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斯里兰卡水技术研究与示范联合中心召开2020年度总结会议

      1月19日,中国-斯里兰卡水技术研究与示范联合中心(以下简称“中-斯水中心”)2020年度总结会议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敏研究员主持会议,院国际合作局亚非处副处长蒋一琪、主管陈海涛线上进行指导,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等院内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旦大学等院外机构,“一带一路”环境科技与产业联盟、湖南力合科技、北京京润等企业以及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代表40余人参加了会议。
      围绕CKDu追因、安全供水、水资源管理等主题,各单位报告了2020年度主要工作进展、存在问题和下一步计划。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尽管新冠疫情对中-斯水中心工作造成了极大阻碍,但中斯双方风雨同舟,同心协力推进工作,取得了不平凡的成果。合作企业力合科技克服重重困难,在中国疫情最为严重的三月启动了捐赠斯里兰卡的全自动多参数水质分析仪的生产,确保设备按照预定日期(4月底)运抵中-斯水中心,支撑斯里兰卡开展全国地下水水质调查;《中国科学院与斯里兰卡供水部合作备忘录》补充协议在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馆签署,协助商务部完成中-斯水中心综合大楼竣工验收,在院合作局和斯驻华大使馆的支持下顺利完成中-斯水中心三方共同运行协议的谈判;与佩拉德尼亚大学共同组织联合指导团队,指导无法返回中国的留学生依托佩大开展研究,妥善解决了滞留斯里兰卡留学生一段时间内无法继续学业的问题,推动了中-斯水中心相关研究项目的执行,并为今后依托中-斯水中心开展合作提供了重要案例和经验。此外,与“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的“环境科技与产业专题联盟”一起组织向斯里兰卡捐赠防疫物资,得到来自斯里兰卡驻华大使馆及总统的称赞;第一时间协调调用援斯设备清单中的定量PCR设备,使得斯方能够在设备正式移交前就可以使用设备开展新冠检测。
      蒋一琪充分肯定了中-斯水中心的工作,并指出中科院对中-斯水中心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新落成的中-斯水中心科研综合楼,中-斯水中心要做好规划,调动斯方积极性,提升中-斯水中心的科学影响力和外交影响力。
      杨敏副主任在会议总结中表示,中-斯水中心的发展离不开中斯各方的支持,下阶段合作方式将由项目合作向共建平台的合作方式转化,中方将加强顶层设计,逐步强化和拓展中-斯水中心的平台;团队需进一步聚焦CKDu追因、安全供水、水资源管理三个主题,在后疫情时代,创新合作方式,重视成果的出口和落地,提高成果的影响力。
      中-斯水中心综合大楼
      中-斯水中心年度总结会议现场
      中国-斯里兰卡水技术研究与示范联合中心
      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水与环境卓越中心
      国际合作办公室
      2021年2月2日
    2021-02-02
  • 我中心成立的司法鉴定中心获得北京市司法鉴定许可证

      近日,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司法鉴定中心取得《司法鉴定许可证》,我中心24名科研技术人员获得《司法鉴定人执业证》,成为北京市首批取得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业务资质的机构。《司法鉴定许可证》是司法鉴定机构的执业凭证,司法鉴定中心可以依法在污染物性质鉴定、地表水和沉积物环境损害鉴定、空气污染环境损害鉴定、土壤与地下水环境损害鉴定和生态系统环境损害鉴定五个领域开展司法鉴定活动。
      司法鉴定中心是我中心与最高人民检察院成立的“公益诉讼(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联合实验室”的核心工作平台。取得《司法鉴定许可证》和《司法鉴定人执业证》将为联合实验室的发展带来重要契机。司法鉴定中心将秉承中国科学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办院方针,举全所之力在环境损害司法鉴定领域开展工作,力争为疑难、复杂及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环境公益诉讼提供科学、公正、严谨的司法鉴定意见,为国家环境司法建设和环境质量改善做出积极贡献。
      司法鉴定中心挂靠我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是张庆华研究员。
      司法鉴定中心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1年1月28日
    2021-02-01
  • 香山会议研讨新污染物的健康风险及防控对策

