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源研究组揭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丧失削弱土壤缓冲气候变化的能力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葛源研究组研究发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丧失限制了土壤缓冲气候变化的能力,相关成果发表于GlobalChangeBiology。土壤碳储量巨大,约是大气碳库的3倍,通过与大气碳交互深刻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传统气候模型预测,全球变暖会加速土壤碳分解,释放更多的二氧化碳到大气中,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趋势。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碳分解和呼吸作用的主要执行者,可能通过对变暖的适应性响应,缓解或加剧变暖导致的土壤呼吸增加。这种调谐作用能够改变土壤呼吸对全球变暖的反馈,进而缓解或加剧全球变暖趋势。然而,当前的气候模型较少纳入微生物特征参数,增大了模型预测的不确定性。根本原因在于,尚不清楚微生物特征如何改变土壤呼吸对长期变暖的响应模式,其机制是什么该研究通过人工构建微生物多样性梯度,揭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丧失会减弱土壤呼吸的热适应,进而削弱土壤缓冲气候变化的能力(图1)。当微生物多样性丧失时,能够适应更广泛温度范围的泛化种比例减少,导致微生物群落适应温度变化的能力减弱,无法缓解甚至加剧变暖导致的土壤呼吸增加,从而使更多的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该研究表明全球变化引发的微生物多样性丧失可能会削弱土壤缓冲气候变化的能力,对于将微生物群落特征纳入气候模型以准确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上述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前瞻战略科技先导专项(A类)等项目资助。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111/gcb.17601图1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调控呼吸热适应的机制概念图土壤环境科学与技术实验室2024年12月6日
2024-12-06
-
中心与北京林业大学第一届“生态环境菁英班”开班仪式举行
11月27日下午,中心与北京林业大学联合共建的第一届“生态环境菁英班”(以下简称菁英班)开班仪式在北京林业大学综合楼举行。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永官,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占剑,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王洪元,副校长张志强出席仪式。42名第一届菁英班全体学员,以及中心和北京林业大学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参加仪式。仪式由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张志强主持。王洪元在致辞中指出,学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联合生态环境中心设立菁英班,旨在融汇科教资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能够参与全球竞争、为现代化强国建设出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栋梁之材。占剑在致辞中表示,热烈祝贺和欢迎首届菁英班学员到中心学习交流,中心将大力支持菁英班建设,配备优秀导师,开放高水平科研平台,帮助学生树立科技报国志向、提升科研素养、增强创新能力,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高质量发展。开班仪式上,朱永官院士以《生态系统微生物组与人类健康》为题做第一课报告,报告内容展现了国际科学前沿,富有学术思辨,为菁英班学员带来首场“学术大餐”。报告后,学员们与朱院士积极进行学术探讨和交流,现场气氛活跃。在菁英班首次班会中,双方部门负责人对学生重要关切问题依次解答,双方班主任分别介绍了菁英班的实施方案和未来班级管理等方面情况。设立菁英班是落实中心与北京林业大学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与高校科教融汇、构建贯通式联合培养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尝试,旨在通过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开班仪式现场朱永官院士做开班第一课报告教育处2024年12月2日
2024-12-02
-
先导引领,创新启航——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专项“我国典型新污染物风险识别与控制前沿技术”启动会暨2024年度工作会顺利召开
11月28日,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我国典型新污染物风险识别与控制前沿技术”启动会暨2024年度工作会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顺利召开。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局大气海洋与生态环境处处长任小波、江桂斌院士、指导专家,以及专项各级负责人、核心骨干、中心职能部门相关人员80余人参会,会议由中心科技开发处处长张洪主持。江桂斌院士回顾了中心在新污染物研究方面做出的奠基性贡献,同时也指出了该领域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希望专项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一步聚焦国家需求,以更高标准和更严要求来推进专项执行,加快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为我国新污染物治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任小波在发言中强调,要加强协同创新,将专项研究工作与重点实验室建设紧密结合,转变科研组织模式,形成创新合力;要坚持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重大成果产出,不断巩固和提升我院在新污染物研究相关领域的优势地位。