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景观生态学研究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和高度评价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研究员等于2006年在国际SCI刊物《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第2期和第5期上撰文,分别对中国景观生态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评述,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 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地理学院生物地理学教授Martin Kent在其2007年《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第3期上发表的题为“生物地理学与景观生态学(Biogeography and landscape ecology)”一文中援引傅伯杰研究员等的两篇文章,以一个独立小节的篇幅专门评价中国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进展。Kent教授评价说:“近年来,中国学者发表了大量颇具特色的景观生态学论文”,例如,中国早期的土地评价研究已经过渡到针对土地覆被快速变化的景观开展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研究项目;同时针对快速城市化的景观生态学研究也非常活跃。表明中国学者对景观生态学在环境规划中的潜在价值有了深刻认识。 Kent教授也同时认为,傅伯杰研究员等对中国景观生态学进展的评述也非常客观、中肯。例如他们指出了景观格局分析中景观指数应用上存在的与整个景观生态学界在这方面类似的局限,并主张通过景观尺度的适当实验研究,揭示格局背后的生态过程和功能含义以及生态过程和功能与空间格局变化的动态相互关系是未来景观生态学研究深入发展的重要方向。 这是国际同行在有重要影响的SCI刊物上对中国的景观生态学做出的分析和评价,表明经过中国学者的共同努力,中国景观生态学研究已经走上了国际舞台,对中国景观生态学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007-09-19
-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44个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在中心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经过科研人员精心准备和科技开发处管理人员的悉心组织,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今年共有44项科研项目获200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其中面上项目41项,重点项目2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科技开发处将对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工作做进一步总结,并将继续努力,尽心尽力为科研人员服务,做好今后的项目申报工作。
科技开发处
2007年9月12日
2007-09-12
-
“饮用水中嗅味物质的识别鉴定技术”培训班(第二期)圆满结束
由建设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水质监测中心联合主办的“饮用水中嗅味物质的识别鉴定技术”培训班(第二期)日前圆满结束。
来自全国12家自来水公司以及环境监测站等相关单位的分析测试人员共26人参加了此次为期三天的培训。培训采用基础知识传授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包括嗅味层次感官分析法(共6项课程)和感官气相色谱分析法等。
培训期间,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杨敏研究员和澳大利亚水质中心的Mike D. Burch博士还分别以“饮用水嗅味问题与对策”和“澳大利亚发生的饮用水嗅味事件与对策”为题做了报告。学员们认真参加了所有课程的培训,熟练掌握了相关的分析鉴定技术,并在实际水样的嗅味分析中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此次培训是“饮用水科学与工程中心”成立后举办的第一次活动,标志着饮用水科学与工程中心已经迈开了有力的第一步。
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7年9月11日
2007-09-11
-
傅伯杰研究员应邀担任“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杂志编委
日前,我中心傅伯杰研究员应“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杂志主编,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教授J.E. Rodiek的邀请,担任“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杂志编委。“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创刊于1974年,是关于景观生态、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领域的著名国际刊物,同时被SCI和SSCI收录。该刊强调景观分析、规划和设计中的多学科方法和生态学理解。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7年9月3日
2007-09-03
-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与北京亚都空气净化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专利实施许可合同
8月23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与北京亚都空气净化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室温条件下甲醛净化催化剂技术”相关专利的实施许可合同。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曲久辉和北京亚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董事长何鲁敏出席了签约仪式。
根据该合同,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授权亚都净化公司,在中国国内实施由大气室贺泓研究员领导的环境催化和绿色化学研究组开发的甲醛净化催化剂技术的相关专利。此合同的签订有利于 该项技术能够顺利实现产业化。希望通过该项专利技术的转化,为解决甲醛污染的室内环境问题发挥作用、为绿色奥运做出一定的贡献。
签约仪式结束后,北京亚都公司一行参观了该中心大气室及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贺泓研究员、刘会娟副研究员分别就在研项目、实验室建设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围绕客人感兴趣的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治理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2007-08-27
-
贺纪正研究员在著名国际杂志《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上发表高水平论文
最近,我中心中澳联合土壤环境研究室贺纪正研究员在著名国际杂志《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IF 4.630)上发表了题为 “Quantitative analyses of the abundance and composition of 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 and ammonia-oxidizing archaea of a Chinese upland red soil under long-term fertilization practices”的文章。该研究主要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方法,从定量和群落组成两个方面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下与氮循环紧密相关的氨氧化细菌、氨氧化古菌的变化情况,发现该土壤中氨氧化古菌的数量大于氨氧化细菌,且氨氧化古菌群落组成比氨氧化细菌群落组成更易随施肥处理而变化。这些研究结果对深入认识土壤生态系统中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对氮素循环和养分转化的贡献和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为国际环境微生物领域的权威刊物,主要出版在环境微生物、微生物生态、微生物与地球化学元素循环等方面具有原创性的学术论文。
