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学前沿(英文)》首个影响因子4.7(Q1区)
6月20日,科睿唯安发布了2024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中心主办期刊Ecological Frontiers (《生态学前沿(英文)》),原名Acta Ecologica Sinica(《生态学报(英文)》),首个影响因子为4.7,在“Ecology”类别195本期刊中排名第26位,位于Q1区。Ecological Frontiers编辑部借此机会感谢中心的老师和同学为期刊做出的贡献。 期刊介绍:Ecological Frontiers(CN:10-1946/X, Online ISSN:2950-5097)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生态学学会主办,生态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的高级英文学术期刊,双月刊。由傅伯杰院士和欧阳志云研究员担任共同主编。Ecological Frontiers目前被ESCI、Scopus等数据库收录,CiteScore为5.3, 2024年发布的首个影响因子为4.7,位于Q1区。Ecological Frontiers报道生态学领域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旨在展示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机制。接收的文章类型包括编者按(Editorial)、研究论文(Research Article)、研究综述(Critical Review)、政策论坛(Policy Forum)、国际合作研究进展(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Studies))和评论与回复(Comment and Reply)。Ecological Frontiers坚持产生于科学性、立足于学术性、着眼于实践性、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办刊理念,尤其致力于服务和推进发展中国家生态学研究、传播与发展,促进发展中国家与国际生态学家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合作,欢迎投稿!期刊网址: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ecological-frontiers投稿网址: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ecofro/default.aspx联系我们:aes@rcees.ac.cn ef@rcees.ac.cn文献信息与学术传播中心2024年7月2日
2024-06-24
-
中心3项成果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6月24日上午,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3项成果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牵头完成1项,参与完成2项。中心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曲久辉院士主持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项目发明了“加密活区”净水及调光抑藻等生态型水源水质改善技术,攻克了嗅味、毒害副产物、耐氯生物、砷、氟等系列水质净化难题,创制了标准化装配式水厂及农村供水远程运维模式,实现了全场景水质监测系列装备首台套突破和自主可控,创建了从源头到龙头、分散到集中、监测到管控、城乡全覆盖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成果应用于1431项工程、覆盖4500个公共供水厂,直接受益人口2.58亿,服务人口7.2亿,支撑城乡居民喝上“放心水”。该项目主要完成单位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10家单位;主要完成人为曲久辉、杨敏等15人。中心作为第二完成单位参与朱永官院士主持的“环境中耐药基因的形成和扩散机制”和清华大学刘会娟教授主持的“无机非金属废水处理与资源回收技术及应用”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环境中耐药基因的形成和扩散机制”项目针对细菌耐药这一全球公共健康领域的重大挑战,聚焦动物养殖业和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在One Health的框架下系统研究了耐药基因在环境中的持久性存留、扩散及潜在风险,5篇代表论文4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为遏制耐药性的蔓延提供了科技支撑。“无机非金属废水处理与资源回收技术及应用”项目针对高含盐废水中的氮、氟等污染物,突破了共存无机物分步去除、协同调控、深度净化等关键技术,创建了无机非金属废水深度处理、资源回收和近零排放技术体系,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科技开发处2024年6月24日<!--!doctype-->
2024-06-24
-
“可持续食物系统与星球健康”国际研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
6月19日至21日,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可持续食物系统与星球健康”国际研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瑞士、中国等食物系统与环境健康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出席研讨,共同推动食物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类福祉和星球健康。会议由重庆大学杨易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学术所长朱永官致辞并做题为“星球健康中的食物系统”的主旨报告。朱永官在报告中指出,食物系统不仅关乎人类生存和健康,更对星球健康和繁荣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明尼苏达大学教授David Tilman从食物与能源的角度,分享了如何改变全球食物系统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对环境的危害。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明尼苏达大学教授Stephen Polasky从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的角度,强调了生态系统总产值等衡量生态系统服务和自然资本的指标,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欧洲科学院院士、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校长刘俊国分析了“水—能源—粮食”的相互关系以及当前面临的研究挑战。