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 新型无机管式动态膜-生物反应器研究通过验收
    5月11日,科技部组织专家对樊耀波研究员主持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新型无机管式动态膜-生物反应器研究”课题进行了验收。专家组听取了课题负责人樊耀波研究员作的课题验收汇报,并进行了验收材料评阅。与会专家认为课题完成了合同规定的任务,达到了规定的考核指标和技术指标,经费使用合理,一致通过课题验收,并建议对示范工程进行长期跟踪研究。
    “新型无机管式动态膜-生物反应器研究”主要针对膜生物反应器(MBR)应用中有机中空纤维膜强度低、寿命短的技术问题和难点,研制了一种适合我国国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宜在污水处理、污水回用及高浓度有机污水处理中应用的新型无机管式动态MBR技术。课题研制了一种以无机纤维编织管为支撑材料的新型膜材料、膜组件及膜组器,并通过工艺、设备及技术集成,实现了工程示范。课题在无机编织管膜、膜组件结构以及生物反应器应用于沼渣废液处理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进展,其成果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及应用价值。课题建立了一支膜生物反应器技术研发团队;课题共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得授权2项;发表论文10篇,其中SCI文章2篇。
    课题组将在课题所建立的学术积累和研发平台基础上,继续着力开展新型无机管式动态膜材料、膜组件、膜设备及应用工艺的研发工作,加快产业化进程。
    该课题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北京创源市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承担,并与北京民生源生态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汇恒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东莞市聚友绝缘材料有限公司及北京正通塑料制品厂等单位合作完成。
    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室膜分离技术组
    2012年6月11日
    2012-06-11
  • 生态环境中心发现氨氧化古菌在酸性土壤硝化作用中起主导作用
    酸性土壤(pH<5.5)在我国分布面积广泛,是我国热带亚热带粮食和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地。一直以来,氨氧化细菌(AOB)被认为是土壤硝化作用的主要驱动者,但在多数酸性土壤中检测不到AOB,或发现AOB的存在与硝化作用无关,酸性土壤硝化作用的机理一直不够清楚。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贺纪正研究员课题组于2007年在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上首次报道了酸性土壤中存在大量氨氧化古菌(AOA),且AOA的数量与土壤硝化潜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该成果在国际上引起关注,被SCI期刊广泛引用。最近,他们利用稳定性同位素探针技术(SIP),结合经典的分子生态学手段,对我国强酸性土壤中的硝化作用机理开展了深入研究。
    根据氨氧化微生物氧化氨时进行化能自养生长固定CO2为碳源的牲征,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微宇宙培养条件下,分别用13C-CO2和12C-CO2对酸性土壤进行标记培养,通过密度梯度超速离心,将结合了13C和12C的微生物DNA加以分离,并对这些DNA进行分子生物学分析,发现属于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中的氨氧化古菌(AOA)能固定13CO2,且其丰度变化与活跃的氨氧化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在代表微生物多样性组成的DGGE指纹图谱上,两个AOA类群在培养后显著增加,而相应的氨氧化细菌则变化不明显,表明AOA是该酸性土壤硝化作用的主要贡献者。
    这一发现为AOA在酸性土壤硝化作用中发挥主导作用提供了直观证据,为重新认识酸性土壤中的硝化作用机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该研究成果发表于5月出版的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会刊The ISME Journal上(Ammonia-oxidizing archaea have more important role than 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 in ammonia oxidation of strongly acidic soils. The ISME J, 6(5): 1032-1045)。奇古菌门是最近定义的一个新的古菌类群,贺纪正等在最近一期的中文期刊《微生物学报》上对奇古菌门也作了专门介绍(张丽梅和贺纪正,2012,52:411-421)。
    论文链接。
    2012-05-02
  • 863计划“短流程废水处理工艺及成套装备研制与产业化”课题启动会召开
    “十二五”863计划“短流程废水处理工艺及成套装备研制与产业化”课题启动会于4月23日在江苏宜兴金山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顺利召开,宜兴市有关领导、石油、制药行业的环保专家及课题承担单位有关人员20余人出席。该课题承担单位为金山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杨敏研究员为课题负责人。
    课题所在项目“节能降耗污/废水处理成套装备研制及产业化”首席专家南京大学环境学院任洪强副院长介绍了项目及课题的背景,课题技术负责人杨敏研究员介绍了课题的总体思路和各单位分工情况;随后,任务承担单位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石油新疆油田公司、江苏金山环保公司分别介绍了其负责任务的研究思路、总体安排和合作方式。
    最后,课题承担单位钱盘生董事长与杨敏研究员都表态要尽最大的努力确保课题的顺利实施,实现课题预期目标。

    课题启动会会场

    杨敏研究员作报告
    环境水质学实验室
    2012年4月28日
    2012-04-28
  • 863重大项目课题“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技术与应用示范”通过验收
    3月13日,由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单位承担的“十一五”863重大项目课题“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技术与应用示范”验收会在福建厦门召开。专家组听取了课题负责人郝郑平研究员作的课题验收汇报,并实地考察了有机废气治理示范工程和控制装置的实际运行情况,认为课题完成了合同规定的任务,达到了规定的考核指标和技术指标,一致通过课题验收。
