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院部署推进科研诚信建设工作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监督与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8-04-24
原文引自:中国科学院网站http://www.cas.cn/yw/201804/t20180424_4643180.shtml
4月24日,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视频会议,部署推动全院科研诚信建设工作。中科院副院长、科研道德委员会主任张涛出席会议并讲话,科研道德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代表该委员会发布《关于在学术论文署名中常见问题或错误的诚信提醒》。
这是中科院新一届科研道德委员会成立以来组织的首次全院规模的会议,将有助于提升全院科研诚信建设成效、维护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
张涛在讲话中强调,科研诚信是新时代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价值观和重要文化基础。党的十九大对诚信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就科研失信事件做出批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为科研单位开展诚信建设提供了规范和指导。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科院要认真学习有关批示及文件精神,发挥骨干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学术生态环境。
张涛表示,中科院高度重视科研诚信建设。一是重视制度建设,2007年以来出台了一系列制度规范;二是建立了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和处理程序;三是院属各单位普遍开展了科研诚信工作,在组织机构建设、科研诚信教育和学术不端调查处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17年底,中科院87%的单位建立了处理科研不端的相关制度,另有5%的单位发布了“吸金期刊”等负面期刊名单,维护了良好的科研风气。他同时指出全院科研诚信建设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院属科研道德组织机构规范性不够、工作活跃度较低,科研不端行为调查惩处力度不够,院层面尚缺乏对各单位科研诚信工作的具体要求和指导等。
张涛指出,中科院科研诚信建设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他对进一步加强全院科研诚信建设、维护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提出五点要求:一要认真学习领会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科技创新系列讲话精神和对中科院的一系列批示、指示精神,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二要健全科研诚信机构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在工作经费、办事机构、工作人员等方面提供必要保障。三要加大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惩戒力度和警示教育,惩处学术不端要坚持“全覆盖”、“零容忍”。四要加强科研档案的管理,特别是原始数据的管理,忠实记录和妥善保存科研原始数据。五要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和相关规范的培训。院属高校应完善科研诚信等学位课程设置,各研究所应结合专业领域和重要节点,对科研人员开展教育和培训。
欧阳钟灿代表中科院科研道德委员会宣读了《关于在学术论文署名中常见问题或错误的诚信提醒》,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宣讲。该提醒文件针对论文署名失范事件和科研不端举报实例制定,实用性和指导性很强。这是中科院科研道德委员会借鉴党风廉政建设中“廉政提醒”制度,为改进学风所做的一次大胆尝试。委员会希望通过发布该文件,提醒和指导中科院科研人员在论文发表过程中恪守署名规范、珍惜学术荣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将科研诚信贯穿于学术生涯始终。
会上,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过程工程研究所代表分别介绍了本单位在开展科研诚信建设工作中的举措和成效,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访问学者、国际干细胞组织(ISCF)伦理工作组主任Rosario Isasi介绍了生命科学领域有关伦理和科研诚信方面的进展。这些报告对与会人员起到了交流借鉴、开阔视野的作用。
会议由中科院科研道德委员会委员、监督与审计局局长杨卫平主持。院科研道德委员会部分委员、院属单位分管领导、科研道德组织负责人、办事机构负责人、院机关相关部门以及一线科技工作者和研究生代表约700人参加了视频会。
2018-04-25
-
中科院传达院党组2017年夏季扩大会精神
文章来源:科学传播局;发布时间:2017-08-15
中国科学院网站:http://www.cas.cn/tt/201708/t20170815_4611269.shtml
8月15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召开院党组2017年夏季扩大会议精神传达会议。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代表院党组传达2017年夏季扩大会议精神,就贯彻落实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刘伟平主持会议。
中科院党组2017年夏季扩大会议于7月24、25、2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7月26日在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创新重大决策部署,认真落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各项要求,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科院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取得的进展和成就,重点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科院参与北京、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共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参与雄安新区建设,积极推动国家实验室建设等重大改革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与重点举措,推动“十三五”规划和“率先行动”计划深入实施,以优异创新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白春礼在传达会上指出,本次党组扩大会议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围绕中科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战略和重大改革发展举措进行深入研讨,院党组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对加快实施“率先行动”计划、指导和推动全院各项重点工作、谋划中科院更长时期改革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白春礼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科院党组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按照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党的建设,团结带领全院广大干部职工,以“率先行动”计划为统领,认真贯彻“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的新时期办院方针,齐心协力、真抓实干,积极谋划推动全院改革创新发展,着力抓好“三重大”成果产出,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加强创新队伍建设,着力建设高水平科技智库,着力夯实发展基础。五年来,在创新成果、创新人才、创新思想方面取得一大批重大成果和重要进展,为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家安全作出重大贡献。这些成就的取得,有四个方面的经验需要认真总结并不断坚持、发扬光大:一是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二是坚持抓好科技创新这一中心,三是坚持抓好人才队伍这一关键,四是坚持抓好全面深化改革这一法宝。
