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 青促会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小组举办“啃硬骨头”系列报告第二讲

     
    .TRS_Editor P{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A{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 
     
      

    .TRS_Editor P{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A{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 
         10月1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简称“青促会”)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小组在生态楼601举办“啃硬骨头”系列报告第二讲,会议由青促会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小组组长庄媛主持,中心主任朱永官院士莅临现场与青年学者进行交流互动。 
        本次报告邀请了The innovation主管陈科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李子申研究员,分别以“The Innovation is a rising star journal”“空天信息赋能数字经济的探索实践与思考”为题进行了报告。
          
        陈科研究员介绍了创办The Innovation 期刊的心路历程,讲述了期刊精美封面背后的生动故事,鼓励中心科研人员继续支持推动The Innovation 期刊发展;李子申研究员介绍了北斗/遥感技术发展定位和最新进展,指出应用的核心在于解决装备发展面临的真问题,展望了空天信息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前景。
          
        “啃硬骨头”系列报告由中心主任朱永官院士命名,旨在鼓励青年职工积极探索如何围绕瓶颈问题啃硬骨头。
          
       
      陈科研究员作报告 
      
       
       
      
       李子申研究员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小组 
      2023年10月11日 
        
        
        
      
        
       
        
     
    2023-10-11
  • “世界山地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第一届研讨会在都江堰市顺利召开

     

    .TRS_Editor P{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A{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 
     
      

    .TRS_Editor P{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A{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 
        9月19日至22日,“世界山地生物圈保护区网络(WNMBR)”第一届研讨会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召开。此次研讨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生态与地球科学部主办,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与四川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四川卧龙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管理局)、都江堰市人民政府、西班牙奥马尼亚和卢纳山谷生物圈保护区联合承办。来自中国、西班牙、美国、尼日利亚、越南、阿根廷等17个国家60余位专家学者与生物圈保护区代表参加本次研讨会。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长王丁、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高级业务主管、WNMBR指导委员会委员易志军等参加研讨交流。  
        开幕式上,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长王丁,都江堰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古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阳志云,四川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局长何小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助理项目专家Mar a Rosa C rdenas致辞,对研讨会的隆重召开表达诚挚祝贺。
          
        会议围绕WNMBR的定位、机遇与挑战以及未来的工作计划和重点等主题,通过主题报告、圆桌会议、分组讨论等形式进行研讨,欧阳志云研究员介绍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挑战与机遇,Mar a Rosa C rdenas介绍了WNMBR对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25-2035行动计划的贡献,徐卫华研究员、奥马尼亚和卢纳山谷生物圈保护区Roberto和Natalia代表WNMBR技术秘书处介绍了网络工作组的进展情况和工作计划,山区研究计划(MRI)执行董事Carolina Adler介绍了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对山地保护区造成的影响。此外,奥地利科学院Kck G nter教授、四川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何廷美副局长等分享交流了7个山地生物圈保护区的良好实践案例。各国专家学者及山地生物圈保护区代表集思广益,分析了WNMBR网络未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就下一步的工作路线与重点任务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大家一致认为,未来各国应着力加强交流合作,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共同推进山地生物圈保护区的保护、建设、科研与社区发展等工作,促进山地生物圈保护区保护与发展的协同,成为践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典范。  
        “世界山地生物圈保护区网络(WNMBR)”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于2021年12月正式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西班牙奥马尼亚和卢纳山谷生物圈保护区共同组成技术秘书处,协调世界山地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工作。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3年9月28日  
        
        
          
          
     
