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细颗粒物改变流感病毒感染特征方面取得新进展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思金研究员研究组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方敏研究员等团队合作在细颗粒物改变流感病毒感染特征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近期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Dong, et al, 2023. DOI: 10.1126/sciadv.adf2165),并被Nature作为研究亮点(Research Highlight)报道。 
      目前的研究认为大气细颗粒物可能增加了流感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感染风险。然而,颗粒物的携载作用是否改变流感病毒的感染活性和感染过程,颗粒物/病毒复合体对机体的损伤靶点与单纯的病毒感染相比是否发生改变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答。 
      针对上述科学问题,研究团队发现大气细颗粒物与流感病毒存在活跃的相互作用,发现颗粒物负载的病毒仍具有强感染活性,并且颗粒物的理化性质(例如亲疏水特性等)是影响病毒负载量和感染过程的重要因素。在流感病毒感染早期,颗粒物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clathrin-mediated endocytosis)等途径,促进病毒以非唾液酸受体依赖的方式进入宿主细胞;而在感染后期,颗粒物与脂筏结构域(lipid raft domains)相互作用促进子代病毒从细胞膜出芽释放,这些结果揭示了颗粒物促进流感病毒内吞和出芽释放的机制。动物感染实验进一步发现,颗粒物显著改变了流感病毒在呼吸道的分布,在感染早期,亲水性强的颗粒物快速地运载病毒进入肺部,而疏水性强的颗粒物则将病毒阻滞在鼻腔中。更为重要的是,颗粒物可以运载病毒突破气血屏障,到达肺外器官(例如肝脏、脾脏和肾脏),并导致更严重的损伤结局,包括全身性炎症、局部组织损伤和体重减轻等。核心发现如下示意图所示。该研究工作对于深入了解大气细颗粒物等环境因素对病原微生物传播和感染的影响具有启发意义。 
        
        
      Nature针对该研究成果进行了专文报道,认为该研究—“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空气污染严重时流感病毒感染更加严重”。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f2165 
      Nature Highlight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3-01898-x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3年6月19日 
      
    2023-06-19
  • 中心易维护装配式水厂保障斯里兰卡农村饮水安全

      6月12日,由中心曲久辉院士团队自主研发的新型易维护装配式饮用水厂在斯里兰卡中部省梅提哈卡村(Metihakka)交付启用。 
      梅提哈卡村地处偏远山区,村民长期直接饮用简单过滤后的地表河水,存在较大的水质安全风险。团队创建电絮凝-沉淀-过滤-紫外消毒净水工艺,集成开发出新型易维护装配式饮用水厂,无需外加水处理药剂,解决了农村供水运维繁琐、水质稳定性差的难题。该水厂处理规模为每日120吨,可实现远程操作,不仅易维护,还具有处理成本低、出水水质好的优点,启用后将为3个村庄800余名村民提供清洁饮用水。 
      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戚振宏、斯里兰卡供水部国务部长尼杉塔(Sanath Nishantha Perera)、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代表及当地400余名村民与僧侣共同出席启用仪式。中心副主任胡承志研究员与斯里兰卡供水部农水司司长赫拉特(H.M.Jayathilake Herath)签署了移交协议。 
      戚振宏在致辞中说,中方高度重视斯方与水有关的各种需求,提供了从水研究到水供应的全链条支持。中科院与斯方合作建立了南亚最先进的水科技创新平台-中斯水技术研究与示范联合中心,联合开展不明原因肾病(CKDu)追因工作,为涉水疾病控制提供水质净化技术方案与工程示范,此次移交的水厂是双方合作成果之一。“在此,我要向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专家们表达敬意,你们在兰卡奋斗了十年,用汗水为兰卡人民换来了汩汩流淌的清流”。尼杉塔高度评价水厂在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的重大作用,未来将与中方探讨向全国偏远山区进行技术推广的可能性。 
        