    “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技术与应用示范”课题主要针对大气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的排放与控制,研究开发出适合国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VOCs污染控制材料、工艺、技术、设备及集成技术,并在东南沿海地区建立十余项实际应用和示范工程。课题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3件,其中已授权4件,获软件著作权登记1项,牵头起草了2项国家环保技术规范和2项地方排放标准,形成了一支有机污染物排放控制的高水平研发队伍。课题在耐水性炭吸附材料、蓄热/抗高温-催化材料、广谱性催化材料、干湿复合预处理设备、吸附-浓缩-(蓄热)催化一体化装置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研制了重点污染源排放有机污染物控制技术与成套设备,形成了系列关键的技术,并在东南沿海地区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课题在执行期间,还为政府、行业与地方提供相应的技术咨询与服务,在行业和产业内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该课题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福建嘉园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
    2012-03-19
  • “高效聚合铝絮凝剂的工艺优化与产业化”项目荣获“第十三届北京技术市场金桥奖”项目二等奖
        第十三届北京技术市场金桥奖1月在京揭晓。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微界面研究组主持研发及产业化推广的“高效聚合铝絮凝剂的工艺优化与产业化”项目荣获“第十三届北京技术市场金桥奖”项目二等奖。
    高效聚合铝絮凝剂的工艺优化与产业化项目在高纯聚合铝形态研究以及水体有机物去除效能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该项目在国内开创性地提出了纳米Al13化学制备工艺原理,发明了分离纯化工艺,获得了高产率、高纯Al13产品。项目所建立的生产技术在国际、国内均处于领先水平,并在推广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2年3月1日
    2012-03-01
  •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揭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生态效益
    植被恢复是区域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主要措施,其综合生态效益是衡量植被恢复成效的关键,是国际上恢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黄土高原地区面积广大,生态脆弱,以6.7%的土地养活着全国8.5%的人口。长期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压力,致使该区域生态系统严重退化。1999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来,黄土高原的景观发生了显著变化,然而区域尺度的景观变化及其带来的综合生态效益还缺乏定量的分析与评估。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研究团队在傅伯杰院士的领导下,采用遥感、模型模拟和多元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评估了黄土高原2000-2008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效益和主要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结果表明:林、草和聚落用地分别增加4.9%、6.6%和8.5%,农田减少了10.8%。土地覆被的变化和植被恢复提升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区域生态系统固碳增加了35.3Tg,其中67.3%为植被固碳,年平均土壤保持率达到63.3%,区域粮食生产增长18%。但由于林草植被面积增加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该地区年平均产水量减少10.3mm。研究还讨论了主要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协同和权衡关系,进一步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社会经济效应问题,提出了考虑人与自然耦合系统动态反馈关系的适应性管理是区域生态恢复可持续性的关键。
    上述成果发表在国际SCI期刊PLoS ONE上(Lü Yihe, Fu Bojie, Feng Xiaoming, et al. 2012. A Policy-Driven Large Scal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Quantifying Ecosystem Services Changes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PLoS ONE 7(2): e31782)。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林业局的支持。
    2012-02-20
  •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揭示新型污染物全氟碘烷的雌激素效应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桂斌院士研究组在新型污染物全氟碘烷的雌激素效应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论文最近发表在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http://dx.doi.org/10.1289/ehp.1103773)
    全氟碘烷类化合物是一类新型污染物,其毒性效应研究属于空白。本项工作通过细胞增殖实验、MVLN实验以及雌激素响应基因在MCF-7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研究了12种全氟碘烷的雌激素效应。研究发现碘代全氟类化合物能够诱导细胞增殖,激活MVLN细胞中雌激素受体并诱导MCF-7细胞中TFF1和EGR3的表达,具有雌激素效应。利用雌激素受体拮抗剂四羟基他莫昔芬与全氟碘烷复合暴露于MVLN细胞,进一步证实全氟碘烷类化合物激活雌激素受体的作用。通过比较不同全氟类化合物和全氟碘烷的雌激素效应,发现全氟碘烷的雌激素效应与全氟碳链的长度,氟取代程度和碘元素取代相关。其结构与传统具有酚羟基结构的雌激素类化合物具有明显差异。对全氟碘烷类化合物的雌激素效应的机理进行推测,认为其羟基化代谢产物可能是激活雌激素受体的目标分子。本研究首次发现并确证了全氟碘烷的雌激素效应,解释了其构效关系,为研究全氟类化合物的内分泌干扰效应提供了重要依据。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由美国国家环境健康研究所主办,2011年影响因子为6.09,在全球公共卫生、职业卫生以及环境健康杂志中排名第一。