      1月29-30日,以“新污染物的健康风险及防控对策”为主题的第S59次香山学术会议在北京香山饭店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江桂斌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陈宜瑜院士、北京大学陶澍院士、中科院化学所赵进才院士、浙江大学朱利中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朱永官院士担任共同执行主席。中国地质大学校长王焰新院士、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司长邱启文等50余名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管理部门的专家学者应邀分别在现场和线上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会议围绕新污染物定义,其环境过程及暴露组学,毒理学研究及健康效应机制,削减及风险防控等中心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会议执行主席陈宜瑜院士主持了28号上午的会议。他在会议开始时讲话并指出我国新污染物的环境暴露与健康危害机制与发达国家差异显著,无法照搬国外研究模式与结论,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希望能够通过这次会议,深入分析我国新污染物环境暴露与健康效应研究的现状与不足,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会议执行主席江桂斌院士首先就“新污染物防控,路在何方?”为主题做了主题评述报告。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郑明辉研究员、朱永官院士以及北京大学胡建信教授分别做了“新污染物环境暴露研究方法学”、“生态系统中的抗生素耐药性”、以及“借鉴国际公约机制削减和管控新污染物”三个中心议题评述报告,分享了他们对新污染物研究的方法学、环境风险与健康影响以及环境管理的认识和深度思考。 
      邱启文针对新污染物的治理思路做了报告,并提出了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管理的科研需求,希望科研工作者能够将优秀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新污染物治理工作和管理实践中。国家基金委化学部王春霞、庄乾坤,地学部刘羽等分别在现场和线上参加了会议。他们表示基金委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新污染物研究的原创性工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服务国家环境保护目标。中科院广州地化所张干研究员,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阮挺研究员,中科院动物所戴家银研究员,复旦大学屈卫东教授,国家食品风险评估中心吴永宁研究员等分别就新污染物的环境过程及源解析思考,发现新污染物的理论与方法,新含氟化合物的环境行为、健康效应及科学替代,水污染与肿瘤聚集性的研究与思考以及新污染物与食品安全等方面做了精彩的专题报告。 
      会议讨论发言十分热烈,与会专家争相发表意见,一致认为我国面临着比发达国家更为复杂的环境问题,在传统污染物尚未完全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新污染物已经造成了新的环境问题,多种污染物共存、污染效应叠加所引发的环境污染及健康风险问题也更为错综复杂。我国在新污染物源控制、监测技术、生态风险与健康效应、风险管理与法律法规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面对我国新污染物环境介质中的存量较高,有关生态风险、健康风险和毒理基础数据不够系统,环境管理缺乏清单、标准和法律法规的现实,应立足于新污染物的科学外延与管理需求,尽快归纳总结新污染物的定义,在方法论上要有变革,有提升。超前布局科学研究,加强学科交叉,基于大数据手段,区分地域差异和介质差异,整合化学分析、环境毒理学、计算毒理学、流行病学等多学科研究力量,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自由探索紧密结合起来,开展长期的系统研究,在本领域取得一批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成果,形成我国新污染物风险研究与环境管理的系统及特色,加快实现对高风险化学品及相关新污染物的管理管控。同时,我国的新污染物研究要有国际视野,要系统地了解斯德哥尔摩公约及其他国际环境公约的工作程序,加强我国履约工作的基础研究。 
      江桂斌院士最后在总结中指出了我国在新污染物研究中应该关注的科学问题,就定义、方法学、环境过程机理、毒理与健康等方面的科学讨论进行了总结与评价。他建议根据我国环境污染的特点,针对新污染物环境与健康研究的方法学、污染物暴露与健康结局的关联、健康损伤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工作,促进研究成果在政府决策方面的应用。针对目前我国加强新污染物基础研究和环境管控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他强调“全球格局,依靠科学,实事求是,力戒炒作”,应该切实加强学术界与环境管理的沟通,加强环境管理与企业界的沟通,保护我国化工产业,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发展。 
      我国“十四五”规划即将实施,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将在厘清我国新污染物管控的关键问题、促进我国新污染物环境与健康领域优势团队的成长、引导和推动我国新污染物的管控,支撑我国新污染物治理的科学决策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会议现场
      合影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1年1月31日
      
    2021-01-31
  • 李红岩入选2020年度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

      依据《中国科学院人事局关于公布2020年度关键技术人才入选者名单的通知》(人字〔2021〕5号),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正高级工程师李红岩入选2020年度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
      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项目,旨在通过培养一批优秀的技术支撑人才,带动院支撑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满足院改革创新、跨越发展的需要。
      李红岩长期从事水质分析设备研制和仪器功能开发、水质分析认证实验室建设等工作,作为核心成员参加国家重大专项、地方项目等项目多项,为支撑北京市饮用水安全、支撑驻外使馆供水安全和支撑“一带一路”实验室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人事处
      2021年1月20日
    2021-01-20
  • 斯里兰卡新任驻华大使帕利塔·科霍纳博士访问中心

