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心召开2021年度领导班子及领导人员年度考核会议
12月30日,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召开领导班子及领导人员年度考核会议。中心主任、党委书记欧阳志云代表中心领导班子作了2021年度述职报告,并作了中心党建工作年度报告。党委副书记张长城主持会议,领导班子成员、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工会委员会委员、中层领导人员、专业技术骨干与各类职工代表近100人参加会议。 欧阳志云从创新发展总体情况、领导班子发挥职能作用情况、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党建工作情况、2022年工作思路与重点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报告。2021年,中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中科院党组部署和要求,积极建议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扎实推进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全力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发展,持续开展党建与创新文化建设,研究所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2022年,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全面推进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立足自主培养,按需精准引进人才;强化面向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和高水平成果产出,优化科技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加快推进怀柔科学城(密云)和济南市“齐鲁中科泰山生态环境研究院”园区建设进程。希望中心广大职工齐心协力、乘势而上、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在新的一年里以更积极昂扬的工作姿态、更优异的科技创新业绩喜迎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人事部门介绍了年度考核会议的程序和测评说明。党委办公室征求了中心领导班子2021年度民主生活会的意见建议。结合总结材料,与会人员对领导班子及领导人员进行了评议。 会场照片 人事处2021年12月31日
2021-12-31
-
中心举办留学生培养与2022年留学生招生工作会议
为进一步做好留学生日常服务与管理,提高留学生招生和培养质量,12月30日,教育处举办了中心留学生培养与2022年招生工作会议。中心涉及留学生招生和培养的20余个研究组的老师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教育处处长连静主持。教育处傅珊介绍了中心留学生培养概况、奖学金设置、管理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对策,并详细讲解了2022年招生工作程序及注意事项。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冬青和与会人员分享了本研究组留学生培养管理经验。与会人员就留学生培养和招生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留学生教育是中心国际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心国际合作交流日趋频繁,留学生人数增长迅速。教育处将努力协助导师拓展优秀留学生生源,做好留学生在读期间的各项服务和管理,从而推动中心教育国际化,助力中心科技创新发展。 教育处 2021年12月31日
2021-12-31
-
“十三五”国家水专项“北运河上游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综合示范”项目通过了综合绩效评价
12月25-27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魏源送研究员主持的“十三五”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北运河上游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综合示范(2017ZX07102)”项目(以下简称“北运河”项目)通过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组织召开的综合绩效评价。 “北运河项目”以京津冀区域综合调控重点示范核心区北运河上游流域为对象,基于生态学“源-汇”理论,统筹北运河上游流域“山水林田湖”,强化源头防控、溯源治理、水岸共治,开展“源-流-汇”全过程污染防控,统筹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实现水源涵养、清水产流、净水下河和生态修复。该项目识别了1980-2018年北运河生态廊道的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时空演变特征,综合评价了北运河生态廊道的水生态环境状况;明确了1980-2018年北运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通过面源污染控制的河岸带工程示范和水位调度管理,提出了北运河生态廊道构建的工程和管理措施。研发和综合集成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农村污水处理与管理、未来污水处理厂等技术,支撑北运河上游段污染负荷的“源削减”;研发和集成了非常规水源补给河道生物协同调控水质改善与水生态修复技术,支撑北运河上游段的“流改善”;研发和集成了、多源入库污染综合防控、库区水体水质改善与水生态修复等技术,打造北运河上游段沙河水库的“汇景观”;从而形成了基于“源-流-汇”全过程污染控制的城市大型排水型河道水库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成套技术,为实现北运河上游水环境质量改善、水生态功能提升提供科技支撑。 经过项目实施,“北运河项目”形成了《基于“源-流-汇”全过程污染控制的城市大型排水型河道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成套技术》等2项,突破了山区、平原和城乡结合部不同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等8项关键技术,编制发布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编制规范DB11/T1595-2018》等4项地方标准和指南导则等2项,研制了村落车载式剩余污泥脱水设备等关键设备3套,构建了农村污水处理在线远程智能监控管理系统等平台2项,在北运河上游建设完成了涵盖了山区、平原和城乡结合部的生态清洁小流域(总面积219km2)和23km河流生态修复等示范工程4项;发表了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包括“环境科学学报”2021年第1期专刊-《基于“源-流-汇”的非常规水源补给河流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研究》,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和获得软件著作权等20余项,培养研究生70余名。 北运河项目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牵头,联合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6家单位共同组织实施,2021年9月和11月在京先后开展了工程示范第三方评估和下设课题预验收。 评估专家对项目示范工程现场考察 项目综合绩效评价会议现场 水污染控制实验室 2021年12月31日
2021-12-31
-
中心与斯里兰卡佩拉德尼亚大学共同举办线上学术研讨会