专项负责人王亚韡研究员围绕专项研究目标、总体思路、研究方案、技术路线、预期成果和年度重要进展进行了汇报。四位项目负责人阮挺研究员、廖春阳研究员、宋茂勇研究员和祝贵兵研究员分别汇报了项目的基本情况、研究进展及工作基础、人才队伍与条件保障等内容。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专项的立项意义,认为专项研究目标明确、技术路线清晰,并在关键科学问题凝练、项目间协调配合、标志性成果产出、专项成果应用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王亚韡研究员代表专项向专家表达衷心感谢,并表示专项将认真吸收专家的指导意见,确保专项按计划、高质量的实施。中心还在会后组织了先导专项档案管理和知识产权专题培训,旨在进一步提升专项档案管理能力,加强专项知识产权布局、保护和管理水平,为专项顺利实施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保驾护航。与会专家合影任小波处长致辞江桂斌院士致辞专项负责人王亚韡研究员汇报科技开发处2024年11月30日
2024-11-30
-
中心主办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JES)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英文领军期刊项目
11月15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项目完成公示。中心主办的JournalofEnvironmentalSciences(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JES)入选英文领军期刊项目。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由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实施,旨在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持续增强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引领力与国际影响力,服务科技强国建设。该计划以5年为周期,面向全国科技期刊系统构建支持体系,是迄今为止我国在科技期刊领域实施的力度最大、资金最多、范围最广的重大支持专项。2019年起开始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一期项目。2024年是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启始年,共设置英文单刊、中文单刊、高起点新刊、高水平办刊人才培育、集群(集团)化试点5个子项目。经项目申报、资格审查、答辩会评和结果复核,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2024-2028年)产生入选项目共计463项,其中英文领军期刊项目50项。JES入选英文领军期刊项目是对其学科引领力和学术影响力的高度肯定。未来JES将继续围绕国家环境保护重大战略需求,推动环境综合治理;不断争取和刊发国际一流研究成果;力求跻身并稳定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行列,为科研人员获取高质量学术资源、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提供专业服务,为高水平论文在国内期刊优先发表提供平台支撑。衷心感谢中心领导和专家同仁对JES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JES官方网站:www.jesc.ac.cnJES投稿网站: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jescJES期刊主页: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journal-of-environmental-sciences文献信息与学术传播中心2024年11月22日
2024-11-22
-
中荷“绿色水过程”项目联合启动会成功举办
11月18日至19日,由中国科学院(CAS)、荷兰科研组织(NWO)共同资助的“绿色水过程”项目联合启动会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成功举行。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荷兰瓦格宁根大学、荷兰莱顿大学、荷兰格罗宁根大学50余名科研人员和北京自来水集团等相关企业代表参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朱永官院士、荷兰驻华大使馆参赞EsméCartens及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和荷兰科研组织的与会代表分别致辞,共同展望了“绿色水过程”项目的广阔前景和深远意义。WATERSMART、AQUIPURA、FOREWARD、DDTClean四个课题分别就各自的研究计划、研究进展及双边开展合作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在海报展示环节,中荷双方青年科研人员及学生积极互动,围绕绿色水处理技术展开了热烈讨论,学术交流氛围浓厚。为确保项目的高效、高质量推进,会议特别邀请了相关自来水公司参与讨论,详细介绍了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随后,四个课题分别开展了内部讨论交流,旨在保障课题正常执行的同时,聚焦水处理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特别是新污染物防控。本次“绿色水过程”项目联合启动会的成功举办,促进了中荷科学家在绿色净水工艺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对于开发绿色净水技术、人工智能赋能水处理以及强化去除新污染物,具有积极的意义。未来,双方将继续加强项目合作,共同推动水处理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为全球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国际合作处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24年11月22日
