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复兴路,科学正当时—生态环境中心开展2021年公众科学日活动

      5月22日上午,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2021年公众科学日活动在中心园区内顺利举行。尽管受疫情的影响,活动采取了参观人员限流、分流措施,以符合疫情防控管理的需要,仍然吸引了来自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东莞理工学院、中科院启元学校,中科院朝阳附属实验学校、和平街第一中学、上地实验小学、中国农业大学附属小学、奋斗小学、河北曲阳县永宁小学、中科院第一幼儿园等多个省市学校的大小同学、社会公众200余人参加此次活动。此次公众科学日以“百年复兴路,科学正当时”为主题,结合生态环境中心学科特色和环境保护热点问题,安排了科普讲座、实验室参观、科普海报展览和打卡集奖品等一系列活动。 
      活动邀请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国瑞研究员和中科院环境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邓晔研究员分别作了“北极熊都难以逃脱的污染”和“保护我们环境家园的利器—环境生物技术”的科普专题报告。刘国瑞从北极熊说起,引出持久性有机物(POPs)概念,详细介绍了其中重要的污染物--二恶英的来源、人类暴露于二恶英的途径以及POPs的控制等。邓晔以一部科普电影《家园》开篇,介绍了地球的发展历史、人类因素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如何利用环境生物技术处理相关环境问题。两位专家倡议要重视环境问题,珍爱生命,珍爱地球,充分利用手中的科学知识来解决环境难题。报告现场气氛热烈,小观众们踊跃提问,就感兴趣的话题与两位专家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活动分组安排了参观二恶英实验室、环境水质学模拟试验大厅、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大型分析仪器实验室、大气污染过程模拟实验室(烟雾箱)等实验室,科研人员热情地为参观者讲解实验室建设、研究项目、实验仪器、科研成果、应用前景和最新科研动态,分享了他们的科学探索故事。在部分实验室,参观者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仪器,实现“零距离”接触。大家在开心愉悦的氛围中受到科学熏陶,感悟科研精神,激发创新创造的能力。参观者不时向科研人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科研人员耐心地为大家答疑解惑。 整个参观活动还利用打卡的方式,让每一位来访公众在参观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完成任务的满足感。 
      由中心科学传播团和研究生第七党支部联合举办的科普海报展览也同样受到来访公众的关注,引发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公众科学日是公益性质的科学传播活动,也是“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得到各个实验室、支撑平台和研究生志愿者的大力支持。中心综合办、科学传播团今后将进一步加强与各部门合作,不断提升中心科学传播活动的力度,打造属于中心自己的科学传播品牌,向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更加有益的科学知识,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刘国瑞研究员作报告 
      邓晔研究员作报告 
      参观现场 
      参观现场 
      参观现场 
      参观现场 
      参观现场 
      工作人员合影
      
    2021-05-24
  • 生态环境中心指导高中生在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取得佳绩

      2020年5月4日至5日举行的第40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传来喜讯,由我中心指导完成的三项科研探索项目均获得一等奖的佳绩。分别是:广渠门中学宋子萱的项目“不同口罩对PM2.5暴露防护效果的研究”,由张庆华研究员指导;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邹天畅的项目“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磁性纳米颗粒的组成及其来源的研究”,由刘倩研究员指导;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陈明昊的项目“对走航式大气颗粒物监测设备的三个改进”,由黎刚工程师指导。
      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由北京市科协、北京市教委主办,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赛事。一直以来中心对青少年科技活动和科普宣传一直十分重视和支持,多位研究人员受邀担任青少年科技活动指导老师,对于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关注和兴趣,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大型分析仪器实验室
      2020年5月25日
      
    2020-05-25
  •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成功举办2020年公众科学日活动