12月18日,依托在斯里兰卡古城康提举办的第十二届国际结构工程与建设管理会议(The12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tructuralEngineeringandConstructionManagement2021),我中心以线上会议的方式与佩拉德尼亚联合举办了水与废水处理和CKDu追因两个专题会议,线上参会人员达到近百人。 来自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魏源送研究员、栾富波研究员、田秉晖副研究员,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庞忠和研究员,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贾盼盼副研究员,北京大学万祎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素霞主任医师,斯里兰卡卫生部PubuduDeSilva博士,佩拉德尼亚大学M.I.M.Mowjood教授、ChandikaGamage教授,国家供排水委员会副总经理D.N.D.S.Gunatilleke,拉加拉塔大学J.U.Halpegama教授,以及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四名斯籍留学生共计有17人做了口头报告,双方围绕水与废水处理技术、CKDu追因相关研究介绍了各自的研究进展。值得注意的是,PubuduDeSilva博士的报告证实了斯中北省通过改善饮用水水质有效降低CKDu发病率的统计结果。 此次以线上的方式联合举办学术会议体现了中斯双方努力克服疫情干扰的一种尝试,达到了促进学术交流、增强相互了解的目的,有利于今后双方进一步开展科技合作。 中国-斯里兰卡水技术研究与示范联合中心 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水与环境卓越中心 国际合作办公室 2021年12月31日
2021-12-31
-
中心与中国矿业大学签署协议 务实合作、共谋发展
12月23日下午,中心副主任杨敏研究员接待了中国矿业大学一行来访,并代表中心与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卞正富签署了合作协议。 卞正富介绍了中国矿业大学概况,指出学校在资源领域明显优势,围绕国家“双碳”目标积极部署。此次来访希望以这次协议签署为契机,加强双边合作,提升自身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地位和实力。杨敏指出,徐州地处三省交界,交通便利,发展潜力巨大。中国矿业大学作为徐州唯一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支撑区域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双方优势互补性强,希望今后从研究生教育合作入手,逐步拓展合作领域,实现共赢。 中心相关处室代表出席了会议。教育处处长连静详细介绍了中心现状、学科布局、研究生教育情况,胡承志研究员和张长斌研究员分别介绍了环境水质学实验室、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实验室的现状和重大科研产出情况。双方代表围绕今后合作领域与模式等进行了进一步研讨。双方决定,本着“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务实推进、长期发展”的原则,加强在人才培养、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交流等方面的战略互动与务实合作,共同打造更具影响力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高地。 签约现场教育处 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1年12月28日
2021-12-28
-
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发展研讨会顺利召开
12月18日,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发展研讨会在江苏盐城环保科技城举行,曲久辉院士等十一位技术委员会专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四家合作单位的代表、盐城基地地方主管领导及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的代表共40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技术委员会由曲久辉院士主持。副主任杨敏首先做了技术报告,对工程研究中心的发展规划、研发方向及重点布局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彭先佳研究员、华东理工大学杨雪晶研究员、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栾金义教授级高工、中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王雪清高工分别做了典型成果报告。专家们指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目标明确,选择的技术研发方向符合国家发展需求,四家合作单位各具特色,具有很好的互补性,但要把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好,还需要建立四家单位之间有效的合作机制,聚焦具有技术优势的细分行业进行技术研发,重视技术标准制定工作,积极探索成果的转化推广机制模式。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发展研讨会由杨敏研究员主持。曲久辉院士指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得之不易,一定要深刻理解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功能定位,要建立一支有志于开展技术推广应用的专业化队伍,从事技术的开发、中试、孵化及市场开拓,与现有的实验室架构形成有效互补,打造源头创新-技术开发-市场推广的价值链;同时,要积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不能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思路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要建立有利于成果产出与工程应用的工作机制。随后,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团队成员们围绕如何开展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各家合作单位均表示愿意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杨敏在总结发言中指出,近期要组织力量调研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模式,尽快形成一个有效的工作机制与模式,加强四家单位之间的合作互动,聚焦石化、芯片、新能源等典型行业的需求组织技术攻关,争取在三年后的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 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会议 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科技开发处 盐城基地 2021年12月27日
2021-12-27
-
生态环境中心召开第二十三届学术年会
