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里兰卡驻华大使帕利塔·科霍纳博士访问中心

      1月18日,应中心副主任杨敏研究员的邀请,斯里兰卡驻华大使帕利塔·科霍纳博士(PalithaKohona)访问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并出席“2022年中国科学院-斯里兰卡科技合作交流研讨会”。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王振宇、“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执行主任曹京华现场参会,来自斯里兰卡供水部、卫生部、佩拉德尼亚大学、中国-斯里兰卡水技术研究与示范联合中心(JRDC,斯方)的代表以线上方式参会,参加会议的还有院国际合作局亚非处、中心科研管理骨干以及来自“ANSO环境科技与产业专题联盟”秘书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力合科技、北京京润等代表,线上、线下合计40余人。会议由杨敏主持。 
      斯供水部辅秘 Dr. Priyath B. Wickrama、佩拉德尼亚大学校长M.D. Lamawansa教授分别通过视频对会议召开表示祝贺,并感谢中科院长期以来的支持。魏源送研究员汇报了过去一年里中斯双方在合作上取得的进展以及下一阶段的计划。他指出,双方通过60余次高强度线上会议加强了相互之间的沟通,有力推进了CKDu追因、饮用水净化技术、水资源管理和人才培养等工作的进展,但需要尽快启动双方政府间高层次沟通,尽早确定JRDC三方运行管理协议,以利于其可持续、健康发展。Weragoda博士汇报了JRDC在2021年10月1日正式启用以来所开展的工作及取得的初步成效,Shameen教授汇报了佩拉德尼亚大学在JRDC学术指导方面发挥的作用以及与中科院的合作互动,尤其是在斯里兰卡留学生的联合培养方面取得的进展。随后,斯卫生部官员Asanga博士和Pubdu博士、佩拉德尼亚大学副校长W.M.T. Madhujith教授和S. H. P Parakrama Karunaratne教授在线上先后发言,对中斯双方在疫情下的合作进展表示满意,并希望把JRDC打造成一个多边合作的重要平台。
      帕利塔·科霍纳博士在发言中指出,中科院牵头开展的中斯科技合作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高度,称赞中科院为持续推动中斯科技合作开展的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并强调了中斯水中心建设所取得的进展和CKDu追因合作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推动中斯科技合作的重要作用。斯里兰卡在应对水危机和水污染方面面临极大的挑战,希望今后中科院能持续推进中斯科技合作,并在JRDC的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同时,斯里兰卡驻华大使馆将一如既往地为中斯科技合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王振宇充分肯定了中斯水中心在过去八年中的开拓性工作及取得的成绩,并期待未来双方在水技术领域的密切合作取得更大的成功,希望斯方能够与中方一起共同推进中斯科技合作,中科院将会对该工作给予持续关注和支持。
      帕利塔·科霍纳博士任职斯里兰卡驻华大使前,曾担任斯里兰卡外交部常务秘书和常驻联合国代表。2021年1月19日,在赴任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就应邀到中心访问,这次时隔一年再次访问中心并出席“2022年中国科学院-斯里兰卡科技合作交流研讨会”,充分反映出他对中斯水科技合作的高度关注和支持。2022年是中斯建交65周年及《米胶协定》签订70周年,也是中斯双方推动科技合作的一个新的契机。
      国际合作办公室 
      中国-斯里兰卡水技术研究与示范联合中心 
      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水与环境卓越中心 
      2022年1月24日 
      
    2022-01-24
  • 饮用水水质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集体获2021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1月20日下午,2021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颁奖仪式在京举行。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杨敏研究员、曲久辉院士、王子健研究员作为突出贡献者领衔的“饮用水水质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集体”获此殊荣,这也是自中心成立以来第三个获得该奖项的研究集体。
      研究集体经过长期积累,建立了从源头到龙头、从工程到管理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了针对我国典型水质风险问题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开发了饮用水风险物质高通量识别技术,提出了微污染水源生态修复与水质调控的新原理和新方法,攻克了砷、氟、嗅味等多项水质风险控制技术难题,阐明了管网输配过程“黄水”发生机制,创建了大型环状管网漏损管控技术,发展了饮用水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形成的相关技术、方法、材料和设备进行了规模化应用,为《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修订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提供了系统支撑,有力推动了供水行业的科技进步。研究集体主要完成者还包括:王东升、石宝友、王为东、于建伟、马梅、胡承志、强志民、张昱、李红岩、安伟、徐强、张海峰、苏命、王海波、饶凯锋、刘会娟、刘锐平。
      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设立于2002年,突出科技创新的原创性、突破性和实际贡献,每届获奖集体或个人不超过10个。
      饮用水水质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集体成员合影
      科技开发处
      2022年1月20日
      