      5月23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一年一度的科普盛筵如期而至,以“揭密生态环境研究中的科学武器”为主题的云游活动成功举办。
      中心综合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组织各实验室科研人员和科普志愿者共同精心策划筹备了本次活动。采取在线直播、科学公开课、科技影音厅、VR全景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多种形式展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环境和科学实力。公众科学日前期,为了公众全方位、近距离了解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心主任、党委书记欧阳志云录制了公众科学宣传短视频, 中心安排进行了专业的VR全景拍摄。在“科学公开课”栏目中,科研人员周传斌、饶凯锋录制了科学公开课,分别讲述了公众关心的“垃圾分类与利用”,“小鱼来预警—— 水环境生物预警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的故事。在“科技影音厅”栏目,介绍了《全国生态系统评估》的科技前沿成果。所有内容均可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公众号上观看。
      上午十点三十分,借助今日头条的西瓜视频和抖音平台,在线直播的主持人准时上线, 沿着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园区道路,带着大家参观了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环境水学模拟试验大厅、大型分析仪器实验室、二恶英实验室、大气污染过程模拟实验室(烟雾箱)。科研人员热情的在线为大家讲解,并实时与在线人员进行互动解答,截止到十二时左右直播结束,平台前期试播和正式播出后在线浏览量累计达到了18.2万人次。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公众科学日是公益性质的科学传播活动,是“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 ”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每年5月举行。多年来,中心不遗余力向社会公众和青少年展示生态环境科研工作,普及科学知识,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2020年的公众科学日首次采用线上云游方式,充分展示了中心先进科研成果,进一步拓展了科学传播方式,增进公众对科学研究的了解。
      部分直播现场
      工作人员合影
      综合办公室
      党委办公室
      2020年5月23日
      
    2020-05-23
  •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9年公众科学日活动圆满完成
      5月18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举行一年一度的科普盛筵——“科技强国 科普惠民”公众科学日活动。活动吸引了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四中、农大附小、上地实验小学等大中小学及社会各界人士近700多名公众前来参与。 
      此次公众科学日以展示科技创新成果,传播科学知识为主线,结合社会热点和中心学科特色,安排了科普报告、科普展板、科普读本、趣味科学实验、实验室参观和招生咨询等一系列活动,旨在向社会全面展示生态环境科研工作的科技创新成果,展现科技造福人类的美好愿景,激发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关注和兴趣。  
      活动邀请了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倩研究员和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周传斌副研究员分别作了“极地科学探索”和“垃圾的故事”主题科普报告。刘倩为大家介绍了南极北极和极地探险史、北极风物和自己的北极科考经历。周传斌从垃圾是什么、垃圾从哪里来、垃圾去哪儿了以及怎样做好垃圾分类并把垃圾利用起来等向同学们做了生动形象的讲解。报告现场气氛热烈,观众踊跃提问,同学们就感兴趣的话题与两位专家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报告会后,由志愿者引导公众依次参观了二恶英实验室、环境水质学模拟试验大厅、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大型分析仪器实验室、大气污染过程模拟实验室(烟雾箱)等。在二恶英实验室,讲解老师介绍了二恶英来源、毒性及其影响、主要分析检测技术与方法以及该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等。在环境水质学模拟试验大厅鱼类养殖和暴露实验室,讲解老师介绍了传统化学监测手段的弊端以及目前用于水生生物保护的生物监测方法的技术原理,同学们现场观看了鱼类养殖和暴露的流水系统装置;在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观测点听取了城市生态系统观测指标、意义和观测方法的介绍(太阳辐射、紫外辐射、地表辐射、日照时数、风速风向、温湿度等);在大气污染过程模拟实验室(烟雾箱),研究人员介绍了什么是霾(灰霾)、灰霾的本质及灰霾天气形成的原因,同学们了解到烟雾箱是灰霾研究不可或缺的手段,其在模拟灰霾生成的过程以调查不同污染物对PM2.5形成的影响,为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大型分析仪器实验室,同学们了解了该室主要仪器在生物样品分析检测中的应用情况。  
      在环境科学楼一层,科普志愿者向同学们讲解了水果电池和水净化装置原理,并现场演示试验操作过程,同学们亲自动手参与安装试验装置,感受科学的魅力,活动达到了互动体验的良好效果。同时,中国生态学学会和研究生党支部进行了学术科普海报展,并由志愿者进行了仔细讲解,为公众科学日活动提供活动载体。  
      综合办公室联合各实验室科研人员和科普志愿研究生30余人共同精心策划筹备了一场丰富的科普盛宴。为充分保证活动效果,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精心准备科普内容和讲解词,认真为每一批观众演示和讲解,并对参观者提出的问题一一耐心解答。志愿者们坚守岗位,或接待来宾,或引导公众参观,或进行招生咨询,或解答科学问题,热情服务。工作人员认真组织接待,做好后勤保障。全体志愿者们的辛勤付出保证了活动的圆满成功。 
      中心一直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开展科普工作,近年来,中心通过承办走进中科院启元学校小课堂、中科院实验室科研实践活动等多途径、多元化的科普工作,把科学普及作为回馈社会的一个重要渠道,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今后,中心将继续做好科学传播工作,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做出贡献。 

