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中心与人民日报出版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8月25日,中心与人民日报出版社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心主任朱永官院士与人民日报出版社社长刘华新分别代表双方签约。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占剑,人民日报出版社总编辑丁丁、副社长赵军等出席会议。
会上,朱永官和刘华新分别代表单位致辞并介绍了各自的情况,双方就科技图书出版和科学传播等方面的合作和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一致认为要努力做好生态环境领域高质量图书和读物的编写,将复杂的科学原理用简洁易懂的方式普及,聚焦双碳战略深化务实合作,为国家决策提供支撑服务,为公众提供科学知识。
会上,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生态环境中心小组还与人民日报出版社第八编辑部签署了科学传播合作协议,在中心锻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科普主力军青年队伍,激励引导青年科技人才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服务支持中心青年科技骨干服务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
土壤环境科学与技术实验室陈卫平研究员、中心青年创新促进会地球科学分会副会长、生态环境中心小组组长庄媛副研究员、综合办公室和人民日报出版社第八编辑部等部门代表参加了活动。
签约现场
合影
综合办公室
2023年8月30日
2023-08-30
-
联合国粮农组织水土司李利锋司长一行访问中心
应中心主任朱永官院士邀请,8月22日下午,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以下简称“粮农组织”)水土司司长李利锋博士、项目官员佟玉欣博士访问中心,推动生态环境领域交流与合作。朱永官院士、土壤环境科学与技术实验室主任陈卫平研究员、张丽梅研究员、孙国新研究员、肖可青研究员以及国际合作办公室工作人员等10余人参加座谈交流。
李利锋首先介绍了粮农组织整体概况以及水土司的使命职责,并做了题为《世界粮食和农业领域土地与水资源状况:系统濒临极限,行动刻不容缓》的报告,佟玉欣详细介绍了全球土壤伙伴关系(Global Soil Partnership, GSP)的相关情况,张丽梅报告了我院黑土地土壤健康评价研究的最新进展成果。随后,双方就如何更紧密地加强联系与交流,合作应对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挑战,共同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朱永官在总结中表示,生态环境中心与粮农组织有着长期合作,曾多次在土壤农作物砷污染及抗生素耐药性领域参与评估、标准及技术方案等工作,未来希望中心从机构层面进一步加强与粮农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联合国多边合作平台所提供的渠道与资源,在基础研究、技术援助、标准实验室建设及专家科技支撑方面,为推动全健康(One Health)及可持续发展积极贡献中国经验与智慧。
2023年8月27日
土壤环境科学与技术实验室
国际合作办公室
2023-08-27
-
陈利顶研究组分布式水文模型多目标多站点校验方面取得新进展
陈利顶团队与来自包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美国普渡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奥本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佛蒙特大学、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拜耳公司美国分部等多家科研和企业单位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发了分布式模型参数优化工具(Distributed Model Parameter Optimization Toolbox),并将该工具同广泛使用的SWAT模型进行耦合,构建DMPOTSWAT软件工具。该成果发表于《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 期刊(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nvsoft.2023.105785 )。
水文模型通常采用分布式参数设置,这种设置方式虽然提高了模型对水文水质过程的空间异质性和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的表征能力,但是也极大地提高了模型校验的难度,于是研究人员便开发出来了许多能够进行对分布式模型进行自动校验的工具。然而,当前的校验工具多采用集总式(The Lumped Mode)的校验方式对分布式模型及进行校验。集总式的模式是说在分布式模型的参数校验过程中,通常是按照统一的校验算法来对模型进行修改,比如同一个参数在不同子流域都进行相加、相减或者按照统一比例变化,最后得出一套最优的参数变化规则来适配全流域。
这对于空间异质性不高、水系简单的流域模型来说是可行的,但是对于空间异质性普遍较高、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水系结构复杂的流域来讲,不同的子流域对同一个参数可能是需要不同的修改规则,有的子流域需要增大,有的则需要减小。针对该需求,当前研究中提出的是顺序校验,也就是从上游向下游子流域组进行依次校验。校验下游过程中,保持上游子流域组的参数不变。这种模式有三个缺点,一个是需要多次校验,另一个是无法实现上下游之间参数的共同演进,第三个是无法适用于水系复杂的流域。
基于这样的问题,我们设计了分布式的校验模式,如下图所示。按照流域的出口对子流域进行分组,将不同的组同时但分别进行优化,最后得出适合于每一子流域组的最优参数修改规则。这种校验模式在当前的校验工具中尚不能实现。为了实现模式的应用,我们利用python语言将其开发出来,产品如下图所示。在软件中利用深度优先算法(Depth first search)对子流域组进行划分,参数的优化采用动态维度算法(Dynamic Dimension Search),优化过程中,对每一个子流域组进行单独优化。该算法不仅实现了不同子流域组之间的同时优化,也免去了多次校验的需求,极大地提高了校验的效果和效率。该软件发布之后,经过在中美多个类型的流域进行测试,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当前该软件可以在生态环境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官网的生态模型云平台(http://dse.rcees.cas.cn/kyzy/stmx/)、GitHub和Gitee等网站下载,其中包含了详细的使用手册,并保持对该软件的维护,欢迎有需要的研究人员测试使用,并为软件的改进提出宝贵的意见(联系人:冯青郁,电子邮件:qyfeng18@rcees.ac.cn)。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3年8月25日
2023-08-25
-
曲广波等在Chem Soc Rev合作发表单质磷材料环境应用的封面文章
单质磷材料(Elemental Phosphorus Materials, EPMs)因其独特的多态性,在物质科学领域日益受到重视。为更深入、系统地解析不同单质磷材料的异同点并明确其在各应用场景的价值,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课题组曲广波与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喻学锋、王佳宏团队合作,在化学领域权威期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发表了题为“Renaissance of elemental phosphorus materials: properties,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s in sustainable energy and environment”的综述文章,并被遴选为外封面论文(Outside front cover)。
