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试运行评估
院创新团队“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试运行评估会场4月2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研究员主持的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项目“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试运行评估会议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副局长冯仁国研究员主持,11名评审专家和团队主要成员及科研骨干参加了会议。创新团队负责人傅伯杰研究员将团队自2009年6月至2010年3月试运行期间的工作进展做了详细、全面的汇报。海外成员代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陈德立教授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王智副教授针对各自的研究进展和今后工作的思路分别作了汇报。经过试运行期9个多月的努力,创新团队取得了突出进展。通过海内外成员互访、共同组织和召开学术会议等形式,团队海内外成员间建立起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团队的组织机制、运行体制、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计划也已全部展开,研究工作取得初步进展,完成了预定计划和目标,为下一步工作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评审专家对试运行期间团队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服务的研究是生态学的前沿和热点,也是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专家们希望创新团队将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开拓创新,推进中国在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发展与提升,培养出一批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人才。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2010年4月6日
2010-04-06
-
《科学》杂志就环境问题专访吕永龙研究员
环境问题成为今年两会的一个热点问题,《科学》(Science)杂志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特别报道。3月12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吕永龙研究员接受《科学》杂志的专访,双方就目前热点的环境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采访的相关内容已经在《科学》杂志(Science,327(5972):1440-1441(2010))刊出,题为“ChinaAmassesWarChesttoConfrontitsEnvironmentalNightmares”。 作为环境管理方面的专家,吕永龙研究员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以协调发展,而且我国已经开始朝这个方向努力,并对其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 吕永龙课题组最近完成的中国国家审计署的“政府环境审计研究与实践示范”项目,对太湖水污染防治计划实施效率进行了评估。虽然政府部门已经在禁止向湖泊排放工业废水方面迈进了一大步,但是对处理家庭和小型企业污染物的管理还亟待改进,周边省区都寄希望于其他省份能够带头迈出第一步。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主席吕永龙研究员认为“这就是所谓的‘公地悲剧’”。 对于如何加快管理的进程,吕永龙研究员提出了几点建议:建立实时监控系统来监测“到底是谁在进行污染”;可采取垂直管理体系加强环境监管,过去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是发展当地的经济,包括不惜一切代价来提高GDP,吕永龙研究员认为“我们需要在这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
2010-03-29
-
郝郑平研究组在纳米金催化反应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JACS以Article形式发表了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郝郑平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在纳米金催化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J.Am.Chem.Soc.,2010,132,2608-13)。该项研究工作主要是针对纳米金/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体系中,活性反应面上纳米金活性相构建,和小分子污染物化学键的活化展开的,旨在寻求真正意义上环境催化材料。通过研究实现了纳米金活性相的稳定化,和C2H4分子C-C键的低温活化,得到低温(0oC)下微量乙烯氧化催化材料,有望应用于冷藏水果保鲜等方面。相关研究结果是基于郝郑平课题组多年在纳米金催化作用研究工作的基础(Environ.Sci.Technol.,42,8947-8951,Appl.Catal.B,92,202-208,Appl.Catal.B,33,217-222,Appl.Catal.A,213,173-177),有助于丰富人们在纳米金催化与小分子污染物化学键的活化等方面的科学认识。
2010-03-03
-
杨敏研究员主持的重要方向项目进展报告会及项目启动会召开
