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心与斯里兰卡佩拉德尼亚大学共同举办线上学术研讨会

      12月18日,依托在斯里兰卡古城康提举办的第十二届国际结构工程与建设管理会议(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2021),我中心以线上会议的方式与佩拉德尼亚联合举办了水与废水处理和CKDu追因两个专题会议,线上参会人员达到近百人。 
      来自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魏源送研究员、栾富波研究员、田秉晖副研究员,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庞忠和研究员,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贾盼盼副研究员,北京大学万祎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素霞主任医师,斯里兰卡卫生部Pubudu De Silva博士,佩拉德尼亚大学M.I.M. Mowjood教授、Chandika Gamage教授,国家供排水委员会副总经理D. N. D. S.Gunatilleke,拉加拉塔大学J.U. Halpegama教授,以及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四名斯籍留学生共计有17人做了口头报告,双方围绕水与废水处理技术、CKDu追因相关研究介绍了各自的研究进展。值得注意的是,Pubudu De Silva博士的报告证实了斯中北省通过改善饮用水水质有效降低CKDu发病率的统计结果。 
      此次以线上的方式联合举办学术会议体现了中斯双方努力克服疫情干扰的一种尝试,达到了促进学术交流、增强相互了解的目的,有利于今后双方进一步开展科技合作。 
       
      中国-斯里兰卡水技术研究与示范联合中心 
      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水与环境卓越中心 
      国际合作办公室 
      2021年12月31日 
       
      
    2021-12-31
  • 中心与中国矿业大学签署协议 务实合作、共谋发展

      12月23日下午,中心副主任杨敏研究员接待了中国矿业大学一行来访,并代表中心与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卞正富签署了合作协议。 
      卞正富介绍了中国矿业大学概况,指出学校在资源领域明显优势,围绕国家“双碳”目标积极部署。此次来访希望以这次协议签署为契机,加强双边合作,提升自身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地位和实力。杨敏指出,徐州地处三省交界,交通便利,发展潜力巨大。中国矿业大学作为徐州唯一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支撑区域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双方优势互补性强,希望今后从研究生教育合作入手,逐步拓展合作领域,实现共赢。 
      中心相关处室代表出席了会议。教育处处长连静详细介绍了中心现状、学科布局、研究生教育情况,胡承志研究员和张长斌研究员分别介绍了环境水质学实验室、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实验室的现状和重大科研产出情况。双方代表围绕今后合作领域与模式等进行了进一步研讨。双方决定,本着“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务实推进、长期发展”的原则,加强在人才培养、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交流等方面的战略互动与务实合作,共同打造更具影响力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高地。 
      签约现场
      教育处 
      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1年12月28日  
      
    2021-12-28
  • 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发展研讨会顺利召开

      12月18日,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发展研讨会在江苏盐城环保科技城举行,曲久辉院士等十一位技术委员会专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四家合作单位的代表、盐城基地地方主管领导及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的代表共40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技术委员会由曲久辉院士主持。副主任杨敏首先做了技术报告,对工程研究中心的发展规划、研发方向及重点布局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彭先佳研究员、华东理工大学杨雪晶研究员、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栾金义教授级高工、中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王雪清高工分别做了典型成果报告。专家们指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目标明确,选择的技术研发方向符合国家发展需求,四家合作单位各具特色,具有很好的互补性,但要把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好,还需要建立四家单位之间有效的合作机制,聚焦具有技术优势的细分行业进行技术研发,重视技术标准制定工作,积极探索成果的转化推广机制模式。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发展研讨会由杨敏研究员主持。曲久辉院士指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得之不易,一定要深刻理解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功能定位,要建立一支有志于开展技术推广应用的专业化队伍,从事技术的开发、中试、孵化及市场开拓,与现有的实验室架构形成有效互补,打造源头创新-技术开发-市场推广的价值链;同时,要积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不能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思路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要建立有利于成果产出与工程应用的工作机制。随后,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团队成员们围绕如何开展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各家合作单位均表示愿意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杨敏在总结发言中指出,近期要组织力量调研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模式,尽快形成一个有效的工作机制与模式,加强四家单位之间的合作互动,聚焦石化、芯片、新能源等典型行业的需求组织技术攻关,争取在三年后的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 
       
      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会议 
      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科技开发处 
      盐城基地 
      2021年12月27日 
      
