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心青年学术委员会举行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
2024年2月6日下午,生态环境中心青年学术委员会在生态楼505举行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中心主任朱永官院士、中心副主任宋茂勇研究员参会指导,会议由刘倩研究员主持。 朱永官院士在致辞中表示,青年学术委员会旨在促进青年学者的交流合作,鼓励青年科研人员勇于挑战高难度的科学问题,向本领域顶尖的科学家看齐,力争取得原创性、颠覆性成果。宋茂勇研究员指出,青年学者思维活跃,要有高追求、高目标、多打磨、多思考,解放思想、突破方向,将中心的发展带向新高度。 随后,与会委员针对生态环境领域的难题和前沿方向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交流。青年学术委员们将会定期举行学术交流活动,组织青年科研人员围绕重要的科学难题和国家需求展开集中研讨,促进中心的学术交叉共融。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青年学术委员会2024年2月7日
2024-02-07
-
中心与密云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1月31日,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与密云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心主任朱永官院士与密云区委副书记、区长马新明分别代表双方签约。区委书记余卫国,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房自正,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占剑,副主任宋茂勇,副主任胡承志,区委常委、办公室主任季荣旺,区政协副主席、东区办主任宋印双等出席会议。会议由马新明主持。朱永官在讲话中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作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生态环境科学与技术综合性研究机构,深感责任重大。多年来,密云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生态环境领域科研成果应用创造了丰富场景。中心愿为密云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特色产业发展等提供科技支撑,并不断扩大合作深度和广度,持续规划落地更多合作项目,更好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余卫国感谢中心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密云发展。他表示,双方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科技保水、科研成果转化等重点领域加强合作,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和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务实之举。密云区将按照协议约定落实好各项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下更大功夫,为中心在密云区开展工作提供坚实保障,推动双方合作走深走实,取得丰硕成果。马新明表示,密云区政府将围绕保障环境污染物识别与控制协同创新平台项目建设运行、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打造生态文明密云样板等工作,进一步细化分解任务,全力抓好落实,不断巩固双方全方位合作关系,努力实现互利共赢。根据协议,中心将在科技成果、人才交流、平台建设、情报信息、政策顾问、决策咨询、智库服务等系统科创支撑服务方面,发挥在基础理论研究、前瞻性技术研发和科技人才储备等方面优势,结合密云区生态资源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依托密云园区平台,不断深化合作层次,促进双方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密云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科委、区农业农村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园林绿化局、区水务局、区生态环境局、中关村密云园管委会、密云水库执法大队等部门,中心综合办公室、人事处、科技开发处、教育处、基建与后勤处、国际合作办公室、水污染控制实验室、土壤环境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部门负责人及代表参加了活动。签约现场合影座谈现场综合办公室 科技开发处2024年2月5日<!--!doctype-->
2024-02-05
-
柏耀辉课题组在细菌群落共存动态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细菌群落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生态系统,各成员传递信号、争夺资源并影响彼此的生长。环境中的抗生素使群落中的相互作用关系更加复杂,,出现了“合作者”(能够解毒并促进群体利益的细菌)与“作弊者”(利用他人利益的细菌)。作弊行为会抑制合作者的生长,损害群落多样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二者的共存是一个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曲久辉院士团队微生物过程与调控组以前期研究中发现的具有解毒能力的菌株为例(Lin et al., AEM),探究了在抗生素干扰下具有不同抗生素敏感性的细菌共存行为,揭示了维持细菌群落生物多样性的机制。研究揭示了一个关键发现:物种间竞争性相互作用的出现可以有效抑制作弊行为。团队发现,在抗生素干扰下,当细菌表现出不同的生长速率和抗生素敏感性时,社会作弊行为阻碍了共存,符合群落的竞争排斥原理。进一步通过模型模拟和细菌群落实验,发现引入“调节者”(能同时监管合作者和作弊者的细菌)可以改变无法共存的局面,促进合作者和作弊者之间的平衡。研究强调了物种间成对的竞争性相互作用在促进抗生素干扰下共存中的关键作用。这对理解细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解读抗生素-微生物组相互作用、预测细菌群落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The ISME journal 和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第一作者是博士生林慧。相关论文链接:论文链接1:https://academic.oup.com/ismej/advance-article/doi/10.1093/ismejo/wrad038/7513099论文链接2:https://journals.asm.org/doi/10.1128/aem.01662-23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24年2月4日<!--!doctype-->
2024-02-04
-
