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茂勇研究组在热活化触发光催化方面取得新进展
La基钙钛矿拥有优异的吸光性能,但是价带光催化氧化电势的不足使得许多化学键难以断裂,限制了其在光催化反应中的应用。基于此,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宋茂勇研究团队开展了热活化触发La2CoxMn2-xO6钙钛矿光催化活性的研究。
研究发现,利用加热能够活化降低甲苯的苄基C-H解离能,解决了光激发La2CoxMn2-xO6钙钛矿产生的h+氧化电势不足难题,从而触发光催化选择氧化甲苯苄基C-H反应。其中,光学性质最佳的La2Co1.5Mn0.5O6钙钛矿表现出最佳的光催化性能,对甲苯的转化率达到22866.67 mmol gcat-1 h-1,获得的高附加值产物产率达到550.00 mmol gcat-1,这是目前所有报道中的最大值。此外,这种“热活化,光断键”模式同样适用于光催化还原CO2反应。通过加热活化水的H-O,同时光激发La2Co1.5Mn0.5O6产生h+成功断裂H-O提供H+,触发光催化还原CO2反应,生成单一产物CH4。
这种热活化触发光催化的方式,不仅解决了光催化中价带氧化电势不足的难题,实现性能上从无到有的突破,也为开发更多光学性质优异的催化剂和丰富光热协同催化理论提供了新的途径。
图1 热活化触发光催化氧化甲苯苄基C-H和还原CO2的机制示意图。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博士生陈程为第一作者,麻春艳副研究员和宋茂勇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和面上基金(22125606, 21976198, 21777175)的支持。
论文连接: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310004120
环境纳米技术与健康效应重点实验室
2023年10月25日
2023-10-26
-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第二十四届发展战略研讨会成功举行
10月17-19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第二十四届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密云召开。中心领导、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全体研究员、机关正副处长、在职党支部书记、副研究员代表共110余人参加了会议。密云区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朱丽,密云区科委科学城建设综合协调中心张笑一应邀出席。本次研讨会主题是“抢占科技制高点”。 中心主任、朱永官院士做《谈谈抢占制高点》的主题报告。他指出科研人员要胸怀祖国,面向学科前沿,具有广泛的国际视野,把对标世界一流作为中心发展目标。同时要根据目前面临的各种挑战,把突破生态环境研究领域的难点作为我们的制高点,发挥中心建制化的优势,把科学导向和问题导向相融合,形成中心的整体合力。在谈到发展新思路和新赛道,他认为中心要兼顾守正创新,开拓进取,加强点的突破,通过学科合纵连横,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强化基础研究与应用的紧密结合。人才培养是中心的首要任务,在科研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要把科学精神传承下来,提升科研人员的科学鉴赏力。朱永官最后寄语全体人员要登高山知天地之高远,脚踏实地激发我们的内心动力。
党委书记、副主任房自正在《贯彻落实党建重点工作部署努力抢占生态环境科技制高点》的报告中,汇报了中心党委今年在党建方面的贯彻落实情况,带领全体人员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和院党组重要决策部署,强调抢占科技制高点是全院上下、各方面工作的总目标、总任务和总要求,中心全体人员要打破传统思维惯性,加快转变科研价值理念,强化使命导向的科技创新,激励广大科研人员抢占科技制高点。中心对标对表院内单位,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自身发展和体制机制方面还面临一些矛盾和压力。他提出了八个方面的举措,为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切实增强大局意识、改革意识、担当意识、群众意识和实干意识提供了参考。
中心副主任胡承志做了《科技合作与创新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报告,向与会人员汇报了中心科研基本情况以及目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围绕研究所使命定位和组织管理特点,重点从重大创新成果、重大科技任务、人才队伍建设、创新生态以及组织管理等五个方面介绍使命导向的评价工作,并从创新能力的角度提出了下一步工作设想。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占剑做了《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推动科研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报告,强调要不断增强政治意识、纪法意识、问题意识和文化自信,提升政治三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健全系统治理和弘扬清风正气,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不断推动中心各项事业取得更大的成就。
中心各实验室负责人以及计划财务处负责人分别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就学科发展和创新研究思考做了工作汇报。朱丽做了《科学城东区及密云区科技相关政策情况》的报告。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宋河发研究员应邀做了《高价值专利培育与运营》的报告。全体与会人员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研讨交流,就如何抢占科技制高点进行了深入和热烈的讨论。
朱永官在总结中指出,要不断优化发展过程,强化发展效益,修补发展短板。他希望大家能够经常性地组织和参加研讨活动。对于制高点的问题,要凝练汇聚,寻找共性的问题,围绕制高点在一些政策体制和机制方面提出相应的举措,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共同推动中心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中心主任朱永官院士作报告党委书记、副主任房自正作报告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占剑作报告中心副主任胡承志作报告会议现场合影 综合办公室
2023年10月24日
2023-10-24
-
中心联合研发的全球首台(套)生物质乙醇重整制氢技术及装备通过验收、鉴定
10月16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联合研发的全球首台(套)200 Nm3/h生物质乙醇重整制氢项目验收、鉴定会在北京召开。中心贺泓院士出席会议,北京理工大学孙逢春院士作为本次验收、鉴定专家组组长。 该项目由国投生物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总体负责,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承担生物质乙醇重整制氢催化剂研制,由四川亚联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担装置研制,有研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参与重整催化剂安装和重整反应器现场调试,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参与工艺条件适配和现场试运。
