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城市生态监测联盟论坛第29期预告(4月27日):候鸟守护者
“鸟类很聪明,它们也有感情。”田志伟目视远方,若有所思。2004年田志伟救下了17只中毒的东方白鹳,后来有六只辗转到了唐山的一家动物保护站,十年后田志伟再去看它们,它们依然能够认出他。从那以后,田志伟下决心把动物救助站做好,给自然界的这些生灵留下一个生存的地方。本期嘉宾田志伟是河北省唐山市乐亭的一位候鸟保护志愿者,是唐港开发区大清河救助站的负责人,他从事候鸟保护已经有10多年时间了。从部队退伍后,他曾经在大清河盐场工作,2004年,在当地救下了13只被投毒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从此开始了对鸟类的研究和保护,走上了护鸟道路2010年,田志伟办了5年停薪留职,花2000元承包了35亩地,建起了“大清河救助站”。如今,他能从鸟儿的体态和鸣叫声中快速而准确地判断伤情;他能熟练地给伤鸟喂药、缝合、接骨;他能根据鸟儿不同的习性对其进行野化训练。他已救助并放飞野生鸟3000余只,其中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鸟类就有300多只,很多是国家珍贵禽类。他先后人工孵化出了黑翅长脚鹬、白额燕鸥、环颈鸻、反嘴鹬等7个种类的野生鸟1000多只。2018年,3只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遗鸥在这里经人工孵化破壳而出,这在全国尚属首例,现在它们已被放归自然。爱无大小,诚可动人。正是有了老田及志愿者们的坚守,大清河救助站,这个受伤或迷途鸟儿的温馨“家园”,已经成为全国闻名的爱鸟者之家。区域内捕杀鸟类现象逐年减少,栖息环境不断得到改善,迁徙鸟类从2004年可观测记录的215种,增加到现在的398种,越来越多南来北往的鸟儿选择在这里中停栖息。守护候鸟回家路,田志伟10余年徒步巡线50万公里,不经意间写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讲座主题:候鸟守护者—田志伟讲座时间:2019年4月27日(周六)9:00—10:30讲座地点: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科研楼601会议室报名方式https://f.lingxi360.com/f?fid=MedeHqov0or_H&utm_bccid=LXEsJeJt点击链接填写报名表联合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猫盟CFCA北京市教委学生活动管理中心社会大课堂管理办公室千龙网教育通科技频道
2019-04-13
-
关于征集2019年度科普项目的通知
中心各部门: 中国科学院2019年度科普项目征集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申报时间2018年9月25日——2018年10月10日二、申报主体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三、征集内容新建科普展厅、国家科研科普基地、科普图书、科学教育类活动、科学课课程(小学、初中、高中)(具体征集内容见《中国科学院2019年度科普项目征集指南》)。四、申报程序项目申报分为填报申请书、专家评审和签订任务书三个阶段。1.申报阶段申报人在明智科普网(网址为:project.kepu.cn)“科普项目在线申报系统”注册,按照“2019年度科普项目征集指南”的要求填写申请书,不需另外邮寄纸质版。另申请书填写完毕后需提交至综合办公室联系人处,由其审核后提交。2.评审阶段科学传播局将组织专家评审,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择优支持申报项目,并在明智科普网公布评审结果。3.签订任务书通过专家评审的科普项目需在申报系统填写立项任务书并提交纸质版三份,加盖所章和法人章。五、特别说明1.申报人需在2019年9月30日前完成项目内容,落实经费预算执行计划。2.必须依托法人单位进行项目申报,并已纳入申报单位的科普工作计划。 联系人:陈劲憬联系电话:62923549申报系统技术咨询 联系人:何洪波联系电话:010-58813711邮箱:hhb@cnic.cn附件:1.中国科学院2019年度科普项目征集指南2.申报用户操作手册 综合办公室2018年9月25日
2018-09-25
-
志愿者招募 | 北京教学植物园科普讲座
北京教学植物园志愿者科普讲座由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与北京教学植物园绿色科技俱乐部合作,定期组织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研究生志愿者为中小学生开展科普讲座,让研究生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化为简单易懂的语言,给学生们带来一场生动有趣的科普课堂。如果你也愿意跟小朋友分享科普知识,欢迎加入我们! 讲座时间:时间段1:2018年9月15日13:30-15:00时间段2:2018年11-12月份讲座地点:北京教学植物园讲座时长:90分钟讲座受众:中小学学生志愿者福利:志愿者劳务补贴志愿者证明报名方式:点击链接,填写志愿者信息与讲座主题报名截止时间:2018年9月12日联系人:李同学lihongbin92@163.com 志愿者注意事项:11-12月份的讲座,需要讲座开始前两周内提交PPT11-12月份的讲座,讲座开始前一周进行试讲讲座素材应以图片与视频为主,讲座语言应生动形象 让学有所有,在小朋友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 北京城市生态监测联盟论坛2018年9月6日
