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心召开“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环境效应和风险管控”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
2月24日,中心组织召开了“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环境效应和风险管控”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朱利中院士、陈同斌研究员、何孟常教授、李芳柏研究员、贾永锋研究员、程和发教授、史建波研究员等7位专家组成员,江桂斌院士、中心副主任宋茂勇研究员、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项目主管王兰英出席会议。项目首席景传勇与各课题负责人、项目研究骨干共70余人参会。
宋茂勇研究员代表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致辞,感谢科技部和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科技工作的指导和支持。江桂斌院士发表讲话,要求项目组成员树立科学追求;为国家战略目标服务,在项目运行过程中通力合作,及时沟通、汇报,并注重人才培养。
项目首席景传勇与课题负责人向专家组汇报了项目与课题总体实施方案。专家组认为本项目实施方案紧扣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环境效应和风险管控的主题,研究成果可为重金属污染的分级分类防治管控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专家组组长朱利中院士强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始终紧扣核心目标、突出重点,做出方法创新、技术增量、推广应用、管理部门认可的研究成果。
项目首席景传勇对专家的指导进行表态发言,“在听取专家组宝贵意见后,研究团队对项目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思考,将努力做到集中、聚焦,做到重要、实用、实在。迎难而上,解决实际科学问题”。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3年2月28日
2023-02-28
-
中国科学院中国-斯里兰卡联合科教中心水分中心召开2023年工作会议
2月17日,中国科学院中国-斯里兰卡联合科教中心(以下简称“中-斯中心”) 水分中心在京召开了2023年工作会议。南海海洋所副所长、中-斯中心联合主任张长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代农业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冯锋研究员、“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秘书处执行主任曹京华研究员、北京大学肾脏病研究所所长赵明辉主任大夫、佩拉德尼亚大学S.H.Parakrama Karunaratne院士作为专家应邀出席了会议。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研究所等院内机构和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旦大学等院外机构,以及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代表30余人参加了会议。这是疫情发生以来水中心首次举办线下会议。会议由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敏主持。
魏源送研究员汇报了水中心在疫情三年期间(2020-2022)的总体工作进展和2023年工作计划,10位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2022年度各课题的进展与计划。尽管受到疫情影响,水中心围绕CKDu(不明原因肾病)追因、安全供水、水资源管理等主题仍然取得较大进展,一批研制的地下水净化设备已经运抵斯里兰卡准备用于CKDu病区水质净化示范,有关病区水质的调查也取得较大进展,两本基于遥感技术的斯里兰卡水资源及水环境的专著顺利出版。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水中心的工作。各团队工作主题明确,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特色,克服疫情影响在解决斯里兰卡民生问题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专家们建议,今后应进一步加强与当地重大民生需求的结合,多派人员到斯里兰卡开展工作,同时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加强宣传,讲好国际合作的中国故事。S.H.P.Parakrama Karunaratne院士感谢水中心组织了如此规模的中斯合作研究,期待相关研究在解决斯里兰卡重大民生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
杨敏在会议总结中表示,1)在水中心的总体架构和目标下,大家需进一步明确各自定位与目标,结合斯方合作伙伴提出的项目建议,找准斯方合作伙伴,深入开展合作;2)今年中-斯交流互访将会恢复,上半年斯方代表团和PIFI学者将陆续访华,我们需提出相应的交流主题、计划,并一一落实;3)希望各课题负责人高度重视水中心工作,把工作阵地延伸到斯里兰卡,与斯方构建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促进水中心可持续发展。
中国-斯里兰卡水技术研究与示范联合中心
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水与环境卓越中心
国际合作办公室
2023年2月24日
2023-02-24
-
中心召开“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黄河流域饮用水病原微生物数据库构建及风险管控技术”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
2月16日,中心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黄河流域饮用水病原微生物数据库构建及风险管控技术”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项目咨询专家组曲久辉院士、吴清平院士、吴丰昌院士、刘锁祥教授级高工、李君文研究员、冯耀宇教授、郄燕秋教授级高工、杨琦教授等8位专家,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处长王磊、业务主管马浩,中心副主任杨敏研究员,科技开发处处长严岩、项目主管门彬,项目负责人张昱研究员以及各课题负责人、课题骨干共60余人参加了会议。
王磊代表项目管理机构介绍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最新进展,希望项目团队紧跟国家战略、努力开拓创新,加强成果的凝练与转化,为提升我国饮用水安全保障能力,推动长江、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马浩介绍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的最新要求。杨敏研究员代表项目承担单位致辞,感谢科技部和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科技工作的指导和支持,指出本项目的实施对保障两流域饮用水生物安全及相关标准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心高度重视该项目,将全力保障项目实施。
