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延安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通过专家评审
7月15-16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司组织专家对陕西延安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延安森林站”)进行现场考察和评审。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司一级巡视员李世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网络中心办公室主任杨洪国、副主任孙尚伟出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贵瑞研究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臧润国研究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硕新教授组成评审专家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傅伯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承志研究员,陕西省林业局二级巡视员杨建兴,延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一级调研员王军,延安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占金,中国科学院科技发展促进局杨萍研究员等陪同参加考察和评审。
7月15日,评审组一行先后到延安森林站南泥湾基地的不同疏伐强度人工刺槐林水-碳生态过程观测试验平台、人工刺槐林皆伐和降水控制试验平台,羊圈沟退耕还林还草观测小流域的观测样地、大气-土壤界面观测系统以及延安森林站实验楼等进行现场考察,详细了解延安森林站的发展历史、观测设施、科研成果、科研条件等。
7月16日,延安森林站专家评审会在延安举行,会议由杨洪国主持。会议听取了延安森林站站长高光耀研究员关于建站必要性、定位与研究方向、建站目标与主要任务、现有工作基础、保障机制和发展规划等方面的详细汇报。评审专家组经过质询讨论后一致认为延安森林站以陕北黄土高原的人工林及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科研价值突出;延安森林站具有较好的科研基础条件,技术依托单位建站经验丰富,研究基础扎实,符合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的建站要求。评审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评审,建议根据专家组意见修改完善申请材料后报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审批。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司一级巡视员李世东指出延安森林站建设非常必要、意义重大,有助于强化黄土高原森林生态系统特别是陕北黄土高原人工林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研究,并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提供科技支撑。他对延安森林站的建设进程、现有工作基础和取得的研究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他强调,延安森林站要根据专家的建议紧盯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目标任务,精准对标,进一步优化观测布局和选点,持续全面发力,加快建设进度,为陕北黄土高原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区域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会上,胡承志、杨建兴、王军、杨萍分别代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陕西省林业局、延安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科发局致辞,对延安森林站通过评审表示祝贺,感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各位评审专家对延安森林站的支持,并表示将继续为延安森林站的建设做好服务和保障工作。傅伯杰院士发言,感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科学院、陕西省林业局、延安市相关部门对延安森林站的支持,并表示延安森林站将按照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要求,继续开展定位观测和研究工作,为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延安森林站的技术依托单位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建设单位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延安市劳山国有林管理局、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国有生态林场。延安森林站将紧密围绕陕北黄土高原人工林和天然林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作用机制、功能提升、碳汇过程和可持续管理开展观测评估、科学研究、技术示范和社会服务,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考察不同疏伐强度人工刺槐林水-碳生态过程观测试验平台
考察陕西延安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实验楼
考察退耕还林还草生态过程观测典型小流域
陕西延安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专家评审会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3年7月18日
2023-07-18
-
2023年度暨第十七届奥加诺奖学金最终评审会在合肥顺利召开
