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 ​傅伯杰院士、朱永官院士当选国际科学理事会会士
    12月19日,国际科学理事会(International Science Council,简称ISC)公布了2023年新当选的会士(ISC FELLOW)名单。国际科学理事会中国委员会(ISC-China)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国际科学理事会中国委员会(ISC-China)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朱永官院士当选。 国际科学理事会的前身是国际科学联盟(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简称国际科联),2017年与国际社科联(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ocial Sciences)合并成立,致力于开展各类国际研究计划,构建全球科研合作网络,支持从发现到应用的所有科学的发展,包括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到行为、数据和技术科学的所有学科,是世界上成员覆盖面最广泛、学科门类最齐全的综合性科技组织,在国际科技界具有强大号召力。 国际科学理事会于2022年初宣布设立会士,作为国际科学理事会授予个人的最高荣誉,旨在对“推进科学成为全球公益事业”的杰出贡献者做出表彰。 (ISC Fellow公布名单参见www.council.science )  国际合作办公室 2023年12月19日 
    2023-12-21
  • 2023科睿唯安部分“高被引科学家”座谈会在中心召开
      12月14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科睿唯安共同组织召开了2023科睿唯安部分“高被引科学家”座谈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心主任朱永官、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阳志云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的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获得者和科睿唯安大中华区政府业务总监宁笔等共二十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文献信息与学术传播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全元主持。  会上,朱永官对各位“高被引科学家”莅临生态中心表示欢迎,并表示近年来“高被引科学家”人数显著增加,彰显了中国平均科研实力的快速增强。科睿唯安大中华区政府业务总监宁笔提出,未来希望科睿唯安能为科学家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数据支持和科技服务。科睿唯安客户经理刘欣解读了2023年度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遴选方法及榜单。座谈环节,与会“高被引科学家”提出希望科睿唯安未来能进行更广泛的宣传与推广,激励更多中国科学家做出更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会上,宁笔为此次与会的“高被引科学家”颁发了荣誉证书并合影留念。
           据悉,中国科学院共有270人次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成为全球入选人次数最多的科研机构,中心有7名学者入选,分别是:朱永官、傅伯杰、贺泓、欧阳志云、邓晔、周伟奇、张丽梅。其中,朱永官成为同时入选Microbiology和Environment and Ecology两个学科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文献信息与学术传播中心
           2023年12月18日
         
    2023-12-18
  • 中心组团参加2023国际水协会水与发展大会
      12月10日-14日,曲久辉院士等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代表团一行12人赴卢旺达参加2023国际水协会水与发展大会,推动中心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12月11日,曲久辉院士受邀以“Aligning technology, service and policy, to secure rural access to water supply-The experience of China”为题做大会主旨报告,分享了中国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6.1(SDG6.1:清洁饮水)过程中的经验和成就,以及中心近年来围绕SDG6.1开展国际合作的成果。中心副主任胡承志研究员、栾富波研究员、田秉辉副研究员、郑天龙副研究员发表分会口头报告,分享中心在水与卫生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与技术应用经验。   12月13日,杨敏研究员主持了由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水与环境卓越中心(CAS-TWAS CEWE)组织的主题为“Accelerating SDG 6 Progres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By Identifying Economically Sustainable Approaches”的国际专题研讨会。研讨会邀请了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吴清平院士、香港环境保护署徐浩光署长、非洲开发银行水安全和卫生经理Mecuria Assefaw、印度行政学院院长Srinivas Chary Vedala教授、中心栾富波研究员、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黄海萍总工程师做专题报告,分享了中国、印度和非洲国家在政策法规、投资保障、人才培养、能力建设、技术转移和水质监测技术等方面加速实现SDG6的现状和经验。随后,曲久辉、吴清平、徐浩光、Mecuria Assefaw和Srinivas Chary Vedala应邀参加了圆桌对话,为促进发展中国家实现SDG6建言献策。专题研讨会座无虚席,气氛热烈,为政府、学术界、国际机构等共同推动发展中国家加速实现SDG6提供了讨论和合作的平台。