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心举行“同牵学子手 共庆欢乐年”春节留京学生慰问活动
受新冠疫情影响,中心近300名在籍生和联培生无法返乡过年。为陪伴留京学生度过温暖祥和的春节,1月27日上午,“同牵学子手共庆欢乐年”留京学生慰问活动在研究生公寓举行。 中心主任、党委书记欧阳志云向同学们表达了亲切的问候,他祝福同学们新春佳节愉快,叮嘱大家假期期间注意安全,勉励同学们在新的一年再接再厉、奋勇拼搏。他与教育处人员走访了学生宿舍,了解留京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家庭情况,嘱咐他们有困难和需求及时向中心反映,并要求相关部门做好相应服务保障工作。 研究生公寓一楼大厅张灯结彩,在欢乐喜庆的节日气氛中,留京学生领取了慰问品、福字和年夜饭餐券。 假期期间,中心研究生会将陆续推出“读享寒假”文献打卡、“科研小确信”投稿征集、云拜年等线上寒假系列活动,以丰富同学们的假期生活,传递关心和祝福。 预祝中心全体师生新春快乐! 慰问活动现场 教育处 2022年1月27日
2022-01-27
-
中心推荐的格雷琴·戴利(Gretchen Cara Daily)教授荣获“中国科学院2021年度国际科技合作奖”
1月20日,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由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推荐的外籍专家格雷琴·戴利(GretchenCaraDaily)教授获此殊荣。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作为推荐单位受到表彰。 格雷琴·戴利是国际著名生态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和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泰勒奖和沃尔沃环境奖得主。她在生态系统服务科学领域开展了重要开创性工作,引领了全球生态保护政策创新,为全球自然保护的转型做出了卓越贡献。 戴利教授自2007年开始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开展合作,在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理论与方法,及其在决策中的应用等领域取得多项合作成果,推动了中心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迈向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科学院授予格雷琴·戴利教授国际科技合作奖,是对她为我国科技合作做出积极贡献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她与中心在生态系统服务科学领域取得重要合作成果的充分肯定。 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于2007年设立,旨在奖励在与中科院开展长期合作,并在突破关键技术和产出重大成果、建设大科学装置以及培养中科院科研人才方面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优秀外籍人才,同时鼓励和集聚更多的全球科技人才加入中科院共同开展科技创新。获奖者中,多人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奖”。 国际合作办公室 2022年1月25日
2022-01-26
-
中心与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联合召开中柬环境合作工作推进会
1月21日下午,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与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联合召开了中柬环境合作工作推进会。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以下简称“对外合作中心”)副主任李永红,技术交流部处长唐艳冬等,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亚非处副处长蒋一琪,以及中心科研骨干及相关职能部门代表共1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以线上形式举行。会议由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敏主持。会上,刘娟博士介绍了中心在“一带一路”科技合作方面的布局与进展,张美一博士汇报了中柬环境科技合作工作进展及下一步计划,唐艳冬介绍了对外合作中心在中柬合作上的定位、工作进展与展望。接下来双方围绕柬埔寨环境部在2021年11月“中-柬环境合作中心筹备办公室指导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在工业园区污水及固体废弃物治理方面开展合作的建议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双方一致认为,中柬环境合作中心是中国在境外设立的第一个政府级生态环境双边合作平台,以中柬环境合作中心建设为契机,今后应加大力度整合各种资源,政产学研协同推进中柬环境科技合作,提升柬埔寨在环境监测、管理和污染控制方面的综合能力。 李永红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中柬环境合作非常重要。今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对外合作中心的工作团队要加强互动,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探索出一条卓有成效的合作模式,找出中柬双方合作的共振点,做到合作有成效、可持续。 自2020年9月与对外合作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后,我中心与对外合作中心进行了多次互动,双方已在中柬环境合作中心筹备办公室、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等领域开展了实质性合作。今后双方将围绕中柬环境合作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为快速发展中的柬埔寨的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中国贡献。 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水与环境卓越中心 国际合作办公室 2022年1月24日