2018-09-06
-
关于组织参加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首届科普创新大赛的通知
中心各职工、研究生: 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充分体现科苑青年在“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中发挥的价值和作用,以实际行动宣传和推动我院“率先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北京分院决定举办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首届科普创新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用严谨的科学,做好玩的科普。 二、参赛对象 中心青年职工、学生。可根据需要,个人参赛或组队参赛。 三、参赛形式 以科普创新作品形式参与比赛,作品可分别为科普实验类,科普影音、动画类,科普课件、视频剧本类和科普短文类,受众为中小学学生及青年科学爱好者。 四、作品分类及要求 (一)科普实验类 可以对一种或多种科学现象的过程及原理展示,也可以对一种科学发明、制作等实物的研究及制作过程展示,以视频、动画为呈现载体,时间要求10分钟以内。 作品要求: 1.科普实验类作品实验来源可参照科普教学目录(附件1); 2.实验要求方便快捷,器材简单,便于现场展示,配有现场PPT展示报告; 3.实验方案安全无害,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范,适合学生亲手操作; 4.视频和动画格式要求为720p(1280×720),要求有配音讲解,要求注明实验原理和目的。 (二)科普影音、动画类 科普影音、动画类作品内容不限,要求角度新颖、富含科学知识,能激发学生们的科学探索欲望。科普影音作品可为科普微电影、公益广告、儿歌等;科普动画以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定格动画、FLASH动画形式呈现科普知识。 作品要求: 1.科普影音、动画类作品时长限制在10分钟之内; 2.科普影音作品和科普动画格式要求为720p(1280×720)。 (三)科普课件、视频剧本类 以科普课件形式展示前沿科学技术或科学实验分析,或以视频剧本形式设计科普实验(最好以中小学生为第一视角,展示研究科学问题的全过程)。 作品要求: 1.可使用PPT、FLASH等制作幻灯片,时间限制在10分钟之内; 2.科普课件类作品要求有配音讲解,并可以自动播放,或使用PPT创建视频功能将其转化为视频播放格式; 3.视频剧本类作品按照电影剧本分镜头形式提交,其他要求按照科普影音、动画类作品要求执行。 (四)科普短文类 以小短文的形式对科学现象或者科学知识进行简洁生动的讲解。 作品要求: 1.内容不限,建议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前沿科学的普及,如近期各领域科学新发现及热点新闻等;生活中的科学(科学冷知识或科学辟谣),如为什么吃海鲜不能喝啤酒、转基因是否安全么等;文化中的科学,如二十四节气的科学道理、电影中的科学(《火星救援》、《星际穿越》等类似电影中涉及的科学原理)、古诗词中的科学道理(例如《天问》中的天文学原理)等;脑洞大开的科学问题,如月球为啥没被撞碎、癌细胞可以开发出来用作食物么等。 2.文章深度不宜过深,可通过碎片化阅读掌握其内容。 3.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文章字数为500-1000字,应选用较高分辨率图片作为文中插图,并注明图片来源。 五、上报材料 (一)上报材料 参赛作品、报名表(附件2)、详细方案说明(附件3)、参赛作品PPT展示报告等,具体见下表: 作品分类上交材料作品要求 科普实验类参赛作品、报名表、详细方案说明、PPT展示报告详见作品分类及要求 科普影音、动画类参赛作品、报名表、详细方案说明 科普课件、视频剧本参赛作品、报名表、详细方案说明 科普短文类参赛作品、报名表、详细方案说明 (二)具体要求 1.详细方案说明内容必须包含:作品类别,适用年级,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和科普理念;其他内容可自拟。 2.科普实验类作品均需另提交一份全面展示参赛作品的PPT,用于评审时的现场展示。PPT要求有配音讲解,并可以自动播放,时间控制在10分钟之内(推荐使用PPT创建视频功能将其转化为视频播放格式)。 3.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归参赛者和主办方共同所有,主办方可对其作品进行科普价值推广。 六、奖项设置 大赛设置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组织奖等。 七、赛事安排 (一)作品征集阶段(截至10月19日) 请于10月12日(星期五)前将上报材料提交至中心团委邮箱tuanwei@rcees.ac.cn。 (二)评选阶段(11月) 本次大赛作品的评定综合考虑科普作品的知识丰富性、作品吸引力和对相关年级的针对性,评定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 届时将邀请相关专家对参赛作品进行初评后,根据参赛作品数量筛选一定比例的作品进行网络投票和现场展示: 1.科普短文类作品将结合网络票选结果(60%)和线下评委票选结果(40%)综合确定评选结果; 2.科普实验,科普影音、动画,科普课件、视频剧本三类作品将结合网络票选结果(20%)和现场展示评委评分(80%)综合确定评选结果。 附件: 1学科知识点 2报名表 3参赛作品详细方案说明模板 中心团委 2018年8月28日
