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环境中心有机污染物自由基反应机理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朱本占课题组在有机污染物自由基反应机理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近年来,以自由投稿方式连续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 Natl. Acad. Sci. USA,PNAS)上发表4篇论文(2007: 104, 17575-17578; 2007:104, 3698-3702; 2009: 106,11466-11471; 2010: 107, 20286-20290)。
2007年,朱本占课题组首次发现五氯酚的代谢物四氯苯醌(TCBQ)和H2O2反应可以产生?OH,而此反应不依赖于金属离子的存在,也不依赖于半醌自由基的浓度。由此提出了TCBQ和H2O2反应产生?OH的全新机制,并发现了新型的以碳为中心的醌自由基。这一新机理适用于通过体内代谢或化学脱卤生成多卤取代醌的许多环境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不仅可以通过促进烷氧自由基(或羟基自由基)的产生发挥其毒性,而且还可以形成以碳为中心的醌酮自由基,直接与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如DNA、蛋白质和脂类交联而产生毒性。
2010年,在苯异羟肟酸对四氯对苯醌转化过程作用的研究中,他们发现了可以在温和条件下进行的Lossen重排反应,这种新型的二次Lossen重排反应机制并不仅限于苯异羟肟酸和四氯对苯醌,而是具有普遍性,几乎所有的四卤代醌类化合物与异羟肟酸类化合物之间的反应都会发生相同的二次Lossen重排反应。这一发现可能具有重要的生物与环境学意义,因为许多广泛使用的多卤代芳香化合物特别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均可通过体内代谢,化学反应或酶促反应途径脱卤生成相应的卤代醌。这些多卤代醌类物质不仅能导致DNA和其它生物大分子的氧化损伤,还能在体内或体外与DNA和蛋白质形成加合物。因此,如何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破坏或降解这类对哺乳动物具有潜在致癌性的多卤代醌类物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2011-04-07
-
汪海林承担的中科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通过验收
12月9日,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组织专家对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汪海林研究员承担的“DNA损伤单分子偏振成像检测装置研制”项目进行现场验收。验收组专家听取了项目组的工作报告、使用报告、财务报告、测试组的测试报告,现场检查了实验装置的运行情况,审核了相关档案材料,经提问和讨论,验收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各项任务,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研制完成的“DNA损伤单分子偏振成像检测装置”,将高效快速分离和激光诱导荧光检测技术集成为一体,可高灵敏地检测DNA损伤产物;融入荧光偏振成像技术,可提供污染物引起DNA损伤的分子转动和构象等动态信息。该装置为阐明环境暴露引起的DNA损伤的分子识别、修复及突变机制等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研究提供了新颖的分析平台,在提高人们的健康卫生水平方面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DNA损伤单分子偏振成像检测装置研制”项目现场验收会
DNA损伤单分子偏振成像检测装置现场测试
科技开发处
2010年12月10日
2010-12-10
-
生态环境中心参加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
李英明博士抵南极长城站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英明博士参加我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于2010年11月29日顺利到达中国南极长城站,开始为期两个月的极地科考项目《南极地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物富集效应》研究。
本次科考将在第26次南极科考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南极地区大气、海水、浮游生物、藻类、磷虾、贝类等样品的采集和分析,研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生物富集机制和传递规律。研究获得的南极地区POPs结果不但可以为极地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基础数据,也为制定我国优控POPs名录提供POPs的长距离迁移能力和生物富集影响等数据支撑。
2009年,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和张庆华研究员参加了第26次南极科考活动,并首次启动了南极POPs研究项目。今后,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每年都将派出科研人员参加科考,确保南极POPs项目的长期延续性。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0年12月3日
2010-12-03
-
年产10万吨高纯系列聚合铝净水剂现代生产线一期开业庆典在淄博举行
年产10万吨高纯系列聚合铝净水剂现代生产线一期开业庆典
10月30日,山东中科天泽净水材料有限公司在山东淄博市举行年产10万吨高纯系列聚合铝净水剂现代生产线一期开业庆典。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曲久辉院士、汤鸿霄院士,科技部、环保部、中科院资环局,山东省科技厅、山东大学、生态环境中心科技处等部门领导和专家,以及淄博市地方领导出席庆典。
2009年,山东中科天泽净水材料有限公司通过引进生态环境中心相关课题组高纯系列聚合铝净水剂现代产业化技术等科研成果,注册资金2000万元,总投资1.2亿元,占地100余亩,规划年产十万吨高纯聚合氯化铝及其复合系列净水剂与净化材料,分期建设。该公司是目前国内外首座专门从事新型高效水处理药剂与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特大型现代化环保、花园式生产企业。2010年9月完成一期年产3万吨高纯聚合铝系列净水剂现代生产线建设。自生产以来,产品已广销国内外,供不应求。目前二期3万吨/年正在开工建设中。
高纯(纳米型)聚合铝系列絮凝剂现代化生产工艺技术项目是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和十五国家“863”计划课题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针对聚合铝絮凝剂的合成工艺、固化干燥工艺、生产运行技术参数和生产设备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性工程研究,使我国聚合铝絮凝剂产品品质和现代化生产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该项目先后获得第三届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优秀项目奖、第十届北京市技术市场金桥奖项目一等奖和北京首届发明专利二等奖以及“十大技术成果转化之星”等称号。近年课题组大力推进该项目产业转化,成绩斐然。目前,国内新建的现代化、高品质聚合絮凝剂生产线基本采用此项目的专利技术和工艺设计,已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
2010-11-17
-
分体式膜生物反应器项目获第十九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
获奖证书
9月8日至11日,由中国发明协会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九届全国发明展览会在陕西省西安曲江国际展览中心举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樊耀波完成的分体式膜生物反应器项目荣获本次发明展览会金奖。
