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征集2023年科普微视频大赛作品的通知
中心各部门: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和关于科学普及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推动提升全社会科学文化素养,根据《科学技术部办公厅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关于举办2023年全国科普微视频大赛的通知》(国科办才〔2023〕71号),院学部工作局将组织全院科普微视频大赛。综合办公室将负组织中心科普微视频大赛报名事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作品要求(一)时间要求参选作品应为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之间完成并播出过的原创微视频作品,时长为2~5分钟。(二)内容要求内容围绕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繁荣科普创作,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并符合以下要求:1.作品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国家关于互联网作品及其传播的相关法律法规;2.内容短而精,兼具科学性、知识性、通俗性、艺术性、趣味性;3.作品应在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在省级、省会城市电视台,国内主流网络平台,主要科技、科普类网站,具有广泛影响的专业网站播出过,并提供原视频播放网址;4.作者承诺参选作品创意及素材的原创性,保证对提交作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若发现抄袭,取消评选资格;5.视频中的文字语言应为简体中文,配音和解说使用普通话,配中文字幕;6.视频应由片头、正片、片尾三部分构成,片头名称应与申报名称一致,片尾应体现主创人员、制作单位、版权单位等制作信息。(三)形式、格式要求1.作品形式为纪录短片、DV短片、视频剪辑、动画、动漫等;2.可通过PC、手机、相机、摄像头、DV、DC、MP4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3.格式须为MP4格式,画幅比例16:9,分辨率为1080p以上,单个视频大小为100~300M之间。二、推荐方式及要求1.请参加微视频大赛人员报送至综合办公室。2.每部微视频作品需从唯一渠道推荐,如多渠道推荐,将取消该部作品的参评资格。三、推荐材料1.提交材料。邮寄微视频光盘(3套)和2023年全国科普微视频大赛作品推荐表(见附件)纸质版(3份)至,表格电子版发送至电子邮箱。2.截止时间。2023年9月10日(以电子邮箱收到日为准)。四、评选办法1.形式审查。分辨率、尺寸和字幕等形式上不符合要求的作品将无法参与专家评审环节。2.专家评审。组织专家评审,评选出的前10部作品将为2023年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普微视频,前5部作品将被推荐申报2023年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五、联系方式联系人:姜立军联系电话:010-62849185电子邮箱:kepu@rcees.ac.cn附件:2023年全国科普微视频大赛作品推荐表综合办公室2023年9月4日
2023-09-04
-
关于征集2023年科普微视频大赛作品的通知
中心各部门: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和关于科学普及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推动提升全社会科学文化素养,根据《科学技术部办公厅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关于举办2023年全国科普微视频大赛的通知》(国科办才〔2023〕71号),院学部工作局将组织全院科普微视频大赛。综合办公室将负组织中心科普微视频大赛报名事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作品要求(一)时间要求参选作品应为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之间完成并播出过的原创微视频作品,时长为2~5分钟。(二)内容要求内容围绕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繁荣科普创作,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并符合以下要求:1.作品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国家关于互联网作品及其传播的相关法律法规;2.内容短而精,兼具科学性、知识性、通俗性、艺术性、趣味性;3.作品应在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在省级、省会城市电视台,国内主流网络平台,主要科技、科普类网站,具有广泛影响的专业网站播出过,并提供原视频播放网址;4.