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第二十五届发展战略研讨会成功举行
    10月30日-11月1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第二十五届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密云召开。中心领导、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全体研究员、机关正副处长、在职党支部书记、部分副研究员代表共100余人参加了会议。密云区怀柔科学城东区办副主任李延秋、副科长程祥应邀出席。本次研讨会主题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聚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中心主任朱永官院士做题为《科研惯性与质的飞跃》的引导性发言。他强调,要实现质的飞跃,必须克服科研上的惯性,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围绕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站在世界科技前沿,更好地抢占科技制高点。他指出,当前中心的工作重点有以下四点:一是合理处理人才“引-育”的关系,切实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二是向纵深发展(极宏观拓展、极微观深入),进一步加强综合交叉,努力突破知识边界;三是积极推进有组织高质量的科技合作和成果转化,努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四是优化组织模式,营造更加开放和平等互助的学术文化氛围,提升大家的科学品味。朱永官最后用“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和“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勉励中心科研工作者不断进步,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所50周年。党委书记、副主任房自正在《凝聚力量深化改革加快抢占生态环境科技制高点》的报告中,汇报了中心党委2024年党建重点工作推进情况,带领全体人员深入学习领会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院党组重要改革部署。他指出,中心必须充分发挥体系化、建制化的优势,加强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才能抢占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制高点。他强调,要以巡视整改为契机,坚持把巡视整改与抢占科技制高点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深化重大任务谋划、科研单元管理、考核评价激励、人才培养引进和资源条件配置等方面的改革,持续深入推动巡视整改任务落地见效,全面推进中心高质量发展。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占剑做《讲政治重监督控风险——全面从严治党监督工作报告》,该报告围绕突出重点、健全机制、聚焦问题三个方面,探讨纪律检查工作如何为抢占科技制高点提供坚实保障。他指出,在“突出重点,强化政治监督”方面,中心纪委始终对标党中央、院党组和中心党委的部署,确保政令畅通;在“健全机制,强化日常监督”方面,中心纪委建立健全纪委委员和支部纪检委员的履职规范,加强管理部门的职能监督,完善制度的全覆盖全链条管理;在“聚焦问题,强化风险防范”方面,中心纪委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内部审计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责成相关部门进行整改,并加强制度建设和执行监督,确保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占剑最后表示,中心纪委将继续深化监督工作,不断完善监督体系,为中心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各学科专班分别围绕化学品与环境健康、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城市与区域生态学、环境微生物组技术等学科做报告。各项目专班分别做题为《新污染物治理国家专项申报进展汇报》《工业废水资源化技术创新与工程应用》《全国生态系统评估与生态安全预警技术》《饮用水高风险污染物极限残留技术》的报告。全体与会人员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研讨交流,就如何抢占科技制高点、如何进行学科交叉、如何开展机制体制改革进行了深入和热烈的讨论。朱永官在总结中指出,要推动学科交叉,站在实际科技前沿,就要打造一批充满活力的学科专班和项目专班,专班的建设始终坚持开放合作的态度,携手各方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他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与专班工作,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学科交叉和合作交流,中心的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共同为抢占生态环境领域制高点的目标贡献力量。研讨会期间,11月1日正值中国科学院成立75周年纪念日,组织全体与会人员参观了10月16日重新开放的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与会人员在国科大讲解志愿者的带领下,参观了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事业展、中国科学院“两弹一星”历史人物展、中国科学院早期学科历史展。纪念馆内记录了中国科学院1万余名参研参试人员名录和信息,大家看到那些曾经在怀柔火箭实验基地曾经工作过的中心的老专家、老同志的名字更加倍感敬佩与亲切。本次参观大家表示意义深远,既是倾听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故事,又是传承弘扬老科学家精神的具体实践。合影综合办公室党委办公室 2024年11月7日