中心组织专题研讨会  会议期间,CEWE与ANSO环境科技产业专题联盟(以下简称“ANSO专题联盟”)联合设置了展台,充分展示了CEWE与联盟企业,特别是力合科技和联池水务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合作取得的成效,展示了相关技术与产品在斯里兰卡、泰国、伊朗、柬埔寨、缅甸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功应用的案例。来自中东、南美、澳洲、美国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水务科研人员、NGO组织工作人员、政府管理代表、企业代表、高校学生等到访联合展台参观交流。中心与ANSO专题联盟企业联合展台  此外,代表团还访问了卢旺达University of Lay Adventists of Kigali(UNILAK)大学并组织双边交流会议。会议由杨敏研究员与UNILAK大学校长Ngamije Jean教授共同主持。通过研讨,双方就加强水与环境技术与产业化以及人才培养等交流与合作达成共识。代表团访问University of Lay Adventists of Kigali大学  会议期间,曲久辉院士率团与国际水协会主席Tom Mollenkopf,首席执行官Kalanithy Vairavamoorthy,全球运营总监 Keith Robertson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会谈,双方就开展战略合作和发起针对快速发展经济体的国际会议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双方一致认为应在既往良好的合作基础上继续拓展合作模式与合作领域,中国在水科技领域的发展经验和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历程,可以通过国际水协的平台与世界分享,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宝贵的示范与借鉴。双方进一步围绕联合发起针对快速发展经济体(rapid development economy)的国际会议进行了深入探讨,该大会将对标现有的世界水大会(world water congress)、水与发展大会(water and development congress),围绕快速发展经济体的科技需求和面临挑战,形成具有引领作用和国际影响力的会议品牌。曲久辉院士等与IWA主席会谈  本次出访得到广东微生物所、香港环保署以及部分ANSO联盟企业的积极响应,面向发展中国家分享了中心及其他机构在水与环境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与技术应用经验,深化了与国际水协会的合作关系,为加速实现发展中国家SDG6目标贡献了中国智慧。       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水与环境卓越中心     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饮用水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ANSO“一带一路”环境科技产业专题联盟   国际合作办公室       2023年12月17日
         
    2023-12-17
  • 曲久辉院士应邀在国际水协会水与发展大会上做主旨报告分享中国经验
      12月10-14日,曲久辉院士受邀参加国际水协会(IWA)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举办的水与发展大会(Water & Development Congress & Exhibition 2023)并做主旨报告。本届大会主题是“水、环境卫生和气候适应力—水智慧未来的关键”。  12月11日,曲久辉院士以“Aligning technology, service and policy, to secure rural access to water supply-The experience of China”为题,分享了中国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6.1(SDG6.1:清洁饮水)过程中的经验和成就,从过往历程、应对挑战和未来目标三个方面,系统介绍了中国于2015年基本实现“为所有人提供清洁饮水”目标历程。他指出,不同地区水资源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给农村供水安全带来巨大挑战,中国在农村供水方面曾经面临水源短缺、设施陈旧、专业人员缺乏、水质相关疾病频发等巨大挑战,通过采取规划先行、投资保障、模式革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强化等综合举措,最终解决了5亿多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保障问题。面向未来,农村供水仍然面临重大挑战,中国将持续提高农村饮水品质及供水系统的韧性。最后,曲久辉院士还分享了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近年来围绕SDG6.1开展国际合作的成果。通过搭建平台、能力建设、人才培养、技术示范,我们为斯里兰卡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SDG6.1提供了卓有成效的帮助。
           曲久辉院士主旨报告结束后,在蒙特雷科技大学Pabel Antonio Cervantes Aviles教授(墨西哥)的主持下,“人民之水”(Water for People,非盈利组织)首席执行官Mark Duey(美国)、瑞士联邦水科学和技术研究所(EAWAG)George Wainnina博士(瑞士)、泪水基金(Tearfund,非政府组织)Olutayo Bankole-Bolawole女士(卢旺达)与CEPT大学(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lanning & Technology)Meera Mehta教授(印度),围绕主旨报告的内容进行了热烈讨论,嘉宾们一致高度评价中国在实现SDG 6征程上取得的卓越成就。Mark Duey指出,即使在美国也仍然有200万人的饮用水安全保障存在问题,中国在农村供水保障上取得的成就非常了不起,赞同并强调了我国农村供水模式多样性、灵活性与高效性,对于发展中国家实现清洁饮水具有重要借鉴价值;George Wainnina认为政府主导的差异化投资是保障欠发达地区供水安全的重要举措;Olutayo Bankole-Bolawole非常认同科技创新在供水安全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认为国际社会应加强科技创新与交流合作;Meera Mehta指出构建社区参与供水体系的重要性,并分享了印度农村供水进展及其面临的巨大挑战。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自提出以来已取得重大进展,但在全球范围内实现SDG目标仍面临极大挑战。曲久辉院士的报告向世界分享了中国农村供水领域70余年的历程与经验,中国解决5亿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保障问题的经验也增强了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清洁饮用水问题的信心,一些思路和技术可以为他们提供重要的示范与借鉴。
