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密云科技创新平台研讨会暨中心第二十二届发展战略研讨会成功举行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提升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支撑能力,加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与密云区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推进环境污染物识别与控制协同创新平台建设,9月17日,中心与密云区政府联合在密云举办了“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密云科技创新平台研讨会”。中心主任、党委书记欧阳志云,副主任杨敏,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庄绪亮,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贺泓,副主任宋茂勇,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密云区政府二级巡视员赵宏等出席会议。会议由庄绪亮主持。中心与来自密云区政府、密云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密云区生态环境局等单位的领导和代表10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赵宏代表密云区政府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对于中心在密云建设科技创新平台表示热烈欢迎。密云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齐力代表密云区做“密云区生态环境保护主要工作情况的介绍”的报告,详细回顾了密云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对下一步重点工作安排提出了设想。 欧阳志云做了“牢记国家队使命,服务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报告,分析了当前中心面临的形势,汇报了中心创新发展的态势、中心“十四五”规划的总体思路,以及主攻方向、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队伍建设与平台建设等方面的主要思路和举措。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亚韡、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胡承志、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利顶等相关负责人依次分别就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专题汇报。 庄绪亮做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推动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报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学习传达2021年中科院夏季党组扩大会议精神,回顾党的关怀与生态环境科技事业的发展,并就加强党风廉政、廉洁自律、科研诚信建设进行警示教育。 17日下午至18日上午,中心继续召开了第二十二届发展战略研讨会。全体与会人员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研讨交流,研讨了与密云区绿色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合作的措施。傅伯杰院士提出,中心要把握生态环境学科特点,集中优势团队作战,同时要清醒的认识到中心面临的严峻挑战,加强中心队伍建设,他的讲话引起与会人员的共鸣。其他参会科研人员也就目前中心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学科建设与发展、人才培养和引进、青年人才的成长成才等纷纷建言献策。18日下午,与会人员共同前往中心位于密云的在建项目“环境污染物识别与控制协同创新平台”进行了实地参观,听取识别科研楼和控制科研楼的建设情况,对中心科研空间的拓展充满希望。 最后,欧阳志云在总结中指出,中心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科学院提出的“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作为“国家队”“国家人”,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不辱使命,做好“十四五”规划布局;二是扎实抓好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三是持续深入抓好队伍建设,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四是面向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培育新的研究方向和保持竞争力;五是切实组织好“十四五”项目申报;六是不断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高度重视科研安全。最后他希望全体科研人员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团结一致、勠力同心,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科技进步,以及中心的发展作出贡献。 会议现场 综合办公室2021年9月19日
    2021-09-19
  •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密云科技创新平台研讨会暨中心第二十二届发展战略研讨会成功举行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提升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支撑能力,加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与密云区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推进环境污染物识别与控制协同创新平台建设,9月17日,中心与密云区政府联合在密云举办了“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密云科技创新平台研讨会”。中心主任、党委书记欧阳志云,副主任杨敏,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庄绪亮,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贺泓,副主任宋茂勇,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密云区政府二级巡视员赵宏等出席会议。