    2024-11-07
  • 首届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成功召开
    10月23-26日,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牵头发起,联合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生态学学会共同主办,国际科学理事会(ISC)中国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共同支持的首届“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在京成功召开。来自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匈牙利、澳大利亚、日本、伊朗、斯里兰卡、中国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14个国家和地区以及联合国人居署、全球健康联盟等34家科研教育机构、国际组织与社会团体的50位科学家、教育家及青年学者齐聚北京,交流前沿思想,共享创新知识,携手应对可持续发展全球共性挑战。大会主席由国际科学理事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心主任朱永官院士担任。大会设5个主题会议。主题会议一聚焦“环境社会和谐共生为促进人类健康福祉提供良性耦合机制”,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名誉研究主任、法国科学院院士伊冯•勒•马霍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德里斯科尔•查尔斯教授,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赵惠军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迈克尔•巴蒂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澳门科技大学校长李行伟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吴兆堂教授,英国剑桥大学金鹰教授以及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郑华研究员、城市环境研究所陈伟强研究员分别发表精彩报告;主题会议二作为“2024年中法环境月”主题活动,在法国驻华大使馆举行,法国驻华参赞罗曼•哲凯先生主持,中法科学家共同回顾两国建交60年来在“环境与健康”领域的科技成果,积极展望One-Health框架下的合作未来;主题会议三聚焦“城市未来发展”,汇聚全球城市管理者、科学家、企业家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系统思考城市健康与福祉及其研究方法,积极探索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路径;主题会议四聚焦“产业与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从生物科学、环境健康、城市规划、气候适应性和循环经济等多个研究视角,分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思路和实践经验,探讨复杂系统科学、城市科学、可持续科学及产业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分析方法,为提高城市韧性和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提供解决方案;主题会议五面向全球青年学者,在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杨洪波研究员的引领下,充分展示为探究城市环境与健康复杂联系,在生态学、社会学、环境化学、微生物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推动发展青年科学家合作伙伴关系。“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的发起,旨在以“环境与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倡导贯穿生命共同体的One-Health理念,促进环境健康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发展,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新视角、新思路,深耕多学科、跨领域的国际合作与青年伙伴网络,共同为科学促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朱永官院士做大会致辞主题会议现场大会合影国际合作处2024年10月26日
    2024-10-27
  • 中心主办期刊《生态学前沿(英文)》入选2024年度首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