白春礼强调,全院要深入分析准确把握世情国情院情,进一步增强改革创新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7月2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上来,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深刻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迫切需求,深刻认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创新的重大部署,深刻认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重大机遇,不断明晰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与责任,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和战略任务。要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高度出发,抓住抓好难得的发展机遇,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未来发展格局变化,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找准定位和方向,树立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创新自信,坚定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和勇气,在更高的发展起点上谋划和推进中科院未来改革创新发展,力争早日全面实现“四个率先”。
白春礼强调,全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发展机遇,着力打造“率先行动”计划升级版。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深入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提升发展目标,以更大的决心和更大的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着力打造“率先行动”计划升级版,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中作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贡献。一是按照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打造一支理想信念坚定、作风过硬、敢于担当的领导干部队伍。二是积极谋划中长期改革创新发展,加快全面实现“四个率先”。三是以北京、上海科创中心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引领,加快建设一流水平的国家创新高地。四是深入推进研究所分类改革,逐步构建“总部(院部)抓总、区域/领域主战、四类机构/研究所主建”体制。五是抢抓机遇、多措并举,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人才高地。六是启动实施“深化科教融合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专项行动。七是进一步完善组织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八是以科技支撑“一带一路”为牵引,构建全球科技合作新格局。
刘伟平要求院机关各部门、院属各单位认真学习讨论白春礼重要讲话精神,领会落实讲话中明确的新的工作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并就抓好贯彻落实夏季党组扩大会精神对院属各单位党组织提出如下要求:一是要把认真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7月2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重要讲话与以优异的科技创新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紧密结合起来;二是要把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与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三是要把进一步完善和实施好“十三五”规划和“一三五”规划与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四是要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人才高地与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五是要把加大制度创新和完善制度建设与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紧密结合起来。
传达会采用视频会议形式召开。院领导、院老领导,院机关局级领导干部、离退休党支部书记,北京分院、京区直属事业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人,京区单位党的十八大代表、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主要负责人在院机关主会场参会;院机关各部门四级职员、研究员、处长,院属各单位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科研骨干代表,院直接投资控股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等在各分会场参会。
2017-08-17
-
白春礼:科学谋划和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7年05月31日 07 版)
在去年5月30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党中央立足国家发展全局,在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在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目标宏伟、任务艰巨,需要全党全社会持续不懈地努力奋斗。
深刻认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大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每年GDP的增量相当于世界排名第二十位左右的国家GDP总量。以我国这么大的经济总量,单纯靠资源投入和投资驱动,难以从根本上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且,从长远来看,预计到2028年左右我国人口将达到高峰,老龄人口比例将超过1/4,老龄化将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同时能源资源瓶颈制约也会更加凸显。这决定了我们只有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科学谋划和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创造新动力,真正实现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
从世界科技发展态势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各类创新要素充分流动和优化配置,科技创新合作更加广泛深入,大大加快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步伐。宇宙起源、物质结构、生命起源、脑与认知等一些基本科学问题孕育着革命性突破,先进制造、清洁能源、人口健康、生态环境等重大创新领域加速发展,深空深海深地深蓝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成为创新型企业竞相发展的重点。这些领域将持续涌现一批颠覆性技术,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技术路径、产品形态、产业模式,成为重塑世界格局、创造人类未来的关键变量。当前,发达国家都在深入研究并积极应对未来二三十年内可能出现的这一重大变革。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我们要有全球视野,站在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紧紧把握难得的战略机遇,科学谋划和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使我国在未来国际科技竞争中抢得先机、占据主动。
准确把握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面临的新形势