作者承诺参选作品创意及素材的原创性,保证对提交作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若发现抄袭,取消评选资格;5.视频中的文字语言应为简体中文,配音和解说使用普通话,配中文字幕;6.视频应由片头、正片、片尾三部分构成,片头名称应与申报名称一致,片尾应体现主创人员、制作单位、版权单位等制作信息。(三)形式、格式要求1.作品形式为纪录短片、DV短片、视频剪辑、动画、动漫等;2.可通过PC、手机、相机、摄像头、DV、DC、MP4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3.格式须为MP4格式,画幅比例16:9,分辨率为1080p以上,单个视频大小为100~300M之间。二、推荐方式及要求1.请参加微视频大赛人员报送至综合办公室。2.每部微视频作品需从唯一渠道推荐,如多渠道推荐,将取消该部作品的参评资格。三、推荐材料1.提交材料。邮寄微视频光盘(3套)和2023年全国科普微视频大赛作品推荐表(见附件)纸质版(3份)至,表格电子版发送至电子邮箱。2.截止时间。2023年9月10日(以电子邮箱收到日为准)。四、评选办法1.形式审查。分辨率、尺寸和字幕等形式上不符合要求的作品将无法参与专家评审环节。2.专家评审。组织专家评审,评选出的前10部作品将为2023年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普微视频,前5部作品将被推荐申报2023年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五、联系方式联系人:姜立军联系电话:010-62849185电子邮箱:kepu@rcees.ac.cn附件:2023年全国科普微视频大赛作品推荐表综合办公室2023年9月4日
2023-09-04
-
2021-2022年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科普专项项目申报通知
各有关部门:为进一步落实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国家需求,动员和激励中心科研人员及研究生参与生态环境科学传播与普及工作,促进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科普能力建设水平和公众生态环境科学素养提升,搭建中心科学研究与青少年教育机构密切协作的桥梁,激发青少年对生态环境科学的学习热情,中心将组织开展2021-2022年度科普专项项目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申请对象中心在职职工与北京市市属中学在职教师联合申报,中心需为第一申报单位,项目实行中心职工和中学教师双负责人制。每个项目原则上不超过2个单位,每个单位参与人员2-5人。二、征集范围及资助额度本次项目申报征集依照《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科学传播专项管理办法(试行)》实施,2021年度支持项目主要指南方向及要求:1.申报的科学普及内容需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前沿和热点问题,重点方向包括:新型污染物及其健康效应、生态产品价值与生态经济、生物多样性保护、流域水环境管理、大气颗粒物形成与控制、环境生物与功能材料等。2.中心职工和研究生需在以上方向中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并能为中学教师和中学生进行该方向的知识集成和学术交流。3.为鼓励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与生态环境科学研究的紧密结合和学科交叉,优先支持以上学科的中学教师参与联合申报。4.中学教师需具备以上基础学科的丰富教学经验,具有将基础科学知识在解决生态环境科学问题中的作用进行分析、讲解的能力,能够通过授课提高青少年对基础学科的学习热情,提高对生态环境科学知识的认知能力。5.鼓励在科研条件具备时,中心职工(研究生)与中学教师通过学科交叉进行科研探索,加强基础学科在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并联合发表科研论文。6.项目形式包括:原创科普内容作品/产品的开发研制,或科普课程设计,科普书籍、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创作等。项目执行过程中需组织对中学生的科普讲座。7.本年度支持项目不超过7项,每个项目资助强度为5-10万元。项目执行期为1年。三、申报方式1.申请人填写电子版申请书,并打印盖章签字。2.项目填报起始时间2021年7月20日,截止时间为2021年8月10日。3.所有书面材料采用A4纸双面打印,一式三份。四、联系方式生态环境中心综合办公室:姜立军博士电话:62849185邮箱:kepu@rcees.ac.cn附件: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21-2022年度科普项目申请书综合办公室2021年7月19日
2021-07-19
-
百年复兴路,科学正当时—生态环境中心开展2021年公众科学日活动