    2022-01-20
  • 中心召开2022年度基金项目申请交流会
      1月18日上午,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科技开发处组织召开了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交流会,会议以线上形式举行,各实验室青年科技工作者、科研骨干及研究生等500余人线上参会。
        中心副主任贺泓院士就2021年中心基金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进行了介绍,充分肯定了中心去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指出了中心近年来在基金申请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对基金项目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指导性建议。
        本次动员会精心安排了4个经验交流报告和一个政策类报告,报告内容丰富详实、层次丰富。张昱、孙然好、徐琳和郑重等项目负责人分别针对面上、联合、优青和青年项目分享了申请经验与体会。科技开发处对近年中心基金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对2022年基金项目申请政策调整、注意事项和工作计划进行了重点介绍。
        本次会议旨在宣传基金项目管理相关新政策、新要求,提高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的质量,促进我中心与自然科学基金相关各项工作的不断提升。
       
      科技开发处
      2022年1月19日
       
    2022-01-19
  • 祝贺朱永官院士2007届博士毕业生SARDAR KHAN当选巴基斯坦科学院院士

      11月27日,巴基斯坦科学院公布了2021年院士增选结果,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朱永官院士2007届博士毕业生SARDAR KHAN当选巴基斯坦科学院院士。 
      SARDAR KHAN,200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朱永官院士,获得环境科学理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论文的成果于2008年发表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至今已被引用1000多次,毕业回国获得巴基斯坦科学院金质奖章。现任职Koha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0年担任大学校长,从事土壤污染与健康风险的研究。 
      巴基斯坦科学院正式成立于1953年,是巴基斯坦最高学术机构,负责向巴基斯坦政府提供科技发展及科学教育咨询。巴基斯坦本国院士的总人数上限为100人,且在任何一年内增选的本国院士不得超过5名。再次衷心祝贺SARDAR KHAN当选为巴基斯坦科学院院士。 
        
      教育处 
      2022年1月19日 
        
      
    2022-01-19
  • 李红华入选2021年度中国科学院技术支撑人才项目

      依据《中国科学院人事局关于公布2021年度技术支撑人才入选者名单的通知》(人字〔2022〕3号)),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李红华入选2021年度中国科学院技术支撑人才项目(工程技术类)。 
      李红华2006年进入中心大型分析仪器实验室工作,16年来坚守公用仪器平台技术支持支撑岗位,一直从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分析的技术支撑工作。作为质量负责人创建了二恶英实验室质量体系,并顺利获得国家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资质,实验室的准确检测数据支撑了中心科研团队获得我国二恶英排放清单,为我国履行斯德哥尔摩国际公约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技术骨干筹建了北京市首家具备执业许可证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
      人事处 
      2022年1月17日 
        
       
      
    2022-01-17
  • 喜报!中心多名导师和研究生荣获各类奖项

      2021年,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全体师生在科研探索的道路上,不忘初心,攻坚克难,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举办的各类奖项评选中取得了佳绩。现将2021年下半年获奖情况通报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中国科学院大学领雁奖章:曲久辉 江桂斌 朱永官 蔡亚岐 
      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郑华 王亚韡 秦占芬 
      国家奖学金(括号内为导师姓名):陈儒雅(石宝友) 陈永喆(傅伯杰) 雷荣荣(刘文彬) 吴思琦(曲久辉) 李鹏宇(李琳) 侯敏敏(蔡亚岐) 王齐(杨敏) 李晓彤(贺泓) 杨永亮(蔡亚岐) 李萃(刘国瑞) 刘权震(王东红) 王一飞(朱永官) 高佳(廖春阳) 赵旭(苏贵金) 赵翔(贺桂珍) 和周明(刘俊锋) 刘舒豪(王爱杰) 张立鑫(景传勇) 贾晓琳(侯得印)  
      让我们向身边榜样学习,乘风破浪,砥砺前行,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教育处 
      2022年1月10日 
      
    2022-01-10
  • 中心召开科学传播工作座谈会

      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科学传播力度,丰富科学传播途径和内容,做好2022年度科学传播的质量提升工作,1月5日,中心科学传播团2022年研究生志愿团队工作座谈会在生态科研楼505召开。党委副书记张长城,传播团成员刘倩研究员、徐卫华研究员、陈保冬研究员及18名研究生志愿团成员参加此次会议。会议由综合办公室主任张秀丽主持。 
      中心科普主管、传播团秘书长姜立军向参会人员汇报了中心2021年的科普活动情况,并介绍了2022年中心科学传播工作的工作计划方案。对于中心的科学传播工作总体思路,刘倩研究员从自身参与科学传播工作的感受出发,对于中心如何利用新媒体、加强与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单位合作等提出了宝贵意见;陈保冬研究员就如何创立中心科普品牌、中心重点成果宣传和打造专业化的团队等给出了建议;徐卫华研究员对于科普主题的设定分层、传播平台建设和针对科普受益群体的多样性分析等进行了指导。参会的研究生团队成员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为如何进一步做好2022年度科学传播工作献计献策。张秀丽对支持和参与中心科学传播工作的老师和学生表示感谢,并表示综合办公室将持续为中心的科学传播工作加热增温。 
      最后,张长城总结发言,对于近年来中心科学传播工作的成绩予以肯定,并表示将全力支持中心的科学传播工作,希望发挥职工和学生的潜力,打造出中心特色的科学传播品牌。 
      会上出席此次会议的领导和老师还为研究生志愿团队成员颁发了志愿者荣誉证书。
       