近现代以来,以两次科学革命和三次技术革命为标志,重大科学发现、重大技术突破层出不穷,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催生了以英、法、德、美、日等国为代表的科技强国,其主要特征是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主要产业处于高端水平,劳动生产率位居世界前列。目前,美国的科技创新实力依然处于全面领先地位,德、日、英、法处于第二方阵并在一些重点领域保持国际领先水平,我国的排名大致在第二十至三十位。但随着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迅速崛起,这一格局正在发生新变化,东亚在全球科技创新中的竞争力、影响力、吸引力不断提升,北美、欧洲、东亚三足鼎立将在未来一个时期重新标注全球创新格局。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尤其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实施以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快速提升,产出数量位居世界前列,产出质量大幅提高,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目前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提升转变的重要时期。我国与世界科技强国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创新基础比较薄弱,重大原创成果不多,很多高端技术仍然受制于人,中低端产出占比过大,创新体制政策不够健全等。虽然差距明显,但我国的发展潜力不可低估:我国已经形成了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能力,目前已超过日本、德国,位居世界第二,这是未来我国科技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创新链条,还有源源不断的人才队伍,这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关键保障;我国经济规模、人口规模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劲需求动力;新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为我国在更高起点上实现弯道超车创造了有利条件。
科学确立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任务和方式路径
习近平同志关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科技创新的前进道路和努力方向,赋予广大科技工作者新的使命和任务。中国科学院深入学习贯彻讲话精神,积极发挥国家高端科技智库作用,组织一批科技专家和科技政策与管理专家,对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深刻内涵、战略目标、重大任务、发展路径以及重点领域等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认识。在谋划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过程中,我们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犹豫不前,需要搞好顶层设计,找准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分阶段实施的目标任务和路线图。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三步走”战略,是立足我国科技发展实际、着眼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安排。近中期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就是要从整体上打好创新基础、提升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效率、优化创新体制,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打下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再经过20年的努力,在若干重大创新领域产出一批代表国家水平、在国际上领先的重大成果,培育若干新兴产业,综合科技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从现在起,我们就要按照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要求,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基础上,组织动员全国科技专家和相关力量,研究制定面向2030年的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细化近中期的目标任务和战略举措。同时,要对205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深入系统的情景分析,尤其要科学把握新科技革命可能突破的重大方向,组织制定面向2050年的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有力指导和加快推进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科技强国之路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可以学习借鉴,但决不能简单模仿和照搬。我们要发挥自身的优势特色,找准突破口,抓住关键问题,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科技强国之路。为此,要牢牢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国独特的制度优势,“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的成功经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就是在事关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创新领域,集中全国优势科技资源,组织力量开展协同创新和科技攻关,着力解决一批战略性科技问题;按照择优择重的原则,进一步调整科技投入结构和重点方向,创新资源应更多向创新能力强、创新产出高、创新效益好的科研院所、研究团队聚集,做优做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把国家实验室建设作为体制机制改革的突破口,进一步加强政策设计、完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率先引领和关键核心作用,加快带动我国科技创新实现整体跨越。把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及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作为重要抓手,特别是要发挥雄安新区建设这一有利条件,高起点、高标准建设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创新高地,有效集聚全球优质创新资源,辐射和带动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整体跃升。
树立重大创新产出导向。过去我们强调“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主要是基于当时我国科技创新水平总体不高、创新能力整体不强的现实。新形势下,我们要按照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总目标、总要求,在更高起点上进一步明确与我国科技创新转型发展相适应的创新政策、创新体制、创新文化,引导科技界在思想观念、组织体制和科技评价上实现根本转变,强调增强创新自信,强化重大创新产出导向,在基础和前沿方向上努力取得具有前瞻性的原创成果,在重大创新领域开发有效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技术与产品,在产业创新上发展具有颠覆性的引领性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跃升,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大幅提升高端科技供给,从根本上解决低水平重复、低端低效产出过多等问题。
打牢基础、补齐短板、紧抓尖端。从科技创新规律出发,加快建设一批一流的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加强产学研用合作,紧密结合国家需求和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加强专业学科基础建设,构建高效完善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筑牢发展的根基。抓住发展基础薄弱、需求迫切、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战略领域(如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医药健康、能源资源等),创新组织模式,加快突破,缩小差距,迎头赶上。积极开展重点科技领域路线图战略研究,准确研判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可能突破的重大前沿方向(如人工智能、神经科学、量子计算等),及时进行重点布局,力争率先取得新突破、孕育新优势,抢占未来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加快建设一支高水平创新队伍。充分利用全球人才流动的有利机遇,以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质量为重点,强化需求导向,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培养造就一支“高精尖缺”人才队伍。建立健全人才竞争择优、有序流动机制,打破围墙、拆除栅栏,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逐步提高人才队伍水平。赋予科研院所和科研团队更大的用人自主权,以创新质量、贡献、绩效分类评价各类人才,进一步规范既有效激励又公平合理的分配政策,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2017-06-02