北京大学长聘教授、长江学者讲席教授刘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郑华,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隆,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谷保静,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副教授Patrick O'Connor、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助理教授Thomas Van Boeckel,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玉洁,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耿心怡等专家相继进行报告交流。在报告会后的主题研讨环节,David Tilman带领与会专家就相关领域存在的主要知识差距与挑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并提出了关于合作撰写具有前瞻性的评论或观点文章,为推动全球食物系统的转型提供实践建议的倡议。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有力地促进了食物系统与环境健康领域各国科学家,特别是中美科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对于探讨食物系统与星球健康的联系,研究可持续食物系统发展的战略,科学支撑星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国际合作处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2024年6月23日<!--!doctype-->
2024-06-23
-
中心2024年研究生毕业典礼隆重举行
6月18日上午,中心2024年研究生毕业典礼在中心西门草坪上隆重举行。中心主任朱永官院士,中心副主任宋茂勇研究员,以及导师代表和部分毕业生亲属出席了毕业典礼,共同见证203名博士和硕士毕业生这一庄重而辉煌的时刻。毕业典礼由宋茂勇主持。毕业典礼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全体师生高唱国歌。中心主任朱永官院士首先致辞,他代表中心向各位毕业生表示热烈的祝贺,经过日复一日的努力和坚持,迎来了收获的季节。他勉励各位毕业生要保持低调的姿态、开阔的胸怀、利他的本心,勇担民族复兴的时代之任,勇往直前谱写人生的未来篇章。张昱研究员代表中心全体导师发言。她向全体毕业生表达真挚的祝福与贴心的牵挂。她鼓励各位毕业生以求真、严谨、灵活的科学思维应对未来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并在坚持热爱的过程中遵从自己的内心,找到人生的追求,逐梦前行,所有美好定会不期而遇。何安恩代表全体毕业生发言。他对各位老师的辛勤培育和中心提供的良好科研平台表达衷心的感谢。他表示毕业生们将始终秉承“志存高远、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务实创新”的所训信念,肩负青年人的使命,勇于投身社会实践,时刻为祖国的需要贡献自己的力量。Rohit Kumar代表留学生发言。他感谢中国政府开放、接纳、包容的环境,感谢中心优越的科研平台与恩师亲友的关心支持。他希望更多留学生能够来到中心进行学习研究,共同为中心的发展及日后两国教育科研方面的交流合作做出贡献。随后,郑华研究员和魏源送研究员分别宣读了中心2024届博士及硕士毕业生名单。中心导师代表为毕业生扶正流苏,并合影留念。绿荫骄阳下,骊歌轻唱,师生们欢聚合照,尽情享受喜庆收获的美好时刻,铭记短暂珍贵的相遇时光。至此,中心2024年研究生毕业典礼圆满结束,祝愿各位毕业生在未来的道路上,凡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永远是你们温暖的港湾!常回家看看!典礼部分现场照片教育处2024年6月21日<!--!doctype-->
2024-06-21
-
中心与新加坡公用事业局签署合作备忘录
6月19日,中心副主任胡承志与新加坡公用事业局(PUB,Singapore’s National Water Agency,以下简称PUB)副总裁(运营)Harry Seah在2024年新加坡国际水周(Singapore International Water Week,SIWW)上签署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与新加坡公用事业局合作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PUB是新加坡永续发展和环境部下属机构,全权负责新加坡供排水及水资源的运行管理及技术创新,在全球水务行业享有盛誉。中心科学家与PUB有着多年的交流合作基础。《备忘录》签署后,双方将进一步加强交流,深化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饮用水安全保障、市政污水处理、污泥处理处置、工业废水处理和循环利用等领域开展人员互访、技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签署仪式结束后,双方召开了第一届合作研讨会。会上,双方围绕合作机制与科研方向开展了深入探讨,初步确定了近期优先合作领域为水源管理技术以及微塑料、新兴污染物、温室气体等的监测方法标准化,并商定了工作推进计划。中心曲久辉院士、杨敏研究员、PUB水质署署长Pang Chee Meng、首席工程与科技官Gurdev Singh以及中新双方相关部门负责人见证签署活动并参加研讨交流。中心副主任胡承志与PUB副总裁(运营)Harry Seah签署备忘录签约合影国际合作处2024年6月20日<!--!doctype-->
2024-06-21
-
生态系统评估与核算中心揭牌成立
生态系统评估与核算中心(Center for Ecosystem Valuation and Accounting,CEVA,以下简称核算中心) 的揭牌仪式于6月19日上午,在第二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国际研讨会第三阶段会议期间成功举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占剑现场宣读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关于成立生态系统评估与核算中心的通知》,并与核算中心负责人欧阳志云研究员共同揭牌。国际自然资本伙伴关系(Natural Capital Partnership)代表美国科学院院士Gretchen Daily、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Carl Folke教授发来祝贺视频,美国科学院院士Stephen Polasky等国内外专家和多位相关部门领导现场见证了这一仪式。揭牌仪式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科技处处长张洪主持。核算中心挂靠于区域与城市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是国际自然资本伙伴关系的核心支撑单位之一。核算中心将充分发挥国际合作优势,开发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方法,建立全国与全球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服务数据库,为全球开展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提供技术与数据支撑。与斯坦福大学自然资本中心、瑞典斯德哥尔摩韧性中心等单位携手,在全球自然资本核算与应用中发挥引领作用。核算中心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研究生态系统监测方法与技术、开发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方法与模型、开发GEP核算平台、建立全国与全球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数据库、研究生态系统核算应用方法与机制、开展全球生态资产与GEP核算、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等。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2024年6月20日<!--!doctype-->