2022-01-24
-
斯里兰卡驻华大使帕利塔·科霍纳博士访问中心
1月18日,应中心副主任杨敏研究员的邀请,斯里兰卡驻华大使帕利塔·科霍纳博士(PalithaKohona)访问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并出席“2022年中国科学院-斯里兰卡科技合作交流研讨会”。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王振宇、“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执行主任曹京华现场参会,来自斯里兰卡供水部、卫生部、佩拉德尼亚大学、中国-斯里兰卡水技术研究与示范联合中心(JRDC,斯方)的代表以线上方式参会,参加会议的还有院国际合作局亚非处、中心科研管理骨干以及来自“ANSO环境科技与产业专题联盟”秘书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力合科技、北京京润等代表,线上、线下合计40余人。会议由杨敏主持。 斯供水部辅秘Dr.PriyathB.Wickrama、佩拉德尼亚大学校长M.D.Lamawansa教授分别通过视频对会议召开表示祝贺,并感谢中科院长期以来的支持。魏源送研究员汇报了过去一年里中斯双方在合作上取得的进展以及下一阶段的计划。他指出,双方通过60余次高强度线上会议加强了相互之间的沟通,有力推进了CKDu追因、饮用水净化技术、水资源管理和人才培养等工作的进展,但需要尽快启动双方政府间高层次沟通,尽早确定JRDC三方运行管理协议,以利于其可持续、健康发展。Weragoda博士汇报了JRDC在2021年10月1日正式启用以来所开展的工作及取得的初步成效,Shameen教授汇报了佩拉德尼亚大学在JRDC学术指导方面发挥的作用以及与中科院的合作互动,尤其是在斯里兰卡留学生的联合培养方面取得的进展。随后,斯卫生部官员Asanga博士和Pubdu博士、佩拉德尼亚大学副校长W.M.T.Madhujith教授和S.H.PParakramaKarunaratne教授在线上先后发言,对中斯双方在疫情下的合作进展表示满意,并希望把JRDC打造成一个多边合作的重要平台。帕利塔·科霍纳博士在发言中指出,中科院牵头开展的中斯科技合作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高度,称赞中科院为持续推动中斯科技合作开展的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并强调了中斯水中心建设所取得的进展和CKDu追因合作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推动中斯科技合作的重要作用。斯里兰卡在应对水危机和水污染方面面临极大的挑战,希望今后中科院能持续推进中斯科技合作,并在JRDC的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同时,斯里兰卡驻华大使馆将一如既往地为中斯科技合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王振宇充分肯定了中斯水中心在过去八年中的开拓性工作及取得的成绩,并期待未来双方在水技术领域的密切合作取得更大的成功,希望斯方能够与中方一起共同推进中斯科技合作,中科院将会对该工作给予持续关注和支持。帕利塔·科霍纳博士任职斯里兰卡驻华大使前,曾担任斯里兰卡外交部常务秘书和常驻联合国代表。2021年1月19日,在赴任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就应邀到中心访问,这次时隔一年再次访问中心并出席“2022年中国科学院-斯里兰卡科技合作交流研讨会”,充分反映出他对中斯水科技合作的高度关注和支持。2022年是中斯建交65周年及《米胶协定》签订70周年,也是中斯双方推动科技合作的一个新的契机。国际合作办公室 中国-斯里兰卡水技术研究与示范联合中心 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水与环境卓越中心 2022年1月24日
2022-01-24
-
饮用水水质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集体获2021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1月20日下午,2021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颁奖仪式在京举行。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杨敏研究员、曲久辉院士、王子健研究员作为突出贡献者领衔的“饮用水水质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集体”获此殊荣,这也是自中心成立以来第三个获得该奖项的研究集体。研究集体经过长期积累,建立了从源头到龙头、从工程到管理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了针对我国典型水质风险问题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开发了饮用水风险物质高通量识别技术,提出了微污染水源生态修复与水质调控的新原理和新方法,攻克了砷、氟、嗅味等多项水质风险控制技术难题,阐明了管网输配过程“黄水”发生机制,创建了大型环状管网漏损管控技术,发展了饮用水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形成的相关技术、方法、材料和设备进行了规模化应用,为《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修订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提供了系统支撑,有力推动了供水行业的科技进步。研究集体主要完成者还包括:王东升、石宝友、王为东、于建伟、马梅、胡承志、强志民、张昱、李红岩、安伟、徐强、张海峰、苏命、王海波、饶凯锋、刘会娟、刘锐平。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设立于2002年,突出科技创新的原创性、突破性和实际贡献,每届获奖集体或个人不超过10个。饮用水水质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集体成员合影科技开发处2022年1月20日
2022-01-20
-
中心召开2022年度基金项目申请交流会