中国工程院院士曲久辉主持项目实施方案论证会。张昱研究员汇报了项目的整体情况和总体实施方案。课题负责人金敏研究员、张岚研究员、张昱研究员、田哲副研究员、陆韻教授分别汇报了各课题的实施方案。项目咨询专家指出本项目的实施方案紧扣长江黄河流域病原微生物解析的主题,项目目标明确,科学问题清晰,研究内容丰富,实施方案可行性强,研究成果可为饮用水病原微生物管控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曲久辉院士进一步强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边研究、边开发、边应用”的原则,聚焦关键问题,真正做出有意义、可落地的研究成果。项目咨询专家还对项目实施方案的完善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论证会后项目组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优化实施方案,凝练和聚焦研究目标,为项目的有序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会议现场
科技开发处
2023年2月24日
2023-02-24
-
傅伯杰院士等系统论述中国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修复
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2021-2030年)行动呼吁: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造福人类和自然,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按期实现。生态修复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开展。但生态修复同步实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需要跨学科的研究视角。为了使中国国家尺度的生态修复更好地服务于可持续发展,回顾和总结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和研究进展至关重要。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与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席Michael Meadows教授等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发表综述文章“Ecological restor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基于社会-生态系统视角,总结中国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所取得的进展,为科学开展生态保护修复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
1. 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傅伯杰院士等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化视角,提出生态修复支撑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核心研究环节:立足于(on what)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耦合,结合(for whom)生态系统服务优化与人类福祉,满足于(to what purpose)可持续生计与社会经济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不是从自然到人类的单向链条。在本研究构建的协同演化框架中,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决策也会影响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体现了从人类到自然的反馈链条。因此,生态保护修复与可持续发展不是因果级联关系,而是系统互馈关系,最终目标是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图1 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联系
2. 生态保护修复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地域性
通过对17项大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及相关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分析了这些工程不仅生态环境效应,使碳汇增加、侵蚀减少,发挥了突出的生态效益。在地理空间上,从先前的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到目前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布局,中国生态修复的空间格局也更具地理单元的完整性。
图2 从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到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3. 生态保护修复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时间阶段性
从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的角度,生态保护修复支撑可持续发展具有阶段性,可以划分为区划视角、级联视角和协同演化视角3个阶段。首先,主体功能区划可以为地理区域的分类提供依据,从而理解生态系统供给服务和调节服务在地理空间中的不同主导作用。其次,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强调国土空间的整体性,有助于加强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协同关系。未来,面向美丽中国建设需求,有必要从社会-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化角度来理解生态系统服务流所提供的惠益如何转化为社会、经济和政策的激励措施,使利益相关者可以从生态保护修复中受益,从而自下而上的支持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自发走向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而不只是自上而下的接受生态修复政策。
图3 从主体功能区划到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再到实现美丽中国的三阶段
4. 生态保护修复支撑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地理时空异质性
一些局地案例研究表明,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有“双赢”的发展路径。但是考虑到地理时空异质性,目前很难在国家和区域尺度将这些案例式的“双赢”路径总结为生态保护修复支撑可持续发展的通用模式。为此,有必要加强针对重点地域单元的区域尺度生态修复研究,明确主要生态系统服务流的空间传递,及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相关战略的贡献。
图4 区域可持续发展相关战略对生态修复需求的地理差异
5. 研究展望