    10月8日,北京市科协公布了2024年度首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拟入选项目,中心主办期刊EcologicalFrontiers(中文名《生态学前沿(英文)》)成功入选首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重点英文科技期刊”支持项目。该项目主要支持近年来入选中国科协卓越期刊行动计划的高起点新刊和海外回归试点期刊。EcologicalFrontiers作为首批海外回归试点期刊,目前已被ESCI、Scopus等数据库收录,CiteScore为5.3,2024年发布的首个影响因子为4.7,位于Q1区。 期刊简介:Ecological Frontiers(中文名《生态学前沿(英文)》)原名Acta EcologicaSinica(《生态学报(英文)》),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生态学学会主办的高级英文学术期刊,双月刊。由傅伯杰院士和欧阳志云研究员担任共同主编。EcologicalFrontiers报道生态学领域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旨在展示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机制。接收的文章类型包括编者按(Editorial)、研究论文(ResearchArticle)、研究综述(CriticalReview)、政策论坛(PolicyForum)、国际合作研究进展(InternationalCollaborativeStudies)和评论与回复(CommentandReply)。Ecological Frontiers坚持产生于科学性、立足于学术性、着眼于实践性、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办刊理念,尤其致力于服务和推进发展中国家生态学研究、传播与发展,促进发展中国家与国际生态学家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合作,欢迎投稿!期刊网址: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ecological-frontiers联系我们:aes@rcees.ac.cn文献信息与学术传播中心2024年10月23日
    2024-10-23
  • 中斯土壤健康与可持续农业研讨会在中心成功举办
    10月18日,“中斯土壤健康与可持续农业研讨会”在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举行,斯里兰卡佩拉德尼亚大学校长TerrenceMadhujith教授一行4人、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王艳芬教授一行3人、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吴炳方研究员、山东农业大学刘路博士等受邀参加,中心土壤环境科学与技术实验室、水污染控制实验室相关科研人员参会,会议由中心水污染控制实验室主任魏源送研究员主持,中心主任朱永官院士致开幕词。朱永官院士首先对佩拉德尼亚大学代表团到访表示欢迎,期待双方在土壤和农业相关领域加强交流合作,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和国际研究网络,将合作领域拓展到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王艳芬教授表示环境和健康的关系,以及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应对是中斯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佩拉德尼亚大学校长TerrenceMadhujith教授对中国科学家们为改善斯里兰卡民生所作的贡献表示由衷感谢,并坚信未来中斯双方的合作会更加广泛。随后,双方科研人员结合研讨会主题和各自研究方向进行交流和讨论,内容涉及土壤健康、作物营养、生物肥料、粮食安全、生态恢复及可持续性等。与会代表就共同感兴趣的合作方向交换了意见。TerrenceMadhujith教授希望双方在智慧农业、气候变化应对以及教育水平提升等方面加强合作,朱永官院士就具体合作方向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方案,同时强调了多学科交叉和全球视角的重要性。本次研讨活动是践行中国-斯里兰卡水技术研究与示范联合中心(JRDC)2024年3月第一次学术理事会的精神,是双边合作领域的重要拓展,对于中国和斯里兰卡在土壤与农业领域的深化合作具有重要积极意义。土壤环境科学与技术实验室水污染控制实验室环境科技海外合作中心国际合作处2024年10月23日
    2024-10-23
  • 阴永光课题组在Nature Food发文揭示人为活动塑造鱼类汞浓度水平的地理差异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阴永光课题组在人为活动塑造鱼类汞浓度水平的地理差异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Humanactivitiesshapeimportantgeographicdifferencesinfishmercuryconcentrationlevels”为题,在线发表于NatureFood(https://doi.org/10.1038/s43016-024-01049-z).甲基汞是毒性最强的汞化合物之一,可沿食物链富集累积,鱼类消费是人类汞暴露的主要途径之一。鱼类汞含量与环境汞浓度、鱼类特征及食物网结构密切相关(图1a)。这些因素又受控于人为活动,但尚不清楚各因素对鱼汞累积的具体贡献。目前对人为活动如何驱动鱼类汞含量的地理差异认识有限,阻碍了汞污染的有效管理。研究团队分析了全球315个水生系统的鱼汞特征,发现鱼类总汞和甲基汞浓度在不同国家/区域间存在显著的地理差异。