    科普报告现场

    科普报告:北极科考故事

    科普报告:垃圾的故事

    参观大气污染过程模拟实验室

    参观二恶英实验室

    参观大型分析仪器室

    参观城市生态监测设备

    参观生物毒性监测实验室

    科学兴趣实验

    部分观众合影

    工作人员合影
     
      综合办公室 
      2019年5月18日
    2019-05-18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2019年公众科学日安排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平面图

    环境水质学模拟实验大厅:环境技术楼1层
    大型分析仪器实验室:环境科学楼1层
    二恶英实验室:综合科研楼1层
    大气污染过程模拟实验室(烟雾箱):综合科研楼1层
    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环境科学楼西南侧
    趣味科学实验:环境科学楼1层
    2019-05-13
  • 少年不负好春光 生态中心去寻梦
      恰逢春分时节,春光无限好。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启元学校启明年级的学子们开启了奇妙的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科学探索之旅。
      孩子们首先聆听了一场精彩的科普报告。严岩研究员介绍了生态环境中心的基本情况,并向孩子们讲解了我国环境污染的状况,培养孩子们爱护环境的意识。告诉孩子们要用正确的方式爱护环境,“Do right thing and do it right ”。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着严老师的介绍,认真地记着笔记。那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中闪烁的是对知识的渴望。
      刘倩研究员介绍了自己的“北极科考故事”,标题一出示就迅速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从人类对北极探险的艰难历程,到冰川、冰帽、冰盖,冰山的介绍;从绚烂的极昼视频,到生动有趣的北极熊的故事;从可爱的多元化的北极动物,到很多物种的濒危。孩子们了解到人类科考事业的发展,也意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为了我们美丽的地球,我们必须要爱护环境。
      最后由张长斌研究员详细地介绍了正在严重威胁我们生命健康的“灰霾”的成因以及控制方法,加深了孩子们对灰霾的了解,也进一步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听完了科普报告,孩子们来到实验室和生态系统研究台站参观。看,在美丽的木兰花树旁,就是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的监测网络里面的一个小监测点,通过对许多这样的监测点收集的大气样本进行研究,就可以了解我国城市生态状态、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等生态学领域的情况。
      孩子们看着这架子上一个个神奇的小设备,这些看似简单的仪器,在国内研究中发挥了引领作用,部分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了呢!就是它们让我们及时了解到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的变化,从而更好地了解我们居住的城市环境。孩子们听着老师的讲解,感叹科技的力量,也在心里默默记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孩子们又来到了环境水质学模拟实验厅,这里可真有意思!循着哗哗的流水声你会看到很多小鱼缸,里面养着很多活泼可爱的小鱼,它们就相当于其他实验室的小白鼠,科研人员通过观察鱼的身体颜色变化、生长活动状态,了解水质对人类的影响。
      在大气污染过程模拟实验室里,科学家们通过收集大气中的各种污染物质进行观察,利用紫外线灯模拟阳光,获取各种数据,从而检测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看着各种仪器仪表,孩子们的脑瓜里冒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研究员叔叔耐心地一一讲解,看来孩子们对于大气污染问题十分关注哦!
      二恶英是什么?听了专家的介绍,孩子们知道了它是一种在工业上没有用处的副产物,非常容易在生物体内积累,对人体危害严重。看孩子们认真听讲的样子,一定记住了这些知识,回家要讲给爸爸妈妈听,让大家都远离这种有害物质!
      在各个实验室里,孩子们认真地听着指导老师的讲解,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得到老师的解答后,迅速记下笔记,这次参观真是收获了很多的知识呢!
      这次参观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经历,不仅让启元学子们获得了丰富的生态环境知识,也在他们心中播下一颗种子,这是一颗科研的种子,也是一颗爱护环境的种子,更是一颗建设美丽地球的希望的种子!