本届展会以节能减排、服务三农、改善民生为重点,展示和交流近年来全国涌现出的新发明、新技术和新产品。经过十九届的成功举办,全国发明展览会已成为展示最新发明成果、传播科技理念、在自主知识产权基础上推动发明成果转化的标志性活动。
科技开发处
2010年10月12日
2010-10-12
-
生态环境中心科研成果获IWA全球创新项目奖
曲久辉研究员接受颁奖
第七届世界水大会于9月19日至25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在饮用水除砷及水体砷污染治理方面的研究与工程应用成果,经过全球水行业知名专家数轮严格评审,在与众多学术机构、企业和政府部门参与的激烈竞争中胜出,被授予国际水协(IWA)2010年全球应用研究创新项目奖(Project Innovation Awards)。获奖成果由生态环境中心曲久辉,杨敏,刘锐平,王洪杰等完成。
IWA为了推动水工业可持续发展、激励行业技术创新,于2008年开始设立包括Applied Research Projects、 Design Projects、Operations/Management、Planning Projects、Small Projects等5个奖项在内的PIA创新项目奖。本次全球获奖项目共17个;其中应用研究类4个,其余3个获奖单位为新加坡公用事业局、加拿大魁北克大学、美国CDM公司。这是我国首次获得该奖项。
长期以来,曲久辉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团队针对全球性砷污染控制与治理的技术难题,提出了三价砷和五价砷一步法去除的新原理,发明了氧化-吸附同步除砷新材料,攻克了饮用水除砷及水体砷污染治理中的多项关键技术,建立了高效除砷的系列新工艺,申请多项发明专利。应用该项成果,完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体砷污染治理工程,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大型除砷水厂,承担了我国规模最大的城市水厂强化除砷改造工程,形成了饮用水除砷和水体砷污染治理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开创了多项工程化应用先例。
今年6月,该项目还获得国际水协东亚区应用研究创新项目奖。
2010-09-29
-
王子健承担的中科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通过验收
6月17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系统与环境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组织验收专家组对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承担的中国科学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水质安全在线生物预警系统”进行了验收。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王业耀研究员为组长的验收专家组前往京密引水渠团城湖监测站现场测试了仪器性能。测试结束后,专家组认真听取了课题负责人王子健研究员的研究总结报告和财务决算报告以及测试专家组的测试报告,现场查阅审核了相关技术资料和财务票据。经过质询和讨论,验收专家组认为课题组研制完成的“水质安全在线生物预警监测仪”为北京、天津、沈阳、成都、西安和济南等多个大型城市的自来水厂或水源地的水质安全保障提供了生物预警技术支持,长期运行稳定,效果良好,各项指标达到合同的要求,同意该项目通过验收。
科技开发处
2010年8月5日
2010-07-30
-
“饮用水安全保障管理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项目召开阶段性进展评估会
“饮用水安全保障管理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项目阶段性进展评估会会场
7月22日,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牵头的水专项“饮用水安全保障管理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项目组织专家在北京对该项目所属6个课题进行阶段性进展评估。与会专家认真听取了各课题负责人的进展汇报,审阅了相关资料,经过认真讨论,对各课题取得的阶段性进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估,并针对课题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善建议。“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主题组长邵益生研究员出席了会议,要求各课题组织单位积极采纳评估专家的建议,加强课题组织管理,圆满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
项目负责人杨敏研究员对各课题的辛苦工作表示感谢,希望各课题能够虚心接受专家的批评和建议,特别是一些进展速度比较慢的单位要高度重视课题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课题组织协调,加快进度。最后,杨敏研究员介绍了该项目“十二五”期间的调整方案,希望各课题承担单位积极参加“十二五”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
饮用水安全保障管理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项目组
2010年7月26日
2010-07-27
-
环境水质学实验室07-08年自主科研课题通过验收
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7-2008年自主科研课题于7月6日顺利通过了专家验收。这次参加验收的自主科研课题和开放基金课题共计20项,课题经费348万元(包括48万元开放基金课题),其中导向类课题2项(每项100万元),自由探索类课题10项,开放基金课题8项。总体上,各课题承担者认真执行了课题任务,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专家们在充分肯定设立自主科研课题对学科发展、研究组合作特别是青年人才成长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指出了自主科研课题和开放基金课题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并为今后进一步完善相关课题的设置和执行提出了若干有益的建议。
环境水质学室战略发展工作小组
2010年7月7日
2010-07-09
-
张付申承担的中国科学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通过验收
现场考察
6月7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系统与环境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组织验收专家组对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承担的中国科学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废弃生物质微波真空裂解制油装置”进行了验收。以环境保护部固体废物研究中心胡华龙研究员为组长的验收专家组认真听取了项目负责人张付申研究员的研制报告、财务决算报告和测试专家组的测试报告,同时现场考察了仪器的运行状况,审核了相关技术资料。验收专家组认为,该装置设计合理,运行稳定,各项技术指标达到了任务书规定的要求,项目档案资料齐全,经费使用合理,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验收。研制的微波真空裂解制油装置对于揭示废弃生物质在微波真空条件下的闪速裂解机理,开辟生物质油品质的提升途径,加快我国废弃生物质油工业化应用的进程,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该装置目前已经用于城市生活垃圾和废弃农林生物质制取液态生物燃料的研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件。
科技开发处
2010年6月12日
201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