-
2010-2015年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项目启动会在京召开
引自:中国科学院网站;文章来源:科技促进发展局 发布时间:2017-03-01
原文链接:http://www.cas.cn/sygz/201703/t20170301_4591911.shtml
2月27日,中国科学院和环境保护部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生态变化(2010-2015年)调查与评估”启动会。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和环保部副部长黄润秋出席会议、发表讲话,并代表双方签署了《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生态保护数据共享协议》。
张亚平在讲话中表示,“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调查评估”的成功合作,凸显了部院合作在促进高水平创新成果产出中的优势,也是促进高水平创新成果产出的重要平台。他强调,新一轮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的启动以及生态保护数据共享合作协议的签署,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了双方的合作关系。中科院将利用生态保护领域形成的学科积累优势、研究队伍和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为双方合作提供科技支撑。
黄润秋在讲话中指出,联合启动会议的召开标志着2010-2015年全国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正式启动,特别是双方共同签署的《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生态保护数据共享协议》,将是两部门在生态保护数据和成果互联互通与共享方面迈出的第一步。通过项目实施,全面掌握我国生态状况变化的总体态势,加强科学的发展,带动科技创新,关注生态敏感区生态状况变化的分析、评估和预警预测。
环保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程立峰主持会议。会上,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局长严庆介绍了项目背景及项目情况。项目负责人、环保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研究员王桥汇报了项目实施方案,项目负责人、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欧阳志云汇报了项目技术方法。
项目骨干成员,环保部和中科院有关部门、直属单位、科研院所的管理与技术人员参加了会议。
2013年至2015年,环保部与中科院联合开展了“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调查评估”,有关成果为修编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提供了重要参考。部分成果发表在《科学》、《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等国际期刊上,受到国际学术界关注。
2017-03-01
-
中科院大气灰霾研究成果媒体通报会在京举行
引自:中国科学院网站;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 发布时间:2017-03-01
原文链接:http://www.cas.cn/sygz/201703/t20170301_4591952.shtml
3月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大气灰霾研究成果媒体通报会在京举行。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B类先导专项“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A类先导专项“低阶煤清洁高效梯级利用关键技术与示范”相关负责人等在会上分别介绍了相关情况。
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副局长张永清介绍,针对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灰霾问题,中科院早在2012年9月就启动了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从大气灰霾的追因和溯源两方面设立研究主线,在大气灰霾形成机制、预报预警模式、环境监测设备、污染物控制技术、遥感监测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2015年10月,中科院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区域大气环境研究卓越创新中心”,进一步汇聚院内外大气环境领域的优秀科学家智力资源,推动我国大气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的原始创新,建设世界一流的大气环境科学研究平台。
目前,中科院已建立了京津冀天地空一体化的立体观测体系,自主开发了大气灰霾预报预警模式,有力支撑了“APEC”、“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和“G20峰会”等重大活动以及重污染应急的空气质量保障工作。在成因研究、控制技术等方面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由于大气灰霾污染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特点,中科院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进度,支持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为解决灰霾问题继续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首席科学家贺泓介绍,2013年以来全国空气质量总体向好,但秋冬季节污染没有得到显著改善。灰霾污染具有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灰霾是大气中的PM2.5及其前体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气体)的浓度严重超过环境容量所致,出现以低风速和逆温为特征的不利气象条件是雾霾形成的外因。我国现阶段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基数大,现有能源结构仍以煤炭为主,实现空气质量根本好转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低阶煤清洁高效梯级利用关键技术与示范”专项首席科学家王建国介绍了低阶煤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开发的烟气多种污染物干法一体化脱除技术已开展示范运行。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自发、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建国、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陈运法、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程天海等科学家分别介绍了灰霾遥感监测、预报预警模式、环境监测设备、污染物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媒体通报会由中科院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主持。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重大科技任务局有关人员参加了会议。
2017-03-01
-
-
-
中办 国办印发《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2月7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全文如下。