    来源:北京市中科启元学校微信公众号 
    2019-05-13
  • 北京城市生态监测联盟论坛第30期预告(5月11日):那些我们弄错了的动物知识
     
      我们很多人都喜欢动物,也有很多人在家里养了可爱的小猫、小狗,把它们当作自己的家人。


      但即使对于动物爱好者来说,我们也经常“误解”一些动物,误读了它们的名字,或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些动物。张博士将一一为这些一直被误解的动物“正名”。


      例如,与偶蹄类动物亲缘关系最近的居然是生活在海洋当中的鲸、海豚和喜欢潜水的河马;陆地上的马却是与以它为食的食肉动物关系较近;象鼩和蹄兔是生活在非洲的动物。它们体型虽然较小,但都是大象的近亲。
      我们不能单纯根据动物的长相来判断它们间的亲缘关系。因为有些动物长得相似,然而在历史的进化中差别很大,有些长得彼此并不相像,但是却拥有共同的祖先。
      又比如说害虫,它在大家眼里是破坏生态环境、造成农作物减产的罪魁祸首,但是所谓的“害虫”,只是针对人类而言。
      事实上在自然界中,这些“害虫”本身就是自然界重要的组成成分,它们可以帮助植物传粉、筛选掉那些不适应环境的植物个体等。可以说,少了这些昆虫,自然界是没有办法正常运转的。良好健康的生态系统应该依赖于良好的生物多样性,昆虫多样性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
      人类对动物的偏见还不止如此。受众多影视作品的影响,大家都觉得“鲨鱼吃人”。但在自然界中,真正被鲨鱼攻击致死的人是少之又少。食人鱼被我们认为是热带河流中恐怖的“杀手”,只要不小心跌落河中,就会落得尸骨无存。其实食人鱼是河里尸体的清道夫,它的食谱中最多的是鱼类、虾和树上落下来的果子。

    食人鱼 张劲硕供图


      而一向被我们认为是忠贞爱情象征的鸳鸯,其实并不是一夫一妻制,通常一只公鸳鸯会拥有好几只母鸳鸯作为配偶。
      而平时不太引起我们注意的雁、鹰、鹦鹉等动物却是一夫一妻制。松鹤延年图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十分常见——气质高雅的鹤高高站在松枝上。但是事实上因为鹤的爪子短平、抓不住树枝,绝大部分的鹤是没有能力站在树上的,而且鹤类大多数都生活在湿地沼泽中,它们也很少有机会和松树近距离接触。

    鸳鸯 张劲硕供图
      听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自己还真的一直误解了一些动物呢?如果是的话,那就快点坐上张博士的大火车吧,让我们一起听左一博士娓娓道来,了解野生动物们的真实模样,以及我们与它们之间不可分割的奇妙联系。
    嘉宾简介

    张劲硕
      科普作家 ,科普策划人 。
      主要研究哺乳动物分类学、保护生物学,是中国哺乳动物新种——北京宽耳蝠的发现和命名者,也曾发现了多种蝙蝠的国家新纪录。曾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布里斯托尔大学作访问学者;现主要从事科普教育和科学传播工作 。
      近年来,担任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动物来啦”、“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我们与藏羚羊”等节目的直播嘉宾;常年做客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多种节目,普及动物学知识,宣传保护野生动物 。
      博物旅行、科普旅游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曾先后多次带队前往英国、越南、肯尼亚 、坦桑尼亚、南非、塞舌尔、马达加斯加、亚马逊(秘鲁)、尼泊尔以及国内的自然保护区开展野外科考体验活动 。


    时间:2019年5月11日(周六)下午14:30-16:00
    地点: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林业大学北门)环境科学楼报告厅
    报名方式:
    https://f.lingxi360.com/formfill?fid=sBBBLAp1UdiTW
      点击链接填表报名


    联合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猫盟CFCA
      北京市教委学生活动管理中心社会大课堂管理办公室
      千龙网 教育通科技频道
     
