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途有你,一路同行”科研经验交流会成功举办

      4月23日,中心“‘研’途有你,一路同行”科研经验交流会顺利举办。交流会邀请了来自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古振澳、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实验室的贺凯、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魏芳莉和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黄秀四位优秀的师兄师姐分享自己的科研经验和心路历程。70余名学生参加了此次交流会,雁栖湖集中教学阶段的学生通过腾讯视频会议积极参与了交流会。 
      古振澳的分享主题是“平衡科研与生活的一点小经验”,他结合自身经历,向大家分享了“生活比科研更重要”的感悟。他的精彩分享展示出规律的作息以及一些运动和娱乐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使自己时刻保持良好的状态,才能高效地完成科研任务。此外,遇到一些烦恼,不要忽视身边的伙伴带来的情感支持,这样才能及时地化解困难,调节生活节奏。 
      贺凯作了题为“拥抱未知,迎接挑战”的分享,向大家生动地讲述了自己的科研心路历程:带着未知与新鲜感初识科研,因为期望与现实的落差过大产生了抗拒,但是通过对科研的不断发掘与再认识,又发现了自己的兴趣点和可能性,并开始了新的尝试,最后是带着信念,把尝试变为长期的实践。这一过程精准地刻画了许多同学科研状态的变化,也带来了许多应对科研逆境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始终保持平常心。 
      魏芳莉的分享主题是“Do something new,do something different”。她结合自己读研期间导师的教导和自己的感悟,从实战的角度,讲述了科研中遇到困难时自己的应对策略,并且向大家分享了一些科研书籍和工具,帮助大家构建科研思维,提炼科学问题,以及高效地完成数据处理和论文写作。 
      黄秀的分享主题是“科研生活的那些事——乘科研之帆,让思维去旅行”,她结合自己在文献阅读、设计框图、完成实验等方面的科研日常,向大家强调了科研中重视细节以及不断坚持的重要性,并且分享了自己在科研之外的爱好和生活感悟,即不论在什么环境中,都要保持乐观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在提问和自由交流环节,同学们与主讲人就文献阅读方法、科研与生活时间规划、良好心态的保持等方面进行了充分互动,主讲人就大家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研’途有你,一路同行”科研经验交流会旨在分享科研经验与技巧,帮助同学们解决科研生活中的遇到的困惑,使同学们能够满怀信心、坚实有力地走好科研路上的每一步。本次交流会的举办丰富了中心学子的科研生活,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对于增强学生在科研过程中应对困难与挑战的能力,提高科研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部分学生干部与主讲人合影 
      研究生党总支 
      研究生会 
      研究生第二党支部 
      2021年4月30日
    2021-05-06
  •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与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签署内蒙古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合作协议

      4月27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与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签署“内蒙古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项目合作协议。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主席布小林,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张亚平见证签约。 
      布小林、张亚平一行首先参观考察了中心的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随后举行了签约仪式。签约仪式上,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欧阳志云和内蒙古自治区研究室(参事室)主任田德志分别致辞,之后双方共同签署合作协议。 
      4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本次合作协议的签署,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部署,以及进一步落实“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科技合作协议”的具体举措。 
      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内蒙古建设国家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重大需求,在健全完善内蒙古生态安全保障制度、建立生态保护示范基地、推进人才交流与资源共享三大方面开展合作,包括推进生态产品总值核算与转化应用、建立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申报或投标国家及地方区域生态类研究项目和示范工程、开展专业人才技术交流合作、开放共享科技资源和产业资源等具体事项。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不断深化与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了内蒙古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工作,初步摸清了内蒙古的“生态家底”,显示出内蒙古生态系统蕴含着巨大价值,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提供了理论依据。 
       