进一步以中国和美国为例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尽管中国的汞排放较高,但其鱼类总汞和甲基汞水平却远低于美国。为厘清驱动鱼汞累积的关键因素,该团队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将鱼类甲基汞的地理差异与人为活动、环境汞浓度、食物网结构和流域特征相关联。结果显示,人为活动通过加剧环境汞浓度和水体富营养化,以及/或改变鱼类性状来影响鱼类甲基汞浓度水平。其中,鱼类大小是最具影响力的直接因素,正向影响鱼类甲基汞累积,其次是鱼类营养级(图1b)。但过度捕捞等人为活动会降低鱼类大小和营养级、缩短食物链及鱼类寿命,从而降低鱼类甲基汞累积。这也是中国鱼类甲基汞浓度水平较低的关键因素。这一研究提示,虽然中国目前鱼类汞浓度水平较低,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食物链的恢复(由于生态系和统恢复和对过度捕捞的限制),即使是在汞排放有所减少的情况下,未来仍可能会面临鱼类甲基汞升高的困境。在将汞污染作为一个全球性问题进行管理的同时,还需考虑区域汞排放、社会经济发展以及食物网结构的地理差异。图1影响鱼类汞浓度水平的因素该论文的通讯作者为阴永光研究员和蔡勇研究员,第一作者为博士后/特别研究助理向玉萍(现任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的支持。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016-024-01049-z环境纳米技术与健康效应重点实验室2024年10月21日
    2024-10-21
  • 中心曲久辉院士荣获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2024年可持续发展奖
    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10月1日宣布,将2024年可持续发展杰出研发奖授予我中心研究员曲久辉院士,以表彰他在饮用水安全保障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以让人民喝上“放心水”为核心目标,20多年来,曲久辉院士带领研究团队与企业长期密切合作,攻克了我国饮用水安全保障的系统性重大技术难题,创建了城乡全覆盖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并开展大规模示范和应用,支撑城乡居民喝上“放心水”,推动国家供水安全战略实施,并推广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今年是该奖项首次在水研究领域颁发,曲久辉院士的获奖见证了中国饮用水科技的巨大进步。今年与曲久辉院士一同获奖的还有国际非盈利组织“全球足迹网络”联合创始人MathisWackernagel博士和丹麦奥胡斯大学KlausButterbach-Bahl教授,他们分别获得了实施领导力奖和农业领域的杰出研发奖。可持续发展奖由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于2022年设立,分设实施领导力奖、杰出研发奖和特别贡献奖。杰出研发奖聚焦于应用科学,奖励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包括能源、水和农业等领域。新闻链接:https://www.nobelsustainability.org/post/sustainability-awards-presented-by-the-nobel-sustainability-trust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24年10月17日
    2024-10-17
  • 彭汉勇团队||JACS封面 ||RNA 激活的 CRISPR/Cas12a 纳米机器及其活细胞成像
    2024年8月,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彭汉勇课题组与江桂斌院士、加拿大X.ChrisLe院士等团队合作,在CRISPR基因编辑工具开发方向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RNA-activatedCRISPR/Cas12ananorobotsoperatinginlivingcells”为题发表在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期刊上(SupplementaryCover)。CRISPR-Cas系统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基因编辑工具,因其操作简单、编辑精确、效率高等特点,已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中的Cas蛋白,如Cas12a和Cas13a,能够特异性靶向核酸,并激活反式切割活性,非特异性持续切割单链核酸报告基因。Cas酶的反式切割特性使得检测信号可以被放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推动了CRISPR技术在超灵敏分析和分子诊断领域的发展。然而,目前这些Cas酶主要用于试管内分析,而在活细胞中的应用受到限制。主要原因为:一、RNA激活的Cas13a会对胞内功能性RNA进行非特异性反式切割,可能对细胞造成伤害,而Cas12a虽然仅反式切割单链DNA,但能否被胞内RNA激活尚未明确;二、活细胞内条件无法达到最佳切割活性,包括Mg2+离子、报告基因浓度等,受限于复杂的胞内递送过程。因此,亟需开发新的CRISPR工具,以满足活细胞应用需求。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彭汉勇团队通过研究Cas12a酶的功能,发现了Cas12a能够被RNA激活,并反式切割DNA报告基因。CRISPR/Cas12a与靶标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结合,其反式切割速率随DNA报告基因的延长而增加。