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院召开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视频会
      引自:中国科学院网站:http://www.cas.cn/tt/201412/t20141202_4266617.shtml 
      文章来源:科学传播局 发布时间:2014-12-02 
      12月2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召开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视频会议,就逐级签订责任书、深入推进全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进行部署。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代表院党组与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逐一签订个性化责任书,并就全院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中央纪委驻中科院纪检组组长、院党组成员李志刚主持会议。 
      白春礼指出,中央第十巡视组11月3日向中科院反馈了专项巡视意见,指出了中科院在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强化责任、加强监管,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提出了要求。中科院党组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党组会议,研究确定了五个方面42条具体整改措施,目前正在紧张有序推进整改落实工作。中科院这次修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逐级签订个性化责任书,就是落实巡视整改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是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举措。 
      白春礼强调,全院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制度,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的有力保障。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是中科院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反腐倡廉工作的紧迫要求。全院要切实增强抓好反腐倡廉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作为分内之事、应尽之责,自觉落实好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 
      白春礼强调,全院要突出重点,真抓实干,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科院党组此次新修订的党风廉政建设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各级领导班子、院所长、党委(党组)书记、职能部门、科研团队负责人的主体责任和纪监审部门的监督责任。全院各级各部门和相关责任人要以这次修订责任制、签订责任书为契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大力抓好科研经费管理和监督,持续抓好作风建设,着力抓好选人用人工作;针对基本建设、国有权益管理和科研用地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各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坚决整改、严肃追责。 
      白春礼强调,全院要坚守责任,敢于担当,切实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落到实处。本次新修订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逐级签订的个性化责任书,对各单位各部门和相关责任人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都进行了具体和细化,在厘清责任、明确责任方面,做了大量细致、有效的工作。现在最重要的是要依靠大家履职尽责、敢于担当,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到实处。一要层层分解责任,明确牵头领导、负责部门、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各责任部门和相关责任人要根据分工主动担负责任。二要狠抓责任落实,按照责任内容和个性化责任书的要求,将党风廉政建设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努力构筑干部职工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长效机制。三要强化责任追究,坚持有错必究、有责必问,既追究分管领导的责任,也追究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并对典型案件进行通报,切实维护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白春礼最后强调,全院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紧密结合中科院改革创新发展实际,坚守责任、敢于担当,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到实处,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为深入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创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中科院院领导、院属京区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院机关正副局长在院机关主会场参加会议,院属各单位中层以上干部、科研骨干代表和院机关处长在各分会场参加会议。参会人员共计5000余人。 
      会后,中科院领导班子成员将与所分管的院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院党组将与各分院党政主要负责人等签订责任书,院属各单位也将与领导干部、科研骨干等逐级签订个性化责任书。 
    2014-12-02
  • 中科院传达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办公厅 科学传播局 发布时间:2014-10-24 
      转引自:中国科学院网站:http://www.cas.cn/xw/zyxw/ttxw/201410/t20141024_4230715.shtml 
      10月24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党组在北京召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传达会。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就中科院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提出要求,副院长、党组成员詹文龙传达了中央领导同志在全会上的有关重要讲话精神,传达会由党组副书记方新主持。 
      会议指出,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直面我国法治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立足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目标、基本原则,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有针对性地回应了人民群众呼声和社会关切。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  
      会议认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党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发、为了更好治国理政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出的重大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 
      会议强调,全院要认真学习领会四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院属各单位、院机关各部门和各级党组织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出发,把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认真抓好落实。要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开展广泛深入、丰富多彩、生动有效的学习宣传活动,使广大干部职工都深刻领会全会精神,积极投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 
      会议强调,全院要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在科技界积极倡导和大力弘扬遵纪守法的法治文化。各单位要把宪法法律列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和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把遵纪守法教育与反腐倡廉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持之以恒抓好廉洁从业和作风建设。全院干部职工要牢固树立法治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以身作则,在全院营造遵纪守法、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和创新氛围,更好地保障中科院改革创新发展和《“率先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 
      会议强调,全院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以法治精神推进改革创新发展。进入新时期新阶段,随着外部形势和内部管理工作日趋复杂化,中科院原有管理体系和制度难以完全适应新的要求,迫切需要以更大的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更高的标准加强制度体系建设,推进科研院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要积极推进以“三位一体”为架构的组织体系建设。二是要进一步改革体制机制,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三是要强化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会议最后强调,全院要紧密结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科院重要讲话和对《“率先行动”计划》重要批示精神,把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推动中科院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中科院在京的院领导、老领导、十八大代表,院属京区单位党员党政主要负责人、京区院直接投资企业党员主要负责人,院机关副局级以上党员干部,院机关离退休党支部书记等共约150人出席会议。 
    2014-10-27
  • 《中国纪检监察报》专访白春礼: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创新环境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2014-07-21 
      转引自:中国科学院网站:http://www.cas.cn/xw/zyxw/yw/201407/t20140722_4165926.shtml 
      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离不开风清气正的科研创新环境和队伍。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科学院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方面做了哪些工作?院党组如何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中科院党组书记、院长白春礼—— 
      记者: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是中科院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请问中科院党组在落实主体责任方面有哪些做法? 
