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届中国科研信息化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
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 http://www.cas.cn/xw/zyxw/yw/201112/t20111215_3413488.shtml
12月15日,第二届中国科研信息化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友谊宾馆隆重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科学院、教育部、科技部、中国工程院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承办。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施尔畏和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副司长、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主任雷朝滋分别致欢迎辞,来自有关部委、主要科研院所和高校、知名IT企业以及新闻媒体代表等38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科研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科技资源交流、汇集与共享、变革科研组织与活动模式、推动科技转型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国科研信息化工作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叶,十几年来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本次大会旨在推动我国科研信息化建设及应用交流,推动科研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我国科技创新战略提供有力支撑与服务,充分发挥科研信息化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的基础和引领作用。
据悉,此次研讨会为期两天,将由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谭铁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何鸣鸿、教育部科学技术司信息化处冯吉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钱德沛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汪寿阳、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陈和生研究员先后主持。
大会特别邀请中科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谭铁牛、微软研究院副总裁Tony Hey、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梅宏、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教授郭毅可、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等多位国内外专家作25个主题报告,报告内容覆盖科研信息化的国内外发展态势、发展战略、基础设施、关键技术、应用案例等内容,并通过视频与海报展示等多种方式,促进我国科研信息化相关观点分享和经验交流。
会上,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发布了《中国科研信息化蓝皮书2011》。本书旨在系统展示中国科研信息化整体发展情况和推动中国科研信息化进程。在书中,国内外科研信息化领域的专家针对科研信息化的网络环境、超级计算环境、数据环境,以及科研信息化的技术发展和应用实践的现状与趋势进行了客观阐述,针对科研信息化的发展战略与态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向国内外读者展示了中国科研信息化的全貌和应用成果。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国家明确将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到战略高度。我国科研信息化将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为契机,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2011-12-17
-
中科院学习传达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地址:http://www.cas.cn/xw/zyxw/ttxw/201112/t20111216_3414238.shtml
12月16日,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会议,学习传达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党组副书记方新分别传达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白春礼就中科院学习贯彻会议精神提出了要求。中科院在京的院党组成员、院领导,副部级以上老领导,京区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院机关副局长以上领导干部,院机关离退休党支部书记等出席会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12日至14日在京举行。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分别发表了重要讲话,分析了国内外经济形势,总结了一年来经济工作的成绩,明确了明年经济工作方向,部署了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12月16日上午,庆祝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大会在京召开,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要求科技工作要“走创新发展之路、跨越发展之路、融合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
白春礼在学习传达会上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我院下一步工作部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要结合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刻认识在今年严峻形势下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的成就来之不易,深刻认识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准确把握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大政方针、政策取向和重点任务,准确把握中央对科技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和作出的重大部署,增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
白春礼强调,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记我院战略定位和历史使命,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和战略决策部署上来,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我院改革创新发展的战略基点,发扬载人航天精神,坚持“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深入实施“创新2020”,致力“三个着力突破”,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充分发挥科技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的道路。
白春礼强调,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科技攻关、加快重大产出。围绕主题主线,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为中心,以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技问题为着力点,全面实施“一三五”规划,聚焦战略重点,统筹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研究、高技术研究,抓好在研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加强重大创新活动组织,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和关键核心共性技术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国家队的骨干引领作用。
白春礼强调,要组织全院科技力量,全力以赴,协力攻关,高质量完成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计划”、“973计划”、重大科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各类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围绕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即将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以及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进一步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中凝练重大科技问题,重视农业科技、节能降耗、生态环境、民生科技等重点领域的科技需求,积极建议并承担国家、地方、企业各类重大科技任务。力争取得重大创新突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有效解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关键核心科技问题。
白春礼强调,要加快实施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科技问题,形成一批系统解决方案,推动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的示范和产业化,实现重点领域跨越发展,支撑引领经济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加快推进B类先导专项实施,加强重要基础研究与交叉前沿领域的前瞻部署,抢占未来科学技术制高点并形成集群优势,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取得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性成果。改革创新科技管理,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强跨所、跨学科协同合作,加大稳定支持力度,完善以促进重大产出为导向的资源配置和科技评价激励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
白春礼强调,要大力推动协同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科技与区域发展紧密结合。加强3+5区域创新集群建设,凝练和组织实施一批研发和转移转化项目,搭建创新平台与网络,与国家创新体系各单元紧密合作,促进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逐步形成领域特色鲜明、创新活力旺盛、资源汇聚、合作紧密、平台共享、运转高效、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创新聚集区。坚持开放兴院,认真落实与各省市自治区、部门、企业等的科技战略合作协议,深入实施院地合作专项和支撑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行动计划,加强联合共建的研发中心、实验室等创新单元建设,充分发挥各类转移转化平台的作用,加快推进科技成果的孵化、培育、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加大科技设施、科技平台和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力度,建设面向企业的技术服务平台,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走进企业,加强科技咨询、服务与培训,加强科学知识的传播与应用,使中科院优质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真正服务社会。
白春礼强调,元旦春节将至,各单位各部门要认真抓好岁末年初各项工作,认真总结一年来的工作经验、查找差距,谋划和部署好明年的工作。认真组织开好院2012年度工作会议。各级领导干部要关心群众,做好节日慰问工作,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帮助解决困难职工、研究生和离退休老同志的实际问题;要勤俭节约,防止铺张浪费,减少不必要的会议,防止年末突击使用经费;要高度重视安全保密工作,严格落实责任制度,认真查找隐患,杜绝各类安全事故、失密泄密事件的发生,确保广大干部职工过一个平安、欢乐、祥和的新年。
中国科学院将于2012年1月中旬召开工作会议,对全院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做好下一步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会议现场
白春礼传达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并就中科院学习贯彻会议精神提出要求
方新传达温家宝总理重要讲话精神
会议现场
2011-12-17
-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形势和任务,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会作出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精神,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抓紧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全党必须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到二0二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全党全国要为实现这些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遵循以下重要方针。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时代特征、人民愿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深入研究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课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坚持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以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为根本,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抓手,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加强重点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优越性,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联系干部群众思想实际,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引导干部群众在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上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组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人民把爱国热情化作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以热爱祖国和贡献自己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广泛开展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永不自满、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以思想不断解放推动事业持续发展。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进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用好红色旅游资源,使之成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课堂。