    2012-01-19
  • 中心一论文入选国际著名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 2009-2011年25篇top most-cited articles
        根据Web of Science对国际著名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 2009-2011年发表论文(833篇)的统计结果: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生态评价与生态规划研究组2009年发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的论文“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s by nitroge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straw return and no-tillage in China's cropland”(Fei Lu, Xiaoke Wang*, Bing Han, Zhiyun Ouyang, Xiaonan Duan, Hua Zheng, Hong Miao.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09, 15(2): 281-305.)入选2009-2011年该期刊25篇top most-cited articles。
    Global Change Biology是生态学、环境科学和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国际著名刊物。据ISI统计,2010年,Global Change Biology的影响因子为6.346,在129种生态学期刊中排名第6,在192种环境科学期刊中排名第3,在33种生物多样性保护期刊中排名第1。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2年1月12日
    2012-01-12
  • 中国生态大讲堂-973项目“中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安全”学术年会成功举行

    年会会场
    2011年12月20日至21日,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共同举办,以傅伯杰研究员主持的973项目为依托的中国生态大讲堂-973项目“中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安全”学术年会在中科院地理所召开。孙鸿烈院士、郑度院士、冯宗炜院士、肖笃宁研究员、蔡运龙教授、欧阳志云研究员、科技部基础研究中心徐洪博士和中国科学院资环局庄绪亮处长和杨萍博士等专家和领导出席会议,相关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共计300余人参加了会议。
    傅伯杰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李百炼教授、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陈德立教授、美国农业部林务局南方研究院孙阁研究员和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杨小军副教授等海外合作专家和973项目各课题骨干共24位专家,主要围绕森林、草地、湿地和荒漠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服务形成机理,生态系统服务的尺度特征和区域集成,中国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和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和生态补偿机制等核心问题做了报告,并展开热烈的讨论。
    孙鸿烈院士充分肯定了此次会议,并对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前沿问题进行了评述,指出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方面应拓宽视野,并将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安全紧密结合,在对生态系统的开发利用中如何既获得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如何对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建设和恢复生态功能等问题,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徐洪博士和庄绪亮处长对973项目执行近3年来的成果,特别是人才建设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此次会议既加强了项目内部和课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也十分有利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而且会议以中国生态大讲堂为平台,以傅伯杰研究员领衔的973项目和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为依托,邀请海内外相关领域专家来做报告,在交流方式上是一个创新,扩大了会议的影响力。
    此次会议是中国生态大讲堂有史以来参会人数最多的一次,充分展示了我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安全方面的最新成果,特别是依托973项目完成的重要成果,加强了国内外相关学者的交流,会后高等教育出版社将组织出版相关学术专著。
    973项目“中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安全”办公室
    2012年1月4日
    2012-01-04
  • 郑明辉受聘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项目(973)首席科学家
    根据科技部门户网站消息,近日,科学技术部发出“关于调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部分项目首席科学家的通知”(国科发基〔2011〕643号)。根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管理办法》,科技部经研究决定:江桂斌不再担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毒性效应与控制技术原理”项目(编号:2009CB421600)首席科学家,聘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郑明辉为该项目首席科学家,聘期至2013年8月。与此同时,宋茂勇博士被批准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毒性效应与控制技术原理”项目第五课题负责人。
    参见:http://www.most.gov.cn/fggw/zfwj/zfwj2011/201112/t20111214_91399.htm
     
    973计划POPs项目办公室
    2011年12月20日
    201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