5月22日上午,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2021年公众科学日活动在中心园区内顺利举行。尽管受疫情的影响,活动采取了参观人员限流、分流措施,以符合疫情防控管理的需要,仍然吸引了来自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东莞理工学院、中科院启元学校,中科院朝阳附属实验学校、和平街第一中学、上地实验小学、中国农业大学附属小学、奋斗小学、河北曲阳县永宁小学、中科院第一幼儿园等多个省市学校的大小同学、社会公众200余人参加此次活动。此次公众科学日以“百年复兴路,科学正当时”为主题,结合生态环境中心学科特色和环境保护热点问题,安排了科普讲座、实验室参观、科普海报展览和打卡集奖品等一系列活动。 活动邀请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国瑞研究员和中科院环境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邓晔研究员分别作了“北极熊都难以逃脱的污染”和“保护我们环境家园的利器—环境生物技术”的科普专题报告。刘国瑞从北极熊说起,引出持久性有机物(POPs)概念,详细介绍了其中重要的污染物--二恶英的来源、人类暴露于二恶英的途径以及POPs的控制等。邓晔以一部科普电影《家园》开篇,介绍了地球的发展历史、人类因素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如何利用环境生物技术处理相关环境问题。两位专家倡议要重视环境问题,珍爱生命,珍爱地球,充分利用手中的科学知识来解决环境难题。报告现场气氛热烈,小观众们踊跃提问,就感兴趣的话题与两位专家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活动分组安排了参观二恶英实验室、环境水质学模拟试验大厅、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大型分析仪器实验室、大气污染过程模拟实验室(烟雾箱)等实验室,科研人员热情地为参观者讲解实验室建设、研究项目、实验仪器、科研成果、应用前景和最新科研动态,分享了他们的科学探索故事。在部分实验室,参观者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仪器,实现“零距离”接触。大家在开心愉悦的氛围中受到科学熏陶,感悟科研精神,激发创新创造的能力。参观者不时向科研人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科研人员耐心地为大家答疑解惑。整个参观活动还利用打卡的方式,让每一位来访公众在参观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完成任务的满足感。 由中心科学传播团和研究生第七党支部联合举办的科普海报展览也同样受到来访公众的关注,引发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公众科学日是公益性质的科学传播活动,也是“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得到各个实验室、支撑平台和研究生志愿者的大力支持。中心综合办、科学传播团今后将进一步加强与各部门合作,不断提升中心科学传播活动的力度,打造属于中心自己的科学传播品牌,向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更加有益的科学知识,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刘国瑞研究员作报告 邓晔研究员作报告 参观现场 参观现场 参观现场 参观现场 参观现场 工作人员合影
2021-05-24
-
生态环境中心指导高中生在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取得佳绩
2020年5月4日至5日举行的第40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传来喜讯,由我中心指导完成的三项科研探索项目均获得一等奖的佳绩。分别是:广渠门中学宋子萱的项目“不同口罩对PM2.5暴露防护效果的研究”,由张庆华研究员指导;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邹天畅的项目“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磁性纳米颗粒的组成及其来源的研究”,由刘倩研究员指导;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陈明昊的项目“对走航式大气颗粒物监测设备的三个改进”,由黎刚工程师指导。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由北京市科协、北京市教委主办,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赛事。一直以来中心对青少年科技活动和科普宣传一直十分重视和支持,多位研究人员受邀担任青少年科技活动指导老师,对于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关注和兴趣,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导向作用。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分析仪器实验室2020年5月25日
2020-05-25
-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成功举办2020年公众科学日活动