科技开发处
2007.08.20
2007-08-20
-
《中国生态功能区划》在人民大会堂通过论证
2007年7月5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中国科学院在人民大会堂联合召开《中国生态功能区划》专家论证会。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科研单位与高等院校的15名专家、学者在听取了区划编制单位汇报后,经认真讨论,一致通过了《中国生态功能区划》论证。中国科学院白春礼副院长、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吴晓青副局长参加了论证会。 《中国生态功能区划》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中国科学院共同组织、我中心城市与区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历经6年编制完成的。《中国生态功能区划》对我国生态系统空间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对生态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进行了评价,确定了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提出了中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并确定了保障我国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功能区域。 论证专家组认为《中国生态功能区划》将我国生态保护所面临的问题与国际生态学研究前沿相结合,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生态功能区划思路和区划方法。《中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完成为区域生态系统管理、自然资源开发、产业结构布局及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提供科学依据,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科学基础,是我国继自然区划、农业区划等工作之后,在生态保护与建设领域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专家组建议将区划方案完善后,尽快上报国务院颁布实施。 中国科学院白春礼副院长在论证会上指出,中国科学院历来十分重视生态与环境问题的基础科学研究,有一支长期从事生态环境研究的队伍,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环境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的理论和方法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中国生态功能区划》是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科学院成功合作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下一步两家单位将开展更加广泛的合作,为共同服务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需求作出更大贡献。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吴晓青副局长在会上指出,编制《中国生态功能区划》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现实需要,是环境优化经济的客观要求,是国务院确定的一项重要生态环境保护基础性工作。他强调要充分利用生态功能区划的成果,以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加速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明确不同功能区域开发强度和经济开发的准入条件,加快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加强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的管理,充分保护区域主导生态功能。
2007-07-09
-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在自由基化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朱本占研究员(第一作者,通信作者)有关“卤代醌的不依赖于金属离子存在型的氢过氧化物的分解和烷氧自由基形成机制”的研究最近在著名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 PNAS》(影响因子:10.23)发表(自由投稿;104:3698-3702;2007)。该成果应用电子自旋共振和自旋捕获技术,发现卤代醌(五氯酚等环境污染物的有毒代谢产物)可显著增强有机氢过氧化物的分解和烷氧自由基生成,此反应不依赖于金属离子的存在。质谱等研究发现卤代醌和有机氢过氧化物反应的终产物为一个卤离子被羟基所取代的醌类化合物。由以上数据,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烷氧自由基形成机制:卤代醌和有机氢过氧化物发生亲核取代反应生成醌过氧化物中间体,其均裂分解形成烷氧自由基。
众所周知有机氢过氧化物可通过自由基与不饱和脂肪酸的化学反应产生,也可通过酶催化氧化亚油酸或花生四烯酸产生。 过渡金属离子可催化有机氢过氧化物的分解和烷氧自由基的生成,这能够引发脂质过氧化或进一步分解产生不饱和醛基化合物,进而导致DNA和其他生物大分子损伤。采用水杨酸羟基化法和电子自旋共振法, 朱本占等曾发现过氧化氢和卤代醌反应可生成羟基自由基,此过程不依赖于金属离子的存在。但目前尚不清楚卤代醌能否与有机氢过氧化物发生类似的反应产生烷氧自由基;若是,其确切的分子反应机理如何? 这篇论文正是回答了上述两个重要科学问题。
2007-06-01
-
我中心“高纯(纳米型)聚合铝系列絮凝剂现代化生产工艺技术”项目获北京金桥奖
4月12日,第十届北京市技术市场金桥奖揭晓,我中心栾兆坤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研制开发的“高纯(纳米型)聚合铝系列絮凝剂现代化生产工艺技术”被评为2006年度北京市技术市场金桥奖项目一等奖,并获得“十大技术成果转化之星”称号。北京市技术市场金桥奖是北京市为鼓励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而设立的奖项。我中心在本届的获奖项目依托高效聚合铝絮凝剂相关的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课题、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和国家“863”计划课题所取得的多项专利成果为基础,针对聚合铝絮凝剂的合成工艺、固化干燥工艺、生产运行技术参数和生产设备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性工程研究,使聚合铝的产品品质和生产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中心自2000开始大力推进高效聚合氯化铝絮凝剂的产业化工作以来成绩斐然。目前,国内新建的现代化、高品质聚合絮凝剂生产线几乎100%是采用此项目的专利技术和工艺设计。2007年产品总产量预计达到20万吨,约占我国聚合铝絮凝剂总产量的50%。我中心在聚合铝系列絮凝剂产业化方面的有效工作为我国聚合铝絮凝剂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7-04-30
-
我中心二恶英实验室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和国家计量认证
我中心二恶英实验室取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证书和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计量认证证书。该实验室获准的认可、认证检测能力范围为食品与农产品和环境中的二恶英类、多氯联苯、多溴联苯醚的检测。 二恶英实验室通过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表明我中心已具备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分析测试单位规定的基本条件和能力,可以在检测能力范围内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检测数据。
2007-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