      白春礼:中科院党组自觉强化责任担当,系统谋划、全面部署、推动落实,带头做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者、执行者、推动者。近期推进的主要工作有: 
      一是系统谋划未来五年反腐倡廉工作。院党组今年两次专题研究并召开一系列座谈会,研究制定了贯彻落实惩防体系《工作规划》实施办法,明确了中科院反腐倡廉建设的总体思路、工作机制、重点领域、主要举措和职责分工。 
      二是全面部署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工作。召开了全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对加强反腐倡廉工作,特别是履行好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提出了具体要求。 
      三是构建责任体系逐级落实主体责任。根据院所长负责制的实际,明确各级领导班子承担主体责任,法定代表人为第一责任人。通过责任分解、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将责任细化明确,通过反腐倡廉量化评价检查督促“两个责任”落实。目前,正制定责任追究的具体办法。 
      记者: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是推进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落实主体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请您介绍一下中科院党组抓作风建设的有关情况。 
      白春礼:不正之风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加强作风建设是反腐败的治本之策。院党组把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作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重要内容,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 
      一是健全完善制度。院党组制定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12项要求,院属各单位也结合实际制定了实施细则。围绕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院机关和院属单位研究制定了多项具体细化的实施办法,对野外考察、“三公”经费等作出规范。2013年,院机关会议费、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境)费、公车购置费、公车运行维护费比上一年分别下降47.2%、63.3%、6%、70%和33.6%。 
      二是加强教育管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组织开展了会风文风、调查研究等专项整治活动。出台了院机关工作人员“十不准”、“十做到”和“首问责任制”,细化各部门工作职能和流程。将改进作风的通知要求、典型案例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全院所有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并在重要时间节点向他们发送廉政提醒电子邮件予以提醒。 
      三是强化监督检查。院党组责成办公厅会同监审局牵头,每年年底对全院作风建设情况开展检查。将作风建设作为院内部审计和巡视工作的重要内容,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并在全院通报典型案例。 
      记者:近年来,我国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科研经费管理受到社会普遍关注。中科院是如何加强科研经费监管的? 
      白春礼:中科院高度重视科研经费监管,采取教育引导、制度约束、强化监督等多种措施,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在科技创新的刀刃上。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坚持以科研骨干为重点对象,开展经常性岗位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认真落实科研团队负责人任前廉政谈话等制度,帮助、督促科研人员树立管好用好科研经费的责任意识。 
      二是强化内审监督。组织全院的内部审计力量,持续开展科研经济业务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严查科研经费使用中的违纪违法问题。目前已对92个所、1970个科研单元、11672个科研项目开展专项审计,争取到2017年实现“双覆盖”,即全面覆盖所有科研经济业务领域、基本覆盖研究所主要科研团队。 
      三是开展风险防控。正在全面推进廉洁从业风险防控工作,争取到2017年使风险防控领域逐步覆盖重大决策、科研管理、基本建设、财务资产、人事教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研道德建设等主要业务领域和管理行为。 
      记者:中科院党组在落实主体责任的同时,如何支持和推动纪检监察部门履行监督责任? 
      白春礼:一是院党组成员带头自觉接受监督。院党组修改完善院领导议事规则,按中央要求调整分工,建立党组与驻院纪检组、党组书记与纪检组长沟通交流机制。院党组成员带头严格执行《廉政准则》,自觉接受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 
      二是推动纪检监察部门聚焦反腐倡廉主业。对纪检组、监审局参与的议事协调机构进行全面清理,由过去的30余个精简到6个。调整纪检组长分工,不再分管非本职工作。在院机关机构调整、缩减编制的情况下,增加监审局内设机构、领导干部职数和人员编制,进一步加强纪检监察和巡视工作。在院属单位纪委书记提名和考察环节,充分发挥组局的主导作用,并实行纪检组长约谈制度。 
      三是为案件查办提供保障。院党组对重要案件查办及时听取汇报,明确要求并坚决支持纪检监察部门执纪办案。进一步畅通信访举报渠道,在院网站首页明显位置增设“违法违纪举报”板块。 
      四是强化巡视监督。中科院于2007年启动巡视工作,至2013年已完成对122个单位的首轮巡视任务。按照中央新部署新要求,及时调整巡视工作重点,突出领导班子、作风建设、反腐倡廉、科研管理等四项内容,着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原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报》2014-07-19 01版) 
    2014-07-25
  • 中科院传达学习国家科改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精神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党组办)发布时间:2014-07-08 
      引自:中国科学院网站:http://www.cas.cn/xw/zyxw/yw/201407/t20140708_4151881.shtml 
      7月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简称“国家科改领导小组”)第7次会议精神传达学习会。传达学习会由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主持,在京的院领导、院机关副局长以上领导干部40余人参加会议。 
      会上,白春礼介绍了7月7日下午国家科改领导小组第7次会议审议通过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简称《“率先行动”计划》)有关情况,传达了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刘延东指出,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7月17日视察中科院时提出的“四个率先”要求,中科院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实现“四个率先”目标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研究制订《“率先行动”计划》,整体规划了未来15年发展路径,定位准确,考虑全面,措施有力,贯彻了改革创新的精神,既体现了战略性和导向性,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再一次迈出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新步伐。这不仅是中科院自身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她要求中科院会同相关部门抓紧完善充实计划,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对《“率先行动”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会上,与会国家有关部门也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了《“率先行动”计划》,并积极表示给予大力支持。 