5月23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一年一度的科普盛筵如期而至,以“揭密生态环境研究中的科学武器”为主题的云游活动成功举办。中心综合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组织各实验室科研人员和科普志愿者共同精心策划筹备了本次活动。采取在线直播、科学公开课、科技影音厅、VR全景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多种形式展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环境和科学实力。公众科学日前期,为了公众全方位、近距离了解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心主任、党委书记欧阳志云录制了公众科学宣传短视频,中心安排进行了专业的VR全景拍摄。在“科学公开课”栏目中,科研人员周传斌、饶凯锋录制了科学公开课,分别讲述了公众关心的“垃圾分类与利用”,“小鱼来预警——水环境生物预警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的故事。在“科技影音厅”栏目,介绍了《全国生态系统评估》的科技前沿成果。所有内容均可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公众号上观看。上午十点三十分,借助今日头条的西瓜视频和抖音平台,在线直播的主持人准时上线,沿着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园区道路,带着大家参观了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环境水学模拟试验大厅、大型分析仪器实验室、二恶英实验室、大气污染过程模拟实验室(烟雾箱)。科研人员热情的在线为大家讲解,并实时与在线人员进行互动解答,截止到十二时左右直播结束,平台前期试播和正式播出后在线浏览量累计达到了18.2万人次。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公众科学日是公益性质的科学传播活动,是“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每年5月举行。多年来,中心不遗余力向社会公众和青少年展示生态环境科研工作,普及科学知识,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2020年的公众科学日首次采用线上云游方式,充分展示了中心先进科研成果,进一步拓展了科学传播方式,增进公众对科学研究的了解。部分直播现场工作人员合影综合办公室党委办公室2020年5月23日
2020-05-23
-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9年公众科学日活动圆满完成
5月18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举行一年一度的科普盛筵——“科技强国科普惠民”公众科学日活动。活动吸引了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四中、农大附小、上地实验小学等大中小学及社会各界人士近700多名公众前来参与。 此次公众科学日以展示科技创新成果,传播科学知识为主线,结合社会热点和中心学科特色,安排了科普报告、科普展板、科普读本、趣味科学实验、实验室参观和招生咨询等一系列活动,旨在向社会全面展示生态环境科研工作的科技创新成果,展现科技造福人类的美好愿景,激发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关注和兴趣。 活动邀请了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倩研究员和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周传斌副研究员分别作了“极地科学探索”和“垃圾的故事”主题科普报告。刘倩为大家介绍了南极北极和极地探险史、北极风物和自己的北极科考经历。周传斌从垃圾是什么、垃圾从哪里来、垃圾去哪儿了以及怎样做好垃圾分类并把垃圾利用起来等向同学们做了生动形象的讲解。报告现场气氛热烈,观众踊跃提问,同学们就感兴趣的话题与两位专家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报告会后,由志愿者引导公众依次参观了二恶英实验室、环境水质学模拟试验大厅、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大型分析仪器实验室、大气污染过程模拟实验室(烟雾箱)等。在二恶英实验室,讲解老师介绍了二恶英来源、毒性及其影响、主要分析检测技术与方法以及该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等。在环境水质学模拟试验大厅鱼类养殖和暴露实验室,讲解老师介绍了传统化学监测手段的弊端以及目前用于水生生物保护的生物监测方法的技术原理,同学们现场观看了鱼类养殖和暴露的流水系统装置;在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观测点听取了城市生态系统观测指标、意义和观测方法的介绍(太阳辐射、紫外辐射、地表辐射、日照时数、风速风向、温湿度等);在大气污染过程模拟实验室(烟雾箱),研究人员介绍了什么是霾(灰霾)、灰霾的本质及灰霾天气形成的原因,同学们了解到烟雾箱是灰霾研究不可或缺的手段,其在模拟灰霾生成的过程以调查不同污染物对PM2.5形成的影响,为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大型分析仪器实验室,同学们了解了该室主要仪器在生物样品分析检测中的应用情况。 