(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学习宣传先进典型,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拓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深化政风、行风建设,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坚决纠正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歪风邪气。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动人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权威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移风易俗、抵制封建迷信。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四、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一)坚持正确创作方向。正确创作方向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性问题,一切进步的文化创作生产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必须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生动展示我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要引导文化工作者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坚持正确文化立场,认真对待和积极追求文化产品社会效果,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把学术探索和艺术创作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坚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积极创新。把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创作生产全过程,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学习借鉴国外文化创新有益成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增强文化产品时代感和吸引力。
(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使之更好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要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加快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发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示范引导作用,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重点扶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研究项目,着力推出代表国家水准、具有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整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建设一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一批具有专业优势的思想库,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化建设。
(三)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壮大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以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宣传资源,构建统筹协调、责任明确、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舆论引导格局。加强和改进正面宣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从群众关注点入手,科学解疑释惑,有效凝聚共识。做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健全应急报道和舆论引导机制,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推动解决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维护人民利益,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秉持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真实准确传播新闻信息,自觉抵制错误观点,坚决杜绝虚假新闻。
(四)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文艺工作者都要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活动之中,在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提炼主题,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实施精品战略,组织好“五个一工程”、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工程、重点文学艺术作品扶持工程、优秀少儿作品创作工程,鼓励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文艺精品。扶持代表国家水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优秀艺术品种,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鼓励一切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文艺创作,抵制低俗之风。
(五)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支持重点新闻网站加快发展,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综合性网站和特色网站,发挥主要商业网站建设性作用,培育一批网络内容生产和服务骨干企业。发展网络新技术新业态,占领网络信息传播制高点。广泛开展文明网站创建,推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督促网络运营服务企业履行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不为有害信息提供传播渠道。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加快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加强对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等的引导和管理,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依法惩处传播有害信息行为,深入推进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加大网上个人信息保护力度,建立网络安全评估机制,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信息安全。
(六)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坚持把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作品最高标准,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评奖机制,精简评奖种类,改进评奖办法,提高权威性和公信度。加强文艺理论建设,培养高素质文艺评论队伍,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加大优秀文化产品推广力度,运用主流媒体、公共文化场所等资源,在资金、频道、版面、场地等方面为展演展映展播展览弘扬主流价值的精品力作提供条件。设立专项艺术基金,支持收藏和推介优秀文化作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依法惩处侵权行为,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
五、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一)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鼓励国家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鼓励其他国有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各类公共场所要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便利。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拓展投资渠道。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
(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必须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要加强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重要出版社建设,进一步完善采编、发行、播发系统,加快数字化转型,扩大有效覆盖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国际一流媒体,提高新闻信息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建立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完善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整合有线电视网络,组建国家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建设国家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创新业务形态,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的文化传播作用,实现互联互通、有序运行。
(三)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加强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推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党报党刊、广播影视节目、出版物等译制播出出版。加强同香港、澳门的文化交流合作,加强同台湾的各种形式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经常化。引导企业、社区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标。鼓励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流动服务、网点服务,推动媒体办好农村版和农村频率频道,做好主要党报党刊在农村基层发行和赠阅工作。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推动电影院线、演出院线向市县延伸,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中央、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
六、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一)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在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发挥东中西部地区各自优势,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产业支持力度,打造知名品牌。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创业创意园区,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二)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在投资核准、信用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服务和管理,引导他们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三)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抓住一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科技课题,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装备、软件、系统研制和自主发展,重视相关技术标准制定,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高我国出版、印刷、传媒、影视、演艺、网络、动漫等领域技术装备水平,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依托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建立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国家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支持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四)扩大文化消费。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提高基层文化消费水平,引导文化企业投资兴建更多适合群众需求的文化消费场所,鼓励出版适应群众购买能力的图书报刊,鼓励在商业演出和电影放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低价场次或门票,鼓励网络文化运营商开发更多低收费业务,有条件的地方要为困难群众和农民工文化消费提供适当补贴。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七、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一)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培育合格市场主体。科学界定文化单位性质和功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推进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新闻网站转企改制,拓展出版、发行、影视企业改革成果,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投融资体制,支持国有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支持其吸引社会资本进行股份制改造。着眼于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明确服务规范,加强绩效评估考核。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吸纳有代表性的社会人士、专业人士、基层群众参与管理。推动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进一步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推动一般时政类报刊社、公益性出版社、代表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文艺院团等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服务能力。
(二)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必须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重点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动漫游戏等产品市场,进一步完善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综合交易平台。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加快建设大型文化流通企业和文化产品物流基地,构建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办好重点文化产权交易所,规范文化资产和艺术品交易。加强行业组织建设,健全中介机构。
(三)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健全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推动副省级以下城市完善综合文化行政责任主体。加快文化立法,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文化产业振兴、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坚持主管主办制度,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严格执行文化资本、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市场准入和退出政策,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手段提高管理效能。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完善文化市场管理,坚决扫除毒害人们心灵的腐朽文化垃圾,切实营造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的市场秩序。