    2021-12-27
  • 生态环境中心召开第二十三届学术年会

      12月22日至24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召开第二十三届学术年会。中心领导、两院院士、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科研人员、博士后及研究生等参加了会议。
      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傅伯杰院士致开幕辞。他结合现在的国际形势和我国正处的新发展阶段,提出了两点科学思考,“我们应该做怎样的研究?”“我们应该如何来做研究?”他指出,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约束下,我国的能源和产业结构等将面临深刻的低碳转型,也将给生态环境和节能环保产业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他强调,大家应全力聚焦“四个面向”,做目标更明确、更具原创性的科研工作,应结合国家、部门和企业的需求,在理论和方法上努力创新,积极探索适合生态环境领域特点的科研范式。最后,他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年轻科学家在学术年会上发表观点,以青年创新推动中心的高质量创新发展。 
      中心76位研究组长报告了本组2021年在项目争取、人才培养、成果产出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参会人员与报告人积极互动,交流探讨。现场气氛热烈融洽,学术氛围浓厚。 
      中心主任欧阳志云作了总结讲话。他表示,今年是特殊的一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同时也是我院作为“国家队”“国家人”,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开启全面实现“四个率先”的关键之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把科技创新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我们作为科研机构,未来应聚焦“四个面向”,不断提升中心的科技创新能力,继续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他高度肯定了中心2021年在科研项目争取、成果产出、科技奖励、平台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同时介绍了中心“十四五”规划编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中心自主部署“碳达峰碳中和生态环境技术专项”等重点工作的进展情况,希望全体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继续努力,在生态环境领域取得更多原创性研究成果、更好地支撑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学术年会是中心最受瞩目的年度学术盛宴,为中心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和合作平台,促进了中心内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增强了科研凝聚力。根据疫情防控要求,本届年会首次尝试主会场报告和分会场直播相结合的新模式,减少了人员聚集性风险,组织工作平稳有序。本届年会的成功举办,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中心科研综合实力,为全面落实中心“十四五”规划、实施“率先行动”计划第二阶段提供有力保障。
       
      主会场 
        
      主会场 
      分会场 
      分会场 
      科技开发处 
      2021年12月27日
      
    2021-12-27
  •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立项资助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作为承担单位申报的“大气霾化学”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立项资助。项目将于2022年启动实施,为期5年。“大气霾化学”基础科学中心负责人为我中心贺泓院士,核心骨干包括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赵进才院士、清华大学贺克斌院士、王书肖教授以及我中心刘倩研究员。 
      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集中和整合国内优势科研资源,相对长期稳定地支持优秀科技人才致力科学前沿突破,形成若干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学术高地。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对申请团队的学术水平、研究成果和交叉融合方面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其批准立项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于一个领域研究成就和发展潜力的高度认可。“大气霾化学”是我中心作为依托单位获得资助的第一个基础科学中心项目。 
      “大气霾化学”是我国科学家集体提出的区别于伦敦烟雾云化学和洛杉矶烟雾大气光化学的新理论,其核心是复合污染条件下的气溶胶多相化学。“大气霾化学”将重点研究二次细颗粒物生成中的环境微界面催化和中间体产生机制,揭示我国典型多介质复合污染环境下二次细颗粒物爆发增长机制;阐明霾污染过程演化规律,建立复合污染精准溯源能力;解析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污染与前体物间的非线性复杂关系,建立PM2.5与O3协同控制策略和技术体系。“大气霾化学”基础科学中心将在聚焦大气环境化学领域国际前沿的同时,围绕PM2.5和O3协同控制的重大国家需求,不断发展和完善大气霾化学理论,支撑发展中国家大气复合污染的精准防治,有望成为21世纪大气环境化学学科的代表性进展。 
           
       科技开发处 
       2021年12月23日 
      
    2021-12-23
  • 中心与盐城师范学院签署协议支撑建设“江苏滩涂生物与农业协同创新中心”

      12月18日下午,我中心与盐城师范学院签署协议,支撑建设“江苏滩涂生物与农业协同创新中心”。中心副主任杨敏研究员与盐城师范学院校长方忠教授分别代表双方签约,双方相关职能部门和科研骨干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会议由盐城市政协副主席、盐城师范学院湿地学院院长唐伯平教授主持。  
      签约前,方忠代表盐城师范学院对杨敏一行表示欢迎,并介绍了盐城滩涂资源特色,希望生态环境中心作为我国生态环境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助力江苏滩涂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中心科技开发处处长严岩介绍了中心的学科布局和后期的合作方向,希望在GEP核算、自然保护区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做出贡献。 
      杨敏总结指出,生态环境中心在生态系统安全、水环境水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具有长期积累,盐城具有独特的滩涂湿地资源,双方可以围绕滩涂湿地凝练科学问题,探讨具体的合作方向及模式,实现双赢。 
      盐城滩涂为淤泥质平原海岸的典型代表,区内河流众多,沼泽湿地发育,生物资源丰富,有江苏盐城沿海滩涂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盐城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沿海地区面积最大的滩涂、湿地。
       