      会议现场   
      综合办公室
      2022年1月7日  
      
    2022-01-07
  • 中心召开2021年度领导班子及领导人员年度考核会议

      12月30日,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召开领导班子及领导人员年度考核会议。中心主任、党委书记欧阳志云代表中心领导班子作了2021年度述职报告,并作了中心党建工作年度报告。党委副书记张长城主持会议,领导班子成员、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工会委员会委员、中层领导人员、专业技术骨干与各类职工代表近100人参加会议。  
      欧阳志云从创新发展总体情况、领导班子发挥职能作用情况、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党建工作情况、2022年工作思路与重点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报告。2021年,中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中科院党组部署和要求,积极建议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扎实推进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全力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发展,持续开展党建与创新文化建设,研究所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2022年,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全面推进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立足自主培养,按需精准引进人才;强化面向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和高水平成果产出,优化科技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加快推进怀柔科学城(密云)和济南市“齐鲁中科泰山生态环境研究院”园区建设进程。希望中心广大职工齐心协力、乘势而上、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在新的一年里以更积极昂扬的工作姿态、更优异的科技创新业绩喜迎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人事部门介绍了年度考核会议的程序和测评说明。党委办公室征求了中心领导班子2021年度民主生活会的意见建议。结合总结材料,与会人员对领导班子及领导人员进行了评议。  
      会场照片 
      人事处
      2021年12月31日
    2021-12-31
  • 中心举办留学生培养与2022年留学生招生工作会议

      为进一步做好留学生日常服务与管理,提高留学生招生和培养质量,12月30日,教育处举办了中心留学生培养与2022年招生工作会议。中心涉及留学生招生和培养的20余个研究组的老师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教育处处长连静主持。
      教育处傅珊介绍了中心留学生培养概况、奖学金设置、管理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对策,并详细讲解了2022年招生工作程序及注意事项。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冬青和与会人员分享了本研究组留学生培养管理经验。与会人员就留学生培养和招生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留学生教育是中心国际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心国际合作交流日趋频繁,留学生人数增长迅速。教育处将努力协助导师拓展优秀留学生生源,做好留学生在读期间的各项服务和管理,从而推动中心教育国际化,助力中心科技创新发展。 
        
      教育处 
      2021年12月31日 
    2021-12-31
  • “十三五”国家水专项“北运河上游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综合示范”项目通过了综合绩效评价

      12月25-27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魏源送研究员主持的“十三五”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北运河上游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综合示范(2017ZX07102)”项目(以下简称“北运河”项目)通过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组织召开的综合绩效评价。 
      “北运河项目”以京津冀区域综合调控重点示范核心区北运河上游流域为对象,基于生态学“源-汇”理论,统筹北运河上游流域“山水林田湖”,强化源头防控、溯源治理、水岸共治,开展“源-流-汇”全过程污染防控,统筹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实现水源涵养、清水产流、净水下河和生态修复。该项目识别了1980-2018年北运河生态廊道的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时空演变特征,综合评价了北运河生态廊道的水生态环境状况;明确了1980-2018年北运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通过面源污染控制的河岸带工程示范和水位调度管理,提出了北运河生态廊道构建的工程和管理措施。研发和综合集成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农村污水处理与管理、未来污水处理厂等技术,支撑北运河上游段污染负荷的“源削减”;研发和集成了非常规水源补给河道生物协同调控水质改善与水生态修复技术,支撑北运河上游段的“流改善”;研发和集成了、多源入库污染综合防控、库区水体水质改善与水生态修复等技术,打造北运河上游段沙河水库的“汇景观”;从而形成了基于“源-流-汇”全过程污染控制的城市大型排水型河道水库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成套技术,为实现北运河上游水环境质量改善、水生态功能提升提供科技支撑。 
      经过项目实施,“北运河项目”形成了《基于“源-流-汇”全过程污染控制的城市大型排水型河道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成套技术》等2项,突破了山区、平原和城乡结合部不同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等8项关键技术,编制发布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编制规范DB11/T 1595-2018》等4项地方标准和指南导则等2项,研制了村落车载式剩余污泥脱水设备等关键设备3套,构建了农村污水处理在线远程智能监控管理系统等平台2项,在北运河上游建设完成了涵盖了山区、平原和城乡结合部的生态清洁小流域(总面积219 km2)和23 km河流生态修复等示范工程4项;发表了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包括 “环境科学学报”2021年第1期专刊-《基于“源-流-汇”的非常规水源补给河流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研究》,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和获得软件著作权等20余项,培养研究生70余名。 
      北运河项目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牵头,联合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6家单位共同组织实施,2021年9月和11月在京先后开展了工程示范第三方评估和下设课题预验收。
       
        
      评估专家对项目示范工程现场考察 
        
      项目综合绩效评价会议现场 
      水污染控制实验室 
      2021年12月31日 
      
    2021-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