专家组听取了项目组的总结汇报,经过认真质询讨论一致认为,该项目实现了生物质乙醇重整制氢技术的全球首台(套)工业化示范应用,验证了生物质乙醇作为制氢原料的可行性,为氢能绿色供应提供了新的技术路线;研制的自活化高效催化剂实现了对制氢产物的精准控制,氢气产率高、稳定性好;研发的催化氧化供热及热量梯级回收技术实现了装置运行热量高效利用,剩余含能气体能量全部回收,重整反应剩余原料水全部回用,整套装置兼容水蒸气重整和自热重整两种工况。
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研发的生物质乙醇重整制氢技术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议在工业及交通等领域进一步加快推广应用。
孙逢春院士发言贺泓院士发言会议现场
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实验室
2023年10月19日
2023-10-19
-
国际科学理事会主席彼得·格鲁克曼爵士一行访问中心
10月10日,国际科学理事会(International Science Council,ISC)主席彼得 格鲁克曼爵士、首席执行官萨尔瓦多 阿里科博士访问中心。中国科学院院士李静海出席座谈交流。 交流活动由中心主任朱永官院士主持。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军泽助理研究员做了题为《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和相互作用特征:全球和中国》的报告,指出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需要在全球、区域和国家层面形成共同的科学原则。
彼得 格鲁克曼表示,可持续发展是融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跨学科、系统性问题。研究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国际科学理事会致力于促进科学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他期待与中心加强合作,发挥中心在环境科学综合研究领域的专业优势,在依靠科学影响政策制定、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等方面,共同为加快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贡献。
朱永官在总结中指出,这是双方围绕可持续发展议题的一次富有成效的思想交流与科学探讨,未来希望可以进一步加强双方机构间、团队间的合作,建立长期成果分享与交流对话机制,组织可持续发展目标国际研讨会,汇聚各国科学家、决策者及行业合作伙伴,组建专家库,对现阶段可持续发展计划实施成效进行量化与评估,并研讨确定未来在区域和全球层面的科学实施途径。
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郑华研究员、副主任周伟奇研究员、曹垒研究员、陈晓东研究员、杨洪波研究员参加座谈交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际合作部王庆林巡视员等一行五人陪同访问。 国际合作办公室 2023年10月12日
2023-10-12
-
青促会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小组举办“啃硬骨头”系列报告第二讲
.TRS_Editor P{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A{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
.TRS_Editor P{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A{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
10月1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简称“青促会”)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小组在生态楼601举办“啃硬骨头”系列报告第二讲,会议由青促会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小组组长庄媛主持,中心主任朱永官院士莅临现场与青年学者进行交流互动。
本次报告邀请了The innovation主管陈科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李子申研究员,分别以“The Innovation is a rising star journal”“空天信息赋能数字经济的探索实践与思考”为题进行了报告。
陈科研究员介绍了创办The Innovation 期刊的心路历程,讲述了期刊精美封面背后的生动故事,鼓励中心科研人员继续支持推动The Innovation 期刊发展;李子申研究员介绍了北斗/遥感技术发展定位和最新进展,指出应用的核心在于解决装备发展面临的真问题,展望了空天信息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前景。
“啃硬骨头”系列报告由中心主任朱永官院士命名,旨在鼓励青年职工积极探索如何围绕瓶颈问题啃硬骨头。
陈科研究员作报告
李子申研究员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小组
2023年10月11日
2023-10-11
-
“世界山地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第一届研讨会在都江堰市顺利召开
.TRS_Editor P{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A{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
.TRS_Editor P{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A{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
9月19日至22日,“世界山地生物圈保护区网络(WNMBR)”第一届研讨会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召开。此次研讨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生态与地球科学部主办,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与四川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四川卧龙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管理局)、都江堰市人民政府、西班牙奥马尼亚和卢纳山谷生物圈保护区联合承办。来自中国、西班牙、美国、尼日利亚、越南、阿根廷等17个国家60余位专家学者与生物圈保护区代表参加本次研讨会。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长王丁、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高级业务主管、WNMBR指导委员会委员易志军等参加研讨交流。
开幕式上,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长王丁,都江堰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古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阳志云,四川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局长何小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助理项目专家Mar a Rosa C rdenas致辞,对研讨会的隆重召开表达诚挚祝贺。
