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贺纪正课题组在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传统上人们往往认为微生物的地理分布与大型动植物的分布有着根本区别,即微生物是全球性随机分布的。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近年来发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同样具有一定的地理分布格局,颠覆了人们传统上对于微生物全球性随机分布的认识。这些研究证明了微生物的分布在空间上是非随机的,却仍没有回答微生物的这种非随机分布是如何产生和维持的,即哪些因子驱动了微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特征。
  近日,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贺纪正课题组有关大尺度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变化驱动机制的研究取得重要成果,论文发表于Nature系列杂志The ISME Journal上(Differences in soil bacterial diversity: driven by contemporary disturbances or historical contingencies? The ISME Journal (2008) 2, 254–264)。
  他们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先进的统计分析方法,对大量土壤样品细菌多样性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历史进化(以地理上分隔的不同取样点或土壤类型、土壤剖面层次来表征)是驱动大尺度下(约1000公里)土壤细菌多样性变化的主控因子,其对土壤细菌多样性变化的贡献约为60%;当代环境扰动(以不同的取样时间和施肥处理来表征)也可造成局部土壤细菌多样性变化,其对土壤细菌多样性变化的贡献约为20%;另有约20%的贡献来自于该研究尚未考察到的因子。这一研究首次在大尺度下对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变化给出了定量表征,并为开展类似的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方法思路。该项研究成果表明,历史进化和现代环境扰动对土壤细菌多样性变化的作用模式与大型动植物有相似之处,可能有一些对所有类型生物都适用的生物地理分布规律存在。
  贺纪正研究员为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入选者,2005年到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组建“土壤分子生态学”课题组。该项研究受到科技部“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学院知识创新方向性项目的支持。
院内单位
  • 院内单位
  • 中国科学院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
挂靠单位
  • 挂靠单位
  • 中国生态学学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健康与人类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系统服务专业委员会
  • 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中国委员会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
  • 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
  •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
其他链接
  • 其他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人民日报
  • 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基金会
  • 北京林业大学
  • 美国环境保护局
  • 日本环境省
  • MAX-PLANCK-GESELLSCHAFT
  • 百灵威化学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Copyright ©1997-202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100085 京ICP备0500285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