             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水与环境卓越中心
           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饮用水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ANSO环境科技产业专题联盟
         国际合作办公室     2023年12月14日 
    2023-12-14
  • 赵旭课题组在电子电镀废水电化学脱氮方面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赵旭课题组在电子电镀废水电化学脱氮方面研究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刊物《Nature Water》上(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4221-023-00169-3)。将废水中的NO3-转化为NH3对于获得有价产品和缓解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铁基电催化剂因其低成本且无毒的特点,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高盐废水环境中,铁电极易溶解失活,限制了他的应用。
         课题组研究发现废水中镍、钴、锌等金属离子能有效促进商用铁电极电转换硝酸盐为氨氮的效率,提升了电极使用的活性与寿命。研究证明了废水中的Ni2+离子会诱导电极表面重构形成NiFe双层氢氧化物活性相,这种微纳结构也促进了传质与电子转移,从而获得高硝酸盐转化率和氨选择性。
         图1. 铁电极在不含(a)和含(b)Ni2+的废水中自腐蚀后NO3-RR性能比较;铁表面腐蚀反应(c)及NiFe-LDH纳米片的形成(d);铁电极在不含(e)和含(f)Ni2+的废水中重构后的SEM图;(g)铁电极在含Ni2+废水中稳定性实验 利用原位拉曼光谱揭示了电化学驱动相分离使得表面NiFe-LDH-Ov转化成新的 -FeOOH和缺陷态 -Ni(OH)2。动态变化的表面结构增加了活性位点暴露,强化了NO3-的有效吸附和活化,进而提升了硝酸盐还原动力学和产NH3选择性(图2)。
         图2.(a)原位拉曼反应器示意图;Fe(b,c)和FeNi500/FF(d,e)在不含NO3?和含NO3-电解质中原位拉曼光谱;(f)拉曼峰强度比随电压变化     上述“以废治废,变废为宝”的方法不仅克服了铁电极易失活的不足,而且提出了一种利用废水共存组分重构电极提高电催化效率的新途径,为电子电镀废水中硝酸盐的去除与回收提供了一种实用方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王开丰为论文第一作者,赵旭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221-023-00169-3       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3年12月11日
          
    2023-12-13
  • 2023国际前沿科学论坛在腾冲成功召开
      12月2日,由国际科学理事会中国委员会(ISC-CHINA)主办,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协新技术开发中心、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保山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2023国际前沿科学论坛”在云南省腾冲市成功召开。来自美国、芬兰、丹麦、保加利亚、巴西、中国等国家(地区)的科研院所、高校、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学会、媒体逾150位代表参加论坛。   论坛由中国科学院院士、ISC-CHINA副主席、中心主任朱永官主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兼国际合作部部长罗晖、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治礼先后致辞。美国科学院院士、Cary生态系统研究所杰出科学家Steward TA Pickett,巴西国家科学院和国家医学院院士、圣保罗大学医学院教授Paulo Saldiva,保加利亚前外交部长、保加利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Rumiana Jeleva,赫尔辛基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所所长Mari Vaattovaara,奥胡斯大学环境与健康大数据中心主任Clive Eric Sabel,北京大学研究员刘珏等6位专家,围绕本届论坛主题“星球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发表了跨学科、跨领域的精彩的主旨演讲。中国科学院院士、ISC-CHINA主席郭华东出席报告交流。
            朱永官在总结中指出,健康是人类文明的终极目标,关系子孙世代的福祉,这也是本届论坛提出“星球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意义所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之一。人类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而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是相互联系的。 世界各国只有通过建立联系,加强合作,才能实现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2023国际前沿科学论坛正是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学科、不同行业的人联结在一起,围绕星球健康这一涉及人类、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全物种、系统性的健康问题,交流思想,分享知识、发展友谊,构建网络,为创造一个更可持续的未来,贡献新方案、新产品、新服务。