2018-08-28
-
北京城市生态监测联盟论坛第25期(7月28日):佛系毕业旅行,青藏高原邂逅新种
远眺三江源通天河(彭建生摄)三江源地区有蜿蜒游走的山间溪流,也有奔腾不息的通天河,有陡峭的石壁山峰,还有绵延不断的草甸和花海。她以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孕育着无数的高山生灵。这里更有雪豹、岩羊、高山兀鹫……数不清的内地难得一见的飞禽走兽。2016-2017年,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在三江源地区海拔超过4000米的通天河流域,偶遇一种奇怪的蝮蛇,它们通体鲜艳夺目,遍布红斑,如同一抹“高原红”。红斑高山蝮的生态照(史静耸彭建生摄)新物种的发现能够让我们兴奋,背后的故事也总是充满酸甜苦辣。这一期论坛的讲座我们把话筒再次给到云哥,让他通过讲座带我们经历一次新物种的发现过程。每一个新种的发现都能够让我们对自然加深一份了解,每发现一种生物适应特殊环境的机制都能够让我们对自然多生一份敬畏。在海拔4000多米高的高原上,蛇吃什么呢真相可谓匪夷所思……这些故事将会在分享会上一一揭晓。主讲嘉宾云哥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红斑高山蝮发现和命名者。云哥曾经在网上分享过自己寻蛇,被蛇咬的经历(他历时四年,差点被蝮蛇咬死,最终重修订了三北蝮蛇),也介绍过行走山野如何避免和救助毒蛇咬伤的经验(行走野外,怎么防治毒蛇咬伤|史静耸生态监测联盟论坛第17位讲者)。如今,他又有了新的故事分享给大家。讲座主题佛系毕业旅行,青藏高原邂逅新种讲座时间2018年7月28日(周六)14:30-16:00讲座地点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林业大学北门对面)601会议室报名方式https://f.lingxi360.com/f?fid=th7IGT7Xl1T4Y&utm_bccid=LXEO_h2xjU10点击链接填写报名表联合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猫盟CFCA北京市教委学生活动管理中心社会大课堂管理办公室千龙网教育通科技频道
2018-07-24
-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开展2018年公众科学日活动
5月19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2018年公众科学日活动圆满完成。来自人大附中、十一学校、中关村小学、北京景山学校、清华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多所学校的大中小学生、社会公众近500人在中心参加了此次活动。此次公众科学日以“科技创新强国富民”为主题,结合生态环境中心学科特色和环境保护热点问题,安排了科普报告、科普展板、科普读本、趣味科学实验、实验室参观和招生咨询等一系列活动。 本次公众科学日旨在向社会全面展示生态环境科研工作的科技创新成果,展现科技造福人类的美好愿景,激发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关注和兴趣。 活动邀请了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傅建捷副研究员和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逯非副研究员分别作了“极地科学探索”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科普报告。傅建捷为大家介绍了远赴南北极和青藏高原参加科考的收获和体会。逯非从生物多样性的定义、现状及威胁等方面讲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报告现场气氛热烈,观众踊跃提问,同学们就感兴趣的话题与两位专家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报告会后,由志愿者引导公众依次参观了二恶英实验室、环境水质学模拟试验大厅、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大型分析仪器实验室、大气污染过程模拟实验室(烟雾箱)等。每个实验室安排了科研人员进行耐心详细的讲解。科研人员为公众简单的介绍了实验的原理、实验的过程和目的,以及取得的重要成果,让大家对生态环境科学研究工作有更深的了解。参观过程中,参观者认真思考,就感兴趣的问题与科研人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科研人员耐心地为大家解疑答惑。 在环境科学楼一层,科普志愿者向同学们讲解了水果电池和水净化装置原理,并现场演示试验操作过程,同学们亲自动手参与安装试验装置,感受科学的魅力,活动达到了互动体验的良好效果。 同时,中心制作了科普海报和科普读物,并由志愿者进行仔细讲解,为公众科学日活动提供了传播载体。 