七月的合肥,绿意盎然,一场小雨适时而来,带来了一丝清凉。7月14日,第十七届奥加诺奖学金最终评审会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质科研楼大报告厅举办,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曲久辉院士、杨敏研究员参会并担任评委,中心教育处连静处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傅尧副校长、日本奥加诺株式会社须田信良执行董事分别代表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及赞助单位致词,中科大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生命学院等大批青年学子参加了旁听。
参加答辩的12名研究生,每人围绕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科研成果等进行15分钟的英文汇报,之后接受5分钟的专家提问。研究生的精彩汇报和评审专家犀利的提问,学术观点的互鉴和碰撞,使整个会场的学术气氛热烈而充满张力。
评审会会场
答辩环节结束后,经评审专家组现场投票和评议,确定了本年度1名特等奖、2名一等奖以及8名二等奖的获奖人选。曲久辉院士代表评审专家组进行了讲评,他首先对各位参评青年学子们取得的科研成果表示赞赏和祝贺,他强调17年水质与水环境领域的科研进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希望今后更加注重具有独创性的基础研究和可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技术型研究,并关注水环境、水生态问题。
学术沙龙会场
当天的获奖庆祝会上,杨敏评委代表主办单位致词,他回顾了17年来奥加诺奖学金的发展历程,强调过去几年虽受疫情影响,日本奥加诺公司仍然坚持不懈地对本奖学金评选提供资助,体现了奥加诺公司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希望在各方的支持下,奥加诺奖学金评选活动能够在举办形式、宣传推广上不断优化、越办越好。
今年的奖学金评选活动共收到全国58所院校或科研机构的124名研究生的奖学金申请材料,其中博士95名,硕士29名,申请研究生人数达到历届之最。今年评选活动还增加了邀请往届获奖者参与的奥加诺青年学子论坛,面向本年度获奖者的学术沙龙等环节,进一步丰富了奥加诺奖学金的内涵。在7月15日举办的学术沙龙上,获奖研究生与中科大研究生进行了座谈,大家围绕如何摆正科研和生活的关系、论文投稿经验等进行了轻松、深入的交流和探讨,这种方式不仅是研究生之间的一种经验、智慧的分享,也是一种相互潜能的激发,碰撞出了更多科研创新的火花。
在主办方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承办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赞助方日本奥加诺株式会社、奥加诺(苏州)水处理有限公司的通力合作下,本届最终评审会取得了圆满成功。17年岁月如梭,奥加诺奖学金正从青春走向成年,它所经历的历练和挑战,都将成为今后进一步成长和壮大的力量源泉,让我们共同期待明年的评选活动更加精彩。
获奖学生名单(三等奖请参考网站公布信息)
特等奖(1名)
陆成海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一等奖(2名)
郭智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田 野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二等奖(8名)
刘晓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宗 扬 同济大学
侯 萱 南开大学
王舒畅 同济大学
张 超 华南理工大学
刘统才 同济大学
王紫薇 湖南大学
徐润泽 河海大学
硕士研究生特别奖(1名)
张凯婷 厦门大学
奥加诺奖学金评审办公室
教育处
2023年7月18日
2023-07-18
-
《国家公园(中英文)》创刊启动会顺利召开
.TRS_Editor P{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P{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
7月10日,《国家公园(中英文)》创刊启动会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召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司二级巡视员冉东亚、国家公园发展中心副主任孙鸿雁、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占剑、国家林草局调查规划院副院长张剑,《国家公园》编委会、编辑部成员等60余人参加了会议。
创刊启动会上,冉东亚介绍了科技期刊管理规定,并对高起点、高质量办好《国家公园》期刊提出具体要求。孙鸿雁建议期刊创办要推动国家公园创建、管理实践中相关问题的解决,促进科学和政策间对话。张剑介绍了《国家公园》创刊过程,并表示规划院将重点从行业优势、政策要求、办刊方向和理论导向等方面助力期刊建设。占剑表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将与林草调查规划院紧密合作,全力支持期刊建设,为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启动会后,主编欧阳志云研究员主持了第一届编委会,介绍了期刊创刊背景、编委会组成、建设目标与发展规划。编委会成员就期刊定位、选题组稿、对外宣传、编委职责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为期刊发展建言献策。
《国家公园(中英文)》是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主管、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专业学术期刊,国家公园研究院负责运行管理,《生态学报》编辑部提供技术服务。期刊编委会成员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杜克大学等40多家国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阳志云担任期刊主编,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教授级高工、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唐小平担任共同主编,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公园研究院副院长徐卫华担任常务副主编,赵新全、任海、吕植、杨锐、孙鸿雁、钟林生、Stuart L. Pimm、Jianguo Liu担任副主编。期刊将聚焦国家公园建设前沿科学问题、建设与管理的重大需求和重点任务,报道国家公园保护与管理的理论、方法、实践和观点最新进展。《国家公园》将发展成为国家建设与管理的学术交流平台、成果分享平台,以及生物多样性与独特自然景观的展示窗口。推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实践,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国家公园(中英文)》创刊启动仪式
