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 朱永官院士、贺泓院士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
    3月12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已由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心主任朱永官院士、贺泓院士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 详情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告第九号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3-03/13/nw.D110000renmrb_20230313_3-04.htm   综合办公室 2023年3月14日
    2023-03-14
  • 阮挺研究员等获得2022年度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CAIA)特等奖
    2月22日,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公布了“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奖”获奖名单。由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阮挺和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润增等共同完成的“新污染物筛查方法及其应用”项目荣获2022年度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特等奖。 新污染物的环境污染和健康风险问题是近年来全球环境化学领域的研究前沿。新污染物的复合污染特征及对生态效应风险的贡献难以用传统方法解析,需要研究方法的创新。自2006年江桂斌院士提出筛选和识别环境介质中新污染物的研究方向以来,获奖成员均在该研究方向上完成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筛选识别策略和分析方法体系方面取得重大原创性突破,相继发展了“从物质到效应”和“从效应到物质”的研究策略,并针对性地建立了评估潜在污染物环境行为能力的方法框架。发现的若干新污染物被《斯德哥尔摩公约》文件、USEPAMethods收录;团队成员参与编写UNEP标准参考方法;在TrAC-TrendAnal.Chem.和Environ.Sci.Technol.组织分析方法和环境应用的研究专刊。上述工作带动了环境中新污染物筛选与鉴定的研究,成为全球新污染物研究的热点领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负责人H.Fielder教授评价该成功模式已触发国际同行效仿。 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重视新污染物治理”。当前,新污染物治理已成为国家环境保护的重大战略需求。其中,发展筛选与识别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对我国典型地区新污染物组成分布、迁移转化和生态风险的准确理解;对于显著加强污染预防和政策管控、积极促进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获奖项目名称:新污染物筛查方法及其应用 项目完成人:阮挺,刘倩(女),李英明,傅建捷,刘润增,林泳峰,杨晓溪,刘艳娜,侯兴旺,王迎军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3年3月14日
    2023-03-14
  • E方知库期刊群赴渝高校交流活动圆满结束
    3月2-3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文献信息与学术传播中心主任、E方知库期刊群理事长张利田携E方知库期刊群旗下部分期刊编辑受邀走访了长江师范学院、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和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并在三所高校进行了专场论文写作培训。 张利田就刊群的运营模式与三所高校的师生、期刊社编辑同仁进行了深入交流。他的报告围绕集群发起和建设,集群的可持续发展,编辑部如何提高审稿效率,如何打通刊群后台,实现稿件转移等工作展开,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在交流活动中,来自刊群各成员期刊的代表也分别介绍了各自期刊的情况。参与交流活动的老师有:《环境保护科学》编辑部主任岳佳妮,《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EEH(Eco-Environment&Health)期刊编辑陈秋会,《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编辑部主任胡长进,《生态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全元,《生态学报》编辑于恩逸,JES(JournalofEnvironmentalSciences)期刊青年编委、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江韬。重庆大学期刊社、长江师范学院期刊社、《三峡生态环境监测》,《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环球人文地理》编辑部也派代表出席了相关交流会。另外,在长江师范学院的交流活动中,还隆重举行了E方知库期刊群理事单位的授牌仪式,热烈欢迎刊群新成员刊《三峡生态环境监测》的加入。 论文写作培训活动由科萤书院承办。科萤书院副院长张洪研究员和秘书长雷沛副教授全面介绍了科萤书院的成立初衷、进行中的各项活动及科萤书院的愿景。在培训中,《生态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全元作了“从编辑视角讲述如何写好中文科技论文”的主题报告;《环境工程学报》编辑靳炜作了“学术出版不端行为的界定及应对举措”主题报告;科萤书院秘书长雷沛副教授作了主题为“知彼知己,严于律己——学术论文写作格式规范和典型案例分析”的主题报告;《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编辑部主任胡长进作了“从实验报告到科技论文—让稿件更受编辑和审稿人青睐”的主题报告。在培训现场,同学们就论文写作和投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积极同与会专家进行交流讨论,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良多。   此次活动是E方知库期刊群2023年首次赴高校走访,也是科萤书院本年度的首场线下培训。交流活动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拓展了E方知库期刊群的对外合作领域,探索出刊群与科研机构、兄弟期刊深入合作的新模式,为刊群更好地提供学术传播服务,促进生态环境领域的学术交流开启了新途径。E方知库期刊群将继续聚焦生态环境研究领域,为生态环境领域的学术传播更好地服务。   文献信息与学术传播中心 2023年3月13日
    2023-03-13
  •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召开新一届领导班子换届宣布会议