中心综合办公室联合各实验室科研人员和科普志愿研究生30余人共同参与了公众科学日工作,精心策划、用心筹备,圆满完成了活动组织工作。本次活动有助于营造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激发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热情,提升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和环境保护意识。 中心一直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开展科普工作,把科普工作作为回报社会的一个重要渠道。今后,中心将继续做好科学传播工作,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做出贡献。 科普报告:极地科学探索 科普报告:生物多样性保护 趣味科学实验参观城市生态监测仪器参观大气污染过程模拟实验室参观大型仪器实验室参观二恶英实验室参观生物毒性监测实验室观众合影工作人员合影 综合办公室 2018年5月19日
2018-05-19
-
中心科研人员为学院路学区师生作科普报告
3月28日下午,中国少年先锋队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学区第一次代表大会闭幕式在中心报告厅举行,学院路学区11所学校的少代会代表和老师约300人参会,中心科研人员应邀为参会者作科普报告。 刘倩研究员作了题为“极地之美与科学探索”的科普报告,为大家介绍了南极北极和极地探险史、北极风物和自己的北极科考经历。徐卫华副研究员作了题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的科普报告,通过拍摄的视频为师生们讲解了大熊猫的习性特点,解释了威胁大熊猫生存的因素,并提出了如何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同学们就感兴趣的话题与两位科研人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生态环境中心是海淀区学院路学区校外教育基地。此次活动也是中心为学院路学区组织的科学教育活动之一,旨在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增进同学们对科学考察探索和大熊猫保护的认识理解,激发他们的科学求知欲望和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 刘倩作科普报告徐卫华作科普报告综合办公室 2018年3月29日
2018-03-29
-
北京城市生态监测联盟论坛第24期预告(3月25日):如何保护北部湾湿地
广西北部湾位于我国南海的西北部,中国乃至东南亚重要的海岸/海洋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该地区不仅拥有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如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潮间带滩涂等),而且为许多重要的、濒危的海洋和沿海生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包括中国鲎、中华白海豚、儒艮、勺嘴鹬等)。 然而,与多样的生境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相对应的,却是日益加剧的开发与破坏压力和自然保护土壤的贫瘠。 唯有行动才能带来希望。民间组织的环境保护项目往往能以多种方式对一个关注的问题持续施加影响力,不仅仅是改善环境,也在改变人心。 这一期,我们一起来了解湿地,也聊聊保护项目,听听林吴颖在北部湾的心路历程。最后,她还会跟我们讲她关于南极的故事。 主题:如何保护北部湾湿地 时间:2018年3月25日(星期日)下午14:00-16:00 地点: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601会议室 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主讲嘉宾林吴颖美境自然科学总监她生于东南沿海的福建,在地处西北内陆的兰州大学完成学士学位,是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和FairchildTropicalBotanicGarden联合培养的环境研究硕士。求学路上她涉猎甚广,从大熊猫到濒危兰花,从高原到热带雨林,都留下了她的身影。 从科研的道路走进自然保护领域,从国际自然保护NGcO的项目官员到草根NGO美境自然的科学总监,林吴颖喜欢用笔描述自然的奥秘,也热爱以行动改变自然的困境,自然母亲是她努力守护、不断前行的动力,14年的自然保护经历,使她的努力更加坚定。 她是一名滨海与海洋保护的先锋者。她创立了FFI中国和美境自然的滨海生态系统保护项目,她发起的爱鲎及栖保护行动使中国更多人开始了解和关心北部湾滨海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她目前正在开发中国滨海生物多样性公民科学平台。 由于她做出的卓越贡献,她被选为IUCN鲎专家组的成员,也入选了2018年的PEW海洋保护学者(PewMarineFellow),成为自1990年以来第一位入选的中国女性。 同时她还入选了全球最大的女性科学家领导力培训计划——“家园归航”。 报名方式:请登录微信平台填写: https://mp.weixin.qq.com/s/E8gyQIwz6_k5gz-1JCNA5w 或将报名表直接发(点击下载报名表):lihongbin92@163.com