      签约仪式 
        
      科技开发处 
      院地合作办公室 
      2021年4月28日 
      
    2021-04-28
  • “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项目顺利通过总体验收

      4月26日,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组织专家,在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对我单位牵头并联合华东理工大学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建设的“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以下简称“国工室”)项目进行了总体验收。总体验收组由中科院原党组成员、秘书长邓麦村研究员、中科院植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赵千钧研究员、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副主任潘亚男副馆长等11位专家组成。中科院科发局副局长孙命等院机关领导、华东理工大学、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等合作单位代表、石家庄、盐城和乌海三个成果转化基地的地方主管领导以及中心有关处室负责人和国工室科研骨干共5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中科院科发局副处长秦承虎主持。 
      会上中心主任欧阳志云致欢迎辞,国工室主任杨敏作了国工室项目总结报告。自2016年10月国家发改委批复以来,国工室建成3个成果转化基地,在超低能耗高级氧化技术、生物脱毒与废水资源回收新技术、清洁物理分离回收技术、资源化主导型废水处理集成体系、全过程风险识别与控制5个研发平台方面,突破了多组分排序旋流分离、疏水膜分离、废水深度净化催化氧化、低成本电解催化氧化等11项关键技术,开发了7种新型水处理材料,研制了高效水处理设备13套,形成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工艺8套,多项成果获得实际应用。获授权发明专利50项,制定和参与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13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 
      专家组认真听取了总结汇报并在财务、档案、工艺设备专项验收的基础上,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质询并对实验室建设情况进行了现场实地考察。会上专家们对国工室成立以来所取得的建设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一致认为,“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项目已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文件的要求,完成了项目的全部建设内容和任务,实现了预期目标,同意项目通过验收。 
      会上,院机关领导及专家们也对国工室未来的发展和定位提出了指导意见,建议今后国工室应加强技术集成与产业转化,更好地带动企业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 
      国家工程实验室总体验收会议现场 
      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杨敏做验收总结报告 
      科技开发处 
      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2021年4月26日
    2021-04-28
  • 中心第五届“环羽杯”研究生羽毛球赛顺利举行

      4月16、17日,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第五届“环羽杯”研究生羽毛球赛举行。近五十人报名参与本次比赛,共组成37支参赛队伍(包括双人和单人项目)。比赛坚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赛前,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认真训练,不断提高球技,为争取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做着积极的准备。赛场上,男单、女单、男双、女双、混双的比赛按赛程有条不紊地进行。比赛中,同学们努力拼搏、汗撒球场,使得比赛在扣人心弦的同时也极具观赏性。从小组赛、半决赛到决赛,现场的观众越来越多,大家在现场为选手鼓掌加油,比赛的精彩程度也不断提升。赛事还吸引了老师前来观看,并对比赛的激烈战况赞叹不已。经过近50场精彩比赛,各比赛项目冠军逐一揭晓: 
      男单:陈程 
      女单:苑敏 
      男双:朱孔睿,陈义永 
      女双:安南南,杜艳君 
      混双:陈程,苑敏 
      此次比赛的圆满成功,离不开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举办比赛可以为同学们提供更广阔的运动的舞台,提高同学们对羽毛球甚至于各项运动的兴趣,为紧张而严肃的科研生活增添一份运动的乐趣。期待下次比赛与同学们在赛场上再次相聚! 
      教育处 
      研究生会 
      2021年4月25日
    2021-04-28
  • 中心举办知识产权培训会

      为迎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进一步增强中心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的能力和水平,科技开发处于4月26日上午组织举办了知识产权培训会,中心各研究组知识产权专员及相关骨干人员70余人参加了培训,会议由科技开发处处长严岩主持。 
      本次知识产权培训会安排了两个主题报告:罗莎主要围绕知识产权基础知识、政策规章和管理流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讲解;门彬就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进行了重点解读。会上大家踊跃提问,积极参与交流,气氛活跃。会后还进行了培训满意度及需求调查,参会人员对培训课程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为后续更好的组织知识产权培训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本次培训为今年中心知识产权系列培训的第一期,也是中心即将启动的知识产权贯标工作的一项具体内容,希望通过系列的知识产权培训和宣讲,不断提升知识产权专员和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和相关知识,推动中心科技成果的转化。今后科技开发处还将针对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研究生等不同对象开展系列知识产权专题培训,进一步提升中心知识产权的质量和成果转化的水平。 
      培训会场 
      科技开发处 
      2021年4月26日
    2021-04-28
  • BECT亚洲编辑部与E方知库期刊群北京交流会暨青年地学论坛联合专刊筹备会成功举行