    3月2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新一届领导班子换届宣布会议在生态科研楼601会议室召开。会议由中科院人事局局长孙晓明主持。生态环境中心领导班子成员、两委委员、科研和管理骨干以及职工代表等参加会议。 孙晓明首先宣读了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关于朱永官等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朱永官同志任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房自正、宋茂勇同志任副主任;占剑同志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胡承志同志任副主任(试用期一年)。免去欧阳志云同志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职务,保留正局级;免去杨敏、贺泓同志副主任职务,保留副局级;免去张长城同志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职务,保留副局级。 孙晓明在讲话中高度肯定了上一届领导班子的工作,感谢他们为中心科技创新和改革发展的辛勤付出,并代表院党组向离任的欧阳志云等同志授予荣誉牌,表彰他们在担任所局级领导岗位期间的突出贡献。 欧阳志云在发言中感谢院党组的信任和指导,感谢中心全体职工、离退休人员和研究生的付出与支持,坚信新一届班子将带领中心在科技创新、队伍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跨越发展,“四个率先”取得新的重大突破,为生态环境科学发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朱永官代表新一届领导班子发言。他感谢院党组的信任,感谢前几任班子为生态环境中心的发展付出的辛勤努力和做出的杰出贡献。他表示,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作为“国家队”“国家人”,生态环境中心肩负为国家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健康发展提供高质量科技支撑的重要职责,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新一届领导班子将和中心全体职工、研究生和离退休人员一起,积极整合国内资源,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努力把生态环境中心建设成为更有影响力的生态环境研究战略高地,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孙晓明局长宣布人事任免文件 为欧阳志云同志授荣誉牌  欧阳志云同志发言   朱永官主任发言 人事处2023年3月3日
    2023-03-03
  • 中心召开2023年夏季批次预毕业生工作会议
    2月28日上午,中心召开2023年夏季批次预毕业生工作会议。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房自正出席会议,150余名夏季批次预毕业生及教育处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教育处处长连静主持。 房自正书记在会上要求同学们高度重视学位论文撰写,注重格式规范,遵守学术道德,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完成学位论文。他勉励同学们主动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客观定位,合理预期,主动把握就业机遇,以积极的态度择业。他还提醒同学们关注身心安全和实验安全,调整心态,努力进取,相信同学们纵然“衣带渐宽”,最终都会学有所获,到达“灯火阑珊处”。 教育处工作人员分别就毕业答辩资格、学位论文评审和学位申请以及毕业派遣等工作安排和注意事项进行了系统讲解,并细致回答了同学们关注的学位和就业相关热点问题。   教育处 2023年3月1日
    2023-03-02
  • 中心召开“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饮用水新污染物风险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
    2月17日,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牵头承担,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河海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济南水务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北宝山自来水有限公司共同参与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饮用水新污染物风险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会议形式在北京召开。 项目咨询专家组曲久辉院士、侯立安院士、马军院士、杨敏研究员、余刚教授、刘锁祥教授级高工、郄燕秋教授级高工、刘会娟教授、张亚雷教授等9位专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水务处处长徐慧纬、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业务主管马浩,中心副主任杨敏研究员,科技开发处处长严岩、项目主管门彬,项目负责人胡承志研究员以及各课题负责人、课题骨干共5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军主持项目实施方案论证会。胡承志研究员汇报了项目的整体情况和总体实施方案。课题负责人陈忠林教授、林涛教授、邓述波教授、胡承志研究员、贾瑞宝教授分别汇报了各课题的实施方案。项目咨询专家指出本项目的实施方案紧扣饮用水新污染物风险控制的主题,项目目标明确,科学问题清晰,研究内容丰富,技术路线合理,实施方案可行性强,研究成果可为饮用水新污染物风险控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曲久辉院士、侯立安院士、马军院士进一步强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强与供水企业的沟通协作,真正做出可量化的效能和可应用的成果。项目咨询专家还对项目实施方案的完善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论证会后项目组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优化实施方案,凝练和聚焦研究目标,突出攻关重点,为项目的有序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会议现场 科技开发处 2023年2月28日
    2023-02-28
  • 中心召开“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环境效应和风险管控”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
    2月24日,中心组织召开了“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环境效应和风险管控”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朱利中院士、陈同斌研究员、何孟常教授、李芳柏研究员、贾永锋研究员、程和发教授、史建波研究员等7位专家组成员,江桂斌院士、中心副主任宋茂勇研究员、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项目主管王兰英出席会议。项目首席景传勇与各课题负责人、项目研究骨干共70余人参会。 宋茂勇研究员代表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致辞,感谢科技部和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科技工作的指导和支持。江桂斌院士发表讲话,要求项目组成员树立科学追求;为国家战略目标服务,在项目运行过程中通力合作,及时沟通、汇报,并注重人才培养。 项目首席景传勇与课题负责人向专家组汇报了项目与课题总体实施方案。专家组认为本项目实施方案紧扣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环境效应和风险管控的主题,研究成果可为重金属污染的分级分类防治管控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专家组组长朱利中院士强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始终紧扣核心目标、突出重点,做出方法创新、技术增量、推广应用、管理部门认可的研究成果。 项目首席景传勇对专家的指导进行表态发言,“在听取专家组宝贵意见后,研究团队对项目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思考,将努力做到集中、聚焦,做到重要、实用、实在。迎难而上,解决实际科学问题”。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3年2月28日