2018-03-21
-
北京城市生态监测联盟论坛第23期预告(2月10日):叫醒装睡的人,用法律的语言为自然发声
主题:用法律守护自然 主讲人:葛枫 时间:2018年2月10日(星期六)14:30-16:00 地点: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楼608会议室 讲座内容: 随着社会对环境、生态关注度的水涨船高,人们比以往更容易发现身边的问题。而问题被发现的时候,它就已经开始被解决了,但宣传和呼吁只适用于叫醒那些睡着的人,对于装睡的人,每个人都可以尝试通过法律手段,捍卫属于全人类的自然。 所以,这次北京城市生态监测联盟论坛,我们请来了自然之友法律与政策倡导总监、环境律师葛枫,她将分享自己多年累积的案例,趟过的沟沟坎坎,告诉大家如何用法律的语言为自然发声。 受到保护的绿孔雀(摄影:奚志农)联合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猫盟CFCA 北京市教委学生活动管理中心社会大课堂管理办公室 千龙网教育通科技频道 每月一次,一期一会 乘车情况 公交车:466,333到前八家站下车,步行约400米即到。 地铁:15号线到清华东路西口站,出东北口,步行900米即到;或转乘466坐1站,到前八家站下车到达目的地。 报名方式 发送姓名、学校及联系方式至lihongbin92@163.com 温馨提示 1.公益活动,免费参加。 2.为保证课程的准时开始,请各提前10分钟到场,并签到后再参与活动; 3.报名成功后,如果有事不能来,需发邮件取消报名;无故爽约,将限制下次参加讲座的优先权;讲座过程中请遵守相关纪律,保持安静; 4.请关注上众号“北京城市生态监测联盟论坛”,便于及时接收报名信息。
2018-02-08
-
北京城市生态监测联盟论坛第22期预告(1月6日):2018小心愿:在墙上种出一窝小燕子!
讲座主题: 2018小心愿:在墙上种出一窝小燕子! 活动时间: 2018年1月6日(周六)下午14:30-16:00pm 讲座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楼601会议室 活动简介 因为,这周末又是北京城市生态监测联盟论坛开讲的日子,我们来讲讲住在城市里的野生动物,燕子。 人们常说的“燕子”,其实并不是同一种鸟。“你好,燕子!”项目的目标物种,即以北京雨燕、家燕、金腰燕三种平日里最常见的燕子为代表的"燕子家族"。 燕子作为一种常见的意象,几千年前就被人赋予了独特的内涵。“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栖息数年情已厚,营巢争肯傍他檐。”“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在多愁善感的人类眼中,燕子是春天的信使,是眷恋故土的旅行者,也是出入成双的有情燕。 燕子虽然是广泛受到人们喜爱的动物,但生活在人类周围仍然给一些人的生活带来困扰。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普遍遭遇到的人兽冲突问题也以不那么激烈的方式出现在人和燕子之间,社区工作便也成了根与芽的工作重点,除了工作人员,年轻人也成为了保护燕子的大使参与到社区工作当中。 在漫长的历史中,我们曾与许多动物共享同一片土地,然而如今城市的扩张、居住方式的改变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却使它们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乃至失去置锥之地。我们非常希望能听听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李一知来讲讲这个项目的从无到有和未来的去向。 特邀嘉宾 李一知 李一知,自然名荔枝,曾就职于北京动物园,养过狐猴驯过鬣蜥但是主要工作是教育人,是一名自然保护教育工作者,现就职于世界著名动物行为学家珍·古道尔创立的公益组织根与芽,负责动物相关项目。拥有十余年环境教育、动物福利教育经验,具有美国AZA(美国动物园与水族馆协会)认证保护教育培训师资格。《保冬妮绘本珍兽馆》《保冬妮绘本昆虫馆》《麦克斯蝙蝠奇遇记》等科普丛书科学审读人。曾赴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地学习环境教育相关理论,“你好,燕子!“项目的发起者和推动者。 联合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猫盟CFCA 北京市教委学生活动管理中心社会大课堂管理办公室 千龙网教育通科技频道 每月一次,一期一会 乘车情况 公交车:466,333到前八家站下车,步行约400米即到。 地铁:15号线到清华东路西口站,出东北口,步行900米即到;或转乘466坐1站,到前八家站下车到达目的地。 报名方式 发送姓名、学校及联系方式至lihongbin92@163.com 温馨提示 1.公益活动,免费参加。 2.为保证课程的准时开始,请各提前10分钟到场,并签到后再参与活动; 3.报名成功后,如果有事不能来,需发邮件取消报名;无故爽约,将限制下次参加讲座的优先权;讲座过程中请遵守相关纪律,保持安静; 4.请关注上众号“北京城市生态监测联盟论坛”,便于及时接收报名信息。
2018-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