会议由庄绪亮主持。中心与来自密云区政府、密云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密云区生态环境局等单位的领导和代表10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赵宏代表密云区政府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对于中心在密云建设科技创新平台表示热烈欢迎。密云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齐力代表密云区做“密云区生态环境保护主要工作情况的介绍”的报告,详细回顾了密云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对下一步重点工作安排提出了设想。 欧阳志云做了“牢记国家队使命,服务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报告,分析了当前中心面临的形势,汇报了中心创新发展的态势、中心“十四五”规划的总体思路,以及主攻方向、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队伍建设与平台建设等方面的主要思路和举措。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亚韡、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胡承志、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利顶等相关负责人依次分别就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专题汇报。 庄绪亮做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推动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报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学习传达2021年中科院夏季党组扩大会议精神,回顾党的关怀与生态环境科技事业的发展,并就加强党风廉政、廉洁自律、科研诚信建设进行警示教育。 17日下午至18日上午,中心继续召开了第二十二届发展战略研讨会。全体与会人员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研讨交流,研讨了与密云区绿色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合作的措施。傅伯杰院士提出,中心要把握生态环境学科特点,集中优势团队作战,同时要清醒的认识到中心面临的严峻挑战,加强中心队伍建设,他的讲话引起与会人员的共鸣。其他参会科研人员也就目前中心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学科建设与发展、人才培养和引进、青年人才的成长成才等纷纷建言献策。18日下午,与会人员共同前往中心位于密云的在建项目“环境污染物识别与控制协同创新平台”进行了实地参观,听取识别科研楼和控制科研楼的建设情况,对中心科研空间的拓展充满希望。 最后,欧阳志云在总结中指出,中心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科学院提出的“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作为“国家队”“国家人”,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不辱使命,做好“十四五”规划布局;二是扎实抓好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三是持续深入抓好队伍建设,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四是面向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培育新的研究方向和保持竞争力;五是切实组织好“十四五”项目申报;六是不断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高度重视科研安全。最后他希望全体科研人员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团结一致、勠力同心,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科技进步,以及中心的发展作出贡献。 会议现场 综合办公室2021年9月19日
    2021-09-19
  • 中心2021年研究生新生入所教育成功举办
    9月7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21年研究生新生入所教育在生态科研楼601会议室举行。2021级秋季博士生、2020级直博生和硕士生、2021年新入所联培生共计257人参加了入所教育,其中,45名新生代表参加了现场培训,212名同学通过腾讯会议线上同步接受了教育。中心党委副书记庄绪亮研究员出席会议,会议由教育处副处长连静主持。庄绪亮首先祝贺并欢迎同学们进入生态环境中心学习深造。他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实验室安全、科研道德、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对同学们提出希望和要求。他说,同学们要加快从学校课程学习向科研单位科技创新的转变,加快从硕士阶段基本科研能力培养到博士阶段创新发展的转变;面对学业压力、科研任务,大家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加强不同学科背景的交叉和交流,共同迎接人生挑战;在实验室工作时,要认真遵守安全知识,严格按照试验程序操作,确保人身安全、设备安全、实验室安全;要严守科研道德,严格按要求进行科研数据采集和使用,将科研诚信贯穿于工作学习全过程;要弘扬老科学家精神,将爱党爱国的热情转化为科技自立自强的不竭动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入所教育环节中,教育处工作人员分别为同学们讲解了学籍管理、培养方案、学位和奖学金评审、研究生奖助学金、就业以及研究生公寓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程序和相关规定。教育处还邀请海淀分局负责危险化学品的警官、中心安全管理负责人和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老师为同学们讲解实验室安全和野外科考安全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中心党办负责人和科研道德委员会负责人为同学们做了中心党建和科研道德工作专题教育;负责网络、文献、财务和仪器设备资源的老师们为同学们介绍了中心服务平台的使用。 新生入学教育,是中心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历届新生开学的第一课。希望通过入所教育,同学们能珍惜在生态中心学习的时光,不辜负祖国、亲人、老师的殷切期望,科技报国,服务人民。              教育处 2021年9月8日
    2021-09-08
  • 中心2021年研究生新生入所教育成功举办