中国幅员辽阔,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乡村发展水平差异大。科学认识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与自然关系,是制定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为此,傅伯杰院士等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动态演化视角下,提出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与系统修复的四个地理学研究议题,包括解读系统关键要素之间的耦合过程;识别生态系统服务流;评估社会-生态效益;支持适应性管理,服务区域可持续发展。
图5 基于地理环境的生态保护修复研究需求
原文链接:
Bojie Fu, Yanxu Liu, Michael E. Meadows. Ecological restor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23. https://dio.org/10.1093/nsr/nwad033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2年2月24日
2023-02-24
-
环境化学与环境毒理重点实验室建设研讨会成功召开
2月23日,“环境化学与环境毒理”重点实验室建设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陈宜瑜院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魏复盛院士、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张玉奎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柴之芳院士、北京大学陶澍院士、火箭军工程设计研究院侯立安院士、天津大学刘丛强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张先恩研究员、清华大学张洪杰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谢毅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所李玉良院士、湖南大学谭蔚泓院士、清华大学贺克斌院士、北京大学张远航院士、北京大学朱彤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焰新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清华大学李景虹院士、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刘买利院士、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Chris Le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吴永宁总师、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蔡勇教授、香港浸会大学蔡宗苇教授、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臧文超副主任等25位专家通过现场或线上形式参加了此次会议。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副局长张鸿翔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欧阳志云和陈宜瑜院士主持。
张鸿翔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重点实验室自建设以来积累的雄厚实力及取得的领先地位,同时他表示,在国重重组的大背景下,重点实验室要聚焦国家紧迫需求,解决需求背后的重大科学问题;并针对基础研究的发展提出了三个方向,一是战略导向的建制化、体系化的基础研究;二是前沿导向的探索式基础研究;三是市场需求的应用基础研究。
会议主会场
江桂斌院士代表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各位院士、专家、领导长期以来给予的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感谢。江院士回顾了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及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新污染物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以及所做出的重要贡献。重点实验室从组建之初到现如今成为环境化学、环境毒理学和环境健康研究领域的世界第一方队,在此过程中完成了国家重大任务,解决了国家的重大需求,培养了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人才队伍,做好了人民所关心的环保、食品方面的服务工作。面向未来,他表示一方面要聚焦国家新的科技需求,解决新污染物治理的关键科学问题,另一方面要肩负起国际交流合作与人才培养的重任。希望新一代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将这份事业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在国际上代表中国也代表全球的本领域科学家创造出学术高地。
宋茂勇研究员整体报告了环境化学与环境毒理重点实验室组建方案,分别从战略意义与使命定位、发展目标与方向任务、建设基础与研究队伍、重组举措与体制机制、重点任务与考核指标五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与汇报。刘倩研究员、王亚韡研究员、Francesco Faiola研究员、张爱茜研究员分别从重大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基础与队伍、未来发展目标等方面详细汇报了关于污染物识别与溯源(环境分析)、环境迁移与转化(环境过程)、新污染物的毒性效应与机制(环境毒理)、风险评估与防控(环境健康)四个方向的具体建设方案。
接下来的交流研讨会在生态楼601会议室举行。与会专家对实验室的重组给与了充分的认可,认为重点实验室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是环境领域内领先的实验室。此次重组,实验室仍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把握并满足国家的发展需求。与会专家对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与科学问题、突出实验室研究特色和重点、加强原创理论与方法学研究,以及对实验室未来的工作重点、研究方向、学科布局、提升竞争力等重要方面所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这将对实验室重组后的未来学科定位、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及深化合作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陈宜瑜院士进行了会议总结。他首先肯定了实验室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也希望实验室下一步结合此次研讨会上主管领导以及与会专家的意见与建议,进一步聚焦发展目标和未来的建设规划,真正发挥重点实验室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战略部署的作用。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3年2月24日
2023-02-24
-
中心党委传达学习中科院2023年度工作会议精神