    2023-09-28
  • 欧阳志云团队在耕地开垦对自然资本投资成效影响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欧阳志云团队在耕地开垦对生态保护成效的影响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题为“Natural capital investments in China undermined by reclamation for cropland”发表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   为了应对人口和粮食需求增长、耕地持续扩张导致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丧失,世界各国均在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同时,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全球也开垦了大量的耕地,耕地开垦对生态保护恢复成效的影响也得到人们广泛关注。
           本世纪以来,我国是全球生态保护与恢复投资最大的国家,通过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等重大生态保护恢复工程将耕地恢复为森林、草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取得显著成效,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固碳、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等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一些地区也开垦了许多耕地。本文综合运用全国生态系统评估数据、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模型和农业统计数据,定量评估了2000至2015年耕地开垦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分析了对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固碳和野生物种栖息地等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研究发现,我国新开垦耕地大多分布于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和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尤其在我国北部、东部和南部生态重要或脆弱区域,其中分布于极重要和重要生态保护区域的新开垦耕地分别占总开垦面积的58.1%和26.8%。在一些重点保护恢复的地区,新开垦耕地总面积虽小,但分布较为广泛和分散,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调节服务的抵消也不容忽视。与同期自然资本投资回报相比,全国耕地开垦对野生物种栖息地、水源涵养、防风固沙、固碳和土壤保持服务保护成效的抵消比例分别为113.8%、63.4%、52.5%、29.0%和10.2%。 
            2000-2015年我国新开垦耕地造成的生态系统服务和生物多样性损失主要对应三种典型区域类型:(1)提供重要防风固沙服务和野生物种栖息地的区域,气候干旱,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粮食产量低;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恢复收益的损失最大,主要位于我国西北部的地区;(2)提供重要碳汇和野生物种栖息地的区域,气候相对寒冷,新开垦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粮食产量高,其生物多样性、土壤保持量和固碳量由于耕地开垦损失大,主要位于我国东北的湿地地区;(3)提供重要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和野生物种栖息地的区域,气候潮湿,新开垦耕地坡度高;生态系统服务损失严重,主要位于我国南部和西南部的山区。其他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收益抵消比例相对较低,但在那些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越强、气候越潮湿、新开垦耕地坡度越大的区域,耕地开垦对生态系统服务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越大。
           研究指出,低效的耕地开垦的不利生态影响将大大削弱生态保护恢复等自然资本投资的回报,并进一步影响农业生产。我国应在保护重要生态系统同时,加强脆弱地区耕地的生态恢复,并通过加强可持续的农业集约化遏制低效的农业扩张。随着我国更加重视粮食安全,平衡生态保护和农业生产的挑战可能会变得更加严峻。全球其他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势,包括美国等拥有充足耕地的发达经济体。全球需要通过农业生态革命实现农业转型,协调粮食生产与生态保护,实现粮食供给、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协同提升,是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孔令桥为论文第一作者,欧阳志云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青藏二次科考任务三 “生态系统与生态安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课题“生态承载力评估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01257)等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59-023-02198-3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3年9月27日    
        
               
    2023-09-27
  • 傅伯杰院士团队在黄土高原社会-生态陷阱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傅伯杰院士团队在黄土高原社会-生态陷阱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题为“Escaping social–ecological traps through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s Loess Plateau”发表在国际重要刊物《People and Nature》上。
           生态系统退化和贫困是威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以我国典型生态脆弱区——黄土高原为例,该区长期以来面临着植被稀疏、土壤侵蚀严重、土地生产力低,人口压力大,生计贫困等突出问题,形成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局面,影响该区可持续发展。作为可持续性科学中广泛关注的新兴概念,社会-生态陷阱就是指自我强化的社会和生态反馈维持或推动社会-生态系统朝着不理想的状态发展,可用于解释生态系统退化和根深蒂固的贫困。然而,社会-生态陷阱研究仍然缺乏定量的分析方法,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科学研判和调控。
           针对社会-生态陷阱的识别与诊断,研究团队发展了社会-生态陷阱诊断框架,构建了追踪社会-生态系统发展轨迹的复合系统状态指数,结合社会-生态网络方法实现了系统要素反馈依赖关系和系统结构演变的定量表征,并以建国以来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的演变为例开展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演变经历了3个阶段:锁定在陷阱中(1949-1981),对陷阱做出响应(1981-2003)和逃离陷阱(2003-2020)。第一个时期,快速增长的人口、有限的生计机会、对农业的过度依赖,以及严重的土壤侵蚀之间发生强化的反馈循环,使得黄土高原锁定在不理想的发展轨迹。缺乏替代生计方式的农村人口数量是第一个时期关键的陷阱因素。进入21世纪,通过生态恢复措施和社会经济发展,黄土高原逃离了以生态系统退化和贫困不断强化为特征的社会-生态陷阱。
           黄土高原逃离社会-生态陷阱的重要路径包括:(1)推进城市化和生计方式多样化;(2)实施因地制宜的工程措施,如梯田和淤地坝;(3)投资生态恢复项目。这些路径和经验对于世界上类似的生态脆弱区迈入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基于社会-生态陷阱概念对黄土高原过去七十年的发展轨迹的审视,也强调了持续监测、评估和预测社会-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在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图1 社会-生态陷阱诊断框架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王壮壮为论文第一作者,傅伯杰院士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演变机理与可持续性”(41930649)资助。
           论文链接1:https://bes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pan3.10513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3年9月25日
         