        
      签约现场 
                                  
       科技开发处 
      2021年12月23日 
      
    2021-12-23
  • 刘思金研究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立项资助

      近日,由我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思金研究员主持申报的“大气细颗粒物重塑肺内免疫微环境并改变机体对病毒感染敏感性的作用机制”项目,经过三轮评审,从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的立项资助(2022.01-2024.12)。标志着我中心在基础研究原创探索领域取得新进展。
      大气细颗粒物暴露可导致肺及多个组织器官损伤和功能异常。本项目拟发现与颗粒物理化性质紧密相关的主要响应与运载细胞亚群;揭示颗粒物穿越生物屏障致远端组织分布的化学与生物作用机制;明确颗粒物与流感病毒的生物及化学界面作用,阐明二者互作对流感病毒感染进程与结局的影响。
      原创探索计划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关于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战略部署,2020年新设立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类型。该项目旨在进一步引导和激励科研人员投身原创性基础研究工作,加速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科技开发处
      2021年12月21日
    2021-12-2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合作局调研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12月9日下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国际合作局副局长张永涛率领亚非及国际组织处处长李文聪一行6人在院国际合作局亚非处副处长蒋一琪等的陪同下赴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进行调研,中心副主任杨敏、科技开发处处长严岩、国际合作办公室主任刘娟及部分科研骨干等参加了调研座谈会,会议由杨敏主持。 
      张永涛首先介绍了此次调研的目的。这次调研主要是了解中心近年来在“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及与国际组织合作方面的进展情况,介绍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的布局情况,并听取相关建议。 
      魏源送研究员以中斯水中心的建设成果及中斯联合基金研究项目的总体进展为重点,系统介绍了近年来围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心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国际机构开展合作的成效,并就今后如何进一步完善国际科技合作提出了建议。随后李文聪介绍了基金委在国际合作领域的项目布局以及今后的工作设想。讨论环节中,参会人员围绕如何进一步发挥海外中心的作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国际组织的合作等议题展开了讨论。 
      杨敏感谢长期以来基金委对中心的支持,希望基金委今后可以依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等国际组织平台以及中斯水中心等海外基地布局一批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项目,设立对中国留学归国学者的专项基金,为发展中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张永涛在总结中指出,中心在“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特别是在中斯合作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优秀科学家利用基金委的国际合作项目产出更多合作成果。
       
        
         国际合作办公室 
      CAS-TWAS水与环境卓越中心 
      中国-斯里兰卡水技术研究与示范联合中心 
      2021年12月15日 
        
        
        
    2021-12-15
  •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批组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山地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技术秘书处

      12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和国际山地研究组织(MRI)在线举办“世界山地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启动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助理总干事Shamila Nair-Bedouelle女士出席会议并致辞,会上MAB秘书处宣布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西班牙奥马尼亚和卢纳山谷生物圈保护区共同组成技术秘书处,协调世界山地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工作。中心主任欧阳志云应邀参会并介绍技术秘书处的建设计划。
      山地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地球陆地表面的四分之一,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山地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面临冰川退缩、生态系统退化等诸多挑战,并影响当地居民生计。全球现有727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其中435个位于山地地区。世界山地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将通过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伙伴关系、在山地型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参与者之间分享知识来应对这些挑战,协调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关系。 
      欧阳志云介绍了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基本情况与MAB的合作历史、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保护地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中心担任“世界山地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技术秘书处的优势与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并承诺将保障技术秘书处的运行。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人与生物圈秘书处副处长易志军,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徐卫华研究员,MAB管理人员、全球自然保护领域专家,以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代表参加了启动会。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1年12月13日 
      
    2021-12-13
  • 中心第九届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顺利召开

      12月7日,中心第九届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顺利召开。会议由学位委员会主席曲久辉院士主持,17名学位委员会委员出席了会议。
      会议对2021年冬季批次的研究生学位申请进行了审议和无记名投票,全票通过了15名学术博士生、7名学术硕士生和2名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学位申请,对1名博士生和3名硕士生做出缓议学位的决议;会议审核并投票通过了共计21名中心研究生指导教师和行业导师资格申请;讨论通过了2名硕士研究生的跨学科门类调整专业申请。此外,会议对《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征求意见稿)》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征求意见稿)》进行了审议,提出了修改意见;审议通过了学位授予学科级别设置方案和工程专业学位培养点备案表。 
        
      教育处 
      2021年12月8日 
    2021-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