      白春礼指出,这次国家科改领导小组会议,标志着《“率先行动”计划》基本完成研究制定阶段的工作任务,进入启动实施阶段。全院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抓紧做好《“率先行动”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白春礼就贯彻落实国家科改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做好当前工作作了部署。一是要抓紧做好若干重点改革举措的顶层设计和近期实施方案的制订工作;二是要抓紧组织制订《“率先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全面部署推进各项改革发展举措;三是要抓紧组织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积极争取落实国家各项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四是要通过盘活存量资源和争取社会资源,调整资源配置模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五是要加强宣传动员工作,为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创造良好氛围,提供强大动力。 
      白春礼最后强调,《“率先行动”计划》已进入起步开局阶段,前期研究制订工作非常不易,后续组织实施工作难度更大。面对党和国家、人民的要求与期望,面对外部竞争发展的压力与挑战,面对内部改革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院党组要统一思想,院机关要统筹协调,在统一思想、顾全大局上做表率,在科学谋划、顶层设计上用心思,在组织推进、抓好落实上下功夫,齐心协力,认真扎实做好《“率先行动”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2014-07-25
  • 白春礼《人民日报》文章:在科研机构树清风扬正气
      在科研机构树清风扬正气 
      白春礼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4-07-11 
      转引自:中国科学院网站 http://www.cas.cn/xw/zyxw/yw/201407/t20140711_4154746.shtml 
      落实主体责任,思想上需要自觉将其作为责无旁贷的重大政治任务,自觉将其作为实现“四个率先”的有力支撑,自觉将其纳入国家科研院所治理体系建设  
      一支风清气正的科技创新队伍,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的根本。认真贯彻中央有关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要求,需结合科研机构的实际,针对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等具体问题,积极构建具有中科院特色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新机制。 
      落实主体责任,思想上需先有“三个自觉”。一是自觉将主体责任作为院党组责无旁贷的重大政治任务。今年,院党组举办了两次专题研讨会,研究制定了贯彻落实中央惩防体系五年规划的实施办法;最近,还召开了全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全面部署落实“两个责任”的工作。二是自觉将主体责任作为实现“四个率先”的有力支撑。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对中科院提出的“四个率先”要求,关键在人,关键在行动。管好班子、带好队伍,为实施“率先行动”计划提供坚强的思想和组织保证。三是自觉将主体责任纳入国家科研院所治理体系建设。着力建设院所两级现代治理体系,建立健全国家科研院所履行“两个责任”的体制机制,加强科研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落实主体责任,关键看行动。中科院将扎实做到“四个着力”。首先,着力建立落实主体责任的工作链条。重点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和链条,明确院党组、党组书记和党组成员的职责,明确院属各研究所所长、书记的职责,明确各部门负责人和领导班子其他成员的职责,明确有经费审批权的科研团队负责人的管理和监督责任,履责有依,问责有据。 
      其次,着力完善院所两级的双向履责机制。一方面,强化“上对下”的责任分解、督查和追究。每年年初,院党组印发本年度党建及反腐倡廉工作要点,明确责任单位,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年底,由院领导和相关部门检查各分院、研究所反腐倡廉工作,对检查结果分级通报或曝光。另一方面,做好“下对上”的履职报告,院属各单位党委(党组)要及时向院党组和院纪监审部门汇报履行主体责任的情况。 
      再次,针对7个科研业务具体领域抓好惩防体系建设。坚持关口前移、多措并举,坚持纪检、监察、审计和巡视有机结合,院、分院、研究所有效联动,深入推进廉洁从业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反腐倡廉量化评价、科研经济业务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等工作。重点加强7个领域的工作: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基本建设项目管理、仪器设备与材料采购、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院所投资控股企业“三重一大”、科研道德与作风建设、领导干部选任与人员聘用晋级。同时,结合国家审计署公布的《中科院2013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做好纠正和整改工作。 
      最后,着力推动驻院纪检组和院属各单位纪委更好地履职尽责。在履行好主体责任的同时,中科院党组支持和推动驻院纪检组、院属各单位纪委积极履行好监督责任。支持纪委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进一步突出主业、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真正使纪委集中精力承担好监督责任。加强纪检干部队伍建设,做坚强后盾,旗帜鲜明地支持纪监审部门的各项工作。 
      (原载于《人民日报》 2014-07-11 05版) 
    2014-07-14
  • 白春礼在广州召开“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座谈会
      引自:中国科学院网站:http://www.cas.cn/xw/zyxw/yw/201406/t20140630_4145249.shtml 
      文章来源:广州分院 发布时间:2014-06-30, 
      6月28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在广州召开“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座谈会。南京分院、武汉分院、广州分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及分院系统研究所、转制公司党政领导共70多人参加会议。座谈会由副院长詹文龙主持。副院长阴和俊、张亚平,秘书长邓麦村、副秘书长吴建国和院办公厅(党组办)、前沿科学与教育局、重大科技任务局负责人出席会议。 
      座谈会上,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首先作了题为“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加快改革创新发展”的报告,深刻分析了全院改革、创新、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要求,系统介绍了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战略步骤和一系列主要改革发展举措。他强调,“率先行动”计划是“创新2020”的延伸和发展,是对“创新2020”目标上的凝练和提升、内容上的丰富和拓展、政策措施上的充实和深化,研究制定和组织实施《“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科院改革创新发展的中心工作,既是重大科技任务,也是重大政治任务。他还就有关工作进展情况作了通报。 
      白春礼指出,科研活动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是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长期影响和制约中科院改革发展的最根本、最关键的问题。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体制机制制约因素日益凸现。中科院实行院所两级管理体制,研究所为基本创新单元,学科面很宽,科研工作性质不一,几乎涵盖科技创新的上、中、下游。一些研究所组织协调、承担重大创新活动的能力不足,不利于重大科技成果产出;科研工作低水平重复、同质化竞争、碎片化扩张等现象难以有效纠正,核心竞争力不足;院层面科技管理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等问题突出。他强调,院所两级法人的管理体制不会变,但要在这个基础上推进研究所分类改革,明确定位,分类管理,聚焦重点,整合力量,建立健全与不同类型科技创新活动相适应的的组织模式和体制机制,促进跨所跨学科联合合作,更好发挥中科院优势,提升创新能力,促进重大产出。 