(四)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完善投入方式,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支持社会组织、机构、个人捐赠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引导文化非营利机构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文化企业和社会资本对接,对文化内容创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实行税收优惠。设立国家文化发展基金,扩大有关文化基金和专项资金规模,提高各级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比重。继续执行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对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扶持政策执行期限再延长五年。
(五)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增强国际话语权,妥善回应外部关切,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完善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政策措施,支持重点主流媒体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完善译制、推介、咨询等方面扶持机制,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加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建设,鼓励代表国家水平的各类学术团体、艺术机构在相应国际组织中发挥建设性作用,组织对外翻译优秀学术成果和文化精品。构建人文交流机制,把政府交流和民间交流结合起来,发挥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文化非营利机构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支持海外侨胞积极开展中外人文交流。建立面向外国青年的文化交流机制,设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贡献奖和国际性文化奖项。
(六)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加强文化领域智力、人才、技术引进工作。吸收外资进入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鼓励文化单位同国外有实力的文化机构进行项目合作,学习先进制作技术和管理经验。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进行文化科技研发,发展服务外包。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
八、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一)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高层次领军人物和专业文化工作者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要继续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建立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加强专业文化工作队伍、文化企业家队伍建设,扶持资助优秀中青年文化人才主持重大课题、领衔重点项目,抓紧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高端紧缺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搭建文化人才终身学习平台。鼓励和扶持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优化专业结构,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培养基地。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深化职称评审改革,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创造有利制度环境。重视发现和培养社会文化人才。对非公有制文化单位人员评定职称、参与培训、申报项目、表彰奖励同等对待。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多渠道吸引海外优秀文化人才。落实国家荣誉制度,抓紧设立国家级文化荣誉称号,表彰奖励成就卓著的文化工作者。
(二)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改革发展的基础力量。要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配好配齐乡镇、街道党委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对服务期满高校毕业生报考文化部门公务员、相关专业研究生实行定向招录。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作用。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三)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文化工作者要成为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特别是名家名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弘扬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发扬严谨笃学、潜心钻研、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的风尚,努力追求德艺双馨,坚决抵制学术不端、情趣低俗等不良风气。鼓励文化工作者特别是文化名家、中青年骨干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拜人民为师,增强国情了解,增加基层体验,增进群众感情。文化工作者要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营造风清气正、和谐奋进的良好氛围。
九、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必须从战略和全局出发,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健全领导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增强领导文化建设本领。
(一)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深入研究意识形态和宣传文化工作新情况新特点,及时研究文化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掌握文化改革发展领导权。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在全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深入做好文化领域知识分子工作,充分尊重知识分子创造性劳动,善于同知识分子特别是有影响的代表人士交朋友,把广大知识分子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二)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好配强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把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理论水平高、熟悉文化工作、善于驾驭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局面的干部充实到领导岗位上来,把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确保文化阵地导向正确。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文化工作,加强文化理论学习和文化问题研究,提高文化素养,努力成为领导文化建设的行家里手。把文化建设内容纳入干部培训计划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教学体系。结合文化单位特点加强和创新基层党的工作,发挥文化事业单位、国有和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重视文化领域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建设。注重在文化领域优秀人才、先进青年、业务骨干中发展党员。文化战线全体共产党员要牢固树立党的观念、党员意识,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创先争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三)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文化领域各部门各单位要自觉贯彻中央决策部署,落实文化改革发展目标任务,发挥文化建设主力军作用。支持人大、政协履行职能,调动各部门积极性,支持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发挥作用,共同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推动文联、作协、记协等文化领域人民团体创新管理体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履行好联络协调服务职能,加强行业自律,依法维护文化工作者权益。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四)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广大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建设水平,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依托重大节庆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支持群众依法兴办文化团体,精心培育植根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及时总结来自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创新经验,推广大众文化优秀成果,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文化建设工作,由中央军委根据本决定精神作出部署。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满怀信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
2011-10-26
-
中科院学习传达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
10月19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召开京区党员领导干部会议,学习传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副院长、党组成员詹文龙分别传达了十七届六中全会有关精神,白春礼代表院党组就中科院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提出了要求,党组副书记方新主持会议。在京的院领导、副部级以上老领导,京区单位党员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院机关处长及以上干部、离退休党支部书记出席会议。
白春礼强调,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和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必须充分认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满足人民个性化和多样化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重要方针和重点任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刻认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和文化双重属性,以及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支撑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明确中科院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光荣使命和历史责任。要求中科院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领会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决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把利用科技手段支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落实到科技创新活动部署和组织实施中。
白春礼强调,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和《决定》,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秉承中科院“科学民主、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科技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创新跨越、竞争合作、持续发展”的科技发展观,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服务国家、造福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淡薄名利、团结协作,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科学院精神,建立和完善国家科研机构现代院所制度,建设并不断丰富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文化,构建充满活力、包容兼蓄、和谐有序、开放互动的创新生态系统,使之成为持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白春礼强调,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文化科技创新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保证,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中科院要面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需求,大力加强文化相关领域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长期的研究积累和丰富的智力资源,加强原始科学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与系统集成创新,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研究积累、关键科技支撑和系统解决方案。
白春礼强调,中科院拥有我国最优质的科技出版品牌和科技期刊资源,代表了我国科技出版和期刊的最高水平,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服务科技发展的根本宗旨,遵循市场规律、科技规律、出版规律,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科技出版“航母”,提升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和社会影响。
白春礼强调,科学传播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必要基础,是中科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重要体现。中科院要成为科学知识的重要传播者、科学方法的典型示范者、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积极倡导者,加强院部与学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研究所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院士群体的知识资源,发挥全院科技资源的特色和优势,加强科学传播体系建设,在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中发挥重要作用。
白春礼最后号召全院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领会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决定》,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应有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的召开!