《国家公园(中英文)》创刊合影
国家公园研究院
《生态学报》编辑部
2023年7月14日
2023-07-14
-
中心2023年“生态环境与健康”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成功举办
7月10日至14日,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23年“生态环境与健康”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成功举办。本次夏令营营员招募得到了全国各地众多优秀大学生的热烈响应,来自全国153所高校的618名优秀大学生踊跃报名,经过全方位遴选,210名优秀大学生入选并参加了夏令营。
11日上午,夏令营开营式在环境科学楼报告厅举行,中心副主任胡承志研究员出席。他代表中心向营员表示热烈欢迎,并向营员介绍了中心的发展历史、科研布局、人才队伍和研究生教育等情况。
本届夏令营共举办一场院士报告和五场学术报告。傅伯杰院士为营员们带来了以《资源环境科学发展与创新》为主题的精彩讲座,他以国际化的视野,高屋建瓴地阐述了资源环境科学的发展态势,对未来的创新方向提出展望,并为营员送去寄语。郑华研究员、张昱研究员、陈卫平研究员、张长斌研究员和陆达伟副研究员分别做了题为《生态系统服务科学与生态保护决策》《“环境水质学”研究案例——制药废水常规污染与耐药基因协同控制》《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从理论到实践》《我国大气环境污染现状及相关控制技术进展》和《典型大气污染物的分析、核算与溯源》的学术报告,向营员们展示了中心的前沿科研成果,并围绕营员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解答和亲切的交流。
夏令营期间,营员们参观了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仪器平台、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公用仪器平台、高通量多功能成组毒理学分析系统、大型分析仪器实验室、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实验室烟雾箱,近距离接触了中心先进的仪器平台,沉浸式体验了中心浓厚的学术氛围。
为增进师生了解,助力营员顺利读研深造,中心精心组织了导师见面交流会,近百名导师来到会场和营员进行一对一交流,现场气氛热烈。交流会为营员提供了全方位了解中心学科方向和面对面向心仪的导师展示自我的宝贵机会。
13日下午,夏令营闭营式举行。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占剑和中心副主任宋茂勇研究员出席。夏令营营员代表宋奕晓、胡彤、汪涵、马龙矫、谭佳、刘泽壮和庞丽敬分别发言。他们分享了本次夏令营带来的巨大收获和真挚感悟,由衷感谢夏令营期间各位老师和志愿者们的辛苦付出,同时祝愿中心取得更辉煌的成就。宋茂勇为营员送上寄语,他祝贺营员们在夏令营中取得的收获与进步,热切期盼同学们选择中心作为学习深造的平台,并勉励大家为国家生态环境事业发展贡献力量。最后,出席闭营式的领导和教育处老师为营员颁发结业证书并合影留念。
本届夏令营切实促进了优秀大学生与中心师生的沟通与了解,加深了优秀大学生对中心的认识和对资源环境科学发展的理解,为有志于进一步深造并从事生态环境领域科学研究的优秀大学生提供了走进中心、了解中心的平台。中心20余名研究生志愿者参与了夏令营的组织筹备,他们井然有序的工作保障了夏令营的顺利举办,给营员们送去了温暖。
中心副主任胡承志出席开营仪式
傅伯杰院士报告
专家学术报告
参观实验室
导师与营员交流
参观中国科学院科技成就展
营员代表发言
中心副主任宋茂勇闭营仪式讲话
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占剑,副主任宋茂勇等为营员颁发结业证书
中心领导、老师与全体营员合影留念
教育处
2023年7月14日
2023-07-14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调研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座谈会顺利召开
.TRS_Editor P{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P{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
7月7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以下简称“文献中心”)主任刘细文一行10人到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生态环境中心”)开展文献情报服务与需求调研。中心主任朱永官院士,党委书记、副主任房自正,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占剑,实验室副主任、科研骨干代表、文献信息与学术传播中心和管理部门负责人、研究生代表等参加座谈会。会议由占剑主持。
朱永官对刘细文一行到访表示热烈欢迎。房自正对文献中心长期以来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希望未来双方围绕国家生态环境发展战略需求、科研一线需求,持续不断做好科研储备,抢占制高点、推进改革创新,产出生态环境领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刘细文表示,文献中心与生态环境中心一直保持长期、深入的合作关系,未来将进一步利用AI等信息技术为科研工作深化开展信息支撑。
综合办公室主任、党委办公室主任张秀丽、科技开发处处长严岩、文献信息与学术传播中心主任张利田分别介绍了生态环境中心的历史与现状、科研工作与成果、文献信息与学术传播中心现状。文献中心咨询服务部副主任(主持工作)刘艳丽介绍了文献中心发展概况、业务模块、研究所学科服务重点工作与成效及为生态环境中心服务的基础与计划。
双方就人工智能应用、领域态势感知与分析、文献信息与情报产品获取等需求开展交流讨论,为进一步深化合作奠定新的基础。
会议现场
文献信息与学术传播中心
综合办公室
2023年7月13日
2023-07-13
-
曲久辉院士团队在离子跨膜脱水合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TRS_Editor P{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P{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