2024-11-22
-
曲久辉院士荣获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2024年度可持续发展奖
当地时间11月20日,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峰会,期间举行了2024年度可持续发展奖颁奖仪式,将可持续发展杰出研发奖授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曲久辉院士,以表彰他在饮用水安全保障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今年是该奖项首次在水研究领域颁发,体现出对中国水科技巨大进步的认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SlavW.Hermanowicz教授代表可持续发展奖评委会,介绍了曲久辉院士在“从源头到龙头”饮用水净化、水生态保护以及污水资源概念厂等方面的成就。随后,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主席彼得·诺贝尔向曲久辉院士颁奖。曲久辉院士在发言中表示,十分荣幸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奖。他结合具体案例,分享了团队在水处理技术研发与工程应用方面的成功经验。他指出,水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水科技发展将惠及全球众多发展中国家,并期待与更多机构开展合作,为全球水危机提供“中国方案”。可持续发展奖由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于2022年设立,分设实施领导力奖、杰出研发奖和特别贡献奖。杰出研发奖聚焦于应用科学,奖励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包括能源、水和农业等领域。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主席彼得·诺贝尔向曲久辉院士颁奖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24年11月21日
2024-11-21
-
中心青促会小组举办“啃硬骨头”系列报告第五期
11月1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简称“青促会”)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小组在生态楼601举办“啃硬骨头”系列报告第五讲,本期报告嘉宾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朱永官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刘歆研究员,分别以“抢占科技制高点——两个环境地球科学创新故事”、“冯康——独创‘有限元’,开启无限可能”为题进行报告,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占剑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心青促会小组组长庄媛主持。朱院士通过化学领域制造和确认污染正反两个方面的几个小故事,介绍了五位化学家不屈不挠的创新和探索精神,提出在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创新过程中全局性视角和完整的逻辑体系的重要性,鼓励青年科研人员要坚持和坚守,奔着困难去而不是绕着困难走,力求突破原创性的方法和理论框架,为青年科学家抢占科技制高点起到有力的指引作用。刘歆研究员分享了中国计算数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冯康先生的一生。介绍了冯康先生迎难而上、勇于创新,独立于西方所创造了有限元方法,以及该方法对计算数学发展所起到的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和在科学与工程计算各相关领域中的巨大影响力。刘歆还分享了冯先生披荆斩棘、引领学科发展的科学视野;提携后辈、甘为人梯的广阔胸襟。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组建了CAX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将弘扬冯康精神与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紧密结合。“啃硬骨头”系列报告由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朱永官院士命名,在鼓励青年职工积极探索如何围绕瓶颈问题啃硬骨头。此次活动联合研究生会,也是中心工会“聚力创新智汇双清”能力提升系列活动的一次尝试,旨在抢占科技制高点、学科交流促创新。参会人员合影留念朱永官院士报告刘歆研究员报告中心青促会小组人事处研究生会2024年11月14日
2024-11-14
-
周伟奇课题组在城市绿地降温效率尺度推绎方面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周伟奇课题组在城市绿地降温效率尺度推绎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结果以“Ascalinglawforpredictingurbantreescanopycoolingefficiency”为题在线发表于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城市热岛效应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气候变化和城市化的叠加效应进一步加剧城市升温的问题,极端高温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城市生态系统和居民身心健康,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城市绿地具有显著降温作用,为此,全球众多城市设定绿化目标、启动城市绿化行动,以缓解城市高温。但是,城市绿化目标的降温效果如何这一城市管理和决策者关切的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回答。这是因为已有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居民区、街道等局地尺度,研究结果难以外推至管理和决策者关心的城市尺度,无法为城市尺度绿化目标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持。