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环境中心召开第二十三届学术年会

      12月22日至24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召开第二十三届学术年会。中心领导、两院院士、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科研人员、博士后及研究生等参加了会议。
      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傅伯杰院士致开幕辞。他结合现在的国际形势和我国正处的新发展阶段,提出了两点科学思考,“我们应该做怎样的研究?”“我们应该如何来做研究?”他指出,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约束下,我国的能源和产业结构等将面临深刻的低碳转型,也将给生态环境和节能环保产业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他强调,大家应全力聚焦“四个面向”,做目标更明确、更具原创性的科研工作,应结合国家、部门和企业的需求,在理论和方法上努力创新,积极探索适合生态环境领域特点的科研范式。最后,他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年轻科学家在学术年会上发表观点,以青年创新推动中心的高质量创新发展。 
      中心76位研究组长报告了本组2021年在项目争取、人才培养、成果产出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参会人员与报告人积极互动,交流探讨。现场气氛热烈融洽,学术氛围浓厚。 
      中心主任欧阳志云作了总结讲话。他表示,今年是特殊的一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同时也是我院作为“国家队”“国家人”,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开启全面实现“四个率先”的关键之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把科技创新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我们作为科研机构,未来应聚焦“四个面向”,不断提升中心的科技创新能力,继续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他高度肯定了中心2021年在科研项目争取、成果产出、科技奖励、平台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同时介绍了中心“十四五”规划编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中心自主部署“碳达峰碳中和生态环境技术专项”等重点工作的进展情况,希望全体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继续努力,在生态环境领域取得更多原创性研究成果、更好地支撑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学术年会是中心最受瞩目的年度学术盛宴,为中心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和合作平台,促进了中心内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增强了科研凝聚力。根据疫情防控要求,本届年会首次尝试主会场报告和分会场直播相结合的新模式,减少了人员聚集性风险,组织工作平稳有序。本届年会的成功举办,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中心科研综合实力,为全面落实中心“十四五”规划、实施“率先行动”计划第二阶段提供有力保障。
       
      主会场 
        
      主会场 
      分会场 
      分会场 
      科技开发处 
      2021年12月27日
      
    2021-12-27
  •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立项资助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作为承担单位申报的“大气霾化学”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立项资助。项目将于2022年启动实施,为期5年。“大气霾化学”基础科学中心负责人为我中心贺泓院士,核心骨干包括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赵进才院士、清华大学贺克斌院士、王书肖教授以及我中心刘倩研究员。 
      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集中和整合国内优势科研资源,相对长期稳定地支持优秀科技人才致力科学前沿突破,形成若干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学术高地。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对申请团队的学术水平、研究成果和交叉融合方面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其批准立项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于一个领域研究成就和发展潜力的高度认可。“大气霾化学”是我中心作为依托单位获得资助的第一个基础科学中心项目。 
      “大气霾化学”是我国科学家集体提出的区别于伦敦烟雾云化学和洛杉矶烟雾大气光化学的新理论,其核心是复合污染条件下的气溶胶多相化学。“大气霾化学”将重点研究二次细颗粒物生成中的环境微界面催化和中间体产生机制,揭示我国典型多介质复合污染环境下二次细颗粒物爆发增长机制;阐明霾污染过程演化规律,建立复合污染精准溯源能力;解析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污染与前体物间的非线性复杂关系,建立PM2.5与O3协同控制策略和技术体系。“大气霾化学”基础科学中心将在聚焦大气环境化学领域国际前沿的同时,围绕PM2.5和O3协同控制的重大国家需求,不断发展和完善大气霾化学理论,支撑发展中国家大气复合污染的精准防治,有望成为21世纪大气环境化学学科的代表性进展。 
           
       科技开发处 
       2021年12月23日 
      
    2021-12-23
  • 中心与盐城师范学院签署协议支撑建设“江苏滩涂生物与农业协同创新中心”

      12月18日下午,我中心与盐城师范学院签署协议,支撑建设“江苏滩涂生物与农业协同创新中心”。中心副主任杨敏研究员与盐城师范学院校长方忠教授分别代表双方签约,双方相关职能部门和科研骨干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会议由盐城市政协副主席、盐城师范学院湿地学院院长唐伯平教授主持。  
      签约前,方忠代表盐城师范学院对杨敏一行表示欢迎,并介绍了盐城滩涂资源特色,希望生态环境中心作为我国生态环境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助力江苏滩涂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中心科技开发处处长严岩介绍了中心的学科布局和后期的合作方向,希望在GEP核算、自然保护区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做出贡献。 
      杨敏总结指出,生态环境中心在生态系统安全、水环境水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具有长期积累,盐城具有独特的滩涂湿地资源,双方可以围绕滩涂湿地凝练科学问题,探讨具体的合作方向及模式,实现双赢。 
      盐城滩涂为淤泥质平原海岸的典型代表,区内河流众多,沼泽湿地发育,生物资源丰富,有江苏盐城沿海滩涂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盐城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沿海地区面积最大的滩涂、湿地。
       