    2023-09-26
  • “一带一路”水环境质量管理技术论坛在香港成功召开

     

    .TRS_Editor P{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A{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 
     
      

    .TRS_Editor P{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A{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 
        9月14日,“一带一路”水环境质量管理技术论坛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环境保护署(以下简称“香港环保署”)成功召开。香港环保署署长徐浩光博士、斯里兰卡中央环境局主席Supun S. Pathirage、中心杨敏研究员,以及三方合作机构代表、ANSO环境科技与产业联盟代表等20余人参加研讨交流。  
        中心代表分享了与斯里兰卡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水与环境科技合作进展以及中国农村污水处理策略,香港环保署代表分享了香港在海水冲厕、污水处理及深海排放、水污染控制、环境影响评估、环境水质检测与模拟、污水检测新冠病毒等方面的经验。斯里兰卡中央环境局代表讲述了斯国水环境管理现状。ANSO环境科技与产业联盟企业——力合科技分享了水环境自动监测经验和最新成果,并举行了向斯里兰卡中央环境局捐赠一套地表水水质在线监测设备的仪式。
           
        2023年9月13日,在香港第八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中心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环境及生态局,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环境保护署与斯里兰卡中央环境局,分别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工作安排和合作备忘录。本次论坛是在该合作框架下举办的首次三方交流活动,旨在进一步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在水环境质量管理、水污染控制等方面的成果分享与技术交流,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
          
       
      “一带一路”水环境质量管理技术论坛现场 
       
      力合科技向斯里兰卡中央环境局捐赠地表水水质在线监测设备仪式 
        
        
          
          
        国际合作办公室
           
        2023年9月18日
           
     
    2023-09-18
  • 中心与香港环境及生态局签署“一带一路”环境保护合作安排

    .TRS_Editor P{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A{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


    .TRS_Editor P{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A{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
      9月13日,党委书记房自正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在香港第八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签署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环境及生态局关于开展“一带一路”环境保护工作的合作安排》(以下简称《合作安排》),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汪克强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首席行政长官李家超见证《合作安排》交换。 
      中心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环境及生态局环境保护署自2022年起,围绕污水病毒监测预警等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合作安排》签署后,双方将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面向斯里兰卡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联手开展知识分享、技术交流与人员培训等工作,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刘卫东、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李芳芳,中心杨敏研究员、相关科研人员及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见证签署活动。 



    房自正书记与谢展寰局长签署合作安排
     
      国际合作办公室 

    2023年9月15日 
        
        
        
        
        
        
        