图1 当期封面和单质磷材料性质、合成及环境应用总览图
文章深入探究了各类单质磷材料的基本理化性质,并明确了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通过分析这些单质磷之间的结构和性质差异,该综述提供了针对性的合成策略,有助于在各自的应用场景中实现最佳性能。文章还进一步展望了单质磷材料的未来研究趋势,特别是关注了新同素异形体预测、特殊理化性质探索、大规模合成及应用优化等关键领域。
图2 单质磷类材料在能源转换、储存和环境修复领域应用示意图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浙江大学直博二年级联合培养生田海江,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和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3/cs/d2cs01018f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3年8月25日
2023-08-25
-
中国科学院传达2023年夏季党组扩大会议精神
8月17日,中国科学院召开2023年夏季党组扩大会议精神传达会。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代表院党组作传达讲话,并就全院贯彻落实工作作出部署。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汪克强主持会议,在京领导班子成员和部分院老领导出席会议。
侯建国指出,2023年夏季党组扩大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对照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深化研究抢占科技制高点攻坚方案,围绕未来“3+5”年以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核心任务、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的总体思路和改革举措,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明确了方向,并对今年下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院改革创新发展作了系统部署。
侯建国对全院贯彻落实2023年夏季党组扩大会议精神,牢牢把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使命定位,以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核心任务、高质量统筹推进改革创新发展提出要求。一是结合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切实肩负起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职责使命。二是牢固树立抢占科技制高点意识,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进一步提高认识,以思想转变带动观念转变,以观念转变推动行动转变。三是充分发挥体系化建制化优势,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积极凝练策划和组织实施攻坚专项任务,高标准部署实施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持续争取承担和高质量完成各类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加快形成定位清晰、梯次衔接、协同推进的科研任务体系。四是按照抢占科技制高点总目标总任务总要求,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统筹推进改革创新发展重点工作,着力加强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深入推进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高质量推进创新人才高地建设,大力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加强高水平科技智库建设和科普工作,切实加强和改进院所两级管理。五是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扎实推进党建工作与科技创新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努力锻造堪当重任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以“钉钉子”精神加强作风建设,大力弘扬和传承科学家精神,为抢占科技制高点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侯建国强调,全面实现“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全院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和勤勉务实的工作作风,振奋精神、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勇攀高峰,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的创新贡献。
会议要求院属各单位、院机关各部门要认真抓好夏季党组扩大会议精神的传达学习和贯彻落实,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这一核心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提高认识;认真抓好部署任务的组织实施,扎实推进抢占科技制高点各项重点工作;认真抓好作风和能力建设,坚决扛起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责任;认真抓好主题教育后续工作,以扎实的学习教育成效筑牢加快改革创新发展的思想基础。
传达会以现场会和视频会相结合的形式召开,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科学院纪检监察组、中国科学院机关、院属单位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和科研骨干代表,在院属单位工作的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等参加会议。
中国科学院2023年夏季党组扩大会议精神传达会主会场
2023-08-19
-
我中心与北京林业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8月15日,在首个全国生态日来临之际,中心与北京林业大学(以下简称北林大)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举行座谈,中心主任朱永官院士与北林大校长安黎哲分别代表双方签约。中心党委书记房自正,北林大党委书记王洪元,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占剑,北林大党委副书记孙信丽出席会议。
房自正与安黎哲分别代表合作双方致辞,一致希望双方在前期合作的基础上,加强沟通交流,扩大合作领域,助力双方事业发展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朱永官与王洪元做总结讲话,一致认为中心与北林大比邻而居,各自优势的互补性与互促性很强,在各领域建立了密切的交流合作关系。要以本次签约为契机,加强互访共建,落实合作职责,积极探索共建科研机构、联合培养人才、共同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等更多合作形式,产出更多合作成果,拓展双方发展资源,不断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后续成立专班,按照具体化、机制化、项目化、团队化的要求,确保协议落地见效。