2011-10-26
-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2011年10月18日22:33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3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七大代表中部分基层文化工作者和从事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李长春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制定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着力稳物价、调结构、保民生、促和谐,推动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全会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全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全会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全会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了到二0二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号召全党全国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全会提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坚持正确创作方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全会提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全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
全会提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全会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要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发挥文化战线全体共产党员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各种潜在风险,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党的十八大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全会号召,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满怀信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2011-10-26
-
中国科学院党组传达2011年夏季扩大会议精神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党组办) 发布时间:2011-08-16
8月15日,中国科学院召开2011年夏季党组扩大会议精神传达会。会议由党组副书记方新主持,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
2011年夏季扩大会议是中科院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以来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深入实施“创新2020”,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认清发展环境、明确发展战略,凝练创新目标、确定重大产出和重要方向,将对中科院未来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白春礼在讲话中深入分析了新时期新阶段中科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深刻剖析了制约中科院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认真研究院内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明晰了中科院战略定位,提出了“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明确了下一步发展思路和改革创新的着力点与突破口,并对近期重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白春礼强调,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今年3月以来,中科院新一届领导班子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中科院提出的新要求、赋予的新任务,贯彻落实国务院第105次常务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刘延东国务委员在中科院干部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创新2020”这一中心任务,齐心协力谋发展,一心一意抓创新,各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一是践行民主办院理念,通过拜访老领导、老专家,到一线调研,设立“院长信箱”等形式广纳贤言、集思广益;二是践行开放兴院理念,加强与部门沟通会商,加强与地方合作、与大学合作,共同发展;三是践行人才强院理念,加快创新队伍建设;四是简化程序,加快推进择优启动工作;五是创新管理,着力实施重大改革发展举措。
白春礼指出,要清醒认识发展环境,增强紧迫感责任感。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与经济社会发展加速融合,推动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科技创新成为国际经济与产业竞争的核心与关键,成为应对危机、开辟发展新途径的有力工具。各国纷纷调整战略,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当前,随着我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显现,实现我国经济、产业和科技由大转强的历史性跨越,必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协调、绿色智能、普惠健康、持续发展之路。
白春礼说,中科院现正处于各项事业发展比较好的时期之一,但要清醒地认识到,与党和国家的新要求、人民的新期待相比,与国家创新体系其他单元的新发展相比,与国际同类科研机构的新突破相比,与应对新科技革命的新挑战相比,中科院仍然存在一些制约跨越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必须进一步树立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增强改革创新的紧迫感、责任感,坚持走“有特色、高水平”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更加注重发展理念的转变,更加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更加注重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国家队“火车头”作用,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
白春礼强调,必须恪守中科院定位,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中科院要始终成为代表我国科技最高水平的“国家队”,引领我国科技创新跨越的“火车头”,培育我国科技骨干人才的“大学校”,推动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先行者”,促进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的“思想库”。实现中科院战略定位,必须坚持新时期办院方针,全面实施“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要坚持适应需求和引导变革的统一、自主创新与全球竞争的统一、学术自由和社会责任的统一,辩证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创新理念的关系,前瞻思考与务实推进的关系、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的关系、集中投入与分散部署的关系、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关系。
白春礼要求,要凝练目标、突出重点,切实抓好“创新2020”的组织实施。牢牢抓住对国家发展具有全局和长远影响的关键领域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科技问题,紧紧把握可能发生革命性变革的重要基础和前沿方向,集中力量,抓大育小,组织跨所、跨学科优势力量致力于重大突破;优化布局,着眼未来长远和持续发展,巩固和加强已有优势,培育未来新的生长点和竞争优势,避免低水平重复和同质化竞争。
白春礼强调,要实施好研究所“一三五”规划。研究所的“一三五”,是“三个着力突破”在所层面的具体化,是中科院科技创新的战略重点,是中科院发挥建制化优势的重要抓手,将为中科院提升核心竞争力、强化不可替代性、做出“三性”贡献奠定重要基础。研究所要紧密围绕“一三五”,优化科技布局,创新科研活动组织模式,改革调整资源配置、科技评价等。院将把研究所凝练提出的“一三五”目标作为研究所领导班子的任期目标和对研究所进行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院层面也在认真研究和分析研究所“一三五”的基础上,紧紧把握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凝练提出了院层面未来5年若干重大产出和重要方向。根据院层面各领域的重大产出目标和重要方向,院将修改完善并适时发布“十二五”规划,组织实施好已立项的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力争预研的A类先导专项尽早正式立项,加快策划一批新的先导专项。进一步凝练有明确产出目标的重大任务,向国家提出若干重大科技专项的建议。结合国家和中科院“十二五”规划、“创新2020”科技战略重点、院所重大突破和重要方向,组织和推动研究所和专家积极建议和承担国家各类重大科技任务。