1月18日上午,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科技开发处组织召开了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交流会,会议以线上形式举行,各实验室青年科技工作者、科研骨干及研究生等500余人线上参会。中心副主任贺泓院士就2021年中心基金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进行了介绍,充分肯定了中心去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指出了中心近年来在基金申请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对基金项目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指导性建议。本次动员会精心安排了4个经验交流报告和一个政策类报告,报告内容丰富详实、层次丰富。张昱、孙然好、徐琳和郑重等项目负责人分别针对面上、联合、优青和青年项目分享了申请经验与体会。科技开发处对近年中心基金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对2022年基金项目申请政策调整、注意事项和工作计划进行了重点介绍。本次会议旨在宣传基金项目管理相关新政策、新要求,提高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的质量,促进我中心与自然科学基金相关各项工作的不断提升。 科技开发处2022年1月19日
2022-01-19
-
祝贺朱永官院士2007届博士毕业生SARDAR KHAN当选巴基斯坦科学院院士
11月27日,巴基斯坦科学院公布了2021年院士增选结果,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朱永官院士2007届博士毕业生SARDARKHAN当选巴基斯坦科学院院士。 SARDARKHAN,200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朱永官院士,获得环境科学理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论文的成果于2008年发表在EnvironmentalPollution,至今已被引用1000多次,毕业回国获得巴基斯坦科学院金质奖章。现任职Kohat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2020年担任大学校长,从事土壤污染与健康风险的研究。 巴基斯坦科学院正式成立于1953年,是巴基斯坦最高学术机构,负责向巴基斯坦政府提供科技发展及科学教育咨询。巴基斯坦本国院士的总人数上限为100人,且在任何一年内增选的本国院士不得超过5名。再次衷心祝贺SARDARKHAN当选为巴基斯坦科学院院士。 教育处 2022年1月19日
2022-01-19
-
李红华入选2021年度中国科学院技术支撑人才项目
依据《中国科学院人事局关于公布2021年度技术支撑人才入选者名单的通知》(人字〔2022〕3号)),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李红华入选2021年度中国科学院技术支撑人才项目(工程技术类)。 李红华2006年进入中心大型分析仪器实验室工作,16年来坚守公用仪器平台技术支持支撑岗位,一直从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分析的技术支撑工作。作为质量负责人创建了二恶英实验室质量体系,并顺利获得国家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资质,实验室的准确检测数据支撑了中心科研团队获得我国二恶英排放清单,为我国履行斯德哥尔摩国际公约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技术骨干筹建了北京市首家具备执业许可证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人事处 2022年1月17日
2022-01-17
-
喜报!中心多名导师和研究生荣获各类奖项
2021年,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全体师生在科研探索的道路上,不忘初心,攻坚克难,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举办的各类奖项评选中取得了佳绩。现将2021年下半年获奖情况通报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中国科学院大学领雁奖章:曲久辉江桂斌朱永官蔡亚岐 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郑华王亚韡秦占芬 国家奖学金(括号内为导师姓名):陈儒雅(石宝友)陈永喆(傅伯杰)雷荣荣(刘文彬)吴思琦(曲久辉)李鹏宇(李琳)侯敏敏(蔡亚岐)王齐(杨敏)李晓彤(贺泓)杨永亮(蔡亚岐)李萃(刘国瑞)刘权震(王东红)王一飞(朱永官)高佳(廖春阳)赵旭(苏贵金)赵翔(贺桂珍)和周明(刘俊锋)刘舒豪(王爱杰)张立鑫(景传勇)贾晓琳(侯得印) 让我们向身边榜样学习,乘风破浪,砥砺前行,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教育处 2022年1月10日
2022-01-10
-
中心召开科学传播工作座谈会
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科学传播力度,丰富科学传播途径和内容,做好2022年度科学传播的质量提升工作,1月5日,中心科学传播团2022年研究生志愿团队工作座谈会在生态科研楼505召开。党委副书记张长城,传播团成员刘倩研究员、徐卫华研究员、陈保冬研究员及18名研究生志愿团成员参加此次会议。会议由综合办公室主任张秀丽主持。 中心科普主管、传播团秘书长姜立军向参会人员汇报了中心2021年的科普活动情况,并介绍了2022年中心科学传播工作的工作计划方案。对于中心的科学传播工作总体思路,刘倩研究员从自身参与科学传播工作的感受出发,对于中心如何利用新媒体、加强与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单位合作等提出了宝贵意见;陈保冬研究员就如何创立中心科普品牌、中心重点成果宣传和打造专业化的团队等给出了建议;徐卫华研究员对于科普主题的设定分层、传播平台建设和针对科普受益群体的多样性分析等进行了指导。参会的研究生团队成员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为如何进一步做好2022年度科学传播工作献计献策。张秀丽对支持和参与中心科学传播工作的老师和学生表示感谢,并表示综合办公室将持续为中心的科学传播工作加热增温。 最后,张长城总结发言,对于近年来中心科学传播工作的成绩予以肯定,并表示将全力支持中心的科学传播工作,希望发挥职工和学生的潜力,打造出中心特色的科学传播品牌。 会上出席此次会议的领导和老师还为研究生志愿团队成员颁发了志愿者荣誉证书。 会议现场 综合办公室2022年1月7日
202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