      相关报道: 
      清洁之水东方来!——中国科学院为斯里兰卡中部山村援建新型水处理设备 (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馆) 
      中方援建斯里兰卡新型装配式饮用水厂启用-新华网 (news.cn) 
      Chinese gifted water plant kicks off in Matale – Sri Lanka Mirror – Right to Know. Power to Change 
      中国-斯里兰卡水技术研究与示范联合中心  
      CAS-TWAS水与环境卓越中心  
      国际合作办公室  
      2023年6月19日 
      
    2023-06-19
  • 我中心研发的多通道污水病毒富集设备在甘肃庆阳市中标

      5月31日,我中心开发的多通道污水新冠病毒富集设备在甘肃庆阳市成功中标。 
      2023年1月7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正式发布,城市污水新冠病毒监测被纳入疫情常态监测手段。国家疾控局要求各地选择有条件的城市开展污水中新冠病毒监测工作,动态评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流行强度、变化趋势及病毒变异情况,其中,污水病毒富集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目前,全国各地陆续开始相关设备的招标采购工作。
      2022年4月,卫生行业标准《污水中新型冠状病毒富集浓缩和核酸检测方法标准》(WS/T 799—2022)颁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杨敏团队开发的基于铝盐捕获-络合促溶的污水病毒富集浓缩/检测方法成为三个标准方法之一。与此同时,团队也成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通道污水病毒富集设备,该设备在北京华科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产业化转化。该设备可自动处理1-16份样品,具有检测效率高、成本低的优势,尤其重要的是整个操作在密闭系统中自动完成,大大降低了操作人员的生物风险。该设备2021年12月通过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成果论证,并先后在香港环保署、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及上海、广州、山东、江西、浙江等省市疾控单位进行了示范应用,其高效性和性能稳定性得到高度认可。
      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3年6月19日 
      
    2023-06-19
  • 讣 告

      讣 告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著名环境科学家景传勇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6月13日逝世,享年51岁。
      景传勇同志1972年1月出生于山东济南,1994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1998年硕士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2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史蒂文斯理工学院,后留校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5年在史蒂文斯理工学院担任助理研究教授,2007年作为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回国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1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14年担任973首席科学家,2017年入选科技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8年入选万人计划,2022年担任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
      景传勇同志在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环境微观界面行为与污染削减领域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绩,研究成果带动并推进了相关环境纳米科技领域的发展与创新,为科学解决我国地下水污染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曾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环保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
      景传勇同志积极投身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事业,在学术咨询和学术传播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任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环境化学》《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编委。
      景传勇同志一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科学事业。他教书育人、言传身教;谦虚谨慎、关爱学生;认真严谨、学识精深。他的逝世,是我国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界的重大损失。
      景传勇同志的杰出贡献和高尚风范,将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后人奋勇前行! 
      我们对景传勇同志的逝世表示深切的哀悼!
      兹定于6月26日(星期一)09:30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科学楼报告厅举行追思会。
       景传勇同志治丧委员会
       2023年6月19日
      景传勇同志治丧委员会联系方式:
      联 系 人:杜晶晶 曹 青
      联系电话:13810246926,62849180
      电子邮箱:jjdu@rcees.ac.cn,person@rcees.ac.cn    
      