在环境科学楼一层,科普志愿者向同学们讲解了水果电池和水净化装置原理,并现场演示试验操作过程,同学们亲自动手参与安装试验装置,感受科学的魅力,活动达到了互动体验的良好效果。同时,中国生态学学会和研究生党支部进行了学术科普海报展,并由志愿者进行了仔细讲解,为公众科学日活动提供活动载体。 综合办公室联合各实验室科研人员和科普志愿研究生30余人共同精心策划筹备了一场丰富的科普盛宴。为充分保证活动效果,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精心准备科普内容和讲解词,认真为每一批观众演示和讲解,并对参观者提出的问题一一耐心解答。志愿者们坚守岗位,或接待来宾,或引导公众参观,或进行招生咨询,或解答科学问题,热情服务。工作人员认真组织接待,做好后勤保障。全体志愿者们的辛勤付出保证了活动的圆满成功。 中心一直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开展科普工作,近年来,中心通过承办走进中科院启元学校小课堂、中科院实验室科研实践活动等多途径、多元化的科普工作,把科学普及作为回馈社会的一个重要渠道,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今后,中心将继续做好科学传播工作,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做出贡献。 科普报告现场科普报告:北极科考故事科普报告:垃圾的故事参观大气污染过程模拟实验室参观二恶英实验室参观大型分析仪器室参观城市生态监测设备参观生物毒性监测实验室科学兴趣实验部分观众合影工作人员合影 综合办公室 2019年5月18日
2019-05-18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2019年公众科学日安排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平面图环境水质学模拟实验大厅:环境技术楼1层大型分析仪器实验室:环境科学楼1层二恶英实验室:综合科研楼1层大气污染过程模拟实验室(烟雾箱):综合科研楼1层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环境科学楼西南侧趣味科学实验:环境科学楼1层
2019-05-13
-
少年不负好春光 生态中心去寻梦
恰逢春分时节,春光无限好。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启元学校启明年级的学子们开启了奇妙的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科学探索之旅。孩子们首先聆听了一场精彩的科普报告。严岩研究员介绍了生态环境中心的基本情况,并向孩子们讲解了我国环境污染的状况,培养孩子们爱护环境的意识。告诉孩子们要用正确的方式爱护环境,“Dorightthinganddoitright”。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着严老师的介绍,认真地记着笔记。那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中闪烁的是对知识的渴望。刘倩研究员介绍了自己的“北极科考故事”,标题一出示就迅速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从人类对北极探险的艰难历程,到冰川、冰帽、冰盖,冰山的介绍;从绚烂的极昼视频,到生动有趣的北极熊的故事;从可爱的多元化的北极动物,到很多物种的濒危。孩子们了解到人类科考事业的发展,也意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为了我们美丽的地球,我们必须要爱护环境。最后由张长斌研究员详细地介绍了正在严重威胁我们生命健康的“灰霾”的成因以及控制方法,加深了孩子们对灰霾的了解,也进一步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听完了科普报告,孩子们来到实验室和生态系统研究台站参观。看,在美丽的木兰花树旁,就是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的监测网络里面的一个小监测点,通过对许多这样的监测点收集的大气样本进行研究,就可以了解我国城市生态状态、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等生态学领域的情况。孩子们看着这架子上一个个神奇的小设备,这些看似简单的仪器,在国内研究中发挥了引领作用,部分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了呢!就是它们让我们及时了解到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的变化,从而更好地了解我们居住的城市环境。孩子们听着老师的讲解,感叹科技的力量,也在心里默默记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孩子们又来到了环境水质学模拟实验厅,这里可真有意思!循着哗哗的流水声你会看到很多小鱼缸,里面养着很多活泼可爱的小鱼,它们就相当于其他实验室的小白鼠,科研人员通过观察鱼的身体颜色变化、生长活动状态,了解水质对人类的影响。