2024-06-20
-
魏源送研究组在污泥高级厌氧消化工艺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与汞结合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针对我国市政污泥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需求,围绕污泥处置工艺过程中汞的迁移机制和污染控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魏源送研究组开展了系列研究,近日在污泥高级厌氧消化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与汞结合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汞(Hg)是一种具有高神经毒性和生物积累性的重金属。市政污泥既是城市污水中汞的“汇”,又是环境中汞的“源”。溶解性有机物(DOM)对汞在水体中的迁移性、生物可利用性和生物毒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污泥处理过程中DOM与汞的结合机制尚缺乏深入认识。污泥高级厌氧消化是实现污泥中有机质高效降解转化产甲烷进而能源回收利用的主要途径,其应用日益得到重视。因此,本研究深入研究污泥高级厌氧消化过程中汞的形态演变和DOM的影响,从而为污泥中汞污染风险控制提供新思路。本研究以某再生水厂的污泥高级厌氧消化工程为对象,通过现场调研和实验室研究,明确了污泥DOM的组成变化及其与汞结合的关键组分。研究发现,有机螯合态汞、强络合态汞和硫化物结合态汞是该工艺过程中污泥中汞的主要形态。不同工艺阶段污泥和分子量大小的DOM具有不同的组成特性,从而与Hg(II)的结合能力也不同。污泥DOM中色氨酸类物质具有较高的Hg(II)结合能力,通过促进污泥中色氨酸类物质的溶出,可有效促进污泥中汞溶出释放(溶出释放率为30.34%)。该研究为深入理解污泥高级厌氧消化过程中调控DOM组成与性质,进而控制汞污染并降低其生态风险提供了新认识。相关成果相继发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20, 406, 124310),Bioresource Technology(2021, 347, 126394),Water Research(2022, 226, 119204;2024, 259, 121845),以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C1906502)的支持。该论文的通讯作者为魏源送研究员和刘吉宝副研究员,第一作者为硕士生张义鑫。论文链接如下:https://doi.org/10.1016/j.watres.2024.121845https://doi.org/10.1016/j.watres.2022.119204https://doi.org/10.1016/j.biortech.2021.126394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0.124310水污染控制实验室2024年6月17日
2024-06-17
-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宋杨团队最新Nat Nanotech:聚苯乙烯纳米颗粒暴露诱导蛋白质相分离
随着聚苯乙烯制品在现代生活和各种产业中的广泛使用,其对环境的影响逐渐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关注。微/纳米颗粒已经在各种人类组织样本中被发现,因此解析微/纳米颗粒对机体造成的毒性,以及寻找潜在的毒性作用机制至关重要。 液-液相分离(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LLPS)是介导生物大分子在细胞中时空调控的重要机制,参与多种重要生物功能调控。然而,异常相分离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 LLPS的异常相变被认为是导致胞浆形成TDP-43(TAR DNA binding protein-43, TAR DNA结合蛋白43)蛋白聚集并引发ALS的关键致病机制之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的疾病模型并不是渐冻症,不能由此推断这种纳米颗粒与渐冻症的关联。 颗粒污染物作为外源性物质导致细胞应激响应,部分颗粒不仅逃逸溶酶体降解,而且其自身性质可抵抗溶酶体强酸性,导致其成为持久性应激源。此外,颗粒污染物与LLPS驱动形成的亚细胞结构(生物分子凝聚体)之间的关系仍然是未知的。 研究发现,内化的聚苯乙烯纳米颗粒作为持久性应激源,诱发细胞氧化应激,促进ALS相关的TDP-43在相分离驱动下形成细胞核内生物分子凝聚体。然而,持久性细胞内应激导致Hsp70(Heat shock protein 70,热休克蛋白70)的伴侣保护作用受到抑制,导致液样态的TDP-43凝聚体向固样态转变,并生成TDP-43相关的病理性结构,如磷酸化TDP-43和淀粉样蛋白。 受损的Hsp70无法护送TDP-43回到细胞核以及有效的蛋白质量控制,导致TDP-43在细胞质中积聚并促进了PS和TDP-43之间形成“PS@TDP-43 complexes”,加剧细胞质TDP-43的凝结和固化。应激颗粒(Stress granules, SGs),一种多成分组装的无膜细胞器,被认为是异常定位的TDP-43的短暂“庇护所”,内部的RNA或DNA可延缓TDP-43病理化。然而,由于PS@TDP-43 complexes之间的相互作用限制了细胞质TDP-43募集至SGs,进一步促进细胞质TDP-43病理化结构形成。 纳米颗粒吸附蛋白质通常会改变其结构特征,主要是因为纳米颗粒表面具有独特的化学和物理性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促进蛋白质的纤维化速率。通过计算机分子对接模拟了TDP-43在PS表面的分子间相互作用,结果表明PS的存在改变了TDP-4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为TDP-43分子间亲和力提高和分子间相互作用位点增多。两分子TDP-43同时对接PS时,TDP-4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更强,这可能归因于PS的对接或接触导致TDP-43在界面作用力下使结构域内的残基重新排列或暴露,从而加强分子间相互作用。 通过鼻腔滴注聚苯乙烯纳米颗粒,不仅导致小鼠运动行为学异常,还在小鼠大脑皮质层区域发现典型的ALS疾病标志物形成,如磷酸化的TPD-43和淀粉样结构。此外,在动物水平上还发现液滴样TDP-43结构生成,暗示动物水平上可能具有形成TDP-43凝聚体的可能。 总的来说,该研究阐述了纳米颗粒诱导的一种独特的毒理学机制,并为环境污染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新见解。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以“Polystyrene nanoparticles trigger aberrant condensation of TDP-43 and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like symptoms”为题发表于Nature Nanotechnology。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5-024-01683-5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24年6月8日
2024-06-08
-