    2023-02-28
  • 中国科学院中国-斯里兰卡联合科教中心水分中心召开2023年工作会议
    2月17日,中国科学院中国-斯里兰卡联合科教中心(以下简称“中-斯中心”)水分中心在京召开了2023年工作会议。南海海洋所副所长、中-斯中心联合主任张长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代农业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冯锋研究员、“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秘书处执行主任曹京华研究员、北京大学肾脏病研究所所长赵明辉主任大夫、佩拉德尼亚大学S.H.ParakramaKarunaratne院士作为专家应邀出席了会议。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研究所等院内机构和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旦大学等院外机构,以及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代表30余人参加了会议。这是疫情发生以来水中心首次举办线下会议。会议由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敏主持。 魏源送研究员汇报了水中心在疫情三年期间(2020-2022)的总体工作进展和2023年工作计划,10位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2022年度各课题的进展与计划。尽管受到疫情影响,水中心围绕CKDu(不明原因肾病)追因、安全供水、水资源管理等主题仍然取得较大进展,一批研制的地下水净化设备已经运抵斯里兰卡准备用于CKDu病区水质净化示范,有关病区水质的调查也取得较大进展,两本基于遥感技术的斯里兰卡水资源及水环境的专著顺利出版。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水中心的工作。各团队工作主题明确,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特色,克服疫情影响在解决斯里兰卡民生问题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专家们建议,今后应进一步加强与当地重大民生需求的结合,多派人员到斯里兰卡开展工作,同时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加强宣传,讲好国际合作的中国故事。S.H.P.ParakramaKarunaratne院士感谢水中心组织了如此规模的中斯合作研究,期待相关研究在解决斯里兰卡重大民生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 杨敏在会议总结中表示,1)在水中心的总体架构和目标下,大家需进一步明确各自定位与目标,结合斯方合作伙伴提出的项目建议,找准斯方合作伙伴,深入开展合作;2)今年中-斯交流互访将会恢复,上半年斯方代表团和PIFI学者将陆续访华,我们需提出相应的交流主题、计划,并一一落实;3)希望各课题负责人高度重视水中心工作,把工作阵地延伸到斯里兰卡,与斯方构建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促进水中心可持续发展。     中国-斯里兰卡水技术研究与示范联合中心 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水与环境卓越中心 国际合作办公室 2023年2月24日
    2023-02-24
  • 中心召开“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黄河流域饮用水病原微生物数据库构建及风险管控技术”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
    2月16日,中心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黄河流域饮用水病原微生物数据库构建及风险管控技术”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项目咨询专家组曲久辉院士、吴清平院士、吴丰昌院士、刘锁祥教授级高工、李君文研究员、冯耀宇教授、郄燕秋教授级高工、杨琦教授等8位专家,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处长王磊、业务主管马浩,中心副主任杨敏研究员,科技开发处处长严岩、项目主管门彬,项目负责人张昱研究员以及各课题负责人、课题骨干共60余人参加了会议。王磊代表项目管理机构介绍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最新进展,希望项目团队紧跟国家战略、努力开拓创新,加强成果的凝练与转化,为提升我国饮用水安全保障能力,推动长江、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马浩介绍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的最新要求。杨敏研究员代表项目承担单位致辞,感谢科技部和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科技工作的指导和支持,指出本项目的实施对保障两流域饮用水生物安全及相关标准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心高度重视该项目,将全力保障项目实施。 中国工程院院士曲久辉主持项目实施方案论证会。张昱研究员汇报了项目的整体情况和总体实施方案。课题负责人金敏研究员、张岚研究员、张昱研究员、田哲副研究员、陆韻教授分别汇报了各课题的实施方案。项目咨询专家指出本项目的实施方案紧扣长江黄河流域病原微生物解析的主题,项目目标明确,科学问题清晰,研究内容丰富,实施方案可行性强,研究成果可为饮用水病原微生物管控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曲久辉院士进一步强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边研究、边开发、边应用”的原则,聚焦关键问题,真正做出有意义、可落地的研究成果。项目咨询专家还对项目实施方案的完善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论证会后项目组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优化实施方案,凝练和聚焦研究目标,为项目的有序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会议现场                                                                    科技开发处 2023年2月24日
    2023-02-24
  • 傅伯杰院士等系统论述中国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修复