    9月7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21年研究生新生入所教育在生态科研楼601会议室举行。2021级秋季博士生、2020级直博生和硕士生、2021年新入所联培生共计257人参加了入所教育,其中,45名新生代表参加了现场培训,212名同学通过腾讯会议线上同步接受了教育。中心党委副书记庄绪亮研究员出席会议,会议由教育处副处长连静主持。庄绪亮首先祝贺并欢迎同学们进入生态环境中心学习深造。他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实验室安全、科研道德、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对同学们提出希望和要求。他说,同学们要加快从学校课程学习向科研单位科技创新的转变,加快从硕士阶段基本科研能力培养到博士阶段创新发展的转变;面对学业压力、科研任务,大家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加强不同学科背景的交叉和交流,共同迎接人生挑战;在实验室工作时,要认真遵守安全知识,严格按照试验程序操作,确保人身安全、设备安全、实验室安全;要严守科研道德,严格按要求进行科研数据采集和使用,将科研诚信贯穿于工作学习全过程;要弘扬老科学家精神,将爱党爱国的热情转化为科技自立自强的不竭动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入所教育环节中,教育处工作人员分别为同学们讲解了学籍管理、培养方案、学位和奖学金评审、研究生奖助学金、就业以及研究生公寓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程序和相关规定。教育处还邀请海淀分局负责危险化学品的警官、中心安全管理负责人和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老师为同学们讲解实验室安全和野外科考安全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中心党办负责人和科研道德委员会负责人为同学们做了中心党建和科研道德工作专题教育;负责网络、文献、财务和仪器设备资源的老师们为同学们介绍了中心服务平台的使用。 新生入学教育,是中心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历届新生开学的第一课。希望通过入所教育,同学们能珍惜在生态中心学习的时光,不辜负祖国、亲人、老师的殷切期望,科技报国,服务人民。              教育处 2021年9月8日
    2021-09-08
  • 贺泓院士团队在硫酸盐非均相形成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贺泓院士团队与宾夕法尼亚大学JosephS.Francisco教授团队、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曾晓成教授团队合作,在大气颗粒物硫酸盐非均相形成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图1)。研究成果以“MechanisticStudyoftheAqueousReactionofOrganicPeroxideswithHSO3-ontheSurfaceofaWaterDroplet”为题,发表于Angew.Chem.Int.Ed.(2021,133,20362)上。 图1.有机过氧化物与硫酸氢根(HSO3-)的反应示意图 本团队前期研究表明,硫酸盐和二次有机气溶胶是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主要成分。重污染期间大气中高浓度硫酸盐和高浓度二次有机气溶胶往往同时发生,说明这两种重要组分可能存在重要相互作用。因此揭示大气二次颗粒物形成中污染前体物二氧化硫和有机物的氧化机制及耦合关系对阐明灰霾成因至关重要。鉴于此,科学家对二氧化硫和有机过氧化物的液相反应开展了系列实验模拟研究,发现反应主要产物为硫酸盐和有机硫酸酯。然而,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除硫酸盐和有机硫酸酯的相对含量高低存在争议外,反应的场所(在溶液内部还是在非均相界面上)和微观反应机理未知,限制了对大气二次颗粒物形成的准确预测。研究团队采用经典分子动力学模拟和量子化学计算相结合的手段,发现有机过氧化物和亚硫酸氢根离子(HSO3-:二氧化硫在液相中的主要存在形式)均具有很强的气液界面倾向性,这说明反应倾向于在非均相界面上进行。此外,还发现硫酸盐和有机硫酸酯的形成是由于HSO3-的S原子对过氧基团(-O(O2)O(O1)H)上不同O原子的进攻,即:当硫原子进攻O1原子时,过氧基团上的O-O键断裂,S和O1成键形成硫酸盐(图2(1),以异戊二烯过氧化物为例);而当硫原子进攻O2原子时,S和O2成键形成有机硫酸酯(图2(2))。动力学计算发现,对于不同的有机过氧化物,硫酸盐的形成速率都高于有机硫酸酯,表明硫酸盐的相对产率要高于有机硫酸酯。    图2.异戊二烯过氧化物与HSO3-的反应机理:(1)产物为硫酸盐:a反应物(RC1)、过渡态(TS1)、反应产物(RP1);b反应势能面;c关键反应位点示意图;(2)产物为有机硫酸酯:a反应物(RC2)、过渡态(TS2)、反应产物(RP2);b反应势能面;c关键反应位点示意图。 该研究成果不仅为揭示硫酸盐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形成机制及其耦合作用提供了理论支撑,还为深入理解气液非均相界面上的微观物理化学过程提供了重要思路,对进一步改善大气二次颗粒物模拟及丰富和发展霾化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以上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基金等项目的资助。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nge.202105416 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实验室2021年9月6日
    2021-09-06
  • 曲久辉院士团队在离子跨膜传输脱水合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曲久辉院士团队与耶鲁大学MenachemElimelech研究组、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合作,在水合离子跨膜传输脱水合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InSituCharacterizationofDehydrationduringIonTransportinPolymericNanochannels”为题,发表于化学领域顶级期刊—美国化学学会会刊(J.Am.Chem.Soc.,DOI:10.1021/jacs.1c05765.)。 纳米通道内水合离子的传输现象普遍存在于生物系统和膜分离应用中。阐明水合离子在限域传输过程中与膜孔之间的结构匹配机制,对于提高离子选择性,优化膜分离效率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缺乏可靠的原位表征技术,人们对于水合离子在纳米通道传输过程中的动态结构转化机制知之甚少,这阻碍了离子限域传输和分离的原理认知和技术进步。 