王思远研究组在全球湖泊和水库温室气体排放研究取得新进展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已经对全球气候、生态安全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显著影响,而厘清和量化全球湖泊和水库的温室气体排放也是全球碳氮水循环中基础和核心的科学问题之一。为此,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王思远研究员团队联合美国波士顿学院(Boston College )田汉勤教授团队,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题为“Increased nitrous oxide emissions from global lakes and reservoirs since the pre-industrial era”的论文,系统评估了自工业革命时期以来全球湖泊和水库氧化亚氮(N2O)排放的百年变化。 N2O作为一种强效温室气体,在百年尺度上的单位增温潜势为二氧化碳的273倍,同时会引起平流层臭氧的严重消耗。先前的研究已指出河流在全球N2O排放中的关键作用。然而,全球湖库N2O排放的量化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人为活性氮负荷显著增加的情况下,湖库N2O排放是否发生变化以及如何发生变化仍不明确。该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收支评估中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之一。为解决上述科学问题,研究团队采用一种包含尺度自适应模拟框架和陆-水碳氮耦合过程的生态系统模型(DLEM-TAC),模拟并估算了1850-2019年间全球湖库N2O的形成与排放。同时,通过对气候、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大气氮沉降、土地利用、合成氮肥与粪肥施用等因素进行控制变量实验,也量化了环境因素变化对全球湖库N2O排放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在2010-2019年间,全球湖库N2O排放总量为64.6±12.1 Gg N yr-1,与工业革命前的排放水平(28.6±6.8 Gg N yr-1)相比高出一倍以上。研究发现,75%的湖库N2O排放增加来自于北半球中高纬度(30°N-60°N)地区。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的合成氮肥和粪肥是造成湖库N2O排放增加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大气二氧化碳水平的上升降低了生态系统中氮的可用性,从而有助于减少湖库N2O排放。研究团队重新评估了河流N2O排放(254.9±46.2 Gg N yr-1),提出了全球内陆水体N2O排放的完整估计,为319.6±58.2 Gg N yr-1。研究进一步修正了国家尺度的水体N2O排放系数,以帮助提高国家温室排放清单中N2O排放评估的准确性。该研究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有望引导各国在气候变化应对方面采取更有效的环境管理策略。图1 全球湖泊和水库N2O排放核算图图2 全球湖泊和水库N2O排放时空特征 上述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全球碳计划(GCP)和国际氮倡议(INI)项目以及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自主部署项目的资助。论文第一作者为生态中心博士生李雅,论文链接如下: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45061-0.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2024年2月4日
2024-02-04
-
中心“从坟头村到双清路”主题活动正式启动
1月31日上午,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从坟头村到双清路”主题活动(下面简称主题活动)启动式在环境科学楼报告厅隆重举行。中心主任朱永官院士,傅伯杰院士,党委书记、副主任房自正,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占剑,副主任宋茂勇,副主任胡承志,原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长城等领导和中心职工、学生、离退休老同志代表400余人参加。主题活动由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陆达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环境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王雯研究员主持。主题活动目的是回顾中心从坟头村到双清路近五十年的发展历程,传承和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动员和激励中心全体人员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启动式从《我们的历程》沙画视频开始,沙画回顾了中心成立以来勇立潮头、服务国家、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发展之路。占剑向大家介绍了活动背景,并就三个阶段的工作任务进行了动员。他期待每一位生态环境中心人都能积极踊跃参与主题活动,共同重温历史进程、汲取奋进力量。朱永官在致辞中对生态环境中心前辈科学家的精神风范表示敬意。他说经过近50年的发展,中心的发展实现了从跟踪到并跑、引领,现在接力棒交给了我们这一代科研人员的手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心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要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积极的心态、更加务实的作风来推进中心的创新发展,希望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激励中心全体人员不忘科技报国初心,牢记科技强国使命,积蓄力量,接续奋斗,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塑造中心更加辉煌的明天。朱永官、傅伯杰、房自正、占剑、宋茂勇和胡承志一起按下 “从坟头村到双清路”主题活动启动柱,标志着主题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启动式前,与会领导和职工、学生、离退休老同志分别在承载着心意的卡片上寄语留言,并张贴在活动背景墙上。同时,中心园区内设置展示台,通过形象的指示箭头,与跨时空概念的拱门一起,展现了中心从坟头村到双清路不同时期的重要事件,使参加活动的同志们进一步了解中心初创、发展、壮大的光荣历程和精神传承,营造了知所、爱所、敬所、强所的浓厚氛围。中心主任朱永官致辞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占剑介绍主题活动内容主题活动正式启动启动式活动现场启动式活动现场发展历程展示台综合办公室2024年1月31日
2024-01-31
-
魏源送研究组在猪粪厌氧消化中基于铁系化合物和病毒群落介导耐药基因削减方面取得新进展