      1月19日,应中心副主任杨敏研究员的邀请,斯里兰卡新任驻华大使帕利塔·科霍纳博士(PalithaKohona)、副大使尤格纳丹先生(K.K. Yoganaadan)一行访问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并出席“2021年中国科学院-斯里兰卡科技合作交流研讨会”。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王振宇、亚非处处长龚海华、“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执行主任曹京华,以及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ANSO环境科技与产业专题联盟”秘书处、力合科技等单位及中心代表在现场参加会议;斯里兰卡供水部、卫生部、佩拉德尼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海海洋所、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武汉水生生物所、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北京京润等单位代表同步参加线上会议。
      会议由杨敏主持。王振宇和国际合作办公室刘娟分别介绍了中科院与中心的概况,魏源送研究员介绍了中斯双方在中斯水中心建设、CKDu追因、饮用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进展与成效,南海所王卫强研究员介绍了中斯科教中心概况及海洋合作进展。斯供水部常秘 Dr. Priyath B. Wickrama通过视频向会议致辞,斯供水部Weragoda博士、斯卫生部Asanga博士和Pubdu博士、佩大Shameen教授在线上进行了互动交流。
      帕利塔·科霍纳在发言中指出,中科院牵头开展的中斯科技合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高度,他对中斯水中心建设进展和CKDu追因研究合作成果留下了深刻印象,并高度称赞中科院为持续推动中斯科技合作开展的一系列开创性工作。斯里兰卡在应对水危机和水污染方面面临很大的挑战,他希望今后中斯双方能够进一步提升科技合作水平,取得更多更大的成果,斯里兰卡驻华大使馆将一如既往地为中斯科技合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王振宇充分肯定了中斯水中心过去七年来所做的开拓性工作及取得的成绩,期待中斯水中心今后能够在运行模式方面做出积极探索,使之成为一个区域性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平台,为发展中斯关系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杨敏副主任在会议总结中表示,中斯水中心建设已经告一段落,同时,我们在CKDu追因、饮用水安全以及水资源管理等相关方向上形成了实力雄厚的多学科跨部门研究团队,与斯方相关政府部门和高校也建立了非常务实而高效的合作架构,今后将把工作重点转向依托中斯水中心推进相关研究项目上。在后疫情时代,我们需要创新合作模式,全力保证各项工作能够得到有效推进。最后,杨敏向斯方客人赠送了由项目组出版的《斯里兰卡国家地理遥感分析》中英文书籍。
      帕利塔·科霍纳博士于2020年12月30日在斯里兰卡驻华大使馆举行任职仪式,此前曾担任斯里兰卡外交部常务秘书和常驻联合国代表。此次访问,安排在大使到任首月日程,充分体现了斯方对中斯水中心及中斯科技合作的高度重视。
      中国-斯里兰卡水技术研究与示范联合中心
      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水与环境卓越中心
      国际合作办公室
      2021年1月19日
      
    2021-01-19
  • 农工民主党中央专职副主席杨震赴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专题调研

      1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工民主党中央专职副主席杨震率领农工党中央参政议政部部长王素芳、参政议政部调研处处长汤曾等一行5人赴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进行碳达峰和碳中和专题调研,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9月第75届联合国大会宣布的“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心主任欧阳志云研究员、副主任、农工党中央生态环境专委会主任贺泓院士、科技开发处处长严岩研究员、农工党支部主委魏源送研究员、副主委刘晶茹研究员、王军研究员、冯晓明研究员等参加了调研座谈会。会议由贺泓院士主持。
      欧阳志云致欢迎词,并感谢了农工党中央对中心发展的支持,希望农工党生态环境中心支部继续发挥桥梁作用,进一步推进农工党与中心的合作。王素芳介绍了此次“碳达峰/碳中和”调研的目的,希望本次调研能够为农工党在“碳达峰/碳中和”领域的参政议政等工作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学术报告环节,王征研究员、北京林业大学王强教授、刘刚研究员、魏源送研究员、逯非副研究员分别做了“人工光合成-面向未来的碳中和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碳中和城市构建的蓝色方案”、“污泥/猪粪堆肥及其土地利用全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减排研究”和“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管理的固碳效应”报告。随后,与会代表们围绕碳中和相关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生态系统固碳功能提升与优化、氢能源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区域与城市低碳发展模式等议题展开了热烈交流。
      杨震在调研会议总结中高度肯定了中心对农工党生态环境领域做出的贡献,高度赞赏了中心在碳循环、生态系统固碳、低碳城市建设方面的取得的优秀科研成果,充分认可了生态中心农工党支部的工作,希望农工党与中心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发挥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科技支撑作用。
      农工民主党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支部
      科技开发处
      2021年1月8日
    2021-01-08
  • 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入选国家野外站择优建设名单