      为加强期刊之间的交流互动,共同推进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科学传播和学术交流,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BECT)亚洲编辑部于2020年10月邀请E方知库期刊群在南京开展交流研讨,并取得了广泛共识。应E方知库期刊群邀请,BECT于2021年4月13日-14日对E方知库成员期刊进行回访交流。交流会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生态科研楼510会议室举行,来自E方知库期刊群的各编辑部代表、BECT亚洲编委会代表及中心的青年专家代表30余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由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张洪研究员主持。科技开发处处长严岩研究员、E方知库期刊群理事长张利田研究员分别致辞,并表达了对双方未来合作前景的热切期待。随后,BECT副主编、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王国祥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何欢教授、安徽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杨如意教授、广州大学大湾区环境研究院张伟教授分别介绍了所在学院的基本情况,并与与会各期刊编辑共同讨论了“院&刊”合作新模式,特别就学生写作培训、科研成果梳理、新媒体运营等方面的内容展开了热烈讨论。参与交流会的还有BECT编委、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许晓光,浙江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唐先进、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唐文忠副研究员、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郝智能副研究员,以及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中国环境管理》编辑部主任宋旭,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科学研究》编辑部负责人周巧富、学术编辑张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工程技术学报》编辑部负责人胡小贞等新加入刊群的京区期刊代表。 
      第二部分主题为各期刊编辑部合作出版第七届青年地学论坛联合专刊事宜,由BECT副主编钟寰教授主持。筹备会上,钟寰教授介绍了论坛背景和各分会场的情况,以及联合专刊的初步计划。各编辑部积极发言,就专刊编委会组织形式、报道内容、审稿流程等展开讨论,并最终形成初步方案。 
      此次交流活动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拓展了E方知库期刊群的对外合作领域,探索出刊群与科研机构、兄弟期刊深入合作的新模式,为刊群更好地提供学术传播服务,促进生态环境领域的学术交流开启了新途径。 
      文献信息中心
      E方知库期刊群 
      2021年4月15日
    2021-04-2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黄河流域人地系统耦合机理与优化调控”召开实施方案论证

      4月8日,由傅伯杰院士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黄河流域人地系统耦合机理与优化调控”召开实施方案论证。项目学术指导专家陈发虎院士、王艳芬教授、朴世龙教授、李新研究员、田富强教授、赵文武教授和吕一河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金委地学部张朝林研究员和熊巨华研究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科技开发处处长严岩,课题负责人和项目骨干成员等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陈发虎院士主持。 
      严岩对各位领导专家给予的热忱指导和帮助表示感谢,并表示生态环境中心将按照基金委的要求,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大力支持。张朝林研究员和熊巨华研究员分别介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的重要性,明确了专项项目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的特征,指出本次会议旨在完善项目实施方案,促进项目各课题交流融合,明确实施路径,希望项目取得重要成果。 
       随后,项目负责人傅伯杰院士就研究背景与目标、研究内容与课题设置、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团队组成与项目管理四个方面对项目总体情况和实施计划进行了系统阐述。五个课题负责人在此基础上依次详细介绍了各课题的具体实施方案。与会专家领导分别发言,就项目的研究思路、实施方案、模型构建和成果产出等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对项目组已有工作给予了积极评价,期待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和创新成果。 
      “黄河流域人地系统耦合机理与优化调控”是基金委面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所提出的专项项目,聚焦人地系统耦合机理与调控途径,旨在揭示黄河流域人水关系演变及社会-水文-生态系统动态,识别变化环境下水-粮食-能源关联与协同优化机制,构建黄河流域人地系统耦合大数据平台,发展人地系统耦合模型,提出流域人地系统统筹优化调控方案,为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与协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我国跻身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国际前沿。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1年4月8日
    2021-04-08
  •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阴和俊调研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3月29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阴和俊调研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与中心党政领导班子、科研和管理骨干代表等进行座谈交流。 
      阴和俊一行先后到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气环境模拟装置等科研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参观了解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并亲切询问科研人员的工作情况。 
      调研座谈会上,中心主任、党委书记欧阳志云汇报了中心的整体工作情况和党建工作情况。在座谈交流环节,与会科研人员围绕加强基础研究、重大任务组织实施、青年人才培养等情况进行了深度交流。 
      阴和俊认真听取了工作情况汇报和大家的交流发言,对中心在党建、科技创新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给予肯定。阴和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纳入国家发展总体布局。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紧紧把握战略机遇,聚焦国家生态环境领域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不断产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贡献科技力量。他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中国科学院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记国家科技战略力量的使命担当,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聚焦主责主业,以基础研究为根、以应用研究为本,践行“两山”理论,为改善环境质量、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要高质量高标准抓好党史学习教育,确保学习教育取得扎实成效;要切实落实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科研人员坚定理想信念,勇挑科研重担,勇攀科技高峰,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院重大科技任务局、直属机关党委有关同志参加了调研座谈活动。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21年3月29日
    2021-04-07
  • 傅伯杰院士牵头发起“全球干旱生态系统国际大科学计划”