针对我国畜牧业绿色发展和新污染物治理的国家战略需求,围绕生猪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与多污染物协同减排,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魏源送研究组开展了系列研究,并在猪粪厌氧消化过程中基于铁系化合物和病毒群落介导耐药基因削减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相继发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doi.org/10.1021/acs.est.3c07664), Waste Management (2021, 136: 122-131),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2, 844: 157054),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2, 376:134240),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9, 287: 121393; 2019, 291: 121847; 2020, 298: 122519; 2022, 360: 127635),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9, 366: 192–201) .作为全健康(One health)理念(动物&环境&人类)中重要一环,环境中细菌耐药的形成同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密不可分,而我国每年生产的抗生素类药物约50%用于畜禽养殖,且以生猪养殖为主,这使得猪粪成为环境中耐药菌(Antibiotic resistant bacteria, ARB)和耐药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RGs)重要来源。厌氧消化生产沼气是猪粪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手段。课题组在基于铁系化合物强化猪粪厌氧消化的基础上,围绕铁系化合物的8种不同形态/价态对ARGs的影响开展了系统研究,基于铁系化合物可实现猪粪厌氧消化甲烷提升~20%,ARGs相对丰度削减~30%,且铁系化合物能够简化厌氧消化系统中ARGs的垂直(VGT network)和水平转移网络(HGT network)。猪粪厌氧消化系统中ARGs传播特征但猪粪厌氧消化中,ARGs的宿主既是ARB又是产甲烷关键功能菌,如何实现高风险ARGs/ARB的靶向控制是关键。基于宏基因组,研究团队构建了病毒群落介导ARGs归趋的生物信息学研究方法,结合Crispr spacer,tRNA和序列同源性,精准识别了病毒群落和ARB之间的相互作用网络;并结合胞外转化型(Transformation)ARGs、接合型(Conjugation)ARGs和转导型(Transduction)ARGs定量化分析,明确了病毒群落对ARGs传播的贡献,证实了病毒群落对ARB的裂解远大于其对ARGs的传播,并在实验室条件下得到了验证,为基于噬菌体疗法靶向控制环境中高风险ARGs/ARB奠定了理论基础。以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和德国洪堡基金会的支持。论文第一作者为张俊亚副研究员/卢铁东博士,通讯作者为魏源送研究员/德国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UFZ的Hans Hermann Richnow博士。论文链接详见:https://doi.org/10.1021/acs.est.3c07664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18.11.106https://doi.org/10.1016/j.biortech.2019.121847https://doi.org/10.1016/j.biortech.2019.122519; https://doi.org/10.1016/j.biortech.2019.121393https://doi.org/10.1016/j.wasman.2021.10.010http://dx.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2.157054https://doi.org/10.1016/j.biortech.2022.127635https://doi.org/10.1016/j.jclepro.2022.134240水污染控制实验室膜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组2024年1月30日
2024-01-30
-
贺泓院士团队发现大气Cl-光活化及其催化氧化SO2的新机制
硫酸盐是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主要成分,对全球气候变化、区域空气质量以及人类健康都有重要影响。目前全球和区域大气模式不能准确模拟硫酸盐的观测结果,说明大气中存在硫酸盐的未知生成机制。贺泓院士团队与宾夕法尼亚大学Joseph S. Francisco教授团队、北京理工大学张秀辉教授团队合作研究发现,在潮解NaCl颗粒上,SO2可以发生非均相光氧化反应生成硫酸盐。通过实验和量子化学理论计算证实,在酸性条件下,溶液中的氯离子可以和水合氢离子及氧气结合自发形成[Cl--H3O+-O2]复合体,并在氙灯光源激发下,发生电子转移过程生成Cl自由基、O2-自由基和OH自由基。Cl自由基和OH自由基均可以将亚硫酸盐氧化为硫酸盐,其中Cl自由基可以被四价硫还原为Cl-离子,呈现出显著的催化效应。由于Cl-的弱吸光性,其活化为Cl自由基被认为需要强氧化剂(如OH自由基、O3等)参与。本研究突破了对大气中Cl活化的传统认识,证实了在光照作用下,不需要其他强氧化剂的参与,Cl-就可以与空气中的O2同时被活化,生成表面活性氧物种,增强大气氧化性并促进二次硫酸盐形成。而SO2非均相氧化过程产生的H+又可以促进Cl-的光活化,说明Cl-光活化和SO2非均相氧化具有协同促进效应。颗粒物界面过程对大气氧化性的增强和二次颗粒物形成的促进作用及其正反馈机制,是我国“大气霾化学”污染区别于以往典型污染事件的重要特征,也是“大气霾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氯化物是自然排放量最大的海盐气溶胶的主要成分,在燃烧排放的颗粒物中也普遍存在,揭示含氯颗粒物界面过程对大气氧化性和二次颗粒物形成的影响机制,有助于促进对“大气霾化学”污染成因的深入认识。图1. 大气Cl-光活化及其催化氧化SO2机制示意图相关研究以 “Photoactivation of chlorine and its catalytic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sulfate aerosols” 为题目发表在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JACS)上。硕士生曹轶群为论文第一作者,马庆鑫研究员、Joseph S. Francisco教授和贺泓院士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3c10840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实验室 2024年1月20日<!--!doctype-->
2024-01-20
-
中心学习传达中国科学院2024年度工作会议精神