生态空间是指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滩涂、岸线、海洋、荒地、荒漠、戈壁、冰川、高山冻原、无居民海岛等。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生态稳定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但是,我国生态环境总体仍比较脆弱,生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是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实施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的重要举措,是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有效手段,是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绿色发展的有力保障。现就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和维护生态功能为主线,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的要求,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科学划定,切实落地。落实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统筹考虑自然生态整体性和系统性,开展科学评估,按生态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与脆弱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落实到国土空间,系统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
——坚守底线,严格保护。牢固树立底线意识,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编制空间规划的基础。强化用途管制,严禁任意改变用途,杜绝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保护红线的破坏。
——部门协调,上下联动。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国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出台技术规范和政策措施,地方党委和政府落实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主体责任,上下联动、形成合力,确保划得实、守得住。
(三)总体目标。2017年年底前,京津冀区域、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直辖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018年年底前,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02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勘界定标,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国土生态空间得到优化和有效保护,生态功能保持稳定,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更加完善。到2030年,生态保护红线布局进一步优化,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有效实施,生态功能显著提升,国家生态安全得到全面保障。
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依托“两屏三带”为主体的陆地生态安全格局和“一带一链多点”的海洋生态安全格局,采取国家指导、地方组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四)明确划定范围。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于2017年6月底前制定并发布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规范,明确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的评价方法,识别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和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的空间分布。将上述两类区域进行空间叠加,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涵盖所有国家级、省级禁止开发区域,以及有必要严格保护的其他各类保护地等。
(五)落实生态保护红线边界。按照保护需要和开发利用现状,主要结合以下几类界线将生态保护红线边界落地:自然边界,主要是依据地形地貌或生态系统完整性确定的边界,如林线、雪线、流域分界线,以及生态系统分布界线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各类保护地边界;江河、湖库,以及海岸等向陆域(或向海)延伸一定距离的边界;全国土地调查、地理国情普查等明确的地块边界。将生态保护红线落实到地块,明确生态系统类型、主要生态功能,通过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明确用地性质与土地权属,形成生态保护红线全国“一张图”。在勘界基础上设立统一规范的标识标牌,确保生态保护红线落地准确、边界清晰。
(六)有序推进划定工作。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保护红线空间格局和分布意见,做好跨省域的衔接与协调,指导各地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明确生态保护红线可保护的湿地、草原、森林等生态系统数量,并与生态安全预警监测体系做好衔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按照相关要求,建立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责任制和协调机制,明确责任部门,组织专门力量,制定工作方案,全面论证、广泛征求意见,有序推进划定工作,形成生态保护红线。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保护红线进行技术审核并提出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后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发布实施。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保护红线基础上,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衔接、汇总,形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并向社会发布。鉴于海洋国土空间的特殊性,国家海洋局根据本意见制定相关技术规范,组织划定并审核海洋国土空间的生态保护红线,纳入全国生态保护红线。
三、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落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体责任,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刚性约束,形成一整套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和激励措施。
(七)明确属地管理责任。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是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责任主体,要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相关综合决策的重要依据和前提条件,履行好保护责任。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监督管理,做好指导协调、日常巡护和执法监督,共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目标责任制,把保护目标、任务和要求层层分解,落到实处。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对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对造成破坏的,依法依规予以严肃处理。根据需要设置生态保护红线管护岗位,提高居民参与生态保护积极性。
(八)确立生态保护红线优先地位。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后,相关规划要符合生态保护红线空间管控要求,不符合的要及时进行调整。空间规划编制要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重要基础,发挥生态保护红线对于国土空间开发的底线作用。
(九)实行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原则上按禁止开发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严禁任意改变用途。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后,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因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民生保障项目建设等需要调整的,由省级政府组织论证,提出调整方案,经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审核意见后,报国务院批准。因国家重大战略资源勘查需要,在不影响主体功能定位的前提下,经依法批准后予以安排勘查项目。