这一发现表明Cas12a蛋白是一种独特的“全能型”蛋白酶,能够直接靶向三种类型的核酸,包括RNA、单链DNA、双链DNA,并激活其反式切割活性。该工作还系统评价了CRISPR/Cas12a的RNA/DNA靶向能力及酶切速率,为CRISPR研究提供了定量数据。该发现为CRISPR/Cas结构与功能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将推动病毒检测、疾病诊断、转录组调控、分子成像和基因编辑等领域的CRISPR新技术研发。为了突破活细胞应用瓶颈,彭汉勇团队基于上述Cas12a新功能,构建了一种高度集成的RNA激活CRISPR/Cas12a纳米机器,用于活细胞中特征miRNA的成像。通过将CRISPR/Cas12a系统及其报告基因组装到纳米金球表面,实现在胞内外CRISPR体系中各组分的化学计量比始终保持不变,不受进胞量的影响。同时,在纳米金表面的有限纳米空间内,Cas12a及其底物报告基因的局部浓度较高,切割速率得到大幅提升。此外,由于Mg2+离子与核酸链上磷酸基团的相互作用,使得纳米金表面Mg2+离子的局部浓度得到提高,在低Mg2+离子浓度下Cas12a仍能保持高切割活性,从而克服了胞内低浓度Mg2+离子的限制。将CRISPR/Cas12a纳米机器与细胞进行孵育,在胞内识别特征miRNA后启动,产生持续放大的荧光信号,实现对胞内miRNA的成像。CRISPR/Cas12a纳米机器在活细胞中具有优异的RNA识别能力和胞内成像性能,融合了精准识别、高效运转与自动化操作等特性,同时展现了组件更换的设计灵活性,为开发新的CRISPR工具提供了一种个性化定制平台。该工作发现RNA可以直接激活CRISPR/Cas12a系统的反式割活性,这一发现打破了之前仅限于DNA激活的认知,并揭示了RNA与DNA激活的Cas12a系统的基因切割行为差异。通过人工合成的CRISPR纳米机器平台,实现CRISPR系统在胞内的高效运转,有望在分子诊断、基因编辑、癌症治疗、感染性疾病和其他遗传性疾病的精准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环境健康、生物技术、医学领域的进步提供新的动力。图1.RNA激活的CRISPR/Cas12a纳米机器及其活细胞成像图2.RNA激活的CRISPR/Cas12a及其反式切割活性评价。(a)显示CRISPR/Cas12a系统的RNP与靶RNA、ssDNA或dsDNA的相互作用的示意图。(b)使用RNA激活的CRISPR/Cas12a系统通过8nt报告基因(100、500、1000和2000nM)的反式切割产生的荧光。(c)从溶液中miRNA激活的crRNA-Cas12aRNP对不同长度DNA报告基因的反式切割中观察到的反应速度。crRNA-Cas12aRNP的浓度为2nM,靶miRNA的浓度为40nM。当使用30ntFQreporter作为底物时,米氏常数(KM)测定为3.5×10-8 M,切割速率(Kcat / KM)为2.8×106 M-1 s-1。当使用8nt的报告基因作为底物时,米氏常数(KM)为2.2×10−6M,Kcat / KM为3.1×104M−1 s−1。miRNA激活的crRNA-Cas12aRNP的反式切割有利于30nt报告基因而不是8nt报告基因(底物)。(d)显示从8、15、20、25和30nt底物裂解的片段的凝胶图像。CRISPR/Cas12a系统由RNA或ssDNA激活。反应30分钟后进行凝胶电泳。(e)通过RNA活化的CRISPR/Cas12a系统跨切8、15、20、25、30、35和40nt底物的表观切割速率(kobs)。(f)在CRISPR/Cas12a系统被五种microRNA(miRNA-21、miRNA-10b、miRNA-141、miRNA-let-7a和miRNA-222)激活后,切割30nt报告基因的荧光。(g)在CRISPR/Cas12a系统被不同长度(23、69和986nt)的RNA激活后,切割30nt报告基因的荧光。图3.CRISPR纳米机器的构建与性能评价。(a)CRISPR纳米机器由用分子构建体修饰的AuNP组成,以使CRISPR系统能够运行。ssDNA底物链的5′端被硫醇化以促进底物与AuNP的缀合。底物链的3′-末端用FAM荧光团标记,其荧光被AuNP淬灭。硫醇化的锚链也与AuNP缀合。crRNA序列被延伸以包括在一端与锚链杂交并且在另一端与延伸的crRNA杂交的摆臂。crRNA和Cas12a形成RNP复合物,该复合物组装在AuNP支架上。(b)响应于200pMmiRNA,实时监测由CRISPR纳米机器产生的荧光。(c)凝胶电泳表征30nt底物及其被反式切割的产物。DNA和RNA分别用于激活溶液中的CRISPR纳米机器或游离的CRISPRRNP。(d)通过CRISPR纳米机器和溶液中的游离CRISPRRNP对底物反式切割产生的荧光。Mg2+浓度为1mM,靶miRNA-21浓度为500pM。图4.CRISPR纳米机器用于RNA检测的稳定性、选择性和灵敏度。(a)在FBS存在下CRISPR纳米机器与常用DNA报告基因的稳定性的比较。DNA报告基因是一条短链DNA,两端用FAM和猝灭剂标记。DNA报告基因和CRISPR纳米机器分别与80%FBS混合。通过测量FAM的荧光强度随时间变化来表征DNA报告基因和CRISPR纳米机器的稳定性。(b)CRISPR纳米机器对miRNA-21靶标的选择性。只有miRNA-21靶标的序列与crRNA的序列互补。miR-let-7a、miR-141、miR-155、miR-222和miR-10b的序列与crRNA不互补。(c)CRISPR纳米机器人响应不同浓度(0-2000pM)的靶miRNA产生的荧光强度。(d)CRISPR纳米机器产生的荧光强度与miRNA浓度成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1-100pM(R2 =0.99)。图5.CRISPR纳米机器的活细胞成像。(a)HeLa细胞在与CRISPR纳米机器或突变体纳米机器或没有纳米机器(阴性对照)孵育后的荧光图像。靶miRNA与CRISPR纳米机器的结合激活纳米机器并启动Cas12a的反式切割活性。活性Cas12a重复切割数百个锚定在AuNP表面上的FAM标记的底物链。这些FAM标记的底物片段从猝灭的AuNP中释放,产生放大的荧光。