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合作局调研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12月9日下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国际合作局副局长张永涛率领亚非及国际组织处处长李文聪一行6人在院国际合作局亚非处副处长蒋一琪等的陪同下赴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进行调研,中心副主任杨敏、科技开发处处长严岩、国际合作办公室主任刘娟及部分科研骨干等参加了调研座谈会,会议由杨敏主持。 张永涛首先介绍了此次调研的目的。这次调研主要是了解中心近年来在“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及与国际组织合作方面的进展情况,介绍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的布局情况,并听取相关建议。 魏源送研究员以中斯水中心的建设成果及中斯联合基金研究项目的总体进展为重点,系统介绍了近年来围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心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国际机构开展合作的成效,并就今后如何进一步完善国际科技合作提出了建议。随后李文聪介绍了基金委在国际合作领域的项目布局以及今后的工作设想。讨论环节中,参会人员围绕如何进一步发挥海外中心的作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国际组织的合作等议题展开了讨论。 杨敏感谢长期以来基金委对中心的支持,希望基金委今后可以依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等国际组织平台以及中斯水中心等海外基地布局一批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项目,设立对中国留学归国学者的专项基金,为发展中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张永涛在总结中指出,中心在“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特别是在中斯合作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优秀科学家利用基金委的国际合作项目产出更多合作成果。   国际合作办公室 CAS-TWAS水与环境卓越中心 中国-斯里兰卡水技术研究与示范联合中心 2021年12月15日
    2021-12-15
  •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批组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山地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技术秘书处
    12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和国际山地研究组织(MRI)在线举办“世界山地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启动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助理总干事ShamilaNair-Bedouelle女士出席会议并致辞,会上MAB秘书处宣布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西班牙奥马尼亚和卢纳山谷生物圈保护区共同组成技术秘书处,协调世界山地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工作。中心主任欧阳志云应邀参会并介绍技术秘书处的建设计划。山地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地球陆地表面的四分之一,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山地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面临冰川退缩、生态系统退化等诸多挑战,并影响当地居民生计。全球现有727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其中435个位于山地地区。世界山地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将通过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伙伴关系、在山地型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参与者之间分享知识来应对这些挑战,协调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关系。 欧阳志云介绍了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基本情况与MAB的合作历史、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保护地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中心担任“世界山地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技术秘书处的优势与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并承诺将保障技术秘书处的运行。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人与生物圈秘书处副处长易志军,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徐卫华研究员,MAB管理人员、全球自然保护领域专家,以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代表参加了启动会。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1年12月13日
    2021-12-13
  • 中心第九届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顺利召开
    12月7日,中心第九届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顺利召开。会议由学位委员会主席曲久辉院士主持,17名学位委员会委员出席了会议。会议对2021年冬季批次的研究生学位申请进行了审议和无记名投票,全票通过了15名学术博士生、7名学术硕士生和2名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学位申请,对1名博士生和3名硕士生做出缓议学位的决议;会议审核并投票通过了共计21名中心研究生指导教师和行业导师资格申请;讨论通过了2名硕士研究生的跨学科门类调整专业申请。此外,会议对《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征求意见稿)》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征求意见稿)》进行了审议,提出了修改意见;审议通过了学位授予学科级别设置方案和工程专业学位培养点备案表。   教育处 2021年12月8日
    2021-12-08
  • 中心参加中-柬环境合作中心筹备办公室指导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共商中柬环境合作高质量发展