(十)加大生态保护补偿力度。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对生态保护红线的支持力度,加快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完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推动生态保护红线所在地区和受益地区探索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共同分担生态保护任务。
(十一)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生态保护红线保护与修复,作为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的重要内容。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台账系统,制定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方案。优先保护良好生态系统和重要物种栖息地,建立和完善生态廊道,提高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分区分类开展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采取以封禁为主的自然恢复措施,辅以人工修复,改善和提升生态功能。选择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维护为主导生态功能的生态保护红线,开展保护与修复示范。有条件的地区,可逐步推进生态移民,有序推动人口适度集中安置,降低人类活动强度,减小生态压力。按照陆海统筹、综合治理的原则,开展海洋国土空间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整治修复,切实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及周边区域污染联防联治,重点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内入海河流综合整治。
(十二)建立监测网络和监管平台。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建设和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综合监测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地面生态系统、环境、气象、水文水资源、水土保持、海洋等监测站点和卫星的生态监测能力,布设相对固定的生态保护红线监控点位,及时获取生态保护红线监测数据。建立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依托国务院有关部门生态环境监管平台和大数据,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强监测数据集成分析和综合应用,强化生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全面掌握生态系统构成、分布与动态变化,及时评估和预警生态风险,提高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决策科学化水平。实时监控人类干扰活动,及时发现破坏生态保护红线的行为,对监控发现的问题,通报当地政府,由有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能组织开展现场核查,依法依规进行处理。2017年年底前完成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试运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依托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加强能力建设,建立本行政区监管体系,实施分层级监管,及时接收和反馈信息,核查和处理违法行为。
(十三)开展定期评价。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建立生态保护红线评价机制。从生态系统格局、质量和功能等方面,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定期组织开展评价,及时掌握全国、重点区域、县域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状况及动态变化,评价结果作为优化生态保护红线布局、安排县域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和实行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的依据,并向社会公布。
(十四)强化执法监督。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和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生态保护红线执法监督。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常态化执法机制,定期开展执法督查,不断提高执法规范化水平。及时发现和依法处罚破坏生态保护红线的违法行为,切实做到有案必查、违法必究。有关部门要加强与司法机关的沟通协调,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机制。
(十五)建立考核机制。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根据评价结果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开展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评价及责任追究、离任审计的重要参考。
(十六)严格责任追究。对违反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造成生态破坏的部门、地方、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规定实行责任追究。对推动生态保护红线工作不力的,区分情节轻重,予以诫勉、责令公开道歉、组织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造成生态环境和资源严重破坏的,要实行终身追责,责任人不论是否已调离、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须严格追责。
四、强化组织保障
(十七)加强组织协调。建立由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的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协调机制,明确地方和部门责任。各地要加强组织协调,强化监督执行,形成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工作格局。
(十八)完善政策机制。加快制定有利于提升和保障生态功能的土地、产业、投资等配套政策。推动生态保护红线有关立法,各地要因地制宜,出台相应的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地方性法规。研究市场化、社会化投融资机制,多渠道筹集保护资金,发挥资金合力。
(十九)促进共同保护。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发布生态保护红线监控、评价、处罚和考核信息,各地及时准确发布生态保护红线分布、调整、保护状况等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发挥媒体、公益组织和志愿者作用,畅通监督举报渠道。
本意见实施后,其他有关生态保护红线的政策规定要按照本意见要求进行调整或废止。各地要抓紧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和时间要求,确保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2017-02-13
-
中科院2017年度工作会议召开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 发布时间:2017-01-16
原文链接:http://www.cas.cn/yw/201701/t20170116_4588400.shtml
1月16日,中国科学院2017年度工作会议以视频会的形式召开。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分析当前改革发展形势,总结2016年工作,研究深入实施“率先行动”计划、部署2017年重大改革发展举措和重点工作任务。
上午的会议中,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作了题为《深入实施“率先行动”计划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会议报告,传达了刘延东副总理1月10日视察中科院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代表中科院党组和院务会议总结回顾了2016年全院工作,对2017年全院总体工作提出要求,并部署2017年全院重点工作。