2月22日,中心党委召开2023年第二次中心组学习(扩大)会和2023年第二次党委会,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传达学习中科院2023年度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措施。中心领导班子、党委委员、中层干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党委书记、副主任房自正主持。
中心组学习会上,首先集中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重要讲话精神。会议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的最新指示精神进行了深入学习研讨。大家表示,要全面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特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要全面深入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新征程上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科技支撑;要全面深入把握加强基础研究的重要要求,切实履行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职责使命。
房自正带领与会同志学习了侯建国院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开创我院改革创新发展新局面》工作报告,并对院党组提出的“聚焦布局、重塑队伍、提升效能”的总体思路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分析解读。欧阳志云交流了现场参会收获和感受,并结合中心实际提出了下一步重点工作考虑。会议围绕院2023年度工作会议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研究交流贯彻落实思路,并对中心2023年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谋划。
会议认为,中科院2023年度工作会议是在我院全面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实现“四个率先”目标关键时期召开的十分重要的会议。侯院长的报告全面回顾了过去一年我院科技事业和改革发展取得的新成效,从战略高度对我院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进行了分析研判,明确了未来一个时期我院加快改革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安排部署了2023年各项重点举措,是指导全院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发展的“路线图”和“任务书”。
会议强调,要把学习贯彻中科院2023年度工作会议精神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密结合,按照院“聚焦布局、重塑队伍、提升效能”总体思路,推进中心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一是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特别是二十大报告中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始终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二是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协调推进中心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发展,积极组织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集中力量开展联合攻关;三是聚焦中心“十四五”规划重点任务目标,全力推进国重重组、国家工程中心建设和科研平台建设;四是加强人才工作的长远布局和谋划,重点加强高水平青年人才培养引进,搭平台促交流;五是不断深化拓展国际合作交流,鼓励科研人员参加学术交流与合作;六是紧紧围绕院党组“前三年、后五年”两段谋划思路,对中心在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领域全面实现“四个率先”的目标任务进行系统谋划部署。
中心党委将通过组织各党支部、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院2023年度工作会议精神,号召广大职工踔厉奋发、砥砺前行、开拓进取,积极作为,推动生态环境中心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效,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党委办公室
2023年2月22日
2023-02-22
-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举行专题讨论会
2月3日,美国俄亥俄州一列载有有毒化学品的火车发生脱轨事故,造成大量氯乙烯泄漏,引发了公众对该地区空气、土壤、水污染及人群健康的担忧。针对该事件有关问题特别是氯乙烯科学普及的需求,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江桂斌院士的领导下做出了快速响应。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科大杭高院环境学院师生于2月15日下午线上会议和线下会议结合,对氯乙烯的毒性、燃烧过程机理以及可能的健康危害开展相关讨论,广州大学闫兵教授、浙江大学庄树林教授等200余人参加了讨论会。
专题讨论会线下会场和线上会场
讨论会由傅建捷研究员主持。江桂斌院士对召开此次讨论会的背景进行了相关介绍,指出我们科研工作者既需要长期不变的科学研究目标,也需要关注时下的热点事件,并提出可能存在的科学技术要点,对有关问题形成科学认知。会议首先听取了针对以下主题的报告分析:1)“全球氯乙烯泄漏事故总结”(陆达伟);2)“美国EPA和媒体等对此次事件的响应”(闫兵、赵斌);3)氯乙烯毒性概述(周群芳);4)氯乙烯燃烧生成物质概述(刘国瑞);5)氯乙烯燃烧过程的分子机制(潘文筱;、6)氯乙烯爆炸事件潜在健康风险(魏东斌);7)氯乙烯爆炸事件有关大数据分析(胡博元)。这些报告帮助大家理解氯乙烯的毒性、该事件可能引发的潜在生态和健康风险、氯乙烯燃烧可能生成的污染物及燃烧过程产生六氯丁二烯、二恶英的潜在分子机制和潜在的环境影响。郑明辉研究员、王亚韡研究员、刘倩研究员、张庆华研究员、曲广波研究员、傅建捷研究员和庄树林教授等参会人员,分别从此次氯乙烯泄露事件美国政府的应急措施、氯乙烯的环境行为和可能引发的后续环境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在氯乙烯的毒性、燃烧产物及其可能的环境影响等方面达成共识。
最后,江桂斌院士对讨论会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作为科研人员,最重要的是要对事件涉及的氯乙烯毒性有科学的认知,对事件处置的科学性进行深入的思考,对后续的环境与健康影响有科学的判断,并掌握对此类事件认知的科学方法论。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3年2月16日
2023-02-16
-
中科院召开2023年度工作会议
2月11日至12日,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2023年度工作会议。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作工作报告并作总结讲话。副院长、党组副书记阴和俊,副院长、党组成员张亚平分阶段主持会议。中科院全体院领导,部分院老领导、学部主任、学部专门委员会主任出席会议。审计署科学技术审计局负责同志应邀参加会议。