图1.NaCl溶液经NF90过滤前后hI+分布的变化 研究团队将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与微流控过滤装置耦合,首次实现了水合离子跨膜传输过程中脱水合现象的原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水合钠离子(H2O)nNa+(n=1~6)在体相溶液中水合数分布呈现以(H2O)3Na+为优势形态的类正态分布。当溶液pH提高时,由于电荷屏蔽效应,将导致(H2O)nNa+水合分布向小水合方向偏移,优势形态转变为(H2O)Na+。而经过聚酰胺钠滤膜NF90截留,水合数大于2的水合钠离子比例显著下降,(H2O)Na+及(H2O)2Na+成为优势形态,平均水合数从3.03减少至1.86(图1),这是首次从实验角度证实了孔道尺寸效应所引起的水合离子脱水合现象。 图2.水合离子在聚酰胺滤膜纳米孔道内的传输机制示意图 研究团队还选取不同孔径大小的聚酰胺滤膜对水合钠离子进行截留,进一步验证了孔径大小与水合离子尺寸之间的匹配关系。(i)当滤膜孔径大于水合离子时,水合离子跨膜后比例随水合数增加而下降,(H2O)Na+成为优势形态。这是由于在非限域传输过程中,水合数较少的水合离子具有更高的传输速率,导致其在跨膜后比例较高。(ii)当滤膜孔径小于水合离子时,由于孔径的限制,较大的水合离子将发生脱水合,部分脱除结合水。实验观测到在限域纳米孔道内,水合数小于3的水合离子才能发生跨膜传输。对于水合钾离子和水合锂离子也观测到了一致的传输规律。此外,作者还发现,膜孔内部的离子化羧基与脱水合离子之间具有较强的粘性效应,这种源自静电相互作用的粘性力会阻碍部分脱水合离子在孔道内部的传输(图2)。 该研究成果是纳米流体领域的重大技术飞跃,在离子分离、生物传感和电池应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基础前沿科学研究计划“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杰出创新计划,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支持。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博士生陆成海,通讯作者是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胡承志研究员、曲久辉院士以及耶鲁大学MenachemElimelech教授。   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1年8月30日
    2021-08-30
  • 傅伯杰团队量化了气候和人类活动对中国植被固碳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傅伯杰研究组通过多源遥感数据与观测数据融合,改进了遥感植被光合和呼吸模型,并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分离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中国植被固碳的贡献。该研究系统分析了大规模植被恢复以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固碳的时空变化特征,对于我国植被恢复和保护、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是实现绿色碳汇的重要途径,相关研究表明中国生态工程提高了植被碳汇,对全球变绿有重要贡献。同时农业发展和城市扩张也从不同方向影响着植被的空间格局和固碳效应。然而,在国家和区域尺度生态系统固碳量化方法不确定性较大,21世纪以来自然气候和人类活动影响下中国植被固碳的变化趋势、路径及稳定性特征还不甚明确。 针对上述问题,傅伯杰团队一方面优化遥感光能利用率模型框架,包括:1)发展了基于通量观测数据和遥感植被观测的水分胁迫方程优化方法;2)发展了全球植被最适生长温度(Topt)空间制图方法;3)发展了基于遥感叶绿素荧光(SIF)和总初级生产力(GPP)相关关系的植被光能利用率(Emax)空间制图算法。另一方面,发展生态系统自养呼吸(Ra)模型,并通过收集样点观测数据和运用机器学习方法确定地上和地下Ra模块中的关键参数,从而有效提升遥感量化全国尺度植被固碳的准确性。研究采用机器学习、控制变量等归因分解方法识别人类干扰对生态系统植被固碳的影响特征,量化了2000年以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包括生态恢复、农田扩张和城市化等)对中国植被碳吸收的贡献及其路径。 研究发现:2001-2018年间,我国植被的GPP不断增加(49.1-53.1TgCyr-2),气候和人类活动对GPP增加的贡献相当,分别为48%-56%和44%-52%。在空间上,生态恢复是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黄土高原和西南喀斯特地区森林覆盖扩展和固碳增加的主要途径,而气候条件促进了中国东南部大部分地区的植被覆盖和GPP增加。对于净初级生产力(NPP)而言,其增长趋势(22.4-24.9TgCyr-2)与人类活动高度相关(71%-81%),尤其是在中国南部、东部和东北部。值得注意的是,2001-2010年期间气候条件(如辐射和降水减少)导致的NPP损失抵消了生态恢复产生的植被固碳收益。但2010年后,受中南、东部和西南地区辐射和降水条件改善的影响,中国陆地生态系统GPP和NPP均出现加速增长,说明近十年来气候作用进一步凸显了生态恢复的碳汇效益。 以上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GlobalChangeBiology和JournalofGeophysicalResearch-Biogeosciences上。论文第一作者是博士研究生陈永喆,通讯作者分别是傅伯杰研究员和冯晓明研究员。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科学院项目等的资助。 文章链接: 1)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gcb.15854 2)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29/2020JG005651 注:相关数据发布在PANGAEA网站https://www.pangaea.de/?q=Chen%2C+Yongzhe。全球Topt,Emax和GPP产品已发布于https://doi.pangaea.de/10.1594/PANGAEA.911385;中国实际和气候影响下的植被与水、热、碳循环参量模拟结果则将于近期发布。 图1: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中国2001~2018年间植被固碳影响的路径 图2:2001-2018年间中国植被固碳变化(a)GPP变化趋势;(b)气候驱动下GPP的变化趋势;(c)GPP的年际变化;(d)NPP变化趋势;(e)气候驱动下NPP的变化趋势;(f)NPP的年际变化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1年8月30日
    2021-08-30
  • CEWE组织召开东南亚“一带一路”水与环境合作交流会