    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2021-2030年)行动呼吁: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造福人类和自然,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按期实现。生态修复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开展。但生态修复同步实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需要跨学科的研究视角。为了使中国国家尺度的生态修复更好地服务于可持续发展,回顾和总结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和研究进展至关重要。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与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席MichaelMeadows教授等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ScienceReview,NSR)发表综述文章“Ecologicalrestoration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inChina”,基于社会-生态系统视角,总结中国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所取得的进展,为科学开展生态保护修复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 1.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傅伯杰院士等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化视角,提出生态修复支撑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核心研究环节:立足于(onwhat)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耦合,结合(forwhom)生态系统服务优化与人类福祉,满足于(towhatpurpose)可持续生计与社会经济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不是从自然到人类的单向链条。在本研究构建的协同演化框架中,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决策也会影响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体现了从人类到自然的反馈链条。因此,生态保护修复与可持续发展不是因果级联关系,而是系统互馈关系,最终目标是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图1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联系2.生态保护修复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地域性 通过对17项大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及相关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分析了这些工程不仅生态环境效应,使碳汇增加、侵蚀减少,发挥了突出的生态效益。在地理空间上,从先前的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到目前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布局,中国生态修复的空间格局也更具地理单元的完整性。   图2从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到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3.生态保护修复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时间阶段性 从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的角度,生态保护修复支撑可持续发展具有阶段性,可以划分为区划视角、级联视角和协同演化视角3个阶段。首先,主体功能区划可以为地理区域的分类提供依据,从而理解生态系统供给服务和调节服务在地理空间中的不同主导作用。其次,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强调国土空间的整体性,有助于加强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协同关系。未来,面向美丽中国建设需求,有必要从社会-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化角度来理解生态系统服务流所提供的惠益如何转化为社会、经济和政策的激励措施,使利益相关者可以从生态保护修复中受益,从而自下而上的支持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自发走向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而不只是自上而下的接受生态修复政策。 图3从主体功能区划到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再到实现美丽中国的三阶段 4.生态保护修复支撑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地理时空异质性 一些局地案例研究表明,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有“双赢”的发展路径。但是考虑到地理时空异质性,目前很难在国家和区域尺度将这些案例式的“双赢”路径总结为生态保护修复支撑可持续发展的通用模式。为此,有必要加强针对重点地域单元的区域尺度生态修复研究,明确主要生态系统服务流的空间传递,及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相关战略的贡献。 图4区域可持续发展相关战略对生态修复需求的地理差异 5.研究展望 中国幅员辽阔,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乡村发展水平差异大。科学认识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与自然关系,是制定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为此,傅伯杰院士等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动态演化视角下,提出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与系统修复的四个地理学研究议题,包括解读系统关键要素之间的耦合过程;识别生态系统服务流;评估社会-生态效益;支持适应性管理,服务区域可持续发展。  图5基于地理环境的生态保护修复研究需求   原文链接: BojieFu,YanxuLiu,MichaelE.Meadows.Ecologicalrestoration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inChina.NationalScienceReview,2023.https://dio.org/10.1093/nsr/nwad033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2年2月24日
    2023-02-24
院内单位
  • 院内单位
  • 中国科学院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
挂靠单位
  • 挂靠单位
  • 中国生态学学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健康与人类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系统服务专业委员会
  • 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中国委员会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
  • 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
  •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
其他链接
  • 其他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人民日报
  • 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基金会
  • 北京林业大学
  • 美国环境保护局
  • 日本环境省
  • MAX-PLANCK-GESELLSCHAFT
  • 百灵威化学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Copyright ©1997-202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100085 京ICP备0500285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