白春礼指出,必须构建充满活力、包容兼蓄、和谐有序、开放互动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中科院的创新生态系统,必须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夯实人才和条件基础,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推进科技与教育紧密结合,巩固深化国际合作,加强党建和创新文化建设,加强廉政和工作作风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广大科技人员“更加自由地讨论、更加专心地研究、更加自主地探索、更加自觉地合作创新”。
会议要求,各单位、各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全面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扎实做好本单位、本部门相关工作计划,全面实施“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战略,深入推进“创新2020”,努力发挥中科院科技“火车头”作用,为实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科院在京的党组成员、院领导,院老领导,京区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各民主党派负责人、院机关处长及以上干部以及院机关离退休支部书记等参加了主会场会议,京外分院、研究所党政主要负责人分别在29个分会场参加会议。
2011-08-16
-
中国青年报:中科院成立“青年创新促进会”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雷宇 发布时间:2011-06-21
近日,中国科学院宣布成立“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中科院340名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成为首批会员。
“青年促进会”旨在全面提升中科院35岁以下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培养具有较高思想品德、善于把握科技前沿、能够带领团队进行自主创新的新一代学术技术带头人。
据介绍,会员入会后每年将获10万元专项经费资助,主要用于学术交流、科研活动、培训与个人补贴等方面。
“青年智则国智,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人才决定未来”,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表示,中科院将把握青年人才成长规律,了解青年人才发展需求,不拘一格选用青年人才。
(原载于《中国青年报》2011年06月21日第03版)
2011-06-23
-
科学时报:白春礼强调:联合内外智力 共克科技难题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祝魏玮 2011年06月10日A1版
6月9日,2011年中国科学院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和外籍青年科学家工作交流研讨会在京举行。这些外籍专家对中科院的院情考察活动也是本次交流活动的内容之一。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70多位外国科学家参加本次活动。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出席了活动开幕式并发表讲话。他代表中国科学院,诚挚邀请更多的外国科学家,加入中国科学院创新研究队伍,与中国科学家一道攻克世界重大科学与技术难题。
记者在研讨会现场了解到,外籍专家对中国科学院正在组织实施的“创新2020”计划普遍表示赞赏和支持。
白春礼在讲话中指出,未来十年,中科院担负重要使命,将重点突破带动技术革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保障改善民生以及生态和环境保护等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突破增强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和公共安全的战略高技术问题,多出成果、多出人才,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和科技支撑。
中国科学院正策划一批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组建一批基础前沿、重大公益和高技术方面的研发中心,形成若干区域创新群体。白春礼表示,实现这项宏伟的计划,需要大批高水平中外科学家的共同努力。
白春礼在讲话中强调,中国科学院历来重视国际科技合作,重视发挥外国科学家的作用。自中国科学院成立以来,许多外国科学家通过不同的形式,为中国科学院的发展作出过贡献。近些年来,特别是中科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后,越来越多的外国科学家来到中国科学院,参与中国的科研创新活动,积极传播国外先进科学思想和管理理念,为中国科学院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推动中国科学院与国外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的合作,为中国科学院的发展持续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此,中国科学院不会忘记。中国科学院将进一步营造学术氛围浓厚、交流环境宽松、注重合作实效的国际合作环境,持续深化合作内容,不断创新合作形式,显著提升中科院的国际化水平,促进其国际科技竞争力的提升。
在讲话中,白春礼还要求中科院机关加强与相关部委的广泛联系,逐步解决中科院在国际合作和交流中遇到的相关政策问题。他还要求中科院院属各研究所的领导、各位中方合作伙伴,多为外国科学家考虑,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尽可能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据了解,中国科学院于2009年设立“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计划”和“外籍青年科学家计划”。前一项计划旨在通过吸引外国优秀高级研究人员参与中科院研究项目,加强中科院与国外国立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研究人员的合作,提升中科院科技创新能力。而后一项计划则是通过吸引优秀外籍青年科学家到中科院研究所进行一定期限的合作研究工作,促进中科院学术交流、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以来,已有477位资深外国科学家和179位外籍青年学者经过严格的评审遴选,分别获准纳入两项计划。
这两项计划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国务委员刘延东在2010年会见两个计划的外国科学家代表时表示,“希望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机制,扎实推进,使之成为具有示范意义和国际影响的科技合作与交流计划”。财政部为此还设立了外国科学家专项,为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交流人才计划的持续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家洋以及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公安部、中科院院机关和研究所有关领导、专家出席会议。
2011-06-16
-
温家宝:科技工作者要承担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
文章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11-05-29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5月28日上午举行全体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应邀作关于科技发展问题的报告。他强调,我们国家要真正强大起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有强大的科技,有众多高水平人才,这是国家发展的力量所在、后劲所在。没有科技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的发展;科技发展的未来,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温家宝指出,加快科技发展是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并赢得主动的迫切要求,是抢抓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机遇,实现经济科技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解决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和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从根本上讲,一要靠改革开放,二要靠科技进步。这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根本动力。