    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水与环境卓越中心(CAS-TWASCEWE)于8月13日上午召开了东南亚“一带一路”水与环境合作交流会,会议由中心副主任杨敏研究员主持,“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执行主任曹京华和国投中成集团业务发展部总经理张宏耀应邀出席会议,一带一路环境科技与产业专题联盟秘书处主任邢宝霞,国投中成集团海外业务骨干,以及中心有关处室代表、CEWE骨干等20余人参会。 会议现场 会议首先由ANSO秘书处项目专员王钟秀介绍了ANSO的使命与定位、发展历程以及成立以来作为国际组织在专题联盟、联合研究、能力建设、战略咨询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魏源送研究员介绍了CEWE成立8年来的工作定位、布局和主要成果,以及当前的工作重点。张宏耀总经理介绍了国投中成集团在代表中国政府实施援外项目中的作用、核心优势及在水与环境领域的布局,并提出了与中心开展合作的需求和资源。接下来,三方对在孟加拉、缅甸、尼泊尔、柬埔寨等东南亚带路国家的合作机会和模式进行了热烈讨论。 会议讨论 曹京华主任在发言中指出,水与环境安全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中特别重要的课题,是科技工作者和相关企业特别应该重视的领域,也是ANSO特别支持的方向。ANSO前期与CEWE已有深度合作,以后也将继续保持高度关注。ANSO愿意提供平台和渠道,与中成集团和CEWE共同探索在东南亚及欧洲等地区的合作。杨敏副主任指出,国投中成集团具有很好的国际网络,深耕孟加拉等多个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国家,双方在相关项目上具有很大的合作空间,今后将积极探讨与ANSO、国投中成集团开展三方合作的机遇和模式。 ANSO秘书处曹京华主任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杨敏副主任 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水与环境卓越中心 国际合作办公室 科技开发处 2021年8月25日
    2021-08-25
  • 缅怀赵景柱同志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原党委书记、主任,全国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中国生态学学会原副理事长,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原副理事长,InternationalJournalof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WorldEcology主编,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UrbanEnvironment副主席,著名生态学家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家赵景柱同志于2021年8月4日1时在北京不幸病逝,享年63岁。赵景柱同志赵景柱同志1958年6月4日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市,1976年7月参加工作,197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至1978年,下乡辽宁省辽阳县沙岭公社贾双树大队,以知识青年身份担任生产队长;1978年3月考入大连轻工学院,1982年获学士学位;1985年获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991年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1993年获“欧洲共同体居里夫人博士后奖学金”资助,赴荷兰自由大学经济学院和环境科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6年至2018年,赵景柱同志历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生态开放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主任,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筹建组组长、党委书记。曾挂职广西河池地区行政公署党组成员、副专员,中共丽江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从党政领导岗位上退下后,赵景柱同志继续投身生态环境科研和实践,去世时还在负责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工程”(美丽中国专项)项目,担任科技部“十四五”生态专项的首席科学家。赵景柱同志学术思想活跃、治学严谨、造诣精深,探索、践行“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开创景感生态学,创新城市生态环境研究,为推动生态文明、促进可持续发展付出了毕生精力,做出了卓越贡献。他高瞻远瞩、无私奉献、呕心沥血,开创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跨越式发展局面,创建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不遗余力发展生态环境研究和管理队伍,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打造科研高地培育了大批专业人才。一、锐意改革,开创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建设与管理新局面赵景柱同志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科技管理者和组织领导者。在担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期间,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所的管理工作中,将研究所的使命、发展和利益放在首位,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与荣辱,勇于担责、谋定后动、决策果敢、执行有力,表现出卓越的分析形势、把握方向和组织协调能力。赵景柱同志将新时期科技创新与国家生态环境科学技术的需求紧密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勤政廉政、求实务实”的作风,锐意改革,大刀阔斧推进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管理效能、激发科研活力,大力引进与培养人才,探索建立国立科研机构现代化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赵景柱同志十分重视学科建设,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担任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期间,他大力推进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环境工程与系统生态学的发展,为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他高度重视学科带头人和高水平专家的培养,引进了一批优秀青年科技英才,多位成为了国家生态环境相关领域的一流学术带头人。