会议围绕WNMBR的定位、机遇与挑战以及未来的工作计划和重点等主题,通过主题报告、圆桌会议、分组讨论等形式进行研讨,欧阳志云研究员介绍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挑战与机遇,Mar a Rosa C rdenas介绍了WNMBR对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25-2035行动计划的贡献,徐卫华研究员、奥马尼亚和卢纳山谷生物圈保护区Roberto和Natalia代表WNMBR技术秘书处介绍了网络工作组的进展情况和工作计划,山区研究计划(MRI)执行董事Carolina Adler介绍了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对山地保护区造成的影响。此外,奥地利科学院Kck G nter教授、四川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何廷美副局长等分享交流了7个山地生物圈保护区的良好实践案例。各国专家学者及山地生物圈保护区代表集思广益,分析了WNMBR网络未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就下一步的工作路线与重点任务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大家一致认为,未来各国应着力加强交流合作,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共同推进山地生物圈保护区的保护、建设、科研与社区发展等工作,促进山地生物圈保护区保护与发展的协同,成为践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典范。
“世界山地生物圈保护区网络(WNMBR)”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于2021年12月正式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西班牙奥马尼亚和卢纳山谷生物圈保护区共同组成技术秘书处,协调世界山地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工作。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3年9月28日
2023-09-28
-
欧阳志云团队在耕地开垦对自然资本投资成效影响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欧阳志云团队在耕地开垦对生态保护成效的影响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题为“Natural capital investments in China undermined by reclamation for cropland”发表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 为了应对人口和粮食需求增长、耕地持续扩张导致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丧失,世界各国均在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同时,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全球也开垦了大量的耕地,耕地开垦对生态保护恢复成效的影响也得到人们广泛关注。
本世纪以来,我国是全球生态保护与恢复投资最大的国家,通过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等重大生态保护恢复工程将耕地恢复为森林、草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取得显著成效,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固碳、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等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一些地区也开垦了许多耕地。本文综合运用全国生态系统评估数据、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模型和农业统计数据,定量评估了2000至2015年耕地开垦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分析了对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固碳和野生物种栖息地等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研究发现,我国新开垦耕地大多分布于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和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尤其在我国北部、东部和南部生态重要或脆弱区域,其中分布于极重要和重要生态保护区域的新开垦耕地分别占总开垦面积的58.1%和26.8%。在一些重点保护恢复的地区,新开垦耕地总面积虽小,但分布较为广泛和分散,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调节服务的抵消也不容忽视。与同期自然资本投资回报相比,全国耕地开垦对野生物种栖息地、水源涵养、防风固沙、固碳和土壤保持服务保护成效的抵消比例分别为113.8%、63.4%、52.5%、29.0%和10.2%。
2000-2015年我国新开垦耕地造成的生态系统服务和生物多样性损失主要对应三种典型区域类型:(1)提供重要防风固沙服务和野生物种栖息地的区域,气候干旱,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粮食产量低;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恢复收益的损失最大,主要位于我国西北部的地区;(2)提供重要碳汇和野生物种栖息地的区域,气候相对寒冷,新开垦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粮食产量高,其生物多样性、土壤保持量和固碳量由于耕地开垦损失大,主要位于我国东北的湿地地区;(3)提供重要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和野生物种栖息地的区域,气候潮湿,新开垦耕地坡度高;生态系统服务损失严重,主要位于我国南部和西南部的山区。其他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收益抵消比例相对较低,但在那些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越强、气候越潮湿、新开垦耕地坡度越大的区域,耕地开垦对生态系统服务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越大。
研究指出,低效的耕地开垦的不利生态影响将大大削弱生态保护恢复等自然资本投资的回报,并进一步影响农业生产。我国应在保护重要生态系统同时,加强脆弱地区耕地的生态恢复,并通过加强可持续的农业集约化遏制低效的农业扩张。随着我国更加重视粮食安全,平衡生态保护和农业生产的挑战可能会变得更加严峻。全球其他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势,包括美国等拥有充足耕地的发达经济体。全球需要通过农业生态革命实现农业转型,协调粮食生产与生态保护,实现粮食供给、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协同提升,是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孔令桥为论文第一作者,欧阳志云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青藏二次科考任务三 “生态系统与生态安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课题“生态承载力评估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01257)等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59-023-02198-3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3年9月27日
2023-09-27
-
傅伯杰院士团队在黄土高原社会-生态陷阱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傅伯杰院士团队在黄土高原社会-生态陷阱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题为“Escaping social–ecological traps through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s Loess Plateau”发表在国际重要刊物《People and Nature》上。