围绕局地尺度的研究结果是否可以、如何推绎到城市尺度这一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团队以四个气候背景迥异的城市:中国的北京和深圳,美国的巴尔的摩和萨克拉门托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引入景观生态学的尺度推绎思想,采用绿地降温效率量化降温成效,通过解析从局地到城市一系列分析单元上降温效率的变化规律,揭示了降温效率随分析单元的增大而上升,呈幂函数的定量关系的规律。该定量关系在不同气候背景、不同天气条件下具有稳健性,可为计算城市尺度降温效率,制定城市绿化目标提供关键科技支撑。论文的通讯作者为周伟奇研究员和美国卡里生态系统研究所StewardPickett教授,第一作者为助理研究员王佳。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的支持。论文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73/pnas.240121012图1绿地降温效率科学研究与城市绿化行动现实需求存在空间尺度不匹配的问题图2绿地降温效率随分析尺度增加呈幂函数变化规律,且在不同气候背景、不同天气条件下具有稳健性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2024年11月11日
2024-11-11
-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与北京市中关村中学教育集团签署合作协议
11月7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与北京市中关村中学教育集团(以下简称中关村中学)召开合作交流座谈会并签署合作协议。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副局长李强,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房自正,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占剑,副主任宋茂勇,中关村中学总校校长苏纾,党委书记祁建欣,以及中关村中学相关校领导、教师代表,中心各实验室科研骨干、机关相关处室负责人等参加会议。会议由占剑主持。会上,中心综合办公室主任、党委办公室主任张秀丽介绍了中心的基本情况和合作基础,播放了中关村中学国科大实验班宣传片,中关村中学嘉木英才培养创新学院院长刘运宸介绍学院情况。随后,双方代表分别发言,就合作方向和内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苏纾指出,中关村中学从诞生之日起,就蕴含着科学的基因,中国科学院与中关村中学历史渊源深厚,希望中心能深入提供学术支持,助力中关村中学培育出科技创新的栋梁之才。李强表示将积极发挥作用,全力支持中关村中学的建设发展,服务校所联系。最后,房自正表示中心将全力支持中关村中学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教育特色发扬,希望双方深化交流研讨、清单式推进落实,实现合作双赢。座谈会后,宋茂勇与苏纾分别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协议。签约现场合影座谈现场综合办公室人事处2024年11月10日
2024-11-10
-
张长斌课题组在催化转化CO2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张长斌课题组在催化转化CO2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SulfateresidualsonRucatalystsswitchCO2reductionfrommethanationtoreversewater-gasshiftreaction”为题,在线发表于NatureCommunications(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53909-8)。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背景下,CO2的高效催化转化近年来成为催化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在常压条件下,CO2催化加氢反应主要发生甲烷化反应和逆水煤气变换反应(RWGS),分别生成CH4和CO,这两种产物在能源和工业领域广泛应用。然而,在反应温度低于500oC时,CO2的甲烷化反应在热力学上比RWGS反应更为优势,如何在此条件下实现向CO的高选择性转化仍然是一个技术上的重大挑战。Ru基催化剂是CO2催化加氢反应的一类重要催化剂,研究者们前期发现Ru负载在不同TiO2载体时选择性存在显著的差异,通常归因于TiO2的晶型效应和金属与载体强相互作用。张长斌研究团队深入探究了不同商业来源TiO2以及不同气氛预处理对Ru/TiO2催化剂CO2催化加氢反应的影响,发现TiO2载体上残留的微量硫酸根(SO42-)是导致CO2还原选择性显著变化的关键性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无残留的Ru/TiO2表面主要生成甲烷,而表面有微量SO42-残留时产物主要为CO,Ru/TiO2由高效甲烷化催化剂转变成为高效的RWGS催化剂。进一步发现,CO2还原选择性发生转变与Ru/TiO2界面处的SO42-密切相关,而空气焙烧处理是诱导SO42-从TiO2载体迁移至Ru/TiO2界面的必要预处理条件。系列表征和DFT理论计算表明,Ru/TiO2界面的SO42-显著增强了H从Ru颗粒向TiO2转移,从而阻碍了CO加氢生成CH4,显著提高了CO选择性。该研究发现突显了催化剂表面微量元素在CO2催化加氢反应中的关键作用,为设计和开发高性能的多相催化剂提供了重要启示。该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陈敏,通讯作者为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刘福东副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张长斌研究员。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和面上基金(22025604和22276204)的支持。图1.微量硫酸根(SO42-)对Ru/TiO2催化还原CO2性能的影响。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实验室2024年11月10日
2024-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