        
      签约现场 
                                  
       科技开发处 
      2021年12月23日 
      
    2021-12-23
  • 刘思金研究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立项资助

      近日,由我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思金研究员主持申报的“大气细颗粒物重塑肺内免疫微环境并改变机体对病毒感染敏感性的作用机制”项目,经过三轮评审,从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的立项资助(2022.01-2024.12)。标志着我中心在基础研究原创探索领域取得新进展。
      大气细颗粒物暴露可导致肺及多个组织器官损伤和功能异常。本项目拟发现与颗粒物理化性质紧密相关的主要响应与运载细胞亚群;揭示颗粒物穿越生物屏障致远端组织分布的化学与生物作用机制;明确颗粒物与流感病毒的生物及化学界面作用,阐明二者互作对流感病毒感染进程与结局的影响。
      原创探索计划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关于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战略部署,2020年新设立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类型。该项目旨在进一步引导和激励科研人员投身原创性基础研究工作,加速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科技开发处
      2021年12月21日
    2021-12-2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合作局调研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12月9日下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国际合作局副局长张永涛率领亚非及国际组织处处长李文聪一行6人在院国际合作局亚非处副处长蒋一琪等的陪同下赴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进行调研,中心副主任杨敏、科技开发处处长严岩、国际合作办公室主任刘娟及部分科研骨干等参加了调研座谈会,会议由杨敏主持。 
      张永涛首先介绍了此次调研的目的。这次调研主要是了解中心近年来在“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及与国际组织合作方面的进展情况,介绍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的布局情况,并听取相关建议。 
      魏源送研究员以中斯水中心的建设成果及中斯联合基金研究项目的总体进展为重点,系统介绍了近年来围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心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国际机构开展合作的成效,并就今后如何进一步完善国际科技合作提出了建议。随后李文聪介绍了基金委在国际合作领域的项目布局以及今后的工作设想。讨论环节中,参会人员围绕如何进一步发挥海外中心的作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国际组织的合作等议题展开了讨论。 
      杨敏感谢长期以来基金委对中心的支持,希望基金委今后可以依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等国际组织平台以及中斯水中心等海外基地布局一批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项目,设立对中国留学归国学者的专项基金,为发展中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张永涛在总结中指出,中心在“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特别是在中斯合作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优秀科学家利用基金委的国际合作项目产出更多合作成果。
       
        
         国际合作办公室 
      CAS-TWAS水与环境卓越中心 
      中国-斯里兰卡水技术研究与示范联合中心 
      2021年12月15日 
        
        
        
    2021-12-15
  •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批组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山地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技术秘书处

      12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和国际山地研究组织(MRI)在线举办“世界山地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启动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助理总干事Shamila Nair-Bedouelle女士出席会议并致辞,会上MAB秘书处宣布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西班牙奥马尼亚和卢纳山谷生物圈保护区共同组成技术秘书处,协调世界山地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工作。中心主任欧阳志云应邀参会并介绍技术秘书处的建设计划。
      山地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地球陆地表面的四分之一,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山地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面临冰川退缩、生态系统退化等诸多挑战,并影响当地居民生计。全球现有727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其中435个位于山地地区。世界山地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将通过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伙伴关系、在山地型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参与者之间分享知识来应对这些挑战,协调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关系。 
      欧阳志云介绍了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基本情况与MAB的合作历史、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保护地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中心担任“世界山地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技术秘书处的优势与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并承诺将保障技术秘书处的运行。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人与生物圈秘书处副处长易志军,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徐卫华研究员,MAB管理人员、全球自然保护领域专家,以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代表参加了启动会。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1年12月13日 
      
    2021-12-13
  • 中心第九届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顺利召开

      12月7日,中心第九届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顺利召开。会议由学位委员会主席曲久辉院士主持,17名学位委员会委员出席了会议。
      会议对2021年冬季批次的研究生学位申请进行了审议和无记名投票,全票通过了15名学术博士生、7名学术硕士生和2名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学位申请,对1名博士生和3名硕士生做出缓议学位的决议;会议审核并投票通过了共计21名中心研究生指导教师和行业导师资格申请;讨论通过了2名硕士研究生的跨学科门类调整专业申请。此外,会议对《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征求意见稿)》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征求意见稿)》进行了审议,提出了修改意见;审议通过了学位授予学科级别设置方案和工程专业学位培养点备案表。 
        
      教育处 
      2021年12月8日 
    2021-12-08
  • 中心参加中-柬环境合作中心筹备办公室指导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共商中柬环境合作高质量发展