同时,十分重视改善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园区环境,在他的带领下,科研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赵景柱同志认为新时期研究所的发展有如“逆水行舟,慢进也退”,从而提出了快速发展为特征的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发展战略思想;他坚持一流研究所必须是国际化的研究所,大力推动与世界知名科研机构和学者的交流,探索国际合作新路子;他高瞻远瞩,强调“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提出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长远战略眼光,建立了研究所一年一度的发展战略研讨机制。他十分重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探索“应用基础—环境技术—环保产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模式。在他的带领下,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形成了团结协作、锐意改革、积极进取、持续创新的氛围,在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发展、园区与科研条件建设和学术生态方面等取得了显著成绩,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实现跨越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迈向国际一流研究机构行列奠定了坚实基础。随后,赵景柱同志受院党组安排主持筹建城市环境研究所,他精心选址,建立平台,选拔人才,立德树人,引进海内外学者先后加盟城市环境所,为城市环境所的长足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二、发展可持续发展科学,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上升为国家战略赵景柱同志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科学,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了基础和科技支撑。1992年,赵景柱同志参加我国政府专家代表团,任专家组组长,赴里约热内卢出席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回国后,受命牵头开展中国21世纪议程研究,提出了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领域与实现路径,为1994年国家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布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的国家奠定了基础。《中国21世纪议程》发布后,赵景柱同志参加了一系列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规划计划、能力建设设计、研究、论证工作,对明确和落实不同阶段的国家可持续发展重点领域、重点任务做了大量探索工作。2002年,再次参加我国政府专家代表团,赴约翰内斯堡出席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介绍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赵景柱同志致力于推动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践,在长期从事城市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景感生态的理念,以人类福祉为核心,解析了自然要素、物理感知、心理感知、社会经济、过程与风险等人与自然和谐的系统追求,将其融入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提出了超反馈系统趋善化模拟与管理平台的框架,将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融入景感生态研究中,为促进城市生态规划和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技术方法,并在雄安、粤港澳、厦门、平潭、阿尔山、大运河等地方的生态规划和建设中进行了实践探索。出席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约翰内斯堡,2002年)三、科技为民,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实践基础赵景柱同志知行合一,积极推动省、市、县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研究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上。主持研究提出黑龙江伊春、吉林德惠、湖南桃江、广西环江等地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路径,丰富完善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理论,指导地方规划、设计具体措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探索和实践基础。赵景柱同志在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研究方面具有独到见解,针对不同区域、领域提出一系列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促进各层次可持续发展实践探索。从全球化视野,将生态系统服务纳入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分析;从城市发展角度,立足国情,提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辨识技术、评估指标体系和管理对策,为科技部开展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赵景柱同志勇于担当、善于探索,完成了国家一批重大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评价工作。他继承马世骏先生未竟事业,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生态环境综合影响评价报告作出了重要贡献;组织完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生态风险与综合评估工作,为重大工程的建设与生态安全提供重要支撑。