      在中国科学院国际大科学计划培育专项的支持下,中心傅伯杰院士牵头发起了“全球干旱生态系统国际大科学计划”(Global-DEP),并于3月29日发布了《全球干旱生态系统科学计划》中文版及其研究成果。 
      今年3月,北京连续两次出现沙尘天气。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干旱区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已经超出了这一地区的生态承载能力。然而,目前针对干旱区社会-生态系统的长期观测与试验数据相对缺乏,研究基础较为薄弱,缺乏有效的防治办法。干旱区占到地球陆地面积的41%,支撑着全球约38%的人口,拥有全球约1/3的生物多样性热点,为28%的濒危物种提供了栖息地。干旱区的生态系统类型主要包括稀林草原、灌丛、草地和荒漠等,由于缺水而受到较强的水分胁迫,干旱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对极端气候事件和人类活动干扰极为敏感,给当地经济发展和生计的可持续性带来严重挑战。 
      傅伯杰院士指出,Global-DEP有两个总体目标,一是提高干旱生态系统对全球环境变化响应的系统认识,二是推动制定增强干旱生态系统恢复力和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发展路径。2017年8月,中科院启动了Global-DEP培育专项,项目设立了四个主题工作组、五个区域工作组和秘书处,由国内外科学家共同参与。经过三年多的调查和讨论,Global-DEP工作组共同完成了《全球干旱生态系统科学计划》科学报告,并于2021年2月在国际著名刊物“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出版了专辑。科学报告主要阐释了全球旱地社会-生态系统概念框架、科学计划的主题研究领域和组织架构。其中,主题研究领域为旱区生态系统动态变化与驱动机制、干旱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旱区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生计四个部分。计划还提出设立了亚洲、地中海、非洲、北美、澳大利亚等典型研究区,旨在将全球从事干旱区生态环境研究的科学家联合起来,为全球干旱生态系统研究和管理提供方法论和路线图。 
      Global-DEP希望在2021年完成全球范围内的磋商活动,并正式启动其科学计划。目前,项目已在“全球土地计划”的支持下设立了特别工作组,并争取纳入到“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首批科学研究计划,引领全球干旱生态系统监测与研究。 
      Global-DEP国内研究团队主要来自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单位。国际成员来自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蒙古国旱地可持续研究所、西班牙胡安卡洛斯国王大学、塞内加尔达喀尔大学等大学和科研机构。 
      综合办公室
      2021年3月31日
    2021-03-31
  • 白洋淀水专项“白洋淀生态清淤关键技术研究与资源化工程示范”课题成果报告通过专家评审

      1月26日,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承担,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河北大学、河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中交天津生态环保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中国雄安集团生态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参与的白洋淀水专项“白洋淀生态清淤关键技术研究与资源化工程示范”课题组织专家对课题产出的系列成果进行了评审。国家水办主任马广玉,杨志峰院士、吴丰昌院士、邵益生研究员、储昭升研究员、刘操高级工程师(教授级)等水专项标志性成果专家和行业专家,新区生态环境局局长程刚、主任齐丽娜,新区公共服务局局长王荣,项目承担单位雄安集团主任王明良、副主任孙家君,项目技术负责人王洪杰教授,课题承担单位领导杨敏研究员,课题负责人王东升研究员及技术骨干40余人参加了会议。 
      自项目启动以来,课题在白洋淀淀区开展了底泥内源污染调查和白洋淀围堤围埝空间调查,耦合集成了精准生态清淤、围堤围埝科学清除和芦苇平衡收割方案,形成了白洋淀内源污染削减与水动力提升成套技术。通过示范工程的实施和科学试验,优化清淤施工方法,有效控制清淤风险,评估清淤效果,有效恢复了淀泊连通性,制订了一套适合白洋淀生态治理的技术标准体系和实施规程,提供了分区、分质、分阶段的清淤与水生态修复策略,为全面开展白洋淀内源污染治理夯实基础,为后续水动力提升与淀泊连通治理提供政策建议。成果汇总形成了《白洋淀生态清淤关键技术与资源化实施建议方案》等系列成果报告。与会专家认真听取了成果负责人的汇报,审阅了相关资料,经过认真讨论,对课题取得的成果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修改建议。经专家论证,认为课题组科研工作基础扎实,研究方法科学合理,研究方案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一致同意进一步完善后报地方主管部门。 
      课题承担单位领导杨敏研究员对各级水办、会议专家组和雄安新区各部门主管领导对课题组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我中心将会一如既往地支持课题组下步工作,做好服务协调和管理指导工作,确保该课题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为雄安新区生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1年3月29日
    2021-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