        
    2023-09-15
  • 我中心与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

      9月13日,中心与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在鄂尔多斯市签署国际荒漠化防治技术创新与示范合作协议。中心党委副书记占剑与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额登毕力格分别代表双方签约。中心傅伯杰院士,鄂尔多斯市委书记李理等共同见证签约。 
      会上,李理对中心长期以来对鄂尔多斯的支持表示感谢,并对鄂尔多斯荒漠化防治情况进行了总体介绍,希望双方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领域的务实合作,不断总结完善荒漠化防治技术体系和治理标准,利用现有科技成果改善提高防沙治沙效率,并积极探索研究新技术,持续推进防沙治沙工作高质量发展。 
      傅伯杰充分肯定了鄂尔多斯市近年来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所取得的显著成效,表示下一步将全力支持国际荒漠化防治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大力总结推广荒漠化防治的“毛乌素经验”和“库布其模式”,在荒漠化防治、生态修复与科学利用等方向开展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努力建成技术研发输出、成果孵化转化、产业示范引领为一体的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努力打造荒漠化防治的中国样板和全球典范。 
      鄂尔多斯市科技局、水利局、林草局等业务主管部门,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相关职能部门代表参加了活动。 
      傅伯杰院士与鄂尔多斯市委书记李理会谈
      签约现场
      科技开发处
      2023年9月14日
      
    2023-09-14
  • 阮挺等在Chemical Reviews发表新污染物筛查和评估系统方法的封面综述

      9月13日,由阮挺研究员等撰写的综述论文“Identification and Prioritization of Environmental Organic Pollutants: From an Analytical and Toxicological Perspective”在化学领域权威期刊Chemical Reviews正式发表。 
      以多种污染物共存、污染效应叠加为核心的环境污染行为和生态健康风险问题,是全球环境科学和地球化学领域的研究前沿。自2006年江桂斌院士提出筛选和识别环境介质中新污染物的研究方向以来,课题组成员在筛选识别策略和分析方法体系方面取得重大原创性突破,相继发展了“从物质到效应”和“从效应到物质”的研究策略,并针对性地建立了评估潜在污染物环境行为能力的方法框架。参与编写了UNEP标准参考方法,在TrAC-Trend Anal. Chem.和Environ. Sci. Technol.组织分析方法和环境应用的研究专刊;发现的新污染物相继被《斯德哥尔摩公约》文件、USEPA Methods收录。上述工作带动了环境中新污染物筛选与鉴定的研究,成为全球新污染物研究的热点领域。 
      中国是世界工业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且拥有高强度的农业和养殖业。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持续推进。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污染严重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核心问题。2021年,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首次明确了“重视新污染物治理”已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7月17-18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加强科技支撑,把新污染物治理等作为国家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重点领域。生态环境部指出开展新污染物治理需基于问题导向,实施以有效防范新污染物环境与健康风险为核心的治理策略,构建以精准筛查、科学评估和风险管控为主线的防控思路。其中,“筛”和“评”是方法和基础,“控”是目的和手段,前者决定后者的内容。发展新污染物筛查和评估系统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对我国典型地区新污染物组成分布、迁移转化和生态健康风险的准确理解;对于显著加强污染预防和政策管控、积极促进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chemrev.3c00056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3年9月14日
        
        
      