12月29日,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党委召开理论中心组学习扩大会,专题学习传达中国科学院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国科学院党组2023年冬季扩大会精神。中心领导、党委委员、纪委委员、中层干部、各实验室主任和副主任、党支部书记和副书记等4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党委书记、副主任房自正主持。 会上,房自正重点传达了侯建国院长工作报告《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 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再立新功》的主要内容。院2024年度工作会议是在中国科学院组织动员全院上下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迈上全面实现“四个率先”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及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总结2023年工作,部署2024年重点工作,对全院上下凝心聚力抢占科技制高点、奋力开创改革创新发展新局面作了全面动员部署。大家一致认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快抢占一批科技制高点,是党中央赋予中国科学院的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科技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中心全体职工要把思想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上来,深入贯彻落实中国科学院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强化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以抢占科技制高点统领中心改革创新发展各项工作,切实履行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职责使命。房自正强调,中心各部门要继续深入开展“抢占科技制高点”大讨论主题活动,通过实验室会议、党支部“三会一课”、座谈交流会等方式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这一核心任务迅速展开广泛深入的学习研讨,研究提出中心、各实验室、各部门贯彻落实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举措;要大力倡导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增强攻坚克难的勇气和信心,为加强抢占科技制高点提供有力保障。 中心主任朱永官在总结讲话中指出,中心全体人员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讲话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立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抓住新机遇,定位新角色,创立新优势;要认真贯彻落实院党组决策部署,凝练重大科技任务和目标,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凝心聚力,奋力攻坚,聚焦难点,破解难题,真正践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使命担当,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再立新功。会议还传达了中国科学院学生和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推进会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会议现场党委办公室2023年12月29日<!--!doctype-->
2023-12-29
-
-
生态环境中心召开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
12月21日至23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召开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中心领导、两院院士、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科研人员、博士后及研究生等参加了会议。学术委员会主任曲久辉院士致开幕辞。他认为25年以来中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科结构不断优化,青年人才竞相涌现,成果水平大幅提升。他肯定了中心25年以来对学术年会的坚持和坚守,充分反映出中心以学术为上、以学术为荣、以学术为圣的学术文化和学术品位,并希望学术年会成为中心智慧的发射器和持续创新的加油站,给大家带来更多智慧的惊喜、人才的惊喜和成果的惊喜。中心主任朱永官院士为中心第十届学术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朱永官院士表示,相信中心每一位职工和学生一定会秉持开放包容、创新发展的根本理念,把创新作为中心的灵魂和基因,并将传承的学术文化不断推向更高水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贡献中心的智慧和力量。中心82位研究组长报告了本组2023年在项目争取、人才培养、成果产出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参会人员与报告人积极互动,交流探讨,学术氛围浓厚。中心副主任、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宋茂勇研究员作年会总结。他认为中心在2023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强调,在中心发展态势整体向好的形势下,要更加重视科研体制改革、学科交叉发展以及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与挑战。他希望大家积极向学术委员会献计献策,共同助力中心高质量创新发展。学术年会是中心最重要的年度学术盛会,对于交流分享科研进展、促进中心内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增强科研凝聚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届年会的成功举办,将为推动中心加快抢占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制高点、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深入落实“基础研究十条”、全面实施中心“十四五”规划提供有力保障。第十届学术委员会委员聘任仪式学术委员会主任曲久辉院士致辞中心主任朱永官院士讲话中心副主任、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宋茂勇研究员讲话科技开发处2023年12月23日
2023-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