国科学院2012年度工作会议专题
2012-01-31
-
中科院2011年冬季党组扩大会议在京召开
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http://www.cas.cn/xw/zyxw/ttxw/201112/t20111229_3419576.shtml
12月26日至29日,中国科学院2011年冬季党组扩大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深化了对党和国家战略部署的理解和对自身使命定位的把握,明确了实现战略使命的重大改革举措和2012年工作重点。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主持会议,全体院领导和院机关各部门、中国科技大学、国科控股主要负责同志参会。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我国我院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精神。推进实施“创新2020”,组织落实“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战略和“一三五”规划,总结2011年工作,研究部署2012年重点工作和配套措施。
会议学习讲座阶段邀请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朱之鑫,分别作了关于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的专题报告,白春礼作了学习辅导报告。研究工作阶段审议了各业务领域围绕“一三五”规划实施2012年工作设想,改进和完善院士制度,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深化资源配置改革、促进重大成果产出,深化与各省科学院合作调研情况与工作方案,重大产出导向的研究所评价体系以及进一步规范院非法人单元发展的报告,研究确定了有关战略部署和重要举措。
会议进一步增强了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大家认识到,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格局面临深度变革与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社会治理结构、全球安全形势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人类面临的复杂而严峻的问题,既是对经济社会的挑战,更是对科技的挑战,需要综合运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各种技术手段去研究、去创新、去解决。一些重要科技领域已显现革命性突破的先兆,科技与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等深度融合,创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所不在,呈现专业化、个性化、社会化、网络化、集群化、泛在化的特征。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任务艰巨,国家将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协同创新,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国家创新体系各单元呈现出竞争合作发展的新态势。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必须居安思危,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准确把握好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大政方针和重点任务,树立奋斗精神,不断开拓创新。
会议进一步深化了对中科院发展战略和战略使命的认识。大家深刻认识到,中科院在科技创新能力、人才队伍、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与“国家队”、“火车头”、“先行者”、“思想库”、“大学校”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中科院的战略定位和使命从社会职责上看,应当是以科技创新为中心,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思想库建设三位一体,三者既各具特色、互相不可替代,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贡献和目标上看,应当是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三位一体,三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落实在组织体系上,应当是研究机构、学部、教育机构的三位一体,三者有机结合、共生发展。实施好“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根本在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不断创造一流的科技成果,培养造就一流的创新人才,提出支撑科学发展的新思想。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是建设“三个基地”和“四个一流”中国科学院的根本要求,是立院之本、兴业之基、发展之源,三者共同构成我院对国家的重大创新贡献,共同发挥中科院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共同体现中科院的特色与优势。
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实施发展战略、实现战略使命的重大改革举措。一是要建设充满活力、包容兼蓄、和谐有序、开放互动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示范区,营造团结协作、宽松和谐、安心致研的创新文化环境;建立重大产出导向的评价体系,科学合理配置资源,为“一三五”规划目标服务;充分尊重科学家的创造性,进一步发挥学术委员会在研究所学科方向、学科布局、重大产出等方面学术评议作用与监督功能,形成民主讨论基础上的所长决策制度。二是要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科技与区域发展、科技与教育紧密结合,推进区域创新集群建设,紧密结合区域内相关研究所“一三五”规划,突出重点和特色;加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优质科教资源的开放共享,与不同类型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科教融合;加强与重点行业大型企业合作,实现知识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的紧密融合。三是要落实好“一三五”规划,加快重大产出,进一步明确院层面重大产出任务和领导机制;通过组织跨领域重大项目,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强统筹布局,协调解决研究所的重复布局和同质化竞争问题;通过组合资源配置进行引导,通过发挥研究所学术委员会把关作用等举措推动研究所认真扎实实施“一三五”规划。四是要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加快建设人才高地,继续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加大对中西部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推进科教深度整合,形成研究机构、学部、教育机构共有、共治、共享的三位一体发展架构。
会议部署,中科院2012年要重点抓好院层面重大产出、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协同创新、科技体制改革、发挥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作用、开好院工作会等重要会议、启动后勤支撑发展规划、继续抓好党建与领导班子建设等八项工作,分别明确了负责的院领导和具体落实的部门。
2011-12-30
-
中科院2011年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院长奖、冠名奖学金暨优秀导师奖颁奖大会在京举行
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http://www.cas.cn/xw/yxdt/201112/t20111222_3416588.shtml
12月22日,“中国科学院2011年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院长奖、冠名奖学金及优秀导师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荣获2011年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院长奖、冠名奖学金及优秀导师奖的师生获得表彰。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詹文龙出席会议并为获奖师生代表颁奖。会议由人事教育局局长李和风主持。
詹文龙向获奖的研究生导师和同学们表示热烈的祝贺。他指出,建院62年来,中国科学院在中央几代领导集体的关怀下,始终坚持“科研与教育并举,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的原则,创造性地开展特色鲜明的高层次人才教育实践,为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自1978年以来的30多年间,中国科学院已累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11万余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詹文龙强调,中国科学院将全面实施“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特别是按照“开放兴院”战略的要求,打破行业、部门与学科壁垒,面向国家与区域各类创新单元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优质科教资源的开放共享,通过进一步发扬“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积极推进科技与经济、科技与教育紧密结合,实现科教资源配置最优化,努力发挥中国科学院创新引领的“火车头”作用,构筑全国科教结合协同创新联盟。以高水平科技创新带动高质量人才培养,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主线,既出成果,又出人才,锐意改革,不断进取,开创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2011年,中国科学院评选出院长特别奖50名、院长优秀奖300名,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00篇,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300名、宝洁优秀研究生奖学金50名、地奥奖学金90名、美国超导公司奖学金42名,还评选出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50名、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97名、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100名、宝洁优秀研究生导师奖8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张淑林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叶中华及冠名奖学金设奖单位代表等出席会议,并为获奖师生代表颁奖。
2011-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