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中心“饮用水质安全风险的末端控制技术与应用”成果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月27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党中央、国务院向获得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的获奖个人和单位颁奖。我中心曲久辉研究员负责完成的 项目“饮用水质安全风险的末端控制技术与应用”获得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曲久辉研究员作为项目代表出席了奖励大会。该项目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国家科技攻关和中科院奥运专项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该项目以危害人体健康的重点污染物为对象,以毒性效应为水质安全风险的主要评判依据,针对水质风险末端控制的关键环节,提出了将供水末端作为最终安全屏障、对各环节协同调控的技术思路,在安全深度净化、水质稳定与改善、远程监控与污染预警等方面实现技术创新,创建了饮用水质安全风险的末端控制技术系统并广泛应用。以水中具有健康风险的污染物为主要控制目标,对高级化学氧化、高效吸附、电化学等技术进行单元和集成创新,开发出可强化产生羟基自由基等饮用水安全净化的核心技术,可对水中低剂量 POPs 、内分泌干扰物、消毒副产物以及砷、氟、氨氮等特殊物质高效去除,同时具有保持管道水质稳定、改善味感等综合效果,保证饮用水质健康安全。究开发出适合末端水质监控的生物在线监测与预警技术,建立并完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在分子、细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适用于水质评估的技术体系,应用于研究开发和实际制水过程。开发出利用互联网将制水终端与中控平台远程联的应用技术,实现了对分散水站水质远程实时监控。
2007-03-01
-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通过验收
2007年2月13日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在北京组织了“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验收会。科技部基础司和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中科院计划局和资环局有关领导出席了验收会。以陈洪渊院士为组长、孙铁珩院士、张玉奎院士等10名本领域专家组成的验收专家组认真听取了实验室江桂斌主任所做的建设报告,现场考察了实验室仪器设备和工作环境,与实验室科研人员 、和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管理人员进行了座谈 。 经过认真讨论, 专家组认为,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2005年 4月批准建设以来,结合国家需求与学科前沿,确立了优先领域和研究方向。实验室学科定位准确、发展思路清晰、研究目标明确、科研成果显著,形成了学科特色与优势,在建设期间取得了一些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实验室通过加大对生态毒理学实验平台、环境分析化学平台及环境样品库的建设的投入和仪器设备更新,显著改善了实验条件。实验室学术氛围良好,已成为吸引、凝聚优秀人才的基地,形成了规模适度、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研究队伍。
专家组一致认为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全面完成了建设任务书规定的各项建设要求,同意通过验收并希望实验室进一步促进学科交叉,力争取得更高显示度的成果。
2007-02-15
-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POPs分析示范实验室落户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二恶英分析实验室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 )授予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OPs )分析示范实验室的揭幕仪式 2006 年 10 月 26 日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举行。 UNEP 高级项目官员,国际环境科学杂志 Chemosphere 主编, Heidelore Fiedler 博士, UNEP 项目专家,瑞典 ?rebro 大学 Bert Van Bavel 教授,国家环保总局对外经济合作办公室庄国泰主任以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合作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以及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的领导出席了揭幕式。揭幕式由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副主任主持, Fiedler 博士首先介绍 UPEP 示范实验室提名和选拔的过程。 UNEP 为加强发展中国家 POPs 监测能力建设,在全球挑选了 7 个具有不同监测水平的 POPs 分析实验室,开展区域 POPs 分析示范,其中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二恶英分析实验室是 7 个示范实验室中唯一具有具备分析全球环境监测计划中测定的各种介质中 12 种 POPs 的实验室,该实验室得到了国家环保总局的推荐和 UNEP 的资质认可,今后将在 UNEP 的支持下,在国内和区域范围内,开展 POPs 分析测试的技术培训。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二恶英分析实验室郑明辉主任介绍了该实验室在近 3 年来在多种复杂介质中超痕量二恶英类、多氯联苯和多溴联苯醚国际比对实验中取得的优秀成绩,指出该实验室将在 UNEP 专家的帮助下,为提高我国及周边邻国 POPs 分析能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Fiedler 博士和庄国泰主任应邀给 UNEP/POPs 分析示范实验室铭牌揭幕。到会的各位领导及 Water 公司代表均致词祝贺我国 UNEP/POPs 分析示范实验室的成立。
2006-10-28
-
控制金属对土壤环境污染的国际合作正式启动