在大气污染过程模拟实验室里,科学家们通过收集大气中的各种污染物质进行观察,利用紫外线灯模拟阳光,获取各种数据,从而检测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看着各种仪器仪表,孩子们的脑瓜里冒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研究员叔叔耐心地一一讲解,看来孩子们对于大气污染问题十分关注哦!二恶英是什么听了专家的介绍,孩子们知道了它是一种在工业上没有用处的副产物,非常容易在生物体内积累,对人体危害严重。看孩子们认真听讲的样子,一定记住了这些知识,回家要讲给爸爸妈妈听,让大家都远离这种有害物质!在各个实验室里,孩子们认真地听着指导老师的讲解,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得到老师的解答后,迅速记下笔记,这次参观真是收获了很多的知识呢!这次参观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经历,不仅让启元学子们获得了丰富的生态环境知识,也在他们心中播下一颗种子,这是一颗科研的种子,也是一颗爱护环境的种子,更是一颗建设美丽地球的希望的种子!来源:北京市中科启元学校微信公众号
2019-05-13
-
北京城市生态监测联盟论坛第30期预告(5月11日):那些我们弄错了的动物知识
我们很多人都喜欢动物,也有很多人在家里养了可爱的小猫、小狗,把它们当作自己的家人。但即使对于动物爱好者来说,我们也经常“误解”一些动物,误读了它们的名字,或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些动物。张博士将一一为这些一直被误解的动物“正名”。例如,与偶蹄类动物亲缘关系最近的居然是生活在海洋当中的鲸、海豚和喜欢潜水的河马;陆地上的马却是与以它为食的食肉动物关系较近;象鼩和蹄兔是生活在非洲的动物。它们体型虽然较小,但都是大象的近亲。我们不能单纯根据动物的长相来判断它们间的亲缘关系。因为有些动物长得相似,然而在历史的进化中差别很大,有些长得彼此并不相像,但是却拥有共同的祖先。又比如说害虫,它在大家眼里是破坏生态环境、造成农作物减产的罪魁祸首,但是所谓的“害虫”,只是针对人类而言。事实上在自然界中,这些“害虫”本身就是自然界重要的组成成分,它们可以帮助植物传粉、筛选掉那些不适应环境的植物个体等。可以说,少了这些昆虫,自然界是没有办法正常运转的。良好健康的生态系统应该依赖于良好的生物多样性,昆虫多样性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人类对动物的偏见还不止如此。受众多影视作品的影响,大家都觉得“鲨鱼吃人”。但在自然界中,真正被鲨鱼攻击致死的人是少之又少。食人鱼被我们认为是热带河流中恐怖的“杀手”,只要不小心跌落河中,就会落得尸骨无存。其实食人鱼是河里尸体的清道夫,它的食谱中最多的是鱼类、虾和树上落下来的果子。食人鱼张劲硕供图而一向被我们认为是忠贞爱情象征的鸳鸯,其实并不是一夫一妻制,通常一只公鸳鸯会拥有好几只母鸳鸯作为配偶。而平时不太引起我们注意的雁、鹰、鹦鹉等动物却是一夫一妻制。松鹤延年图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十分常见——气质高雅的鹤高高站在松枝上。但是事实上因为鹤的爪子短平、抓不住树枝,绝大部分的鹤是没有能力站在树上的,而且鹤类大多数都生活在湿地沼泽中,它们也很少有机会和松树近距离接触。鸳鸯张劲硕供图听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自己还真的一直误解了一些动物呢如果是的话,那就快点坐上张博士的大火车吧,让我们一起听左一博士娓娓道来,了解野生动物们的真实模样,以及我们与它们之间不可分割的奇妙联系。嘉宾简介张劲硕科普作家,科普策划人。主要研究哺乳动物分类学、保护生物学,是中国哺乳动物新种——北京宽耳蝠的发现和命名者,也曾发现了多种蝙蝠的国家新纪录。曾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布里斯托尔大学作访问学者;现主要从事科普教育和科学传播工作。近年来,担任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动物来啦”、“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我们与藏羚羊”等节目的直播嘉宾;常年做客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多种节目,普及动物学知识,宣传保护野生动物。博物旅行、科普旅游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曾先后多次带队前往英国、越南、肯尼亚、坦桑尼亚、南非、塞舌尔、马达加斯加、亚马逊(秘鲁)、尼泊尔以及国内的自然保护区开展野外科考体验活动。时间:2019年5月11日(周六)下午14:30-16:00地点: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林业大学北门)环境科学楼报告厅报名方式:https://f.lingxi360.com/formfill?fid=sBBBLAp1UdiTW点击链接填表报名联合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猫盟CFCA北京市教委学生活动管理中心社会大课堂管理办公室千龙网教育通科技频道
2019-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