本次会议是在中科院全面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实现“四个率先”目标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准确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科技创新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总结2022年工作,明确未来一个时期中科院加快改革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部署2023年重点工作。
会议指出,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一年来,全院上下共同努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科技创新,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主责主业、狠抓工作落实,持续强化“定位、定标、定事、定策”,以“强基础、抓攻关、聚人才、促改革”为主线,开拓奋进,积极作为,认真做好迎接党的二十大和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各项工作,不折不扣抓好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各项重点举措和工作进展良好,产出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改革发展取得新成效,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会议强调,党的二十大对科技创新作出新部署新要求,为中科院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根据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要在2030年全面实现“四个率先”,围绕这一目标,应按照前三年、后五年两段谋划和部署全院到2030年的改革创新发展工作。未来三年是中科院全面实现“四个率先”目标的关键期,也是不容错失的重要窗口期,要按照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总体要求,紧扣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的使命定位,坚持“充分体现国家意志、有效满足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标准,恪守定位、奋发进取,按照“聚焦布局、重塑队伍、提升效能”的总体思路,实现创新能力、创新产出和创新贡献的大幅跃升,为2030年全面实现“四个率先”目标打下决定性基础。
会议强调,聚焦布局,就是要坚持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发展定位,进一步优化调整领域、区域布局,以领域布局统筹区域布局,以区域布局支撑领域布局,全方位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重塑队伍,就是要围绕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紧紧抓住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院部与学部紧密结合、科研与教育深度融合三个着力点,加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在思想作风、能力水平、队伍结构等方面加快重塑科技国家队,加快打造国家创新人才高地。提升效能,就是要树立鲜明导向,强化“高标准”意识、“当家人”意识、“好钢用在刀刃上”意识,树立“大资源观”,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从院属机构整体绩效、院机关专项绩效、项目绩效三个层次发力,建立健全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绩效管理体系。
会议部署了2023年全院重点工作,强调要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十条”,积极组织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自主部署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人才高地建设,深入推进院士制度改革和高水平科技智库建设,高质量完成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工作,深入推进科研院所改革,提升区域科技合作水平,深化拓展国际科技合作,加强党建和干部队伍建设。
会议强调,全院上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加快改革创新发展的新进展新成就,彰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实际成效。要紧密结合实际抓好院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努力开创中科院改革创新发展新局面,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会上,阴和俊作推进全院党的建设工作进展与2023年重点工作部署、战略高技术领域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题报告;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科院纪检监察组组长、中科院党组成员孙也刚作学习贯彻中央纪委二次全会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专题报告;中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张涛、李树深、周琪分别围绕农业和生物技术及资源生态环境领域、科教融合、基础前沿领域有关工作情况作专题报告。院机关有关部门和有关院属单位作交流报告。
与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这次会议是一次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科学民主、求真务实的会议,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大家表示,一定按照院党组部署,学习领会好、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团结奋斗、真抓实干,奋力开创中科院改革创新发展新局面。
会议还颁发了中科院2022年度杰出科技成就奖和青年科学家奖,宣读了中科院2022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科技促进发展奖等授奖决定。
会议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设主会场,在中科院机关、院属单位设视频分会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科院纪检监察组、院机关各部门、院属各单位中层以上领导人员和科研骨干代表,院直接投资控股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参加会议。
侯建国作工作报告
中科院2023年度工作会议主会场
来源:中国科学院办公厅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