      白春礼说,研究所分类改革是“率先行动”计划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既是院机关科研管理改革的延伸和拓展,也与“一三五”规划一脉相承。深化研究所组织管理模式和体制机制改革,是当前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未来发展的关键和根本。推进改革既需要智慧,也需要勇气,既要有系统的顶层设计、科学的前瞻谋划,也要有坚定、果敢、稳健的决策力和坚决、坚强、坚韧的执行力。他强调,推进研究所分类改革,要坚持目标导向、需求牵引,不能为整合而整合;要坚持科学分类、合理整合,根据科研活动的性质,先分类、联合,逐步推进融合;同时,要前瞻谋划、分步实施,积极探索,稳健推进,不刮一阵风,不搞一刀切。在分类改革中,研究所要着力抓好三个环节:准确分类定位、坚持产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 
      白春礼要求院属各单位结合“十三五”规划,提前谋划本单位实施“率先行动”计划的思路和举措;同时围绕实施“率先行动”计划,抓好当前各项重点工作。他指出,各分院和研究所领导,不单是重要的科研和管理骨干,是中科院改革、创新、发展的领导者、组织者、推动者、促进者,更是组织实施《“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的主体。他希望各级领导干部和科研骨干在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和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中积极建言献策、勇于担当重任、率先推进改革、认真抓好落实。 
      与会其他院领导也就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和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谈了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强调全院上下要把思想统一到院党组的决策部署上来,及时澄清和消除各种思想认识上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观念,进一步增强改革创新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改革注入新动力,通过深化改革,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活力、释放创新潜力。相关院领导还结合分管工作,分别通报了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创新研究院建设、大型综合研究中心建设等工作思路。 
      与会人员围绕白春礼报告内容和“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重要工作进行了充分热烈的讨论。十多位分院和研究所领导在发言时一致认为,院党组在新形势下作出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十分必要和及时,意义重大而深远,提出的一系列改革发展举措,既具创新性和先导性,也有针对性和可行性,既符合改革进取的要求,也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精神。大家表示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报告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研究所改革创新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同时,大家也结合各自单位实际情况,就研究所分类改革等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意见和建议。 
      这次座谈会是中科院自5月中旬以来,继在上海、昆明、北京、沈阳之后召开的第五次“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专题会议。在五次会议上,白春礼向院属单位和院机关部门负责人通报了院党组关于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主要思路、改革发展举措和有关重点工作,广泛深入听取意见和建议,充分体现了院党组民主办院和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工作作风,不仅为全院上下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奠定了基础,也为即将召开的夏季党组扩大会议深入研究“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工作做了积极准备。 
      28日下午,白春礼一行还调研了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听取了徐义刚所长代表所领导班子所做的关于“一三五”规划实施进展情况的汇报,并冒着炎炎酷暑,实地考察了加速器质谱(AMS)、二次离子探针(SIMS)和烟雾舱等创新平台建设情况。 
      在广州期间,白春礼等院领导还参加了中科院与广东省共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省委副书记、省长朱小丹,广州市市长陈建华等省市领导会见了白春礼一行,并就双方加强科技合作工作进行了会谈。 
    2014-07-02
  • 瞭望观察网:傅伯杰:把中国景观生态学带到世界前沿
    傅伯杰:把中国景观生态学带到世界前沿 
      来源:瞭望观察网:> 人物 > 傅伯杰:把中国景观生态学带到世界前沿 
      http://www.lwgcw.com 发布时间:2014-6-9 14:57:24  
      “中国的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国际上也是比较有特色的,未来应当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结合起来,把研究成果用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当中”。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温泉 
      “目前,我们的精力主要集中在研究‘黄土高原生态系统与水文相互作用的机理’。”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家傅伯杰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黄土高原北部地区,土壤中的水分随着树龄的增加反而会下降。这不同于以往经验所认为的多种树有利于涵养水源。这种现象在别的国家也出现过,但是其中的机理目前在全世界仍然是一个未被完全攻克的难题。” 
      傅伯杰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他向本刊记者展望:“中国是自然环境特点比较多、人类活动比较剧烈的地方,而且这几十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放到国际上来看,是搞景观生态学和地理学研究最有利的场所。中国的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国际上也是比较有特色的,未来应当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结合起来,把研究成果用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当中。” 
      从1978年初进入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算起,傅伯杰致力于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已经有36年。其间,他从被称为“万金油”的地理学专业出发,把中国景观生态学带到世界前沿。 
      探索解决“复杂系统”问题 
      时光倒流36载,1977年冬天高考结束后,傅伯杰收到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的录取通知书时,还“完全不知道为什么”,以为这是学校误将“物理学”写成了“地理学”。 
      因为在他印象中,地理是一个文科专业,而他参加的是理工科的考试,他的理科成绩也一直不错。高考之前报志愿,傅伯杰第一志愿是清华大学,第二志愿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三志愿是西北工业大学,专业填的都是无线电、自动化等这些当时的“热门专业”。 
      到学校报到之后,他才发现不是写错了——地理系全系70个同学,只有2个是自己报的地理专业,其他都是报了其他专业被调剂过来的。 
      “刚开始对地理没什么概念。”傅伯杰回忆,因为文革期间很多课程都被取消了,他没怎么上过地理课。很快,他就发现地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学的东西比较杂,但是都不深入。学地理的学生经常自嘲为“万金油”,并开玩笑说:“认识500个汉字就能学地理。” 
      但从大二大三开始,傅伯杰渐渐发现,地理学虽然学习面广且不深入,但恰恰要发挥其“综合”的特点,这种“综合”的思维方式吸引了他。他说:“地理之所以被认为是‘万金油’,那只是因为它是一个复杂系统,考虑问题既要考虑自然因素,也要考虑人文社会因素。复杂的问题要用复杂的方法来解决,科学还没有完全攻克复杂系统的问题,可探索的空间还很大。” 