    2019-05-08
  • 北京城市生态监测联盟论坛第29期预告(4月27日):候鸟守护者

     
      “鸟类很聪明,它们也有感情。”田志伟目视远方,若有所思。
      2004年田志伟救下了17只中毒的东方白鹳,后来有六只辗转到了唐山的一家动物保护站,十年后田志伟再去看它们,它们依然能够认出他。
      从那以后,田志伟下决心把动物救助站做好,给自然界的这些生灵留下一个生存的地方。
    本期嘉宾
      田志伟是河北省唐山市乐亭的一位候鸟保护志愿者,是唐港开发区大清河救助站的负责人,他从事候鸟保护已经有10多年时间了。从部队退伍后,他曾经在大清河盐场工作,2004年,在当地救下了13只被投毒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从此开始了对鸟类的研究和保护,走上了护鸟道路2010年,田志伟办了5年停薪留职,花2000元承包了35亩地,建起了“大清河救助站”。
      如今,他能从鸟儿的体态和鸣叫声中快速而准确地判断伤情;他能熟练地给伤鸟喂药、缝合、接骨;他能根据鸟儿不同的习性对其进行野化训练。他已救助并放飞野生鸟3000余只,其中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鸟类就有300多只,很多是国家珍贵禽类。他先后人工孵化出了黑翅长脚鹬、白额燕鸥、环颈鸻、反嘴鹬等7个种类的野生鸟1000多只。2018年,3只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遗鸥在这里经人工孵化破壳而出,这在全国尚属首例,现在它们已被放归自然。
      爱无大小,诚可动人。正是有了老田及志愿者们的坚守,大清河救助站,这个受伤或迷途鸟儿的温馨“家园”,已经成为全国闻名的爱鸟者之家。区域内捕杀鸟类现象逐年减少,栖息环境不断得到改善,迁徙鸟类从2004年可观测记录的215种,增加到现在的398种,越来越多南来北往的鸟儿选择在这里中停栖息。
      守护候鸟回家路,田志伟10余年徒步巡线50万公里,不经意间写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讲座主题:候鸟守护者—田志伟
    讲座时间:2019年4月27日(周六) 9:00—10:30
    讲座地点: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生态科研楼601会议室
    报名方式
    https://f.lingxi360.com/f?fid=MedeHqov0or_H&utm_bccid=LXEsJeJt
      点击链接填写报名表
    联合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猫盟CFCA
      北京市教委学生活动管理中心社会大课堂管理办公室
      千龙网 教育通科技频道

     
    2019-04-13
  • 关于征集2019年度科普项目的通知
    中心各部门:
        中国科学院2019年度科普项目征集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申报时间
      2018年9月25日——2018年10月10日
      二、申报主体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三、征集内容 
       新建科普展厅、国家科研科普基地、科普图书、科学教育类活动、科学课课程(小学、初中、高中)(具体征集内容见《中国科学院2019年度科普项目征集指南》)。
      四、申报程序
      项目申报分为填报申请书、专家评审和签订任务书三个阶段。  
      1.申报阶段申报人在明智科普网(网址为:project.kepu.cn)“科普项目在线申报系统”注册,按照“2019年度科普项目征集指南”的要求填写申请书,不需另外邮寄纸质版。另申请书填写完毕后需提交至综合办公室联系人处,由其审核后提交。 
      2.评审阶段科学传播局将组织专家评审,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择优支持申报项目,并在明智科普网公布评审结果。   
      3.签订任务书 通过专家评审的科普项目需在申报系统填写立项任务书并提交纸质版三份,加盖所章和法人章。
      五、特别说明
      1. 申报人需在2019年9月30日前完成项目内容,落实经费预算执行计划。
      2. 必须依托法人单位进行项目申报,并已纳入申报单位的科普工作计划。 
        联 系 人:陈劲憬  
      联系电话:62923549
      申报系统技术咨询  
        联系人:何洪波 
      联系电话:010-58813711
      邮 箱:hhb@cnic.cn
      附件:1.中国科学院2019年度科普项目征集指南  
         2.申报用户操作手册   
     
    综合办公室
    2018年9月25日
    2018-09-25
  • 志愿者招募 | 北京教学植物园科普讲座
      北京教学植物园志愿者科普讲座由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与北京教学植物园绿色科技俱乐部合作,定期组织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研究生志愿者为中小学生开展科普讲座,让研究生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化为简单易懂的语言,给学生们带来一场生动有趣的科普课堂。
      如果你也愿意跟小朋友分享科普知识,欢迎加入我们!
     
    讲座时间:时间段1:2018年9月15日 13:30-15:00
         时间段2:2018年11-12月份
    讲座地点:北京教学植物园
    讲座时长:90分钟
    讲座受众:中小学学生
    志愿者福利:志愿者劳务补贴
          志愿者证明
    报名方式:点击链接,填写志愿者信息与讲座主题
    报名截止时间:2018年9月12日
    联系人:李同学 lihongbin92@163.com 
    志愿者注意事项:11-12月份的讲座,需要讲座开始前两周内提交PPT
            11-12月份的讲座,讲座开始前一周进行试讲
            讲座素材应以图片与视频为主,讲座语言应生动形象
     
    让学有所有,在小朋友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
     
    北京城市生态监测联盟论坛
    2018年9月6日
    2018-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