作为miRNA-21的模拟物的合成RNA序列用作阳性对照。使用miRNA-21抑制剂(与miRNA-21结合的互补DNA序列)作为额外的阴性对照。(b)在CRISPR纳米机器或突变体纳米机器的细胞内操作0、1、2、3和4小时后拍摄HeLa细胞的时程图像。每个图像中细胞的荧光强度被量化,从而允许评估CRISPR纳米机器的细胞内活性的时间动态。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21届博士生袁爱姣,通讯作者为彭汉勇研究员。该团队还对核酸纳米机器设计、合成及应用等相关技术进行了系统综述(TrAC-TrendAnalChem2023,158,116870.TrAC-TrendAnalChem2024,175,117724.)。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基础与交叉前沿科研先导专项(B类)等项目的支持。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jacs.4c02354
    2024-10-03
  • 沙特水务局第一副局长率团访问中心
    9月26日中午,沙特水务局第一副局长AbdullahNasserAl-Zuwaid率领代表团一行15人访问生态环境中心,推动在水处理及资源化领域的科技合作。交流座谈活动由中心副主任胡承志研究员主持。中心主任朱永官院士对代表团到访表示欢迎,希望双方共同推动建立团队及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环境科技海外合作中心主任杨敏研究员介绍了中心在水与环境领域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成果。中心国际合作处处长刘娟博士介绍了中心整体情况,并重点分享了水环境与水生态领域的科研进展与学术影响。双方随后就共同感兴趣的合作方向及可能的途径交换了意见。座谈结束后,代表团在张涛研究员的带领下参观了水质分析平台与脱盐技术实验室。AbdullahNasserAl-Zuwaid对中心的科研水平与实验条件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期待双方未来在科学研究、人员交流和人才培养等领域加强合作。刘刚研究员、张涛研究员、马百文研究员、孙猛研究员、赵旭研究员、彭先佳研究员、李红岩研究员级高工、孙移鹿副研究员参加此次交流活动。座谈交流国际合作处环境科技海外合作中心2024年9月29日
    2024-09-29
  • 蒙古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一行访问中心
    9月26日下午,蒙古环境研究中心主任OtgontsetsegLuvsantseren女士及其随行科学家访问生态环境中心。中心主任朱永官院士与OtgontsetsegLuvsantseren主任进行了友好而深入的交流。OtgontsetsegLuvsantseren表示,作为蒙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部于2021年新成立的研究机构,蒙古环境研究中心热切希望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在大气、土壤、水、固废等生态环境综合研究领域加强联合研究、人才培养与知识共享。朱永官表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愿意积极分享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与经验,共同为应对蒙古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贡献科学力量,他同时就未来如何进一步加强双边机构间交流与合作提出了具体建议。交流座谈结束后,OtgontsetsegLuvsantseren一行在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实验室副主任楚碧武研究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大气污染过程模拟实验室(烟雾箱)。中心国际合作处刘娟处长陪同交流。国际合作处2024年9月29日
    2024-09-29
院内单位
  • 院内单位
  • 中国科学院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
挂靠单位
  • 挂靠单位
  • 中国生态学学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健康与人类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系统服务专业委员会
  • 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中国委员会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
  • 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
其他链接
  • 其他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人民日报
  • 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基金会
  • 北京林业大学
  • 美国环境保护局
  • 日本环境省
  • MAX-PLANCK-GESELLSCHAFT
  • 百灵威化学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Copyright ©1997-202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100085 京ICP备0500285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