      上学期间,傅伯杰的勤奋令人瞩目。采访中,因为提及一些资料,傅伯杰翻出一本他学生时代的硬皮笔记本,上面的字迹清秀而工整,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他的读书笔记和调研笔记。笔记本的扉页上,还认真地抄写了俄国学者赫尔岑的名言:“书是和人类一起成长起来的,一切震撼智慧的学说,一切打动心灵的热情都在书里结晶形成;在书本中记述了人类狂激生活的宏大规模的自由,记述了叫作世界史的宏伟自传。”这样的笔记本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有多少本了。 
      大学四年,连毕业论文在内,共24门课,非百分制的课程傅伯杰拿到的全是优秀,除两门功课外,其余全是90分以上或接近100分,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硕士毕业以后,傅伯杰已经发表了七八篇学术论文。1986年春天,收到他寄去的论文之后,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林超向学校提出免试录取他攻读博士学位,并随后推荐他到英国联合培养。 
      从景观格局到生态系统服务 
      1981年,第一届国际景观生态学大会在荷兰举行,景观生态学开始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景观生态学是德国著名的地植物学家特罗尔(C.Troll)于1939年在利用航空照片研究东非土地利用问题时提出来的。它本质上是地理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地理学一般只是研究地球表层的景观特征,加入生态学之后,可以解释景观背后的生态和地理过程。 
      1982年,傅伯杰看到了这次会议出版的论文集,他意识到这将是未来的研究方向:“景观生态学可以使地理学的研究更深入一步,可以回答我们所看到的地理景观格局为什么形成,会有什么生态效应。如果不这样研究,地理学没法深入。” 
      他写了一篇文章《地理学的新领域——景观生态学》,这是中国较早介绍景观生态学的文章之一。后来,傅伯杰的研究逐渐走入景观生态学,深入到地理景观背后的过程和机理。 
      从1997年开始,傅伯杰深入到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以黄土高原作为研究基地,开展了多尺度的观测、实验和模型模拟研究,开辟了中国景观生态学独特的“格局—过程和尺度”耦合以及“人与自然”的耦合研究,获得了国际景观生态学界的认可。 
      由于对中国和国际景观生态学发展的推动和贡献,在2011年召开的第8届国际景观生态学大会上,傅伯杰被授予“突出贡献奖”,一方面是奖励其学术贡献,另一方面是奖励其对景观生态学科发展的推动。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此殊荣。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2008年之后,傅伯杰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到生态系统服务,并且由于加入景观生态学对结构和过程耦合机理的探索,使得研究进一步深入。目前,在生态系统服务的机理、方法研究方面,傅伯杰的研究团队处在国际前列。 
      2013年3月,傅伯杰团队发表论文《连结生态系统过程和生态系统服务》。近几年来,他们以黄土高原为案例,研究了从坡面、小流域到中尺度流域,再到整个黄土高原的不同尺度上生态系统过程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和优化方法,这将为土地合理利用、提高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如此完整、系统的研究引起国际关注,2013年8月,在英国伦敦召开的第11届国际生态学大会上,傅伯杰被邀请作“大会特邀报告”。 
      国际生态学大会每四年举行一次,是生态学领域最高级别的国际学术会议。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国际生态学大会上作大会报告。在这次会议上,傅伯杰当选国际生态学会副主席,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获此席位。 
      三十余载坚守 
      耀眼成绩背后,看似一帆风顺,其中却是傅伯杰30多年的勤奋与坚守。 
      虽然早在1982年就了解到景观生态学是国际的研究前沿和热点,但是傅伯杰的研究并没能马上转到景观生态学上来。探索景观生态过程和机理需要掌握专门的方法,并且需要昂贵的实验观测器材,这些都是当时还是学生的傅伯杰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他真正开始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是在10年之后。1993年1月,傅伯杰争取到赴比利时鲁汶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的机会。在比利时的一年多时间里,傅伯杰系统研究了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并且开始接触国际上的前沿科学问题。1994年9月回国之后,他才真正有机会着手进行真正的景观生态学研究。 
      其实在此之前的1989年到1992年,是傅伯杰比较苦闷的一段时间。他从北京大学拿到博士学位之后,应聘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工作。上世纪80年代末是老百姓戏称“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年代,科研经费非常少。一开始,单位只给了傅伯杰1000元启动经费,教育部批准了留学回国人员基金2万元。他回忆,当时准备拿这笔钱买一台电脑、一台打印机,结果买了电脑以后,买打印机的钱就不够了。“没有研究经费,很多实验观测没法做,很多想法实现不了。” 
      傅伯杰没有放弃。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一方面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方面申请到比利时鲁汶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4年9月,他回国之后发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一般项目的资助已经涨到10万元,可以着手进行一些研究了。 
      1997年,他的研究项目“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资助金额60万元。当年的基金批准资助通知,在傅伯杰手里依旧保存如新,甚至没有一丝折痕。现在回忆起来,他还难忘当时的激动心情:“这笔钱可以说是我开展系统性研究的‘第一桶金’!拿着它,我们才真正开始实践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没有这笔钱,很难打下基础。”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研究项目,研究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和景观格局与土壤水分、养分和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为控制水土流失、充分利用土壤水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项目还提出了几种模型,预测土壤水分的变化。2005年,这项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从1997年获得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到200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共是八年时间。傅伯杰告诉本刊记者,这项研究前前后后加起来的时间不止八年。1992年起,他就利用一些已申请到的少量的经费开始进行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景观格局的研究,1994年回国之后、拿到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之前,也申请了少量的资助研究这个问题。拿到杰出青年基金之后,研究从简单的景观格局深入到其背后的机理,才有了突破性进展。 
      其实,从做硕士论文的1983年开始,傅伯杰的核心研究一直没有离开黄土高原,而是层层递进、形成体系。他的硕士论文《渭北旱原土地类型与综合自然区划》,是用传统的实地调研、考察的方法对土地分类进行研究;博士论文《土地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加入了地理信息系统和模型开展土地评价研究;之后的景观生态学研究,是研究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作用机理;后来拓展到生态系统服务,也是研究在黄土高原不同地理尺度上的生态系统服务及其背后的机理,以及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 
      傅伯杰的研究始终保持高位运行。采访结束时,他告诉本刊记者,不久他就要出差,目前正在做“黄土高原生态系统与水文相互作用的机理”的实验,他得去野外待一段时间。 
        
    2014-06-09
  • 白春礼《光明日报》文章: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靠什么支撑?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靠什么支撑? 