一个旨在寻找有效方式控制金属元素环境污染的国际合作项目于2006年9月18日在北京召开的环境毒理和化学学会亚太会议(SETAC-AP 2006)上正式启动。该合作项目由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CSIRO)、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农科院的专家共同开展,项目得到国际资源与能源公司Rio Tinto,国际铜业协会和国际镍产品环境研究协会的资助。 据介绍,该国际合作项目的目的是要针对中国典型土壤特性开展土壤铜、镍污染的生态毒理效应,为制定土壤铜镍安全含量的科学标准提供科学依据。随着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和相关制造业的扩张,金属的应用在不断增加,其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速度。因此,为了有效保护土壤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一套详实的、建立在对土壤中金属元素的环境毒理与环境行为有系统认识的最新科学进展之上的土壤污染控制标准。本项目将首先开展一系列针对中国不同土壤及环境条件进行田间及实验室模拟试验,全面了解影响土壤中铜和镍环境毒理效应与行为的关键因子。这些数据将用来与现有数据开展对比分析和建模,从而发展出一套能够解释各种环境条件下铜镍毒理效应,建立区域层面土壤铜镍污染生态风险评价的系统
2006-09-20
-
系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顺利通过科技部论证
2006年7月16日,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司组织召开了系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可行性论证会议。论证专家组由9名国内相关领域知名专家组成,组长为孙鸿烈院士。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叶玉江副司长、中科院计划局吕永龙副局长和资环局冯仁国副局长出席了会议。 专家组听取了实验室主任欧阳志云研究员关于实验室建设计划的报告,考察了实验室,与实验室骨干人员进行了座谈,随后专家组进行了认真讨论。 专家组认为,实验室围绕宏观生态学前沿和国家生态安全保障的重大需求,以城市和区域复合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生态系统演变规律、调控机理与方法研究,探索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模式,为国家及区域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提供对策。实验室定位明确,具有开展跨学科综合研究、解决国家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人才引进措施得当,基建、配套设施以及设备购置计划合理,实验室运行管理机制规范,专家一致同意实验室建设计划方案。 系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可行性论证的顺利通过,标志着我国生态学领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始进入建设阶段。
2006-07-17
-
奥运村及示范小区优质饮用水净化技术与集成系统通过鉴定
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为我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一项国际赛事,对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将会产生深远影响。创造良好的政治、社会和人文环境是成功举办奥运会的重要保障。其中,保证奥运村与奥运场馆饮用水的安全、健康、优质是奥运会成功举办的最基本条件之一,也是奥运科技、绿色、人文三大理念的具体体现。 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学技术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自2001年开始,针对饮用水质健康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以危害人体健康的重点污染物为对象,以为奥运村、奥运各场馆及示范小区提供具有多级水质净化功能、制水率高、技术稳定可靠、成本合理的优质饮用水处理系统,保障饮用水的水质安全、健康为目标,通过单项高效技术的开发与融合、系统集成和应用示范,实现了水质净化、循环输送和安全监控的优化集成和运行过程的协同,建立了饮用水质安全风险的末端控制模式与方案,形成了“奥运村及示范小区优质饮用水净化技术与集成系统”技术成果,并于近日(2006年4月27 )日通过了由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会同综合计划局组织的成果鉴定。 该成果针对北京 2008年奥运村及场馆饮用水安全保障及优质供水问题,自主开发出强化产生羟基自由基高效去除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的新型催化氧化技术及反应器、在线发生臭氧-UV协同一体化安全消毒技术及装置、微量元素保持与管网水质稳定化技术、水质安全评价技术等,同时在饮用水的砷、氟、硝酸盐去除等储备技术方面取得技术创新,共申请发明专利9件,其中授权6件。 该成果建立了针对奥运村及示范小区的饮用水质安全风险末端控制技术系统,研制出固定式和移动式饮用水净化与供给的集成设备,能够满足不同水质的深度处理及奥运村和场馆供水需求,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该技术系统具有处理成本较低、水质净化效果优异、水利用率高、具有多级安全屏障功能、可保留部分矿物质等突出特点,证明符合“科技奥运、绿色奥运和人文奥运”的理念,已在若干小区得到应用示范,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来自“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奥运业主、部分新闻媒体的代表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领导列席了成果鉴定会。
2006-04-29
-
“863”课题“纳米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制备技术”取得新突破并通过验收
由我中心承担的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课题“纳米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制备技术”的研究取得新的突破并通过验收。该课题通过对纳米Al13聚合形态特性的深入研究,结合纳米Al30聚合形态最新研究进展,推进了纳米型聚合铝应用基础理论的发展,提出了纳米铝聚合簇的科学定义。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多种制备技术研究。解决了高浓度、高纯度纳米型聚合氯化铝絮凝剂制备难的关键技术问题,成功地制备出Al2O3>10%,碱化度>75%,Alb(Al13)>70%的高浓高纯纳米型聚合铝溶胶,并在产业化制备技术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课题组研制发明的高纯纳米型聚合氯化铝的电化学制备技术、低温膜蒸馏浓缩制备技术,逆向二段化学制备技术进行了中试研究和产业化示范,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课题在纳米Al30聚合形态、形稳阳极电解制备、低温疏水微滤膜蒸馏浓缩以及低温化学活化等技术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其中,采用形稳阳极电解制备了具有絮凝与消毒双重功效的高纯纳米型聚合氯化铝溶液;低温疏水微孔膜蒸馏浓缩技术制备了Alb(Al13)>80%的稳定型高浓高纯纳米聚合氯化铝溶液;逆向二段化学合成法制备了(Al13+Al30)>70%的粉末固体高纯聚合铝,试生产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热解活化技术创新地发展了新的高纯聚合铝制备技术,彻底改变了目前国际高纯聚合氯化铝流行生产工艺,实现了技术重大变革和从低品位铝钒土矿直接制备粉末固体高纯纳米型聚合氯化铝产业化技术突破。 该成果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已引起国内外许多投资者的高度关注。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将推进我国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向更高水平的产业化迈进,并进一步确立了我中心无机高分子絮凝剂产业化技术的国内领先地位。