2023-02-13
-
“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作为独立部门正式启动运行
年前,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决定将“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作为独立部门进行管理。2023年2月6日,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敏研究员主持召开了“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启动会。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党委书记房自正、人事处曹青处长、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强志民、副主任胡承志以及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骨干成员约30人出席了会议。
会上,侯得印研究员介绍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和工作计划。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将与华东理工大学、中石化北京研究院及大连研究院等共建单位密切合作,围绕国家在工业废水无害化、资源化方面所面临的重大科技需求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并以盐城和石家庄为基地大力推进成果的转移转化。杨敏指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定位不同于传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必须在运行机制、成果评价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走出一条以解决工程难题论英雄的路子。目前正在进行研究平台的建设,近期重点是活性炭制备、高盐废水处理等研发平台。同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将加强与中石化、中石油以及重点环保企业和行业协会的联系,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争取在3-5年内成为工业废水治理领域的一支有重要影响力的队伍。曹青表示,国家工程中心是个新事物,人事处将与科技处一起认真研究,在体制机制创新上给予大力的支持。
党委书记房自正在发言中表示,中心领导班子将全力支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他希望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要志存高远,积极承担国家和行业重大战略任务,不断增强行业影响力;要创新体制机制,找准真需求、研究真问题,逐步建立和完善与使命定位相匹配的运行机制;要加强开放联合,与水质学学科紧密融合,与共建单位、行业龙头企业协同合作,推动工程研究中心做大做强。
与会人员分别就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发展模式和方向等进行了交流。大家一致认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要聚焦行业重点问题,凝练关键技术,形成拳头技术和装备。
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2023年2月8日
2023-02-08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第一期)“黄河三角洲河口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召开实施方案论证会
2月4日,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牵头负责的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第一期)项目“黄河三角洲河口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以线上方式召开。
项目由中心马克明研究员主持,参加单位包括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以及山西大学。参会人员近30人,专家组成员包括: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庄绪亮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蒋志刚研究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邵益生研究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夏青研究员、北京大学沈泽昊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张明祥教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杨敏研究员以及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尚玉梅高级会计师。
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宋永会研究员参会并致辞,他强调了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项目的重要意义,并对本项目提出了期待和要求。中心副主任杨敏研究员代表中心致辞,表示中心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给予项目组全力支持,保障项目顺利实施。会议由专家组组长庄绪亮研究员主持。项目主持马克明研究员代表项目组从项目总体思路、研究目标、研究方案、预期效益、进度安排、组织实施、经费预算等方面进行了汇报,各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课题实施方案。与会专家进行了质询和讨论,专家组对项目和课题实施方案给予肯定,一致同意通过项目实施方案论证,并就研究思路、问题凝练、后续方案完善方向等方面提出了详细的指导意见和建议。
项目面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需求,针对黄河三角洲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恢复,将以网络化视角,系统识别生物多样性分布特征、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威胁因素,揭示黄河水沙变化对湿地生态环境演变的影响机制,制定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对象和保护目标,构建保护修复技术体系,并提出管理对策。项目研究成果将为减缓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退化进程、生态功能恢复和综合调控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与基础数据支持,为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并可为我国乃至全球海岸带可持续管理提供示范。
项目主持马克明研究员汇报
线上参会人员(部分)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3年2月7日
2023-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