赵景柱同志先后被选派挂职广西河池地区行政公署党组成员、副专员,中共丽江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在扶持河池贫困山区发展、保护云南泸沽湖流域生态环境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工作。任职期间,指挥应对化解舆情危机,指导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协调环境整治工程,为两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挂职丽江市委常委、副市长(2005年)四、甘当人梯、桃李天下,为国家生态环境事业培养大批科技和管理人才赵景柱同志面向国际生态学前沿和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事业需求,因材施教、悉心指导,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博士、硕士,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科学研究机构、技术开发单位、政府管理部门输送大量人才。他淡泊名利,乐于奖掖后进、提携晚辈,一大批青年科学家在他的鼓励和帮助下成长为我国生态环境科研队伍的中坚力量。赵景柱同志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令人尊敬的老领导,是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重大损失。赵景柱同志对党、祖国、人民与朋友的“忠诚、尽责”的优秀品质,在生态环境科研和管理中的远见卓识、锐意改革、鞠躬尽瘁,在科研中治学严谨、勇于开拓、创新为民,为我们树立了杰出的榜样。他的担当、勇气、果敢、热诚,永远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希望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员工继承赵景柱同志遗志,为将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生态环境研究机构、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不懈努力奋斗。我们永远怀念赵景柱同志!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21年8月25日
    2021-08-25
  • “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发展规划研讨会顺利召开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通过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优化整合评价,成为第一批纳入新序列管理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谋划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未来发展,2021年8月20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杨敏研究员主持召开了“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规划研讨会,科技开发处处长严岩、副处长周益奇以及工程研究中心骨干成员约30人出席了会议。 侯得印博士介绍了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背景和目标。“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优化整合原“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及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是共建单位。工程研究中心将紧密围绕国家在工业废水无害化、资源化上面临的重大科技需求开展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与会人员分别就工程研究中心的组织架构、发展模式、重点方向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大家一致认为,工程研究中心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科发展的重要平台,应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在标准制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与行业以及龙头企业的对接与合作。 杨敏在总结中指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一个新事物,要尽快提出一个可行的建设方案,结合怀柔基地建设搭建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技术研发平台,并与重点行业协会和企业建立密切联系,加大成果研发与转化力度,为我国工业废水处理提供新技术、新产品,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科技开发处 2021年8月20日
    2021-08-24
院内单位
  • 院内单位
  • 中国科学院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
挂靠单位
  • 挂靠单位
  • 中国生态学学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健康与人类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系统服务专业委员会
  • 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中国委员会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
  • 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
  •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
其他链接
  • 其他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人民日报
  • 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基金会
  • 北京林业大学
  • 美国环境保护局
  • 日本环境省
  • MAX-PLANCK-GESELLSCHAFT
  • 百灵威化学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Copyright ©1997-202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100085 京ICP备0500285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