    2023-06-19
  • 中心2023年研究生毕业典礼隆重举行

      6月15日上午,中心2023年研究生毕业典礼在中心西门草坪上隆重举行。中心主任朱永官院士,中心党委书记、中心副主任房自正,中心纪委书记、党委副书记占剑,以及导师代表和部分毕业生亲属出席了毕业典礼,共同见证176名博士和硕士毕业生这一庄重而辉煌的时刻。毕业典礼由房自正书记主持。 
      毕业典礼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中心主任朱永官院士首先致辞,他代表中心向各位毕业生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培育各位学子的父母和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同时,他勉励毕业生要志存高远,勇于创新,善于合作,心存善念,将个人梦想和祖国需求紧密连结在一起,脚踏实地,敢于探索;怀感恩之心,有大爱情怀;将责任与担当书写在历史前进的车轮中,同青春共赴美好的明天。 
      郑华研究员代表中心全体导师发言。他衷心祝贺毕业生顺利完成学业,感谢毕业生为中心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和贡献。他称赞毕业生既是抗击疫情、逆光前行的弄潮儿,又是战胜自我、收获满满的“孤勇者”。他勉励毕业生弘扬强国定力,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坚持进取定力,为美丽中国建设锐意创新;保持学习定力,为迎接未来挑战增加实力。 
      崔昊天同学代表全体毕业生发言。他对各位老师的辛勤培育和中心提供的良好科研平台深表感谢。他表示毕业生们将铭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把握新时代发展机遇,勇于投身社会实践,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投入祖国大地,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为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SABOOR代表留学生发言。他首先向辛勤培养研究生的老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他感谢中国政府和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提供的良好学习生活环境,希望更多留学生能够来到中心进行学习研究,为中心的发展及日后两国教育科研方面的交流合作做出贡献。 
      随后,陈卫平研究员和阴永光研究员分别宣读了中心2023届博士及硕士毕业生名单。中心导师代表为毕业生们扶正流苏,并合影留念。毕业典礼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圆满结束,会场幸福洋溢,欢笑满堂。祝福毕业生携梦前行,扬帆起航,奔赴美好未来;奋勇争先,砥砺前行,迈向辉煌明天!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永远是你们温暖的家和坚强的后盾,常回家看看! 
      典礼部分现场照片
         
      教育处 
      2023年6月16日 
       
      
    2023-06-16
  • 瑞士应用科学与艺术大学Philippe Corvini教授访问中心

      6月11-15日,应中心主任朱永官院士的邀请,瑞士应用科学与艺术大学Philippe Corvini教授一行访问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朱永官院士带来宾参观了中心展览馆,着重介绍了中心的历史沿革、杰出科学家以及突出的科研成果和社会贡献。随后,Philippe Corvini教授做了题为“Bacteria feeding on antibiotics – eating the poisonous”的精彩报告,中心师生近50人参加了交流。作为国际上杰出的污染物微生物降解研究的专家,Corvini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高屋建瓴,引起了与会师生极大兴趣,形成了热烈友好的讨论交流与互动共鸣氛围。 
      Philippe Corvini教授还与中心部分研究生就课题方向和论文写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讨论和交流,他非常期待与中心加强在生物降解方面的合作。他表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有很好的科研设施和很强的科研实力,希望今后可以与瑞士的有关科研院校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双方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  
      参观中心展览馆 
      为师生作报告 
      与研究生交流 
        
      土壤环境科学与技术实验室 
      2023年6月15日 
      
    2023-06-15
  • 中科院青促会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小组举办“啃硬骨头”系列报告第一讲

      5月31日下午,中科院青促会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小组在环境科学楼报告厅举办“啃硬骨头”系列报告第一讲,会议由中科院青促会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小组组长庄媛主持。 
      本次报告邀请了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谷保静教授、重庆大学杨易教授,分别以“氮循环与农业绿色发展”“气候变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为题进行了报告。谷保静教授着重介绍了构建人类-自然耦合系统(CHANS)氮循环模型并系统评估了氮素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相关成果发表在Science、Nature、PNAS、Nature Sustainability、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Food等重要期刊;杨易教授着重介绍了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包括作物产量、氮磷污染、水资源的使用及稀缺、土壤侵蚀、害虫及农药使用、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及生物多样性缺失等。报告结束后多位职工和研究生积极交流互动。 
      “啃硬骨头”系列报告由中心主任朱永官命名,旨在鼓励青年职工积极探索如何围绕瓶颈问题啃硬骨头。 
      谷保静教授作报告
      杨易教授作报告
      中科院青促会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小组 
      2023年6月14日 
    2023-06-14
  • 中心第九届学位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顺利召开

      6月8日,中心第九届学位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顺利召开。会议由学位委员会副主席贺泓院士主持,14名学位委员会委员出席了会议。 
      会议对2023年夏季批次的研究生学位申请进行了审议和无记名投票,全票通过了85名学术博士生、42名学术硕士生和43名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学位申请,对5名博士生和2名硕士生做出缓议学位的决议;会议审核并投票通过了共计34名中心研究生指导教师和6名行业导师资格申请;讨论通过了5名研究生的跨学科门类调整专业申请。此外,会议对于优化学位工作程序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教育处 
      2023年6月9日 
    2023-06-09
  • 天津理工大学专家到京津冀国家城市站开展学术交流