会上,双方还就学生培养、课题研究、人才交流等共同关心的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北林大党政办公室、教务处、科技处、研究生院、环境学院、人事处、国内合作与校友工作处等部门,中心科技开发处、教育处、人事处等部门有关负责人及代表参加了活动。
签约仪式
科技开发处
2023年8月17日
2023-08-17
-
-
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筑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丨求是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对加强基础研究相关重大问题作出深刻阐述、提出明确要求,为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础研究的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把握加强基础研究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切实增强做好基础研究工作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筑牢根基。
一、深刻认识基础研究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基础研究特点和组织方式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随着科技创新深入发展,基础研究中科学问题的复杂性、系统性越来越高,科学目标的导向性、计划性越来越强,科研活动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科研产出对经济社会的推动力、影响力越来越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站在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度,明确要求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要深刻认识基础研究发展的新趋势,准确把握特征,遵循客观规律,加快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
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持续解决重大需求背后的基础科学难题。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主要聚焦人类可持续发展与国家高质量发展重大需求背后的基础科学问题,以科学规划、明确可行的战略目标为牵引,依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大兵团”体系化协同作战方式联合攻关。比如,旨在解决人类未来能源问题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由中国与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七方共同实施,组织数千名来自不同国家的科研人员共同参与,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再如,氦气广泛应用于制冷、半导体、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中国科学院组织数十家科研单位联合攻关,在几十年持续积累基础上突破一系列基础原理和关键核心技术,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工业级氦液化器,贯通了从天然气源到高纯氦气再到液氦的全流程,实现“国产气源、国产装备、国产液氦”,为保障相关领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脉冲星测时阵列(CPTA)研究团队,利用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发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性证据。图为这一发现的示意图。 中国科学院供图
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不断拓展人类认知边界。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面向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探索方向大至天体运行、星系演化、宇宙起源,小至基因编辑、粒子结构、量子调控,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平台集成、学科交叉与基础设施等优势,以开放协同、灵活多样的科研组织方式,力求实现“从0到1”的原创性、引领性突破,为人类认识自然不断开拓新领域、拓展新视野。比如,我国天文学家利用“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通过对57颗毫秒脉冲星进行长期系统性监测,成功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性证据,为理解宇宙结构的起源提供了重要支撑。
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瞄准重大产业技术背后的基础性、关键性原理问题,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组织方式灵活的优势,协同高校和科研院所力量开展集成创新,快速迭代推广创新成果,推动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比如,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所基于“合成气高选择性转化制低碳烯烃”原创性成果,与国内相关企业合作,建成世界首套低耗水煤基合成气装置,打通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中试放大、工业化生产的全链条,开创了一条煤炭清洁利用的全新技术路线。
二、认真贯彻加强基础研究总体要求,妥善处理好五个方面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从总体布局、学科体系、组织模式、支撑平台、人才队伍、精神动力等方面,对基础研究工作作出部署。这些部署要求全面系统、相互联系,形成了具有紧密内在逻辑的有机整体,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以及对从源头和创新链起始端抓基础研究的系统思考。要深入学习领会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整体把握、系统领会、一体落实,在加强基础研究工作中妥善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
处理好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研选题是科技工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对基础研究的需求是全方位的,要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提出的前沿问题和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的理论问题,凝练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具体到各个不同机构,应结合自身定位和特点有所侧重。比如,对国家科研机构来说,应主要聚焦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我国首台、世界第四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可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资源环境、新能源等领域多学科交叉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研究手段。图为中国散裂中子源靶站谱仪大厅。 中国科学院供图