中国科学院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专家评审会顺利召开
2024年6月4-5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专家评审会在厦门召开。评审会由合格评估组长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由副组长单位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承办。专家组组长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朱利中教授担任,专家组成员还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朱彤教授,河海大学王沛芳教授,湖南大学汤琳教授,南京大学李爱民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姚俊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崔保山教授,同济大学戴晓虎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王艳芬教授,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朱永官院士、副主任胡承志研究员,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贺泓院士、副所长郑煜铭研究员,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刘文彬教授,以及学科22个培养单位的领导、学科专家和教育管理干部共计6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郑煜铭主持。贺泓对与会人员表示热烈欢迎。朱永官感谢学科各培养点对学科建设的大力支持,恳请专家对学科发展与建设提出宝贵意见。王艳芬介绍了国科大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的背景和工作进展,希望通过评估工作促进学科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评审环节由评审专家组组长朱利中主持。胡承志从培养目标与标准、基本条件、人才培养、服务贡献四个方面详细报告了国科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整体情况,22个培养点分别报告了本单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建设情况。专家组围绕学位论文质量监管、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教师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等问题,与报告人展开了充分的交流讨论。汇报结束后,专家组进行了讨论和评分。专家组一致认为,国科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科研项目和经费充足,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做出重大贡献,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培养了一大批科学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就业情况好的专业优秀人才。专家组同意国科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学位授权点通过合格评估,并从强化研究生全过程管理、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各培养点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 最后,朱永官感谢专家组的认真评审和中肯建议,表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将组织各培养点按照专家意见改进完善,切实推进国科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高质量发展。评审会会场照片与会人员合影教育处2024年6月7日<!--!doctype-->
2024-06-07
-
Water & Ecology创刊活动成功举办
5月24日,《水与生态(英文)》(Water & Ecology,W&E)期刊在第六届中国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发展大会开幕式上成功举办创刊启动仪式。会议期间,W&E期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顺利召开,由编辑部承办的平行论坛Water & Ecology Forum圆满落幕。 Water & Ecology Forum论坛通过期刊视频号、水分会视频号、环境人视频号及科爱学术等7个平台进行直播,超过 3万人次线上观看。W&E期刊执行主编、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承志研究员和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刘会娟教授分别主持论坛的报告和讨论环节。W&E期刊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曲久辉研究员致辞。他向与会人员介绍了W&E的创刊理念,阐述了水与生态学科发展的宏伟愿景,号召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与期刊共同携手将W&E打造成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W&E期刊执行主编、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刘刚研究员介绍了期刊的创刊进展与近期规划,以及期刊发展的使命与定位。在论坛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朱永官院士,W&E期刊主编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Joan Rose院士、编委荷兰KWR Water首席执行官Dragan Savic院士、编委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Blanca E Jiménez Cisneros教授、编委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长江生态环保集团董事长王殿常教授,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王爱杰教授,分别基于各自研究领域,阐述在水与生态耦合的概念下,水与健康、微生物学、水文信息学、流域生态学、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等领域的前沿进展,并探讨相关技术、方法、理论如何协同作用,实现科技创新,从而引领水与生态这一交叉学科的发展。在报告结束后,期刊主编、编委等主创人员与在场专家学者围绕期刊的创刊意义、水与生态学科的发展展开了热烈讨论和深入交流。期刊创刊启动仪式 Water & Ecology Forum会场合影曲久辉院士致辞朱永官院士做报告胡承志研究员主持Water & Ecology Forum会场合影Water & Ecology编辑部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文献信息与学术传播中心2024年6月3日
2024-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