生态系统退化和贫困是威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以我国典型生态脆弱区——黄土高原为例,该区长期以来面临着植被稀疏、土壤侵蚀严重、土地生产力低,人口压力大,生计贫困等突出问题,形成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局面,影响该区可持续发展。作为可持续性科学中广泛关注的新兴概念,社会-生态陷阱就是指自我强化的社会和生态反馈维持或推动社会-生态系统朝着不理想的状态发展,可用于解释生态系统退化和根深蒂固的贫困。然而,社会-生态陷阱研究仍然缺乏定量的分析方法,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科学研判和调控。
针对社会-生态陷阱的识别与诊断,研究团队发展了社会-生态陷阱诊断框架,构建了追踪社会-生态系统发展轨迹的复合系统状态指数,结合社会-生态网络方法实现了系统要素反馈依赖关系和系统结构演变的定量表征,并以建国以来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的演变为例开展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演变经历了3个阶段:锁定在陷阱中(1949-1981),对陷阱做出响应(1981-2003)和逃离陷阱(2003-2020)。第一个时期,快速增长的人口、有限的生计机会、对农业的过度依赖,以及严重的土壤侵蚀之间发生强化的反馈循环,使得黄土高原锁定在不理想的发展轨迹。缺乏替代生计方式的农村人口数量是第一个时期关键的陷阱因素。进入21世纪,通过生态恢复措施和社会经济发展,黄土高原逃离了以生态系统退化和贫困不断强化为特征的社会-生态陷阱。
黄土高原逃离社会-生态陷阱的重要路径包括:(1)推进城市化和生计方式多样化;(2)实施因地制宜的工程措施,如梯田和淤地坝;(3)投资生态恢复项目。这些路径和经验对于世界上类似的生态脆弱区迈入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基于社会-生态陷阱概念对黄土高原过去七十年的发展轨迹的审视,也强调了持续监测、评估和预测社会-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在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图1 社会-生态陷阱诊断框架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王壮壮为论文第一作者,傅伯杰院士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演变机理与可持续性”(41930649)资助。
论文链接1:https://bes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pan3.10513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3年9月25日
2023-09-26
-
“一带一路”水环境质量管理技术论坛在香港成功召开
.TRS_Editor P{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A{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
.TRS_Editor P{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A{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
9月14日,“一带一路”水环境质量管理技术论坛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环境保护署(以下简称“香港环保署”)成功召开。香港环保署署长徐浩光博士、斯里兰卡中央环境局主席Supun S. Pathirage、中心杨敏研究员,以及三方合作机构代表、ANSO环境科技与产业联盟代表等20余人参加研讨交流。
中心代表分享了与斯里兰卡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水与环境科技合作进展以及中国农村污水处理策略,香港环保署代表分享了香港在海水冲厕、污水处理及深海排放、水污染控制、环境影响评估、环境水质检测与模拟、污水检测新冠病毒等方面的经验。斯里兰卡中央环境局代表讲述了斯国水环境管理现状。ANSO环境科技与产业联盟企业——力合科技分享了水环境自动监测经验和最新成果,并举行了向斯里兰卡中央环境局捐赠一套地表水水质在线监测设备的仪式。
2023年9月13日,在香港第八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中心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环境及生态局,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环境保护署与斯里兰卡中央环境局,分别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工作安排和合作备忘录。本次论坛是在该合作框架下举办的首次三方交流活动,旨在进一步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在水环境质量管理、水污染控制等方面的成果分享与技术交流,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
“一带一路”水环境质量管理技术论坛现场
力合科技向斯里兰卡中央环境局捐赠地表水水质在线监测设备仪式
国际合作办公室
2023年9月18日
2023-09-18
-
中心与香港环境及生态局签署“一带一路”环境保护合作安排
.TRS_Editor P{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A{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
.TRS_Editor P{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A{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
9月13日,党委书记房自正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在香港第八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签署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环境及生态局关于开展“一带一路”环境保护工作的合作安排》(以下简称《合作安排》),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汪克强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首席行政长官李家超见证《合作安排》交换。
中心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环境及生态局环境保护署自2022年起,围绕污水病毒监测预警等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合作安排》签署后,双方将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面向斯里兰卡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联手开展知识分享、技术交流与人员培训等工作,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刘卫东、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李芳芳,中心杨敏研究员、相关科研人员及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见证签署活动。
房自正书记与谢展寰局长签署合作安排
国际合作办公室
2023年9月15日
2023-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