处理好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强化党和国家对重大科技创新的领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对基础研究产出的影响越来越大。要持续深化基础研究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用,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科技领军企业当好“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深入开展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为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重要基础支撑。
处理好稳定支持和竞争择优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稳步增加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建立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当前,世界主要科技强国纷纷加大财政资金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通过竞争性科学基金的方式支持自由探索式基础研究,同时加大对高水平公共科研机构的稳定支持力度,并通过同行评议、机构评估等方式加强对投入绩效的监管。面对基础研究领域的激烈国际竞争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要进一步完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通过竞争择优遴选人,通过稳定支持造就人,选择一批高水平公共科研机构和优秀科学家,加大稳定支持力度,引导科研人员摒弃浮夸、祛除浮躁,产出“十年磨一剑”的重大创新成果。同时,也要加强过程管理和评估问效,放权不放任,松绑不降标,对经费绩效不好的机构和人员逐步减小支持力度。
处理好出成果和出人才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知识复杂程度的大幅提升以及科技人才培养需求的深刻变化,客观上决定了科学研究与科技人才培养要互为依托、互相促进。要按照党的二十大的决策部署,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准确把握科技发展和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力争在多出成果的同时多出人才。要以识才的慧眼和用才的胆识,选拔优秀科学家领衔担纲基础研究重大课题;以爱才的诚意和容才的雅量,不断完善科技评价体系,引导科研人员厚植优良学风,甘坐“冷板凳”,研究“真问题”,拿出“硬成果”;以引才的实招和聚才的良方,支持科学、技术、工程等各类人才跨领域、跨学科组成协同创新团队,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加快实现应用转化。
处理好自立自强和开放合作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强调自主创新,不是关起门来搞研发,一定要坚持开放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首先要打牢科技事业大厦的地基,把科技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有效保障国家在重要领域的安全自主可控,只有这样才有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基础和底气。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科技自立自强绝不是搞自我封闭,而是要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特别是在高水平基础研究领域,面对人类共同挑战和前沿科学重大问题,尤其需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可以说,高水平开放合作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途径,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高水平开放合作的前提和基础,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作用,着力加强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对不同类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基础研究中应发挥的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注重发挥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作用,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此前对国家科研机构“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快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指示精神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国家科研机构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落实好党中央战略部署,立足自身定位,加快转变科研理念,着力创新选题机制、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加强与其他各类创新主体的分工合作和统筹协同,重点聚焦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努力产出更多原创性、引领性重大创新成果。
加快转变科研观念,强化“抢占制高点”意识。要时刻牢记国家科研机构作为“国家队”、“国家人”,必须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确定基础研究的目标方向,为创新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增强创新自信,走出科研舒适区,勇闯科技“无人区”,敢于提出新理论新方法,开辟新领域新方向,从根本上扭转跟踪跟随的思维惯性和亦步亦趋的路径依赖,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
创新基础研究选题机制,实现从“在干什么”、“想干什么”向“该干什么”的转变。要从有效支撑发展力、保障生存力、增强引领力的战略高度,着力解决国家战略需求背后最紧急最紧迫的科学原理问题和世界科学前沿的重大科技难题。避免选题中“脱实向虚”的倾向,加强与重要行业部门和骨干企业对接,充分发挥战略科学家的咨询评议作用,研究制定并动态更新重大需求清单和前沿科学问题清单。比如,围绕黑土地保护利用的重大战略需求,中国科学院与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合作,组织1300余名科技人员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围绕黑土地地力提升等基础研究问题,促进土壤、育种、植物、信息、空天遥感等多学科有机交叉融合。同时,也要避免选题中“趋易避难”的倾向,加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选择带动性强、攻坚难度大、任务目标聚焦的基础科学难题,策划基础研究重大科技任务,组织大团队开展集中攻关。