下午的会议中,首先颁发了中科院2016年度杰出成就奖、国际科技合作奖,宣读了中科院2016年度先进集体奖、科技促进发展奖、安全保卫保密先进工作者。之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植物研究所负责人分别作了“三重大”任务组织实施交流报告,中科院空间科学研究院、粒子物理前沿卓越创新中心、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负责人分别作了以改革促进重大成果产出交流报告,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负责人作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交流报告。随后,中科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作了中科院2016年度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专题报告,副院长王恩哥作了中科院2016年度财务管理专题报告。
白春礼指出,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一年来,全院广大干部职工在院党组的领导下,全面实施“率先行动”计划,系统谋划和推进“十三五”改革创新发展。全院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创新效益和社会影响进一步显现,各级党组织在科技创新中的政治保障作用进一步发挥,各项工作都迈上一个新台阶,“十三五”取得良好开局。一是牢牢把握“三个面向”要求,围绕战略重点布局,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产出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创新成果,若干重大创新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以重大科技任务为抓手,积极谋划“十三五”改革创新发展,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全年工作目标任务。三是认真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抓手,全面加强党建工作,有力促进了科技创新各项工作。
白春礼指出,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胜利召开,国家“十三五”规划全面实施,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和“十三五”规划也进入关键攻坚年。中科院今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以“率先行动”计划为统领,以“三重大”成果产出为中心,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保障,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统筹推进科研布局、科技任务和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协调人才、资金、平台等创新资源,充分调动各类创新主体和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创新产出、创新效益和创新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以优异的创新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白春礼强调,做好今年工作要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坚持“三个面向”,突出重大产出导向。二是坚持系统谋划,抢抓发展机遇。三是坚持深化改革,充分激发和释放创新活力。四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强化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
白春礼指出,全院今年要抓好九项重点工作:一是以抓好重大科技任务和促进“三重大”产出为重点,全面推进“十三五”规划落实。二是以国家实验室建设和研究所分类改革为引领,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三是以北京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重点区域科技合作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四是深化人才人事制度改革。五是加强学部工作和科技智库建设。六是统筹抓好科教融合。七是深入实施国际化推进战略。八是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九是强化各项政策保障。
白春礼最后强调,全院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攻坚克难,勇攀高峰,不断产出重大创新成果、杰出人才、创新思想,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事业中,作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有的重大创新贡献。
本次会议主会场设在中科院机关,在院机关和院属单位设有127个视频分会场。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刘伟平主持会议。院领导、老领导,院学部主任和专门委员会主任,院机关各部门负责人,京区院属事业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京区双重管理单位、国科控股主要负责人在主会场参加会议。会议还邀请了中央纪委驻院纪检组和审计署科学技术审计局的负责同志出席。院机关各部门、中央纪委驻院纪检组处长,四级职员;院属各单位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科研骨干,院直接投资控股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双重管理单位主要负责人,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负责人分别在各分会场参加会议。
本次会议为期一天半。院领导、院属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院机关各部门负责人1月17日上午将分组讨论院工作会议主报告和专题报告,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结合各单位工作实际贯彻落实好2017年工作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
相关专题:中国科学院2017年度工作会议
2017-01-19
-
【人民日报】白春礼:以“四个率先”引领科技强国建设
以“四个率先”引领科技强国建设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对于完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化全面从严治党、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准则》明确提出:“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目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
我国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是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取得的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只有维护党中央权威,才能把全体党员和党组织紧紧凝聚在一起,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进而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我们党在95年的发展历程中,正是由于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才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呈现勃勃生机、展现光明前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发展历程看,正是由于坚持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我国才快速发展成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世界科技大国。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就深刻认识到科技落后是旧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把发展科技置于新中国建设的重要位置。在当时经济十分困难、各方面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1949年10月党中央就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12月党中央又印发《关于保护与争取技术人员的指示》。1956年,党中央向全党全国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动员和组织全国科技力量,推动我国迅速建立了学科齐全的科学研究体系、工业技术体系、国防科技体系、地方科技体系,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使我国迎来“科学的春天”。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先后制定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一条根本经验就是始终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科技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