    2023-09-14
  • 中心举行2023年研究生开学典礼暨新生入所教育

      9月6日,中心2023年研究生开学典礼在环境科学楼报告厅隆重举行。中心主任朱永官院士,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房自正,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占剑和中心副主任宋茂勇出席典礼。2022级硕士生、2022级直博生、2023级秋季博士生共计188名新生,150余名联培生,以及教育处全体工作人员、中心师生代表参加了典礼。典礼由占剑书记主持。 
      朱永官院士以《成就更好的自己》为题为同学们带来开学第一课。他首先热情欢迎新同学的到来。他从中国科学院和生态环境中心的使命和定位谈起,勉励同学们树立理想,脚踏实地,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在无价的青春中自觉充满感情地投入工作。他还从生态与环境职业发展要素的角度出发,鼓励同学们独立思考、善于合作;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保持终生学习的习惯。在问答环节,朱院士就如何平衡科研和生活等学生关心的问题,为同学们解惑。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郑华研究员作为导师代表发言。他以三段亲身经历为引,与同学们分享了三点感悟:一是保持保持纯粹力,夯实做人根基;二是增强学习力,积累学术功底;三是提升协作力,寻求突破机会。他祝愿同学们乘风破浪,在生态环境中心这个宝贵的平台上书写绚丽青春。 
      博士生刘梦洁作为老生代表发言。她回顾过去三年在中心的读博时光,由所训“志存高远、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务实创新”展开,向学弟学妹们分享在中心的学习体会,勉励大家携手并进,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贡献。 
      博士生王甫文作为新生代表发言。他表达了进入中心学习的喜悦心情,并表示将和同学们一起,作为新时代青年,以革命先辈、科研先驱为榜样,勇于承担时代使命,努力奋斗,为祖国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在入所教育环节,房自正书记首先为新生讲了题为《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专题党课。他按照“科学救国的探索”、“科技报国的热潮”、“科教兴国的实践”和“科技强国的责任”四个阶段回顾了中国科技发展历史,分享了老科学家科技报国的故事和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挑战,并介绍了生态环境中心的学科布局、科研成果和人才队伍。他指出科技发展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期望同学们勇敢担当时代赋予的科技强国使命,传承老科学家精神,珍惜青春时光,潜心修学,勇攀高峰,成长为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 
      6日下午至7日上午,教育处邀请海淀分局、东升派出所、海淀消防救援支队的工作人员,以及中心综合办公室、科技开发处、计划财务处、纪检监督与审计办公室、基建与后勤处、文献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从科研及消防安全、反诈意识、学术道德、知识产权等多角度向同学们做了全面细致的专题教育报告,并详细介绍了中心的网络服务、财务报销流程、仪器测试平台和图书馆文献资源等。北京中关村医院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吕娜做了《促进心身健康,助力科技报国》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教育处工作人员就学籍管理、培养教务、学位要求、奖学金评审、研究生津贴及就业和研究生公寓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政策宣讲。最后,中心研究生会主席彭思源做了第27届研究生会招新宣讲。 
      入所教育是研究生踏入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必修课,为新生快速融入中心,更好地适应科研学习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教育处 
      2023年9月11日 
        
      
    2023-09-11
  • 曹垒研究员荣获英国鸟类学会古德曼·萨尔文奖

      8月18日,在蒙古召开的第20届国际雁类专家组会议上,英国鸟类学会授予我中心曹垒研究员古德曼·萨尔文奖(Godman-Salvin Prize),以表彰她在揭示鸟类迁徙路线结构、阐明长江水资源管理变化对水鸟影响等方面做出的杰出工作。曹垒是该奖项的亚洲首位获奖者,也是世界第4位女性获奖者。 
      古德曼·萨尔文奖是英国鸟类学会为纪念学会两位杰出创始人弗雷德里克·古德曼(Frederick DuCane Godman)和奧斯伯特·萨尔文(Osbert Salvin)而设立,以表彰在鸟类学研究领域做出杰出成就的个人。1922年至今,共有34位世界顶尖鸟类学家获得古德曼·萨尔文奖,其中包括13名院士和1名诺贝尔奖得主。 
      曹垒长期从事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以及鸟类运动生态学研究,先后获得第七届“郑作新鸟类科学青年奖”(2006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杰出研究校长奖(2009年)、中国动物学会青年科技奖(2013年)和英国鸟类学会阿尔弗雷德·牛顿荣誉讲席报告(2019年)等奖项和荣誉。 
      曹垒获奖事迹介绍详见国际期刊Ibis网站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ibi.13255?fbclid=IwAR0MRsh9UFrz1-5J6zrzoXd6MfNcBipYpPAt_ZHgy5yL4GoKZMBArenoB6U 
      图1 曹垒研究员荣获奖章现场
      图2 曹垒研究员古德曼·萨尔文奖章(2023年)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际合作办公室 
      科技开发处 
      2023年9月7日 
        
        
        
      
    2023-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