      ——从科学、技术、工程的概念说起 
      白春礼    
      转自中国科学院网站:http://www.cas.cn/xw/zyxw/yw/201405/t20140515_4120551.shtml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4-05-15 
      “基础研究有什么用?”这是大家常常讨论的话题。我想,明代徐光启所说的“无用之用,众用之基”,法拉第所说的“问基础研究有什么用就好像问一个初生的婴儿有什么用”,都是很好的回答。基础研究的“用”,首先体现在它对经济社会发展无所不在的作用,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半导体、计算机、激光技术等,都是基础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  
      现在知识产权的保护已从基础研究阶段开始,原始性创新是核心关键技术的源泉。基础研究还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不懈创新探索的精神,也培育了创新人才,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重要基石。  
      科学、技术、工程的概念  
      从本质上讲,科学、技术和工程三者是不同类型的创造性活动,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体现着不同的价值,需要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支持政策。  
      “科学”源于拉丁文scientia,本义是知识和学问的意思。通常认为,科学以探索发现为核心,主要是发现、探索研究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科学发现,特别是纯科学的原始性创新突破,也就是纯基础研究,在于人们对科学真理的自由思考和不懈探索,往往不是通过人为地计划和组织来实现的。 
      “技术”由希腊文techne(工艺、技能)和logos(词,讲话)构成,意为工艺、技能。一般认为,技术以发明革新为核心,着重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工程”一词,最早产生于十八世纪的欧洲,其本义是兵器制造、军事目的的各项劳作,后扩展到许多领域,如制造机器、架桥修路等。一般认为,工程着重解决“做出了什么”的问题。 
      从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进程看,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强大需求和知识与技术体系内在矛盾运动两大驱动力量下,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和深刻技术变革,根本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其间,每次重大科学发现,往往成为后来重大技术突破的基础;每次技术革命都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基础,反过来也影响和推动着新的科学理论的探索与发现。 
      根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试验三者的不同特征和发展规律,世界各国都有适当比例的经费投入。根据《美国科学工程指标2014》的统计,2011年按购买力平价的总研发、基础研究投入及比例、企业和政府投入占总研发的比例,美国、中国、日本、韩国、法国、英国六国中,我国总研发投入稳居第二;但是基础研究投入占总研发投入的比例其他各国均超过10%,大部分科技发达国家平均为20%左右,只有我国仅仅4.7%;况且我国有73.9%的投入来自企业,来自政府财政的只有21.7%。根据国家2012年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12年我国研发经费(R&D)达到10298.4亿元,其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占比分别为4.8%、11.3%和83.9%,基础研究投入差距仍然很大。 
      匡正一些说法和认识  
      增进认知、分类管理、统筹推进,确定科学、技术与工程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进程中,无论是 “973”计划、“863”计划、“两弹一星”工程还是载人航天工程、“嫦娥”探月工程等,都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关,带动了一大批高新技术和产业发展,促进了我国诸多领域科学技术的进步。但是,除了“两弹一星”“探月工程”等举全国之力组织实施的重大任务外,多数都不同程度存在着评价导向单一、普遍重论文轻实用、科研项目布局结构不合理、重复交叉分散等现象。 
      特别是,我国在看待和处理科学、技术和工程三者关系方面,存在不少混淆性的错误认识。例如,提出“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科技对经济发展贡献太少”,主要针对技术研发和生产实际之间脱节的问题,而不应误导成科学发现与生产实际之间的脱节;而“科技工作不能以SCI论文为导向、成果被束之高阁”的问题,主要也是指技术和工程活动的成果,而科学发现的成果恰恰主要体现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等方面;“科技工作者要潜心致研,‘板凳要坐十年冷’”,主要说的是科学家、特别是像陈景润那样不懈探索的纯基础研究工作者,而技术发明家、工程师等则要通过致力于对人类立竿见影的应用研究成果来体现自身价值;“科技工作原始创新能力不足,至今尚无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主要则指科学发现方面的工作,而不应是对技术研发工作的要求,因为诺贝尔奖级的重大成果很大程度上都是来源于新现象、新规律的原始性发现。只有从理论概念上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逐步矫正上述模糊认识,才能在团队组织、成果评价、政策支持等具体实施中有的放矢。 
      要适应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要求,进一步总结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任务等方面的经验,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和工程各自的不可替代性、各自特殊的规律、各自承担的责任,厘清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基本概念,并逐步落实到相关文件、讲话以及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等方面,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试验的统筹布局和顶层设计,坚持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分类制订支持政策,促进三者协调发展,促进价值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机贯通。 
      充分认识科学的价值和基础研究的功效,加大原始创新的力度  
      充分认识科学的价值,逐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积极发挥科学在致力原始创新、引领经济社会长远健康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在统筹推进科学、技术和工程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应用研究和开发试验对基础研究的“挤兑效应”。有人认为,我国毕竟还是发展中国家,不应该支持暂时没有什么效益的基础研究,而应更多采取“拿来主义”。但现实反复表明,关键核心技术是“拿不来”“买不到”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现在,主要的制约因素就是缺乏原创性重大成果、缺乏核心知识产权。 
      一方面,基础性科学研究开始时往往凭好奇心和兴趣驱使,并不一定马上以实用为目的,但是很多的科学研究成果,往往成为之后一些重大技术突破的基础。比如,若20世纪初没有量子论、相对论的发现,就没有今天的半导体产业、纳米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的广泛应用;没有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也就没有今天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发展。而且,现代技术的核心知识产权,往往赶在向公众发布之前,是在基础研究活动中,在实验室的新发现还没有成为技术的时候,就开始申请专利加以保护了。 