      为了总结中国-柬埔寨环境合作中心2021年工作进展并做好2022年度的工作安排,中国生态环境部和柬埔寨环境部于2021年11月17日在线上联合召开了中国-柬埔寨环境合作中心筹备办公室指导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柬方代表包括柬埔寨环境部国务秘书萨索培、副国务秘书亨那列及各业务司领导10余人,中方代表包括中国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副主任李永红、国际合作司亚非处处长周军、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敏等10余人,会议由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处长唐艳冬主持。 
      会上,柬埔寨环境部白索卡利乌、杨敏、唐艳冬分别介绍了中柬环境合作工作进展,并提出了面向2022年的工作计划。由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援建的中柬水与环境联合实验室已于2019年建成,包括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光谱仪、离子色谱仪等18台国产仪器在内的26套设备已经移交柬埔寨环境部;向柬埔寨工业部捐赠仪器协议已于日前在柬埔寨驻华使馆签署,22件饮用水监测设备将于年内寄出;在湄公河上安装的第一台七参数在线水质监测站已经连续工作了3年时间,获得了大量珍贵的水质数据。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些仪器设备的作用,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未来将在人员培训、高端人才培养、水污染控制等方面与柬方开展全面合作,并配合生态环境部推进中柬合作中心的工作。柬方也明确提出,希望中方针对柬埔寨工业开发区污染的热点问题提供技术支持。 
      萨索培表示,衷心感谢中方对柬埔寨环境保护工作一直以来的支持和帮助,希望一如继往地积极参与绿色“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各项计划,扩大在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合作,实现中柬双方的共同目标和利益。周军表示,中柬双方签署共同设立中国-柬埔寨环境合作中心筹备办公室合作协议以来,双方在推进低碳示范区建设、适用技术试点示范、人员能力建设、联合研究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希望经过双方努力,中柬环境合作中心能在2022年建成。李永红在总结中指出,对于中柬中心后续建设,双方应完善运行机制,制定发展规划,搭建好中柬双方务实合作平台;系统梳理双方合作需求,明确优先合作领域,确保中柬合作分步推进、有序实施;确保稳定的资金机制,拓展合作伙伴支持,保障中柬中心有序运行。 
      自2020年9月与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后,这是我中心第二次参加中国-柬埔寨环境合作中心筹备办公室指导委员会会议。今后我中心将以中国-柬埔寨环境合作中心建设为契机,稳步推进与柬埔寨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合作研究,发挥自身在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重点支撑柬埔寨在水污染控制和饮用水安全等领域的能力提升和疑难问题解决,推动两国生态环保合作迈上新台阶,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心副主任杨敏发言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分会场 
      柬埔寨环境部分会场及国务秘书萨索培先生  
      CAS-TWAS水与环境卓越中心 
      国际合作办公室 
      2021年12月3日 
        
      
    2021-12-03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乔均录书记一行调研生态环境中心

      11月25日,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书记、主任乔均录,副主任姜晓明、副书记、纪委书记石硕,副主任管兵、四级高管李彦、各部门负责人等一行13人调研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心主任、党委书记欧阳志云,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长城,副主任宋茂勇、各实验室主任、副主任、科研骨干代表、机关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参加座谈。会议由宋茂勇主持。 
      宋茂勇首先对乔均录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科创中心对生态环境中心在怀柔科学城密云园区建设项目中给予的指导和支持表示感谢。乔均录简要介绍了此次调研的目的,希望听取研究所在怀柔项目建设中的意见建议与面临的困难,与研究所进行全面的对接,共同推进怀柔科学城的建设。 
      会上,欧阳志云从总体概况、科研成果、科技合作、平台建设等几个方面对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工作进行了介绍,特别是针对密云园区建设项目中生态环境中心采取的保障措施以及面临的困难进行了说明。科创中心各部门负责人详细介绍了调整后各部门的职能及业务,生态环境中心与会科研骨干代表结合中心科研方向,针对未来与密云进行科技合作、密云项目平台运行管理、后勤支撑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最后,乔均录表示科创中心将积极与怀柔区进行沟通,做好资源协调,为研究所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欧阳志云表示生态环境中心感谢科创中心对生态环境中心一如既往的支持,生态环境中心将积极推进密云园区的建设工作,期待继续得到科创中心的指导和帮助,共同推进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
       
      会议现场
      综合办公室 
      基建与后勤处 
      2021年11月29日 
      
    2021-11-29
  • 俞文正研究员获得北京市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近日,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了2021年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结果,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俞文正研究员获得资助。2021年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共接收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186项,经评审最终拟资助38项(33项是基金委单独资助,另5项为企业联合资助)。 
      自2018年1月引进生态环境中心工作以来,俞文正研究员已发表40余篇第一/通讯作者的SCI论文,其中包括Commun. Chem.论文1篇、Environ. Sci. Technol.和Water Res.论文16篇。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阐明了纳米级絮凝初始颗粒的絮凝微观机理以及絮体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2)揭示了饮用水处理膜滤工艺前絮体和微生物耦合的膜污染机理,提出了氧化工艺降低微生物膜污染的思路;3)建立了基于微生物过滤去除水中天然有机物的绿色工艺模式。 
      http://kw.beijing.gov.cn/art/2021/11/23/art_1462_620184.html 
        
      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1年11月26日 
      
    202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