2023年7月,作为中国首次与欧洲空间局进行任务级深度合作的空间科学探测任务,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SMILE,简称“微笑”卫星)已完成初样阶段全部研制工作,全面转入正样研制阶段。图为“微笑”卫星空间运行示意图。 中新社发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供图
改革基础研究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充分发挥体系化建制化优势。要以国家战略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为牵引,通过探索建立课题组群、实验室群等科研组织方式,把相关研究机构组织起来,集中优势力量开展跨领域、跨学科协同攻关。顺应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的趋势,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研条件平台等开展建制化基础研究,加强科研仪器、科学数据中心、科技期刊等科技基础能力布局建设和开放共享。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经费、项目、人才等各类创新资源的一体化配置和协调联动,形成政策合力。围绕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生物安全、外层空间利用等全球问题,积极牵头发起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与大科学工程,努力提供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持续提升我国在全球基础研究领域的活跃度和影响力。
立足科研实践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激发基础研究人才创新活力潜力。要坚持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基础研究人才,把政策重心放在青年人才上,按照“选题与选人相结合”的原则,对优秀青年人才给予较大力度、较长周期的稳定支持,提供宽松的科研环境,促进重大原创成果产出和拔尖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近年来,在中央财政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遴选了100个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给予5年为周期的稳定支持,积极培养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取得良好阶段性成效。要完善对基础研究人才的长周期支持和差异化评价机制,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建立以质量、绩效、能力为导向的基础研究评价机制,鼓励科研人员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潜心钻研。着眼世界科技强国建设长远需求,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科教融合的新机制,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创新生态。要进一步引导广大科研人员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让基础研究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将学术兴趣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将专业精神与爱国奉献相结合,将追求卓越与经世致用相结合。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营造实事求是、笃学诚行、开放包容的学术生态,对学术不端零容忍,强化科研人员恪守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意识,开展负责任的科学研究。充分发挥高水平专家和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激励引导更多优秀青少年投身科学研究事业。
中国科学院建院70余年来,始终将基础研究作为立院之本、发展之基,取得了以“两弹一星”关键科学问题、陆相成油理论、多复变函数论突破、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国植物志》、铁基高温超导、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中微子振荡新模式、水稻分子设计育种、纳米限域催化等为代表的系列重大原创成果,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中国科学院通过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条”,强化使命驱动的建制化基础研究,推动基础研究定位重大调整、组织系统重塑、政策改革完善,为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努力提供科学基础和关键核心技术支撑。新征程上,中国科学院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我院提出的要求,以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核心任务,在更高起点、更高水平上谋划和推动基础研究工作,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努力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创新贡献。
来源:《求是》2023/15
2023-08-01
-
中国科学院党组2023年夏季扩大会议召开
7月27日至28日,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2023年夏季扩大会议在京召开。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主持会议,全体院领导出席会议。
本次会议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之际,在全院上下按照“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要求谋划未来“3+5”年改革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对照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深化研究抢占科技制高点攻坚方案,深入研讨以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核心任务、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的总体思路和改革举措。
会上,侯建国作辅导报告,深入交流了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及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的认识和体会,重点围绕深入谋划和扎实推进全院“3+5”年改革创新发展,提出了更好发挥体系化建制化优势、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总体考虑和主要思路。他指出,抢占科技制高点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科学院一以贯之的根本要求,是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是全院上下、各方面工作的总目标、总要求。全院各项工作都要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来谋划和推进,全院广大干部职工要牢固树立抢占科技制高点意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抢占科技制高点这一核心任务上来,统一到院党组决策部署上来。