温家宝强调,要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技工作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为全面完成“十二五”的目标任务提供有力支撑,引领中国未来发展。要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把握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着眼于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新的制高点,进一步凝练主攻方向,集中力量,重点突破。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自主创新,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要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合理布局,加强政策引导,增加政府投入,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尽快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抓出成效。要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幅度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传统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温家宝强调,作为一个大国,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没有基础和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科技创新就没有根基。原始创新是我国科技发展的灵魂,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持国家崛起的筋骨。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坚持从国情国力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眼于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把握可能发生革命性变革的重要研究方向,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对国家发展具有全局和长远影响的关键领域,有效组织力量开展攻关,力争在科学上取得原创性突破。要加大对基础和前沿研究的支持力度,提高基础和前沿研究投入占科技投入的比重。国家财政要为基础和前沿研究提供长期稳定支持,保障研究的连续性、稳定性。要依托高水平国家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建设一批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科学研究中心,稳定支持和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潜心研究的优秀人才队伍。要改革评价体系,为从事基础和前沿研究的科研人员营造一个能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性、长期潜心研究的环境。
温家宝指出,加快科技发展必须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紧紧抓住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这个核心问题,对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决策体制、评价体系以及科技系统组织结构、科技人事管理制度等,有步骤地系统推进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现代科技体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作用,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调动和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
温家宝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崇尚理性、勇于探索、追求真理,这是科学技术与生俱来的禀性,也是科学精神的实质。科技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个具有科学精神的民族,才是真正有生机、有希望的民族。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在科技领域,大力营造敢为人先、敢于创造、敢冒风险、敢于怀疑批判和宽容失败的环境,鼓励自由探索,发扬学术民主,提倡学术争鸣。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氛围。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要大力加强科学普及工作,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他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抓住机遇,顽强拼搏,为我国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主席韩启德主持了报告会。
2011-06-16
-
完善生态保护机制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欧阳志云
生态保护具有向社会提供生态服务的功能,生态服务功能是一类特殊的公共产品,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享受产品和服务的个人和社会应该向该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付费。
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并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根本方法。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2010年)。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是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增强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我国是人均资源较少的国家,资源约束是伴随工业化、现代化全过程的大问题,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技术政策的选择,乃至社会生活方式的选择,都必须考虑资源约束和环境承载能力。从古代的屈服和崇拜自然,到产业革命以来大规模征服自然以至破坏自然,发展到现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是人类进步的标志。
但我国现阶段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仍然非常尖锐,尽管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但由于缺乏制度保障,生态环境往往成为经济建设的牺牲品,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态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我国生态环境态势与格局
由于不同气候、地理和区位的影响,在生态上,我国不同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既有生态承载力高的地区,也有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还有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生态功能区。不同生态类型的区域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生态脆弱区面积大生态退化严重,威胁国家生态安全
我国是世界上生态环境脆弱的国家之一。由于气候与地理条件的原因,形成了长江和黄河上游地区、喀斯特岩溶地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干旱荒漠区和海岸带等一系列典型生态脆弱区。由于缺乏有效的生态保护机制,在高强度的人类干扰下,导致一些具有重要生态功能,或生态高敏感区被不合理地开发,人与自然的矛盾非常突出。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灾害,如水土流失、草地沙化、石漠化、沙尘暴、泥石流、滑坡等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欧阳志云,《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2007年)。同时,矿山开采区和重大基础建设工程沿线的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对国家生态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这些地区也是我国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区,许多地区仍处于生态退化—贫困化的恶性循环之中。
生态灾害加剧,抗干扰能力下降
由于生态破坏与生态退化导致的地质灾害加剧,不仅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还威胁着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沙尘暴呈波动减少之势,但90年代初又开始回升。西北地区沙尘暴源区不断扩大,影响不断加重。根据有可比资料的9省、区(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计算表明,因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同期GDP的13%。实际上,间接和潜在的经济损失更大。