今年党中央颁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习近平同志在今年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对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进行了深入阐述、提出了明确要求。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开辟我国创新发展的新局面,关键是要维护党中央权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科技发展的决策部署。科技战线的各级党组织必须不断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奋力推进科技创新,不断产出重大创新成果,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应有贡献。
深入理解和把握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时代大势、回应实践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当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首先要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同志对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是指导我们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根本遵循。
牢牢把握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今年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我国科技创新发展“三步走”战略,明确最终目标就是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科技创新规律、准确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向全国科技界发出了动员令、吹响了冲锋号,将进一步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进一步增强科技界创新跨越的信心和勇气,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
牢牢把握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方向。习近平同志站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科学把握时代要求,深入阐述了如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他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这些重要论述指明了我国科技创新的道路选择和战略方向。
牢牢把握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具体要求。习近平同志对我国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他要求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夯实科技基础,在重要科技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强化战略导向,破解创新发展科技难题;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弘扬创新精神,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这些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对我们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习近平同志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我们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根本遵循。对科技界来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习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坚决执行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就要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精神要义,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提升创新发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取得科技创新的新突破新成就,不辜负党中央的充分信任和殷切期望,不辜负全社会的热情关切和大力支持。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实现“四个率先”
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视察中国科学院时,对中国科学院未来发展提出了“四个率先”的要求。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极大鼓舞,也是有力鞭策。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的重要指示,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中充分发挥引领和率先作用,必须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坚定不移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打造一支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汇聚起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努力实现“四个率先”。
以组织实施“率先行动”计划为中心。着眼长远、着眼全局、着眼引领,与国家创新发展要求紧密衔接,在若干重大创新领域进行战略布局,围绕科技前沿和重大需求选择好重点培育方向。充分发挥建制化和多学科综合优势,力争产出一批在建成创新型国家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原创成果,产出一批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重大战略性技术与产品,产出一批具有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重大示范转化工程,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新的动力源,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中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
以提升人才队伍质量、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为重点。实施更具针对性、更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以更开放的胸怀、更广阔的视野、更有力的举措,在全球范围吸引和集聚高端科技人才;通过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任务、开展重大国际科技合作,加快集聚和造就一批战略科技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
以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为抓手。积极组织院内外院士专家队伍开展高水平、常态化学科发展战略和创新发展决策咨询研究,完成国家重大咨询评估任务,提出具有重要决策支撑作用的科学前瞻政策建议和系统解决方案,在国家科技规划、科学政策、科技决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率先建成国家倚重、社会信任、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科技智库。
以国家实验室建设和研究所分类改革为突破口。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整合优势资源,健身瘦体,打破院内院外的“围墙”,进一步加强与大学、企业、地方的战略合作,大力推进各项改革举措落实落地,加快构建符合科研规律和国家发展要求的现代科研院所治理体系,率先建设一批国家创新高地和世界一流科研机构。
2016-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