      6月1日,天津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安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邵邠、副院长刘福德等一行5人访问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商讨北京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北京京津冀国家城市站)在天津建设监测站有关事宜。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王效科研究员等和北京京津冀国家城市站有关研究人员1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北京京津冀国家城市站副站长逯非研究员主持。 
      北京京津冀国家城市站副站长任玉芬总体介绍了天津站建设和监测建议书,孙旭工程师详细讲解了建站涉及的监测技术细节。双方充分肯定天津站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可行性,一致同意在国家站的总体布局和监测技术体系基础上,针对天津的特色和现有基础有重点的开展监测工作。会后,天津理工大学专家现场参观了北京京津冀国家城市站的数据中心、观测平台、移动监测车等观测设施。 
      北京京津冀国家城市站在中国科学院科发局的指导下,聚焦京津冀生态安全和生态服务功能提升,在京津冀生态环境变化监测和综合治理方面进行布局。本次学术交流,推动了双方开展平台建设、项目合作和资源共享,对推进落实天津生态站建设,促进京津冀城市生态监测一体化,维护京津冀城市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京津冀国家城市站 
      2023年6月8日 
    2023-06-08
  • 中心成果“中国生态系统管理对碳中和的贡献”入选2022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了2022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发布会。我中心傅伯杰院士团队成果“中国生态系统管理对碳中和的贡献”入选十大科技进展。吕楠、傅伯杰、冯晓明、陈永喆等为主要完成人,吕楠研究员代表研究团队在发布会上做了成果报告。 
      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张桂华在发布会上致辞 
      研究团队首次建立了中国“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Natural Climate Solutions, NCS)的核算框架,包括保护、恢复和管理森林、草地、湿地、农田的多路径协调与统筹的生态系统管理方案。通过融合主动和被动微波遥感,结合机器学习方法,生产了中国国家尺度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净初级生产力(NPP)和森林地上和地下碳储量数据集(2000s-2020s)。结合生态系统清查数据、文献数据、公共数据库及政策文件,构建了中国生态系统16种管理举措的空间范围和温室气体通量数据库,评估了中国过去20年和未来40年管理生态系统可以获得的“额外”气候变化减缓潜力。分析发现,2000-2020年,全国GPP和NPP均呈现显著的增加趋势,而2010年之后的十年表现出较前十年加速增长的趋势,凸显了生态恢复的碳汇效益。全国森林地上与地下碳储量以420.2±59.8 TgCO2/yr的速率增加,但是天然林碳储量的最大潜力还有一半尚未实现。16条生态系统管理路径在过去20年获得的总“额外”碳汇量为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年(CO2e/yr),占同期工业CO2年排放量均值的8%。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NCS可望实现的最大潜力分别为6亿吨(CO2e/yr)和10亿吨(CO2e/yr),如果加上过去20年生态系统管理的遗留效应,总量分别可达到12亿吨(CO2e/yr)和16亿吨(CO2e/yr)。26-31%、62-65%和90-91%的碳汇潜力可分别在60元、300元和600元每吨CO2e的成本线下实现。内蒙古、黑龙江、四川和云南在碳汇方面是历史实现和未来潜力最高的四个省份。该项研究表明,生态系统管理对国家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作用。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Global Change Biology和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等。 
      中国生态系统管理对“碳中和”的贡献科技进展宣传海报
      2022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是由两院院士、联合体成员单位、高校和科研院所推荐,经专家初审,最后由15位院士专家组成评委会评议投票产生。十大进展还包括:湖泊氮磷截留效应及其内循环影响机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技术与管理体系及应用研究、大气气溶胶光学组分定量遥感及其环境气候效应研究、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协同固碳减排关键技术及应用、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设计与评估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应用、钢铁行业减污降碳协同控制关键技术与应用、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增强东扩及其重要环境影响、我国现代噪声治理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方法与技术等。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科技日报、工人日报、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环境报等30多家媒体参加发布会并进行了报道。 
      十大进展汇报人合影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3年6月6日 
      
    2023-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