2006-01-13
-
“十五”863课题“海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现场光学综合分析技术”研究取得突破并通过验收
由林金明研究员承担的“十五”863课题“海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现场光学综合分析技术”研究取得突破并通过验收。该项课题采用高灵敏度化学发光、荧光检测技术,结合最新的化学发光流通池芯片技术,开展了海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现场光学综合分析技术研究,突破了海水复杂样品中痕量酚高灵敏度、快速检测难的关键问题。课题分别成功研制出海水有机污染物发光检测仪、化学发光流动注射分析仪和全光纤荧光传感器各1台。其中全自动在线海水有机污染物化学发光分析仪已用于船载现场海水有机污染物的在线检测。对海水中有机污染物黄色物质和酚类的测定灵敏度可达0.01-0.05mg/L,并具有良好的准确度。该仪器结合芯片制作技术和芯片微隧道分离分析方法,集海水样品前处理、分配、检测和数据处理于一体,其特点是小型、性能稳定,可全自动的在线监测海水中的黄色物质和酚类,并可以通过远程操控的命令进行化学分析和测定,实现了命令接受、反馈、执行、数据自动处理、存储、发送以及历史数据的自动保存。 该仪器的研制及成功使用推动了我国海洋生态环境要素现场自动快速监测技术的发展,并有助于分析检测用芯片技术与实际应用的结合,缩短了我国在海洋监测领域、分析仪器研制方面与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必将大大推动我国国产仪器产业化进程。 该课题发表研究论文25篇,其中SCI收录21篇,国内核心刊物4篇;出版专著1部。申请专利9件,其中发明专利6件、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件;实用新型专利3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件。
2006-01-06
-
我中心贺泓研究员获2005年度GM中国科技成就奖二等奖
经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组织双方专家初审,2005年12月7日,2005年度GM中国科技成就奖答辩和最终评审会议在北京召开,我中心贺泓研究员荣获二等奖,以表彰他近年来在研究开发柴油车尾气催化净化技术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颁奖仪式同日举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朱道本院士和通用汽车公司(中国)副总裁陈实先生出席了颁奖仪式。 通用汽车中国科技成就奖(GM Found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Achievement Award in China)设立于1996年,是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捐款,并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联合设立的,用于奖励在汽车相关研究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工作中取得突出成就的中国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以促进中国的汽车科技进步,促进GM同中国科技界的联系与合作。
2005-12-09
-
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南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获得国家批准
日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致函上海市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同意由我中心和上海市自来水市北有限公司等5个单位联合组建“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南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由5个单位组建的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南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将围绕城市水质安全保障和水环境改善的工程技术需求,以城市水循环利用过程中水质变化研究及系统控制为重点,建设相关技术、工艺、产品和设备的研究开发和工程化试验设施,以及水质监测与安全评价、水质安全系统规划等方面的研究设施;开展城市水环境质量综合改善技术、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城市污水的高效处理与安全回用技术、城市水质安全保障技术设备和药剂、城市节水技术及管理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系统集成化,提高相关技术和装备的适用性,形成适用于我国城市水资源特点的义勇技术体系,向相关地区和企业转移、推广以上成果,提升水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开展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政策、法规、规划研究,为政府和相关行业提供技术、人才、信息、决策和法律等方面的综合服务。 根据规划,该工程中心建成后,将通过努力争取承担国家有关部门或相关企业委托的科研课题,解决行业中的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不断提高科技成果对外转移的比例,为行业培养和输送更多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南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由上海市自来水市北有限公司、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共同组建。 在知识创新工程三期,我中心将加强开放联合,积极探索与大学、企业、院外研究实体进行全方位合作的发展模式。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南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组建是这种模式的成功尝试。
2005-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