我国自然地理、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不仅数量多,而且灾种全,其中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浅表生地质灾害异常突出,危害十分严重。2008年汶川地震,不仅造成近十万人员的伤亡,还导致100多万亩生态林地草地的毁坏。2010年甘肃舟曲泥石流山洪灾害造成1456人遇难、309人失踪。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除了特殊的地质条件外,不合理的矿产资源开发、水资源管理和利用不当造成地下水位下降、陡坡土地耕作、大型工程缺乏有效的水土流失控制措施等,也是主要的地质灾害驱动因素。据国土资源部统计,人为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占我国地质灾害总数的50%左右,并且呈上升趋势。
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有关研究,目前对我国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区域有50余个,主要包括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洪水调蓄、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科学院,2008年)。这些重要生态功能区对我国生态安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这些重要生态功能区仍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生态功能仍面临威胁,加上这些区域多位于偏远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仍然突出。
资源开发加剧生态破坏
矿产资源开发、重大基础建设工程与城市发展所导致,或诱发的生态破坏与生态退化也很突出。河流断流、湿地消失、地面下沉、滑坡等问题加剧,不仅对区域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还影响重大基础建设工程的安全运行。
矿产资源开发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矿产资源开采规模不断增大,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率低,造成的植被破坏面积不断增大。
我国因采矿而直接破坏的森林面积累计已达106万公顷,破坏草地面积26.3万公顷。全国因采矿被破坏土地面积每年以4万公顷的速度递增,而矿区土地复垦率仅为10%,比发达国家低50多个百分点。矿产开发过程中,表土剥离、矿石运输、临时建筑物建设、洗选矿石、尾矿和废渣的堆积、水环境的严重污染和地表塌陷等都会对原有植被产生大面积破坏。
我国生态补偿实践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生态补偿实践
生态补偿是生态保护机制建设的主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对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非常重视,相关的法律与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退耕还林条例》等,均对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做出了规定。党中央、国务院对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出明确要求,并将其作为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国家有关部委均部署了开展生态补偿机制探索与试点工作。各省市也结合各自的生态保护要求,积极开展生态补偿机制的探索与实践。国家生态补偿实践主要有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Liu,JG;Li,SX;Ouyang,ZY,etal.EcologicalandsocioeconomiceffectsofChina’spoliciesforecosystemservices,
PNAS,2008,105〈28〉:9477-9482.)和生态转移支付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试点〉办法》,财政部,2009年)。
1998年,我国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涉及全国17个省(区、市)的天然林7300公顷,占全国1.07亿公顷天然林的69%。中央财政投入资金7840亿元,地方配套178亿元。
1999年,我国启动退耕与还林工程,10年间国家财政投入2332亿元,全国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4.15亿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39亿亩,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2.76亿亩。工程范围涉及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279个县、3200万农户、1.24亿农民。
2001年,我国开始对森林生态效益进行补偿,对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即生态地位极为重要或生态状况极为脆弱,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提供森林生态和社会服务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进行经济补偿。目前已累计投入200多亿元,全国有10.5亿亩重点生态公益林纳入了补偿范围。
2009年中央财政在均衡性转移支付项下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试点〉办法》,财政部,2009年),以引导地方政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在地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转移支付每年预算数十亿元,全国有300多个县获得生态转移支付。
我国生态补偿中的问题
目前的生态补偿措施仍不能满足我国生态保护的要求,不能有效调节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生态保护者的权益和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生态破坏和生态服务功能持续退化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同时,存在将生态补偿内涵泛化,将生态补偿与扶持社会发展、资源开发补偿、生态赔偿与生态建设工程等混淆,导致生态补偿概念混乱的问题,使生态补偿制度的设计陷于困境。
主要问题包括如下6个方面:
一是生态补偿缺乏系统的制度设计
国家没有统一的法律和政策,各地的补偿或补助政策取决于决策者的意愿及当地当年的财政预算状况。
二是政府单方决策为主导,利益相关者参与不够
生态补偿对象、范围和标准的确定,主要以政府决策为主,没有利益相关者参与协商的机制,尤其作为生态保护主要实施者的农民和牧民没有参与。
三是补偿范围界定不科学
生态补偿范围主要指应当得到补偿的地域范围。在我国现行生态补偿实践中补偿范围的确定,没有明确的方法和标准,通常确定依据是江河源头、河流上游区域,或矿区、林区和山区等,边界范围含糊。与生态补偿的目的是保障生态服务功能持续供给的关系不明确,导致补偿责任不明确,难以取得保障生态服务功能持续供给的政策效果。
四是生态补偿对象和生态补偿方式不完善
国家主要通过中央财政向地方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资金,除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补偿直接发放到农牧民外手中,直接受益者均是各级政府。生态补偿资金主要受益者是各市县政府和森林管护人员,主要考虑用行政手段强行保护公益林,以补助管护人员为主,而没有考虑到应该补偿给林权所有者,由所有者自行管护,而集体土地被划为保护用地,为生态保护作出直接贡献而利益受到损害的农民没有得到直接的资金补偿。
五是补偿标准低,确定方法缺乏科学基础
目前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是以政府支付能力为基础来确定的,没有充分考虑保护森林、草地、湿地等给农牧民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尤其在许多地区,生态补偿资金仅仅用于护林员的劳务费、森林病虫害和火灾的防护等费用,农民根本得不到任何补偿金。
六是缺乏监督机制,政策效果不明显
目前生态补偿资金的使用与生态保护的效果没有直接挂钩,没有建立补偿资金的生态保护效果评估与监督机制,也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受补偿者责任不明确。尽管国家和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生态补偿资金,生态保护与开发矛盾仍在加剧,生态退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生态补偿政策效果不明显。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与措施
生态补偿机制在经济理论上,就是实行生态保护经济外部性的内部化,让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者能享受到其成果带来的经济利益,并让生态保护成果的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从而通过制度设计实现生态功能这一特殊“公共产品”生产者与使用、消费者之间的公平性,保障生态功能的投资者得到合理回报,激励“生态服务功能”产品的可持续生产,以促进我国人与自然的和谐。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与基本思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补偿机制原则