由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杨敏研究员主持的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废水处理过程中系统调控与微生物响应关系研究与工程示范》年度进展报告会及《污水处理系统污泥膨胀的微生物生态机制与调控原理》启动会于2010年1月15日召开。 如何实现污水生物处理过程的高效性和稳定性,是当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领域内亟需解决的问题。会上,杨敏研究员详细介绍了两个项目的总体研究思路,各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各自的阶段性成果。中科院生物局邢雪荣处长、资环局周桔副研究员、生态环境中心科技开发处刘平处长以及北京市排水集团相关负责人应邀出席会议,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重要的建议,帮助项目组成员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目标和方向。 这两个项目加强了实验室科研与污水处理厂实际需求间的联系,增进了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与北京市排水集团的合作与沟通,产生的成果将会为北京城市污水处理工艺的高效稳定运行提供科学技术支持。
2010-01-28
-
环境纳米污染物与纳米材料的微界面反应过程与生态环境效应通过结题验收
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汤鸿霄院士主持,并联合生态中心环境水质学、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关课题组共同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环境纳米污染物与纳米材料的微界面反应过程与生态环境效应”于2010年1月14日顺利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的项目结题验收评审,综合评定等级为优秀。该项目于2005年申请并得到立项批准,是我国最早得到国家基金委支持的环境纳米科学与技术以及纳米生态毒理学方面的重点基金课题,在2006-2009四年的执行期间内,共完成研究论文78篇,其中SCI论文57篇,并有一批高水平论文在JACS,Langmuir,EST,JCIS,JournalofMaterialsChemistry,Carbon,AquaticToxicology,ColloidsSurfaceA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10年1月22日
2010-01-22
-
“土壤-植物系统典型污染物迁移转化机制与控制原理”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在刚刚结束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我中心“土壤-植物系统典型污染物迁移转化机制与控制原理”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该项目以典型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等为代表性污染物开展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得到国际同行广泛好评的研究成果。主要成果包括:1)系统研究了砷、铀等持久性有毒污染物质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转移、转化规律及关键影响因素。发现了根际的化学和生物学过程深刻影响砷等污染物向植物的转移,尤其是水稻根表铁膜的重要作用。首次阐述了一种新的影响水稻吸收积累砷的机理,纠正了传统研究体系中忽视铁膜所得到的结论,推进了水稻根际过程的研究;发现菌根菌在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从土壤向植物转移过程中发挥了根部过滤作用;2)通过建立的植物砷酸还原酶分析测定方法,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了植物体内存在砷酸还原酶。以砷超积累植物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植物体内砷酸还原酶的活性,提出砷超积累植物根部高效的砷酸还原酶活性是其超积累砷的重要机制。研究成果发表后,欧美科学家才陆续发表后续的研究成果,为深入开展植物砷代谢机理和发展调控技术奠定了基础;3)研究了污染物与土壤相互作用的机理,阐述了污染物在土壤中的作用位点、微观结构,建立了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生物吸收的评价方法和污染土壤修复的一些方法;4)建立了成组生物毒性测试和化学分析相结合,离体和活体生物测试相结合的遗传毒性评价方法,综合毒性评估和甄别方法,形成了以潜在健康和生态风险为终点的评价框架,为我国开展土壤污染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提供了战略性技术储备。 项目发表SCI论文165篇,被引用1202次。在若干关键科学问题上取得突破,例如在国际上率先证明植物体内砷酸还原酶的存在,论文发表后,国际上才陆续发表砷酸还原酶遗传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该成果打开了植物砷代谢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揭示了水稻根表铁膜在控制水稻砷吸收中的作用,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专文评述。2008年7月Science也对部分研究成果给予了专文评述。该项目主要完成人有朱永官,王子健,张淑贞,王春霞和陈保冬。
2010-01-14
-
贺泓承担的中国科学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通过验收
测试专家组现场测试 2009年12月8日,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组织专家组对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的“用于环境微界面过程研究的原位拉曼光谱仪及其原位池系统研制”项目进行了验收。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刘玉龙研究员为组长的专家组认真听取了项目负责人贺泓研究员的研制报告,测试组的测试报告,并现场检查了仪器的运转情况,审核了相关材料。经验收专家组评议,该仪器性能达到并超过了任务书的指标,仪器运行正常。档案资料齐全,经费使用合理。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并对该项目研制完成的原位拉曼光谱仪的应用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该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件,待发表SCI论文1篇。“用于环境微界面过程研究的原位拉曼光谱仪”适用于环境微界面过程和环境催化研究,已取得了初步应用成果。科技开发处2009年12月8日