    为了总结中国-柬埔寨环境合作中心2021年工作进展并做好2022年度的工作安排,中国生态环境部和柬埔寨环境部于2021年11月17日在线上联合召开了中国-柬埔寨环境合作中心筹备办公室指导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柬方代表包括柬埔寨环境部国务秘书萨索培、副国务秘书亨那列及各业务司领导10余人,中方代表包括中国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副主任李永红、国际合作司亚非处处长周军、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敏等10余人,会议由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处长唐艳冬主持。 会上,柬埔寨环境部白索卡利乌、杨敏、唐艳冬分别介绍了中柬环境合作工作进展,并提出了面向2022年的工作计划。由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援建的中柬水与环境联合实验室已于2019年建成,包括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光谱仪、离子色谱仪等18台国产仪器在内的26套设备已经移交柬埔寨环境部;向柬埔寨工业部捐赠仪器协议已于日前在柬埔寨驻华使馆签署,22件饮用水监测设备将于年内寄出;在湄公河上安装的第一台七参数在线水质监测站已经连续工作了3年时间,获得了大量珍贵的水质数据。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些仪器设备的作用,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未来将在人员培训、高端人才培养、水污染控制等方面与柬方开展全面合作,并配合生态环境部推进中柬合作中心的工作。柬方也明确提出,希望中方针对柬埔寨工业开发区污染的热点问题提供技术支持。 萨索培表示,衷心感谢中方对柬埔寨环境保护工作一直以来的支持和帮助,希望一如继往地积极参与绿色“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各项计划,扩大在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合作,实现中柬双方的共同目标和利益。周军表示,中柬双方签署共同设立中国-柬埔寨环境合作中心筹备办公室合作协议以来,双方在推进低碳示范区建设、适用技术试点示范、人员能力建设、联合研究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希望经过双方努力,中柬环境合作中心能在2022年建成。李永红在总结中指出,对于中柬中心后续建设,双方应完善运行机制,制定发展规划,搭建好中柬双方务实合作平台;系统梳理双方合作需求,明确优先合作领域,确保中柬合作分步推进、有序实施;确保稳定的资金机制,拓展合作伙伴支持,保障中柬中心有序运行。 自2020年9月与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后,这是我中心第二次参加中国-柬埔寨环境合作中心筹备办公室指导委员会会议。今后我中心将以中国-柬埔寨环境合作中心建设为契机,稳步推进与柬埔寨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合作研究,发挥自身在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重点支撑柬埔寨在水污染控制和饮用水安全等领域的能力提升和疑难问题解决,推动两国生态环保合作迈上新台阶,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心副主任杨敏发言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分会场 柬埔寨环境部分会场及国务秘书萨索培先生  CAS-TWAS水与环境卓越中心 国际合作办公室 2021年12月3日
    2021-12-03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乔均录书记一行调研生态环境中心
    11月25日,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书记、主任乔均录,副主任姜晓明、副书记、纪委书记石硕,副主任管兵、四级高管李彦、各部门负责人等一行13人调研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心主任、党委书记欧阳志云,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长城,副主任宋茂勇、各实验室主任、副主任、科研骨干代表、机关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参加座谈。会议由宋茂勇主持。 宋茂勇首先对乔均录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科创中心对生态环境中心在怀柔科学城密云园区建设项目中给予的指导和支持表示感谢。乔均录简要介绍了此次调研的目的,希望听取研究所在怀柔项目建设中的意见建议与面临的困难,与研究所进行全面的对接,共同推进怀柔科学城的建设。 会上,欧阳志云从总体概况、科研成果、科技合作、平台建设等几个方面对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工作进行了介绍,特别是针对密云园区建设项目中生态环境中心采取的保障措施以及面临的困难进行了说明。科创中心各部门负责人详细介绍了调整后各部门的职能及业务,生态环境中心与会科研骨干代表结合中心科研方向,针对未来与密云进行科技合作、密云项目平台运行管理、后勤支撑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最后,乔均录表示科创中心将积极与怀柔区进行沟通,做好资源协调,为研究所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欧阳志云表示生态环境中心感谢科创中心对生态环境中心一如既往的支持,生态环境中心将积极推进密云园区的建设工作,期待继续得到科创中心的指导和帮助,共同推进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 会议现场综合办公室 基建与后勤处 2021年11月29日
    2021-11-29
  • 俞文正研究员获得北京市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近日,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了2021年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结果,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俞文正研究员获得资助。2021年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共接收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186项,经评审最终拟资助38项(33项是基金委单独资助,另5项为企业联合资助)。 自2018年1月引进生态环境中心工作以来,俞文正研究员已发表40余篇第一/通讯作者的SCI论文,其中包括Commun.Chem.论文1篇、Environ.Sci.Technol.和WaterRes.论文16篇。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阐明了纳米级絮凝初始颗粒的絮凝微观机理以及絮体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2)揭示了饮用水处理膜滤工艺前絮体和微生物耦合的膜污染机理,提出了氧化工艺降低微生物膜污染的思路;3)建立了基于微生物过滤去除水中天然有机物的绿色工艺模式。 http://kw.beijing.gov.cn/art/2021/11/23/art_1462_620184.html   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1年11月26日
    2021-11-25
  • 埃及驻华使馆科技参赞访问中心推动中埃合作
    11月18日,应中心副主任杨敏研究员的邀请,埃及驻华使馆文化、教育、科技参赞OmaymaGhanemZaidan教授一行访问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双方就进一步推动中-埃科技合作事宜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心相关科研骨干及来自华北电力大学和力合科技(湖南)有限公司的代表参加了交流。 交流会由国际合作办公室主任刘娟博士主持。肖峰教授代表中方介绍了近期中埃合作的工作进展及未来计划。双方讨论了尼罗河水质监测、联合申请项目等事宜。力合科技聂波总经理表示,愿全力支持中心与埃及高教部等机构的合作,在设备捐赠及后续配套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Omayma教授指出,这是她继今年6月份访问中心后的第二次来访。埃及政府高度重视与中国科学院的合作,希望在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和高端人才培养等方面得到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埃及驻华使馆将全力推动埃及相关部门尽快签署双边或三方合作协议。 杨敏在总结中表示,埃及是非洲大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在水资源、水环境方面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生态环境中心愿意支持埃方有关机构开展尼罗河水质监测能力建设,为埃及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会议现场   参观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展厅     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水与环境卓越中心 国际合作办公室 2021年11月24日