根据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特征和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建立生态补偿的机制应遵循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科学基础、保护生态者受益、受益者补偿、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权利与责任对等等原则。
1.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科学基础的原则。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各种利益,如海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碳固定、台风防护、调节气候、营养物质贮存与循环、环境净化等。生态补偿最直接的目的是对保护上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赖以存在的生态系统,从而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提供的目标。因此,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是生态补偿制度设计的重要科学基础。
2.生态保护者受益的原则。也可称之为“谁保护、谁受益”。由于生态保护是一种具有很强的外部性经济的活动,保护者不能直接从保护中得到经济收益,如果对生态保护者不给予必要的经济补偿,就会严重影响保护者的积极性和保护行为,引起生态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生态服务功能的不断退化,威胁生态安全。解决办法是对产生外部经济效应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者,给予相应的直接经济补偿,使生态保护不再是政府的强制性行为和社会的公益事业,而成为投资和收益相对称的经济行为,能将生态保护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鼓励人们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3.受益者补偿的原则。通俗地说是“谁受益,谁付费”。生态保护具有向社会提供生态服务的功能,生态服务功能是一类特殊的公共产品,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享受产品和服务的个人和社会应该向该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付费。
4.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原则。由于生态保护的成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公共物品,受益者可以有全人类、特定国家和区域的居民、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由于生态保护的成果受益者通常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居民,因此,政府有责任代表全民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制度。同时,作为生态系统保护成果的受益人,企业和团体也应积极参与。
5.权利与责任对等的原则。生态补偿的目的是实现生态系统保护,从而提供持续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保护的效果是衡量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方面,因此在生态补偿政策设计过程中,必须明确受偿者在得到补偿之后的生态保护责任、范围、面积,将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使生态补偿切实发挥作用,最终达到生态保护的目的。
科学确定生态补偿地域范围
生态学理论表明:不同地域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生态服务功能,有的地域单元具有极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如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沙尘暴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调蓄洪水等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而有的地域生态服务功能较弱,可以用于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
由于生态保护的目的是保护生态功能,因此确定生态补偿的地域范围时,也必须以生态服务功能为基础,评价不同地域单元的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以明确对国家、区域或特定城市生态安全有重要意义的地域和生态系统。并根据其重要程度与等级,确定生态补偿的优先次序。
根据我国生态安全的要求,建议目前暂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沙尘暴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调蓄洪水等5个方面来确定生态补偿地域范围。
明确生态补偿载体与补偿对象
根据生态系统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关系,分析不同生态系统所提供生态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确定生态补偿的生态系统类型与补偿载体。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生态系统类型有森林、草地、湿地和海洋等。
以生态补偿为载体的土地所有权属和使用权属特征为基础,确定生态补偿对象。我国土地权属有两种,即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生态补偿的对象应是拥有和使用集体土地的农民、牧民。
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经济标准核算方法
生态补偿经济标准(即生态补偿金额)的确定应考虑如下3个方面的因素。
1.生态保护所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在生态保护中,保护生态者直接受到的经济损失。如,可以通过野生动物破坏居民农作物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估算。
2.生态保护地区为了保护生态功能而放弃的发展经济的机会成本。由于生态保护的要求,当地必须放弃一些产业发展机会,如水源保护区不能发展某些污染产业、沙尘暴控制区不能放养或限制牲畜的数量,而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从而影响农牧民的经济收益。因此其生态补偿标准可以参考当地的土地租金确定。
3.生态保护的投入。测算用于生态保护的直接经济投入,如用于退耕还林、草、湖的补偿,保护天然林的补偿,其他用于生态保护的物质投入、劳动投入、管理费用等。
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措施
1.加强生态保护立法。为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提供法律依据,这也是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根本保证。
2.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根据不同地域生态服务功能对国家、区域和地方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建立分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明确生态补偿的地域范围。为生态补偿的实施提供科学基础和依据。
3.建立多种形式的生态补偿途径。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和重大生态保护计划实施生态补偿。
运用“财政转移支付”形式,加大国家在国家级生态功能区的投资强度,尤其要重点支持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力度,尽快从根本上遏制生态退化—贫困化的恶性循环。
建立生态补偿分级体制和生态补偿基金。生态补偿实施分级制,国家的生态补偿主要针对国家生态安全有重要意义的区域。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生态安全的要求实施。鼓励地方政府建立生态保护基金,为地方政府实施生态补偿提供经济保障。
通过生态保护重大项目支持生态保护。根据国家生态保护的要求,在不同地区设立国家级重大生态保护项目,有计划、分步骤地在生态环境重点建设地区加强项目投资力度。如在沙尘暴控制区实施草原恢复项目;在水土保持关键地区实施植被恢复项目;在石漠化地区实施石漠化治理项目等,全面推进生态保护。
4.颁布生态补偿管理办法。规范生态补偿基金的使用,使生态补偿能落实到实施生态保护的主体和受生态保护影响的居民,使之能有效地促进生态保护工作。
5.加强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工作。系统研究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生态损失评价,生态补偿的实施机制和法律、政策等,将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科学时报》(2011-3-29A3观察评论)
2011-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