侯建国强调,要以抢占科技制高点统揽全院工作大局,统筹谋划和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创新人才高地建设、科技基础能力建设、高水平科技智库建设、院所两级管理等方面工作。要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统筹谋划重大科技任务,加快形成定位清晰、梯次衔接、协同推进的科研任务体系。要按照“国家战略所需、我院使命所系、特色优势所在”的标准,持续凝练策划和组织实施抢占科技制高点攻坚专项任务。
侯建国要求,要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强化思想理论武装,持之以恒扎实开展好主题教育,锻造堪当重任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以“钉钉子”精神改进院所两级工作作风,大力弘扬和传承科学家精神,以更高标准更高要求促进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为全院抢占科技制高点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会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阴和俊就凝练和组织抢占科技制高点攻坚专项任务总体进展和下一步工作考虑作专题报告。党组成员、秘书长李和风就中国科学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进展情况及后续工作安排作专题报告。发展规划局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攻坚方案组织实施的下一步工作考虑作交流发言。与会同志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大家一致表示,通过此次会议,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明确了使命任务,将按照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总目标总任务总要求,重新审视、认真梳理、统筹推进改革创新发展各项重点工作。
侯建国作会议总结,并就下一步重点工作作了部署。他强调,全院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核心任务,振奋精神、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勇攀高峰,为全面实现“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创新贡献。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科学院纪检监察组、中国科学院机关各部门及有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
来源:中国科学院办公厅 中国科学报社
2023-07-31
-
刘振刚研究组在生物炭土壤固碳和遗留磷利用领域发表综述和观点论文
温室气体减排和碳生态封存是应对全球变暖的两个关键过程。生物炭可以在土壤环境中长时间稳定存续进行直接碳封存,还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结构和优化微生物群落、减少土壤中温室气体排放、促进植物源碳的固存。目前,生物炭已经成为促进土壤生态固碳以及温室气体减排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是,生物炭在进入土壤后的稳定机制、对土壤碳源的激发效应(图1)、对温室气体排放和养分循环的影响机制、土壤应用等核心限制因素方面的认知差距制约了生物炭材料在土壤中的安全应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刘振刚课题组针对上述研究进展撰写了“Carbon sequestration strategies in soil using biochar: Advance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的综述论文和“Hydrochar: A promising activator for legacy phosphorus in soil”的观点论文,近期分别发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doi: 10.1021/acs.est.3c02620)和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2023, 197, 107113)期刊。
图1. 生物炭在土壤环境中关键反应过程和影响因素
综述论文首先厘清了生物炭(biochar)(热解炭(pyrochar)和水热炭(hydrochar))的定义内涵;系统比较了热解炭、水热炭在土壤环境不同稳定性及主控因素;详细探讨了热解炭和水热炭诱导土壤有机碳分解的激发效应作用机制等关键问题。首次提出土壤环境中有效态C/N化学计量比是影响生物炭稳定性和有机碳在土壤环境转化的关键因素的观点(图2);全面阐述了生物炭中氮形态转化对土壤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贡献;通过对生物炭在土壤应用阈值、经济成本等方面限制生物炭在土壤固碳应用因素的分析,建议开展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指导生物炭的固碳应用、降低其环境风险的相关研究。
图2. 生物炭中氮素形态转化及化学计量C/N对生物炭诱导土壤激发效应影响的示意图
基于生物炭在土壤固碳减排研究,未来研究需要基于生物炭-土壤-植物系统,加强微观机制与长期田间试验相结合的研究,完善生物炭整个生产和应用系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权衡分析;同时,研究工作应遵循科学数据FAIR共享原则,提高试验数据的质量和完整性。最后指出:生物炭并非农田土壤实现碳中和的唯一解决方案,碳封存也不是生物炭在土壤中的唯一目的。根据土壤特性施用合适种类和用量的生物炭,有望实现促进土壤固碳和提高土壤生态的双赢,从而助力土壤生态功能提升和实现农业碳中和。
遗留磷是过量施肥而在土壤中盈余累积的磷,提高遗留磷利用效率是缓解当前磷资源短缺同时保障粮食安全的最重要途径。水热炭化作为有机固废资源化重要的负碳技术,处理过程可将有机固废中作物难以利用的有机磷转化为无机磷;水热炭富含的活性有机碳,可通过络合金属阳离子、竞争吸附位点抑制磷在土壤界面吸附等作用释放土壤固定的磷;同时,水热炭可通过提升土壤微生物种群和磷酸酶活性,触发激发效应和酶促反应,促进土壤中与有机碳结合的有机磷的矿化分解,提高土壤遗留磷(酶解)活化和生物有效性。基于此,我们提出水热炭有望在提高土壤遗留磷的有效性和利用效率、实现土壤遗留磷和有机固废高效循环利用等方面的发挥重要作用(图3)。
图3. 土壤遗留磷循环及水热炭的潜在影响作用机制
以上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资助。两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均为罗磊副研究员。
论文链接详见:
https://pubs.acs.org/doi/pdf/10.1021/acs.est.3c02620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21344923002495
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实验室
2023年7月31日
2023-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