      另一方面,基础性研究工作往往发挥着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之功效。比如,动植物分类、偏科的语言如阿富汗语以及历史、宗教等研究,在国家检验检疫、国际仲裁、阿富汗危机研判等方面就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在冠状病毒等流行性病毒的基础科研中,我国大陆受竞争性科研经费体制等影响,对搞病毒基础研究的稳定性支持不足,相关研究学者纷纷转到热门领域,SARS突袭时,很难找到一个权威的冠状病毒学者,迟迟研究不出SARS为何物,最早还是香港大学医学院凭借以往长期积累的基础研究经验和成果率先揭示的。还有,基础研究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平台。比如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彭桓武、周光召等就是搞理论物理研究的。显然,基础研究对锻炼、培养人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思维至关重要。我国这样一个泱泱文明古国,如果缺乏像纯理论物理、天文、数学等较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和基础学科,缺乏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的土壤,是很难想象的。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参考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着眼长远发展,充分认识基础研究、科学发现在致力原始创新、引领经济社会长远健康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逐步加大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持续、稳定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建设良好的创新生态,不急功近利,同时要大力倡导科学精神。梁启超说过,有系统之真知识,是为科学,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是为科学精神。要引导相关科研人员不能把基础研究仅仅当作一个谋生的方式、一种职业的选择,满足于搞点项目、拿点经费、写写论文、报报奖,而是要淡泊名利、孜孜以求,弘扬“板凳宁做十年冷”精神;引导科研人员求实、求真、敢于质疑和批判、敢于探索,勇于提出新的科学问题、开拓新的科研方向,攻坚克难,追求卓越,为创造我们的自主知识产权奠定坚实基础。目前,在基础研究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科研人员满足于追逐国外科研活动的热点,真正致力于原始创新,即提出新理论,创立新观点、新领域,取得有重大影响的新发现,影响人类认知的重大原创性研究成果太少。在这方面要摒弃单纯的论文多少论英雄的弊端,建立起重大产出导向的评价体系。国家科研机构的定位也不能都以科学家个人的兴趣为导向,要有效整合资源,致力于重大产出。 
      大力发展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应积极促进技术、工程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发挥技术创新在支撑当前经济转型和持续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近年来,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国R&D总投入的比例很高,企业技术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都有较大提升。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高技术企业还很少,多数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还很难发挥市场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很难实现通过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因此,必须进一步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使应用研究、开发试验和产业需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紧密结合。通过财税金融政策引导企业和社会加大研发投入,让技术创新真正成为企业内生动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院所、大学与企业共建技术研发平台、创新联盟,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法律和政策。要采取多种切实有效的举措,综合施策,努力通过技术创新支撑当前经济转型增效,通过创新驱动打造经济升级版。 
      面向经济社会重大需求,不断增加发展后劲  
      应面向国家经济社会重大需求,与科技前沿有机结合,大力组织应用性基础研究和市场竞争前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许多未知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科技需求孕育在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孕育在诸多技术的集成创新中。比如,大气灰霾的预测与治理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已被党中央国务院提升到国家生态文明的战略高度。中国科学院依托正在组织实施的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建设灰霾与空气污染研究卓越创新中心,整合院内相关科技力量,联合北大、清华、中国环科院等院外研究资源协同创新,研究灰霾形成机理、空气污染成因与影响、污染预警预报与控制等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 
      又如,近年来信息安全、网络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被世界各国广泛关注。而量子通信不会被破译、被干扰,可以说是目前最保密的通信技术。为此,中国科技大学的潘建伟院士、郭光灿院士及其科研团队,在国家和中科院的支持下,长期以来致力于量子纠缠的基础研究和量子通信技术的应用,在取得一系列科学和技术突破的同时,直接为国家举办的重要活动、重要会议建立了保密的量子通信体系,提供了有效的通信安全保障。目前正在实施“京沪干线”(北京到上海)量子通讯建设项目和星地量子通讯研究,拟发射量子通信卫星。像这样的研究领域,既是国家重大需求,也是科技前沿,值得高度重视、加强布局。 
      强化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面向未来高技术和我国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还需要我们积极适应初现端倪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趋势,整合创新资源,加强物质、生命、信息、地球等可能出现革命性突破的科学前沿及交叉领域方向布局,加强在信息、生物、能源、空天、海洋、网络等关键技术领域的前瞻系统布局,努力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长远发展的后劲。 
      “率先”垂范:中科院的历史责任  
      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不断深化对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辩证认识,在深化科研管理体系改革、统筹推进三者发展方面发挥“率先”垂范作用  
      近年来,伴随国家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中科院各项事业发展很快,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规模扩张、资源分散、重复布局、同质化竞争等现象。为此,我们需要从院层面到各研究所进一步发挥优势、明晰定位、聚焦重点、突出不可替代性,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面向需求和瞄准前沿的统一,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和工程的辩证关系,既努力保持和发展在基础研究的传统优势,致力原始创新突破,又更加注重应用性基础研究,注重面向重大需求的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比如,2011年实施“创新2020”以来,院层面组织实施国家重大需求导向的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所层面深入实施“一个定位、三个重大突破、五个重点培育方向”的“一三五”规划,在统筹推进改革创新发展方面加大了力度。2013年5月,按照理顺关系、强化协同、提高效能的目标,对院机关进行了较大力度的科研管理改革,特别是按照创新价值链新组建设置了前沿科学与教育局、重大科技任务局、科技促进发展局,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系列要求,也充分反映了科学、技术和工程三者不同的发展规律。 
      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科院,要求中科院“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当前,中科院正全面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四个率先”的要求,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发挥集科研院所、学部和教育机构“三位一体”的优势,认真制订和实施《“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力争用15年时间,到2030年左右,根据不同性质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对院属研究所进行较大力度的系统整合和精简优化,建立分类管理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打破跨机构、跨学科协同创新的障碍,促进价值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贯通,统筹推进科学、技术和工程,着力建设一流科研机构、产出一流科研成果,有效服务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作出应有的创新贡献。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长) 
      延伸阅读 
      科学、技术、工程的区别和联系  
      从目的和过程来看,科学是开发未知领域的,提供精神财富;技术和工程都是满足人类现实需要的,提供物质财富。科学研究不管是来自人们的好奇心和兴趣驱动,还是来自人类生产生活的重大需求以及已有技术成果的集成,往往都需要宽松的环境,需要自由探索的氛围,需要比较长的研究周期;技术研发和工程建造,往往都来自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需求,都需要取得立竿见影的应用效果。 