12月22日至24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召开第二十三届学术年会。中心领导、两院院士、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科研人员、博士后及研究生等参加了会议。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傅伯杰院士致开幕辞。他结合现在的国际形势和我国正处的新发展阶段,提出了两点科学思考,“我们应该做怎样的研究”“我们应该如何来做研究”他指出,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约束下,我国的能源和产业结构等将面临深刻的低碳转型,也将给生态环境和节能环保产业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他强调,大家应全力聚焦“四个面向”,做目标更明确、更具原创性的科研工作,应结合国家、部门和企业的需求,在理论和方法上努力创新,积极探索适合生态环境领域特点的科研范式。最后,他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年轻科学家在学术年会上发表观点,以青年创新推动中心的高质量创新发展。 中心76位研究组长报告了本组2021年在项目争取、人才培养、成果产出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参会人员与报告人积极互动,交流探讨。现场气氛热烈融洽,学术氛围浓厚。 中心主任欧阳志云作了总结讲话。他表示,今年是特殊的一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同时也是我院作为“国家队”“国家人”,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开启全面实现“四个率先”的关键之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把科技创新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我们作为科研机构,未来应聚焦“四个面向”,不断提升中心的科技创新能力,继续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他高度肯定了中心2021年在科研项目争取、成果产出、科技奖励、平台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同时介绍了中心“十四五”规划编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中心自主部署“碳达峰碳中和生态环境技术专项”等重点工作的进展情况,希望全体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继续努力,在生态环境领域取得更多原创性研究成果、更好地支撑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学术年会是中心最受瞩目的年度学术盛宴,为中心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和合作平台,促进了中心内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增强了科研凝聚力。根据疫情防控要求,本届年会首次尝试主会场报告和分会场直播相结合的新模式,减少了人员聚集性风险,组织工作平稳有序。本届年会的成功举办,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中心科研综合实力,为全面落实中心“十四五”规划、实施“率先行动”计划第二阶段提供有力保障。 主会场 主会场 分会场 分会场 科技开发处 2021年12月27日
2021-12-27
-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立项资助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作为承担单位申报的“大气霾化学”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立项资助。项目将于2022年启动实施,为期5年。“大气霾化学”基础科学中心负责人为我中心贺泓院士,核心骨干包括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赵进才院士、清华大学贺克斌院士、王书肖教授以及我中心刘倩研究员。 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集中和整合国内优势科研资源,相对长期稳定地支持优秀科技人才致力科学前沿突破,形成若干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学术高地。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对申请团队的学术水平、研究成果和交叉融合方面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其批准立项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于一个领域研究成就和发展潜力的高度认可。“大气霾化学”是我中心作为依托单位获得资助的第一个基础科学中心项目。 “大气霾化学”是我国科学家集体提出的区别于伦敦烟雾云化学和洛杉矶烟雾大气光化学的新理论,其核心是复合污染条件下的气溶胶多相化学。“大气霾化学”将重点研究二次细颗粒物生成中的环境微界面催化和中间体产生机制,揭示我国典型多介质复合污染环境下二次细颗粒物爆发增长机制;阐明霾污染过程演化规律,建立复合污染精准溯源能力;解析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污染与前体物间的非线性复杂关系,建立PM2.5与O3协同控制策略和技术体系。“大气霾化学”基础科学中心将在聚焦大气环境化学领域国际前沿的同时,围绕PM2.5和O3协同控制的重大国家需求,不断发展和完善大气霾化学理论,支撑发展中国家大气复合污染的精准防治,有望成为21世纪大气环境化学学科的代表性进展。 科技开发处 2021年12月23日
2021-12-23
-
中心与盐城师范学院签署协议支撑建设“江苏滩涂生物与农业协同创新中心”
12月18日下午,我中心与盐城师范学院签署协议,支撑建设“江苏滩涂生物与农业协同创新中心”。中心副主任杨敏研究员与盐城师范学院校长方忠教授分别代表双方签约,双方相关职能部门和科研骨干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会议由盐城市政协副主席、盐城师范学院湿地学院院长唐伯平教授主持。 签约前,方忠代表盐城师范学院对杨敏一行表示欢迎,并介绍了盐城滩涂资源特色,希望生态环境中心作为我国生态环境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助力江苏滩涂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中心科技开发处处长严岩介绍了中心的学科布局和后期的合作方向,希望在GEP核算、自然保护区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做出贡献。 杨敏总结指出,生态环境中心在生态系统安全、水环境水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具有长期积累,盐城具有独特的滩涂湿地资源,双方可以围绕滩涂湿地凝练科学问题,探讨具体的合作方向及模式,实现双赢。 盐城滩涂为淤泥质平原海岸的典型代表,区内河流众多,沼泽湿地发育,生物资源丰富,有江苏盐城沿海滩涂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盐城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沿海地区面积最大的滩涂、湿地。 签约现场 科技开发处 2021年12月23日
2021-12-23
-
刘思金研究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立项资助
近日,由我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思金研究员主持申报的“大气细颗粒物重塑肺内免疫微环境并改变机体对病毒感染敏感性的作用机制”项目,经过三轮评审,从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的立项资助(2022.01-2024.12)。标志着我中心在基础研究原创探索领域取得新进展。大气细颗粒物暴露可导致肺及多个组织器官损伤和功能异常。本项目拟发现与颗粒物理化性质紧密相关的主要响应与运载细胞亚群;揭示颗粒物穿越生物屏障致远端组织分布的化学与生物作用机制;明确颗粒物与流感病毒的生物及化学界面作用,阐明二者互作对流感病毒感染进程与结局的影响。原创探索计划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关于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战略部署,2020年新设立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类型。该项目旨在进一步引导和激励科研人员投身原创性基础研究工作,加速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科技开发处2021年12月21日
202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