            2023国际前沿科学论坛,作为由顾秉林、许智宏、饶子和三位院士于2022年发起的腾冲科学家论坛的重要分论坛,旨在汇聚全球高端智力资源,探讨促进星球健康亟待解决的重要前沿科学问题,交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和创新思想,共同为推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积极贡献。本届论坛的召开得到了国内外社会的广泛关注,产生了重要影响。
          朱永官院士主持论坛朱永官院士总结发言2023国际前沿科学论坛现场(中国,腾冲)国际合作办公室  2023年12月2日
    2023-12-02
  • 魏源送课题组一篇中斯合作研究论文荣获斯里兰卡总统科学奖
    11月21日,魏源送课题组一篇中斯合作研究论文的斯方合作伙伴S. K. Weragoda博士和R. Weerasooriya教授荣获2023年斯里兰卡总统科学研究奖。  该论文以斯里兰卡重大民生问题—不明原因慢性肾病(CKDu)为研究切入点,选择斯里兰卡三个CKDu风险区(high risk, HR; low risk, LR and no risk, NR)和一个对照区(control zone, CR),通过现场调研,考察了不同季节(旱季和湿季)CKDu病区浅层地下水水质和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的特征,同时考察了杀虫剂及其代谢产物,明确了CKDu病区地下水中有机物组分差异,揭示了CKDu病区地下水中DOC与钙、镁离子以及农药杀虫剂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开发适于CKDu病区的经济高效饮用水处理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论文第一作者为我中心培养的斯里兰卡籍Madhubhashini Makehelwala博士,通讯作者为魏源送研究员。Madhubhashini Makehelwala博士于2015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院长奖学金(CAS-TWAS President’s Fellowship for International PhD Student)资助进入魏源送课题组攻读博士学位。
         该论文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斯里兰卡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基金项目(21861142020)、“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联合研究项目(ANSO-CR-KP-2020-05)和中国-斯里兰卡水技术研究与示范联合中心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18.12.435             水污染控制实验室
         教育处
         中国-斯里兰卡联合科教中心水分中心
         国际合作办公室2023年12月1日 
    2023-12-01
  •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与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11月28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生态楼505会议室举行。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朱永官院士,党委书记、中心副主任房自正,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占剑,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长张元明,党委书记、副所长张向军,人事处长蒋慧萍,人事处副处长刘翔,以及中心科技开发处、教育处、人事处相关负责人、科研人员代表出席签约仪式。  房自正代表中心欢迎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领导莅临中心开展交流合作。张元明详细介绍了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引才措施,希望能在中央和地方人才政策的推动下,积极落实中国科学院人事局指导的“东部博士西部行”专项活动,通过政策宣传和招聘推介,吸引中心培养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去新疆工作,同时加强所际合作,相互支持,共谋发展。张向军表示愿意与中心建立人才交流合作长效机制,搭建人才输送新桥梁。蒋慧萍介绍了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具体的引才措施和人才待遇。朱永官指出,双方合作既要不断完善合作交流机制,也要推进人才、项目和成果等多方面的资源融合,架构研究所合作共赢的桥梁,以科技创新为重要抓手,共同探索“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为新疆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会上,管理部门负责人和科研人员代表就单位基本情况、项目进展和未来合作事宜等展开了深度交流和讨论,朱永官、张元明代表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人事处   2023年11月29日 
    2023-11-29