    2021-11-24
  •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召开领导班子个别调整宣布会议
    11月23日下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领导班子个别调整宣布会议在生态科研楼601会议室召开。中科院人事局副局长蔡宏志、中心领导班子成员、两委委员、支部书记、科研和管理骨干等出席会议。 中心主任欧阳志云主持会议,蔡宏志宣读了院党组的决定:张长城同志任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庄绪亮同志不再担任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职务。 庄绪亮在发言中感谢院党组的信任和培养,感谢院人事局和领导的支持,感恩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多年的培育和中心全体职工的支持。他表示,希望以后有机会能继续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做好服务,也将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取得的每一项成就喝彩,最后祝贺张长城同志履新职。 张长城作任职发言,他感谢院党组的培养和信任,感谢院人事局和领导的支持。他表示,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落实院党组的决策部署,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紧密结合中心“十四五”规划的实施推进,虚心学习、团结协作、主动服务、勇于担当,推进廉洁从业、风险防控和制度建设等工作,促进党建工作和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尽全力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发展做出贡献。 欧阳志云代表中心领导班子感谢院党组一直以来对生态环境中心的大力支持和关心关爱,感谢院人事局和领导的支持,感谢庄绪亮同志十年来为中心的发展和稳定做出的重要贡献。同时,他代表中心领导班子欢迎张长城同志加入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这个集体,相信张长城同志能够将院机关、兄弟所的良好作风、经验和做法带到中心,促进中心进一步高质量发展。领导班子将不辜负院党组和全体职工的信任,继续发扬“志存高远、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务实创新”的所训,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人事处2021年11月24日
    2021-11-24
  • 环境水质学专业技术平台和饶子渔同志分别获得2021年度院所两级公共技术中心优秀集体和优秀个人称号
    11月11日,中国科学院条财局公布了2021年度中国科学院院所两级公共技术中心优秀集体与个人遴选结果,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所级公共技术中心环境水质学专业技术平台和饶子渔同志分别获得2021年度“院所两级公共技术中心优秀集体和优秀个人”的荣誉称号。院所两级公共技术中心评优旨在进一步促进我院技术支撑工作发展,鼓励和引导院属各单位加快技术支撑体系建设,表彰和奖励为院所两级公共技术中心建设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全院本次共评选出6个优秀集体和10个优秀个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第一次同时获院所两级公共技术中心优秀集体和优秀个人荣誉称号。 科技开发处2021年11月19日
    2021-11-19
  • “国六柴油车后处理关键技术与系统”成果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于10月21-27日在北京展览馆举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贺泓院士研究团队的“国六柴油车后处理关键技术与系统”成果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我国柴油车排放的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分别占汽车排放总量的89%、99%以上,削减其排放是打赢蓝天保卫战、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在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贺泓院士率领研究团队突破了国六SCR催化剂、SCR/DPF载体、柴油机自主控制系统等技术瓶颈,打通了国六“柴油机-自主控制系统-后处理核心技术-系统匹配集成”国产技术和产业化链条,促进了民族企业健康发展。技术成果满足国六B法规要求,NOx和PM污染物排放较国五进一步削减77%和67%以上,在国产柴油车上实现了近10万台/套的规模化应用;有力支撑柴油车污染减排,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与“美丽中国”建设。相关研究成果“国六柴油车后处理关键技术与系统”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社会发展展区“美丽中国”板块。   展品图片1-国六柴油车后处理系统 展品图片2-国六柴油车后处理系统   展品图片3-国六柴油车后处理系统与国六发动机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实验室2021年11月11日
    2021-11-11
院内单位
  • 院内单位
  • 中国科学院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
挂靠单位
  • 挂靠单位
  • 中国生态学学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健康与人类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系统服务专业委员会
  • 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中国委员会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
  • 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
  •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
其他链接
  • 其他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人民日报
  • 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基金会
  • 北京林业大学
  • 美国环境保护局
  • 日本环境省
  • MAX-PLANCK-GESELLSCHAFT
  • 百灵威化学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Copyright ©1997-202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100085 京ICP备0500285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