      12月28日,科技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组织填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运行实施方案》的通知【国科办函基〔2020〕470号】”,公布了入选国家野外站择优建设的69个野外站名单,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将以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为基础开展建设。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依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中唯一一个以城市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生态站点。该站自2001年启动建设以来,围绕北京城市生态系统,开展生物、土壤、水、大气等生态要素的长期定位监测和格局-过程-功能-服务相互作用和演变的研究,融监测、研究和示范为一体,服务北京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并积极开展科普和教育工作。
      基于北京城市生态站的各项基础,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将围绕“区域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定位,面向区域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大国家需求和国际生态环境科学前沿,以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具有区域代表性的京津冀区域为观测研究对象,聚焦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区域,开展生态环境变化观测与研究,揭示区域生态环境演变规律与生态环境退化机理机制,探索城市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供重要科技支撑,为我国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区域开展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长期观测研究提供示范。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和我中心共建的“黄土高原地球关键带与地表通量野外观测研究站”也进入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序列。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国家野外站”)是国家科学研究实验基地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家野外站承担了大量科研任务,积累了大量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原始数据和资料,在科学数据积累、原始性科学发现、科学规律认知、新技术研发、科技试验示范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科技成果,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科学家,对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0年12月31日
    2020-12-31
  • 中信所发布高质量国际论文发表排行榜,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位列世界研究机构首位

      12月29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信所”)发布了2019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我国高质量国际论文数位居世界第2位,我中心发表高质量国际论文以492篇位居世界研究机构首位,中国科学院有5所研究机构进入前十。
      为落实改进科技评价体系相关政策要求,中信所本次统计评估将各学科影响因子和总被引次数同居本学科前10%,且每年刊载的学术论文及述评文章数大于50篇的期刊,作为世界各学科代表性科技期刊,在其上发表的论文认定为高质量国际论文纳入统计范围。
      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0-12/29/content_1066089.shtml 
      科技开发处
      2020年12月30日
      
    2020-12-30
  • 刘倩研究员获2020年度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

      根据《中国科学院关于公布2020年度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获奖者名单的通知》(科发函字〔2020〕418号),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刘倩研究员获得2020年度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
      刘倩研究员主要从事痕量环境污染物分析和溯源研究,首次发现了纳米颗粒自然转化中的同位素分馏现象,并利用稳定同位素指纹在内的多种手段实现了环境和人体中的超细颗粒物的识别和溯源,被国际同行评价为“开创性的里程碑式的研究”。主持国家基金委原创探索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研究。获第二届科学探索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3完成人)、中国分析测试协会CAIA奖特等奖(第1完成人)、MIT TR35 China、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全国百篇优博等奖励。在Nat. Nanotechnol.、Nat. Commun.、Environ. Sci. Techno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
      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旨在表彰激励一批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技人才,每年评选一次,表彰院属单位各学科领域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共10名。
      人事处
      2020年12月25日
      
    2020-12-25
  • 张昱受邀担任世界卫生组织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战略和技术专家顾问组成员

      近日,受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邀请,我中心张昱研究员于2020年担任新一届WHO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战略与技术专家顾问组成员(WHO Strategic and Technical Advisory Group for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STAG-AMR))。
      作为WHO咨询机构成员,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战略与技术顾问,由WHO在全球范围内经过严格遴选产生,一共20位,共同组成STAG-AMR专家顾问组,为全球相关数据与报告的发布、科学倡议与计划的发起、政策的论证与制定提供技术支持,为WHO在应对耐药性当前和未来面临的挑战提供创新解决方案,推动加强相关风险防控与健康安全管理。张昱研究员是本届顾问组中唯一一位中国专家。
      张昱研究员及其所在课题组长期致力于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传播与阻断研究,成果应用于制药等行业的抗性基因排放阻断技术示范和管理,并入选2020《中国制药工业蓝皮书》。张昱研究员现任中国制药企业管理协会特聘EHS技术专家、国家环境保护抗生素菌渣无害化和资源化工程技术中心技术专家,两次受邀参加WHO环境抗生素耐药性领域全球专家会议,并作为领域责任专家之一参与编制WHO于2020年发布的《关于防止感染和减少抗生素耐药性传播的水、环境、个人卫生和废水管理技术导则》。
      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际合作办公室
      2020年12月23日
    20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