2009-12-10
-
束继年承担的中国科学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通过验收
测试专家组现场测试 2009年11月9日,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组织召开了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承担的中国科学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真空紫外光电离气溶胶质谱仪》项目验收会。由清华大学莫宇翔教授为组长的验收专家组认真听取了《真空紫外光电离气溶胶质谱仪》项目负责人束继年研究员的项目总结汇报和刘世林教授代表现场测试组做的现场测试结果报告。专家组对照审议了项目任务合同书、经费使用预决算报告、项目总结报告及相关技术文件,并就该设备在相关研究工作中的应用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经验收专家组评议,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验收,并对该项目完成情况给予了较高评价,认为该项目按照任务合同书规定圆满地完成了研究任务,研制的真空紫外光电离气溶胶质谱仪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项目任务书的要求,为大气气溶胶非均相反应的研究提供了必备的条件。《真空紫外光电离气溶胶质谱仪》目前已经用于研究臭氧作用下大气中多环芳烃的反应机理,研究结果在国际SCI学术期刊上发表了3篇论文,申请发明专利2件。 科技开发处2009年11月10日
2009-11-10
-
中心召开国家“水专项”工作交流会
2009年9月29日,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水专项”管理办公室在生态楼508会议室组织召开了国家“水专项”工作交流会。会议由科技开发处处长刘平主持,“水专项”领导小组成员以及“水专项”项目、课题和部分子课题负责人等40余人出席了会议。 会上,“水专项”管理办公室主任单保庆研究员首先介绍了生态中心承担水专项任务的总体情况。随后,强志民、陈求稳、尹澄清、王子健等25位“水专项”项目、课题以及子课题负责人先后对各自承担的水专项任务及其进展情况进行了汇报,并提出了一些在课题执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水专项领导小组副组长杨敏研究员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对各位报告者对这次会议的重视程度和充分准备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会议起到了“加强沟通、互相借鉴”的目的;中心“水专项”办公室前期已经就“水专项”实施过程中普遍遇到的财务管理制度问题与财务处进行了很好的沟通,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今后将进一步加强中心内部“水专项”的组织、管理工作,加强与国家、地方“水专项”管理机构的沟通,推动中心内部的数据共享工作,为各位研究人员顺利完成“水专项”任务做好服务工作。 最后,中心“水专项”小组组长曲久辉研究员对“水专项”办公室以及“水专项”全体参加人员提出了几点要求。他指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是第一次这么集中地承担同一个国家计划中的大量任务,作为国家“十一五水专项”的主要承担单位之一,一定要高度认识到自身的责任,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完成“水专项”任务;一定要以解决国家和地方的实际问题为根本出发点,切实实现关键技术的创新和突破;“水专项”是多兵团联合作战,一定要重视与地方政府以及兄弟单位的合作,形成双赢、多赢的局面;“水专项”体现了国家的需求,一定要以此为契机,完善中心的学科布局,形成自己的科研特色。同时,他还要求科研管理部门一定要重视“水专项”的管理工作,在不断健全完善课题管理制度的同时,通过定期举办交流会等方式全面掌握水专项各项任务的进展状况,保证每个课题都能顺利完成任务。 生态中心水专项管理办公室 2009年10月10日
2009-10-10
-
朱永官课题组水稻砷污染研究成果引关注
近日环境科学类主流刊物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以新闻的形式公布了朱永官博士及其合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该项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和模拟试验证实,在砷污染条件下,水稻籽粒中硒和锌的含量明显降低。砷是一个强致癌物质,该小组前期的研究已经表明对于以大米为主食的人群来讲,水稻砷污染是人体暴露砷的重要途径。而硒和锌作为人体抗氧化系统的必须微量元素,在降低砷污染的健康效应具有潜在的作用。令人遗憾的是,砷污染似乎是一个雪上加霜的问题,因为砷在水稻体内的积累不仅直接影响人体健康,还可以通过降低一些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含量给人体健康带来间接的影响。此项成果已经在该杂志在线发表。不过情况并不是都很糟。朱永官博士参与的另一项研究发现通过培育低砷水稻品种,人类有可能有效降低砷污染带来的健康风险。但是,该小组的成果表明由于基因与环境的互作,人们又必要针对不同的土壤和气候特征培育不同的水稻品种,以满足不同地区应对砷污染的需要。该项研究几乎同时在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在线发表。之前该小组的相关研究进展曾被TrendsinPlantScience,Science,NewScientist等刊物专文评述和报道。
2009-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