      从成果和评价来看,科学更关乎文化,是体现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一般可划在文化和社会事业的范畴;技术、工程本身更多考虑产业发展、经济效益,一般可划在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范畴。科学活动成果的主要形式是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理论,是论文、著作,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公有的知识”,评价以学术水平为主要价值导向,注重国际同行评价;技术活动成果的主要形式是专利、图纸、配方、诀窍等,在一定时间内是“私有的知识”,评价更多地参考专利数量和质量;工程活动成果的主要形式是物质产品、物质设施,一般来说是“属于”某个特定的“主体”的,评价更多地参考工程实体的质量和水平,技术和工程都注重应用部门、用户和市场评价。 
      科学和技术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人们在开展兴趣驱动的自由探索式研究的同时,源自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创新驱动式研究日趋增长。正是这种需求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工程之间,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其内在的统一与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大科学”的一个基本特征。 
      工程和技术是相辅相成的。技术是工程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手段性活动。在工程活动中有技术的发明和创造,但这些技术发明和创造是工程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为工程的总体目的服务。技术可以是知识形态的,也可以是实物形态的,当从知识形态向实物形态转化时就是工程活动。 
      科学与工程是相互影响的。科学是工程的理论基础和必须遵循的原则。科学发展的日新月异推动了工程集成建造模式的创新。 
      对于科学、技术与工程(主要是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曾经讲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他把三者分别比喻为水、鱼和鱼市场。没有水,就没有鱼和鱼市场。基础研究(科学)是水,应用研究(技术)是鱼,开发试验(工程)是鱼市场。没有基础研究之水,就难以养活应用之鱼;没有市场开发,也就没有鱼市场,老百姓也就不能享受到鱼的美味。当然,现实中,还有很多例子并不完全遵从这样的一维线性关系,但对三者各自的定位比喻是恰当的。 
      (白春礼) 
      (原载于《光明日报》 2014-05-15 16版) 
    2014-05-21
  • 中科院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
      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 发布时间:2014年4月21日 
      网址:http://www.cas.cn/xw/zyxw/yw/201404/t20140421_4093757.shtml 
      4月18日,中国科学院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中央纪委驻院纪检组组长、院党组成员李志刚代表院党组作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报告。在京院领导班子全体成员、院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成员、院机关各部门处以上领导干部出席会议。中央纪委第三纪检监察室主任龚堂华、国家审计署科学工程审计局副局长傅少军应邀出席会议。会议由李志刚主持。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国务院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回顾总结十七大以来中科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研究部署2014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扎实推进具有中科院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反腐倡廉工作水平,为“率先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李志刚在题为《系统谋划 改革创新 扎实推进我院反腐倡廉建设》的工作报告中,全面回顾了十七大以来中科院反腐倡廉建设的主要进展及成效,总结了加强中科院反腐倡廉建设的经验与体会,提出了今后中科院反腐倡廉建设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李志刚指出,十七大以来,中科院党组坚定不移促创新、旗帜鲜明反腐败,积极构建具有中科院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创新2020”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下一步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纪委和院党组的部署和要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加注重系统谋划、突出重点、加强监督、强化责任,巩固院、分院、研究所有效联动,纪监审巡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更加有力的措施,扎实推进中科院反腐倡廉建设,为“率先行动”计划顺利实施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白春礼在讲话中深入分析了中科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面临的形势,指出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全党的重大政治任务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中科院改革创新发展的内在需求。全院要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从中科院的使命和责任出发,正确看待面临的复杂形势,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抓紧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中科院改革创新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和坚强保障。  
      白春礼强调,深入推进中科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必须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努力构建干部职工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长效机制。要健全完善制度,将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切实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院党组“12项要求”,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坚持不懈弘扬中科院优良传统和院风,扎实推进工作作风和学风建设;要紧密结合科研院所实际,将科研经费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内部审计、巡视监督等方式加强监管,切实将有限的科研资源用在刀刃上,为国家经济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白春礼指出,确保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必须理清责任,落实责任。各单位法定代表人、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必须牢固树立不抓反腐倡廉工作就是失职的意识,切实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政治职责,党委(党组)书记要承担好党建党风工作的主要职责,领导班子其他成员要抓好职责范围内的反腐倡廉工作,职能部门、科研团队负责人也要对业务范围内和所负责科研活动中的反腐倡廉工作承担起管理和监督责任。各级纪监审部门要突出主业,切实履行好监督责任。对于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力、造成不良影响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白春礼最后强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紧密结合我院实际,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工作,一刻不放松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中科院深入实施“率先行动”计划、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支撑实现“中国梦”,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会议对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监察审计办公室等9个纪检监察审计工作先进集体、严枫等20名纪检监察审计工作优秀个人进行了表彰。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张涛,上海药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耿美玉作为先进集体代表,在会上分别就科研经费监管与学风道德建设、廉洁从业风险防控工作作了经验交流发言。  
      本次会议为期1天。上午为全院视频会议,主会场设在院机关,院属单位、院投资控股企业中层以上领导、党委委员、纪委委员、科研骨干、纪监审干部、机关离退休支部相关同志在各分会场参加会议。下午按分院地区召开分片交流研讨会,重点围绕学习贯彻中央有关精神和白春礼重要讲话精神、院党组工作报告、2014年重点工作进行了深入研讨和热烈交流。 
    2014-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