  • 中心主办Science合作刊物EHS刊发重磅文章:优化全球变化计划,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在不断变化的分化世界中,迫切需要一个新的全球科学计划来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实现。作为一个国际科学计划,尽管“未来地球”旨在加强研究和社会合作以加速向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转变,但对研究人员或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来说,它在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制定跨学科研究的国际科学议程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并不清晰。   日前,中心主办的Science合作刊物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2023,9,Article 0143)刊发了来自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吕永龙、傅伯杰、姚檀栋和秦大河等4位著名科学家的重磅文章:“Priority Actions for Enhancing Global Change Program to Provide Global Sustainable Solutions”,该文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帮助全球变化计划对推进全球可持续性科学的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填补研究空白,解决我们对全球环境风险认知的不确定性,建立决策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沟通的更好的科学-政策平台,并为人类和环境福祉提升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文章提到,我们期待一个新的综合全球变化计划,将所有利益攸关方聚集在一起,建立一个跨越地缘政治鸿沟的可持续性科学合作联盟,帮助制定和实施全球和国家科学技术与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图,分享科学和知识,以满足人类对水、健康、优质教育、环境卫生和粮食安全的需求,同时维护全球生态系统和地球健康。
           2023年11月15日,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网站以“The Future of Future Earth: How global science programs can navigate the complex, shifting challenges in sustainability science”(“未来地球的未来:全球科学计划如何在复杂且不断转换的挑战中巡航可持续性科学”)为题对该文进行了报道。    新闻稿链接: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1007945  EHS由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为Science合作刊物(SPJ),由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出版。最新影响因子4.9,位于Q1区,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所刊文章类型包括:研究论文、综述、社论、观点、政策论坛、述评、评论与回复、报告。
           查看文章原文:https://spj.science.org/doi/10.34133/ehs.0143   
        
                 生态学报编辑部
           2023年11月22日
         
    2023-11-22
  • 刘刚课题组在供水管网过渡效应方面取得新进展
      过渡效应是指出厂水质发生变化时,管网微生态失稳导致向水中释放颗粒物与微生物引起用户端水质恶化的现象。由于污染加剧、标准趋严、净水技术持续发展等多重因素,水厂工艺升级是大势所趋,出厂水质提升也使得老旧管网输送新质饮用水正成为普遍现象。然而,过渡效应仍属研究空白,以往的工艺升级和水质切换并未妥善考虑过渡效应及其潜在的水质风险。  团队跟踪研究了启动RO工艺前后管网水质的时空变化,发现因为出厂水质变化引起供水管道微生态失稳,过渡效应在新质水进入管网的第一时间即刻发生,向水中释放相当数量的颗粒物和微生物(图1)。研究首次发现,过渡效应在1个月后开始消退,客户端水质提升与改善的效果从2个月开始逐渐展现,这意味着工艺升级后的第一个月为过渡效应窗口期,应作为水质监测与风险管控的重点时期。此外,研究发现过渡期T0时刻,各项指标日变化峰值提高了3倍,因此作者提出用水高峰期的水力扰动可放大过渡期的水质恶化(图1, 2, 3),过渡窗口期(第1个月)的用水高峰应作为水质风险管控的重点时刻。    图1 水厂和管网内颗粒负荷(?P/V)以及颗粒物附着ATP(P-ATP)的长期(a, b)和日变化(c, d)趋势。图中:TB – 启动RO工艺前;T0 – 启动RO工艺;T1M – 启动RO工艺1个月;T2M – 启动RO工艺2个月;T1Y  – 启动RO工艺1年; T2Y – 启动RO工艺2年。      通过SourceTracker2和NCM两种方法,研究发现工艺切换初期管网沉积物与生物膜中微生物均有显著释放(图2),T0与T1M期间成倍增长的释放量与颗粒负荷的增长相呼应,并且伴随着释放微生物物种的显著增加。截至工艺升级2年时,沉积物与生物膜中微生物的释放量急剧降低,因此团队提出通过进水厂工艺升级,可有效调控管网与饮用水之间的微生物交互。SourceTracker2的分析结果显示,在整个两年研究周期中,沉积物中微生物释放的贡献量均高于生物膜,而NCM结果显示沉积物释放的微生物物种数也显著高于生物膜。这一发现有别于管网水质问题源于生物膜的传统观点,但符合团队前期关于沉积物是导致水质恶化热区的发现。此外,研究观察到沉积物与生物膜贡献量差异最大的时间点是T0与T1M,意味着沉积物比生物膜对水质变化更敏感,因此在应对过渡效应时应格外重视来自管网沉积物的贡献与风险。     图2 沉积物和生物膜贡献值的长期(a)和日变化(b)趋势。      针对管道沉积物在过渡期对水质恶化的显著贡献,团队提出用新质水预冲洗管网的策略管控水质风险,并建议围绕冲洗过程的接触时间、冲洗时长、冲洗流速展开进一步研究,实现水量、能源与水质的最优化。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Water 和Water Research。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项目资助。相关论文及系列成果链接:
           论文链接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221-023-00149-7       论文链接2: https://doi.org/10.1016/j.watres.2023.120149      论文链接3: https://doi.org/10.1016/j.watres.2023.120143      论文链接4: https://doi.org/10.1016/j.watres.2022.118589      论文链接5: https://doi.org/10.1016/j.watres.2017.03.031      
       
             
    202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