中心曲久辉院士团队与化学研究所汪福意团队合作,利用前期开发的微流控过滤-液相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Microfluidic filtration-in situ liquid ToF-SIMS)原位表征方法(JACS, 2021),在水合离子跨膜传输脱水合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的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著名国际期刊《Science Advances》(文章链接DOI: 10.1126/sciadv.adf8412)和《ACS nano》(文章链接DOI: 10.1021/acsnano.3c03028)上。
离子选择性滤膜在水质净化、资源回收及生物制药等领域应用潜力巨大,受到研究与技术人员的广泛关注。探明离子在亚纳米孔道内的传输机制,对于高选择性膜材料的发展至关重要。由于缺乏合适的原位表征技术,对离子跨膜的水合结构转变与调控机制的认识十分有限,下一代膜材料的开发缺乏基础理论支撑。
研究团队基于前期开发的Microfluidic filtration-in situ liquid ToF-SIMS表征技术,结合过渡态理论与分子动力学模拟,识别了典型阴离子(F-、Cl-和Br-)在聚酰胺纳米通道内的脱水合行为差异。进一步通过受阻传输理论结合跨膜传输过渡态理论(TST),确定三种阴离子的分配(即Epartition)和孔内扩散(即Ediffusion)过程所需的能量,证明了总跨膜能垒Ea与水合尺寸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离子跨膜传输难易程度与脱水合现象密切相关。基于Eyring提出的离子跨膜传输过渡态理论可以将跨膜能垒分解为焓组分(△H)与熵组分(-T△S),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熵-焓补偿规律,证实分配过程中与焓相关的脱水合及静电排斥产生的能垒决定了阴离子的传输特征。
图1. 脱水合强化的离子-膜孔静电相互作用解析
通过不同跨膜步骤对跨膜能垒贡献的定量化分析,揭示了脱水合增强的离子-膜孔相互作用主导了阴离子分离选择性的机制,即强水合离子发生部分脱水合后,静电排斥贡献的能垒显著增加。同时,基于脱水合增强的离子-膜孔静电排斥机制,膜电荷增强后,纳滤膜限域孔道中(Br-/F-)选择因子显著提升,进一步证明了由脱水合驱动的水合结构动态变化对静电作用的增强效果。该研究以题为“Dehydration-enhanced ion-pore interactions dominate anion transport and selectivity in nanochannels”发表在著名国际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
图2. 离子通过均匀尺寸孔道复合膜的选择性传输机制
由于高分子聚合物纳滤膜的膜孔结构复杂性,干扰了传输机制的定量分析。为此,团队进一步研制了具有均匀亚纳米孔道结构的ZIF-8膜,使用Microfluidic filtration-in situ liquid ToF-SIMS表征技术,分析了典型的碱金属离子水合强度对于脱水合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离子水合能的差异决定了过膜后离子的水合数分布特征,亚纳米孔道的尺寸筛分导致了离子跨膜脱水合。进一步分析了离子跨膜传输过程中的能量势垒,发现:(1)离子通过亚纳米膜孔时,孔口分配过程的脱水合能垒主导了离子跨膜选择性;(2)脱水合能垒占据离子跨膜总势垒的60%-90%,进入膜孔后的扩散过程对离子跨膜选择性影响较小。该研究以题为“Steric Hindrance-Induced Dehydration Promotes Cation Selectivity in Trans-Subnanochannel Transport”发表在期刊《ACS Nano》上。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基础前沿科学研究计划“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的支持。两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分别是特别研究助理陆成海和博士生陈志彬,通讯作者均为中心胡承志研究员、曲久辉院士以及中科院化学所张燕燕副研究员。
文章链接:10.1126/sciadv.adf8412
10.1021/acsnano.3c03028
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3年7月13日
2023-07-13
-
赵强研究组在核酸适体亲和识别机制解析方面取得新进展
.TRS_Editor P{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P{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赵强研究组在核酸适体亲和识别机制解析方面取得新进展。赵强研究组致力于环境和健康相关分子的识别传感和分析方法开发。之前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院李从刚研究员团队等合作利用核磁共振方法等解析了赭曲霉毒素A的适体复合物结构 (J. Am. Chem. Soc. 2022, 144, 731),近日,相关研究团队合作进一步成功解析黄曲霉毒素B1的核酸适体的高分辨溶液结构,揭示了核酸适体高亲和、高选择识别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发表在学术期刊《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
黄曲霉毒素是食品和环境中常见的小分子污染物,其中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是目前发现的致癌性最强的天然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Ι类致癌物, 严重威胁人类及动物的健康和生命安全。AFB1的灵敏检测对于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至关重要。AFB1的适配体,具有高亲和力并可特异识别AFB1,自筛选发现后引起广泛的关注,并用于分析检测,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采用AFB1的核酸适体,赵强研究组开发了一系列新颖的光、电传感分析方法等实现对AFB1的快速灵敏检测(Anal. Chem. 2019, 91, 7379; Biosensors Bioelectronics, 2019, 144, 11641)。然而,该适体高亲和识别AFB1的分子机制一直不清楚。
研究团队通过液体核磁共振方法解析了具有26个碱基的核酸适体AF26与AFB1复合物在溶液中的高分辨结构,阐释了核酸适体高亲和识别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在没有AFB1的情况下,游离的AF26适体可形成简单的茎环结构(图1)。结合AFB1后,AF26上由16个碱基组成的环区由无规结构转变成结合诱导的特定构象,通过G·C配对以及G·G·C三联体形成了一个发卡、两个凸环结构。发卡和凸环合围形成AFB1的结合口袋。AFB1上下被G·C配对和G·G·C三联体夹持,侧面被五个未配对的T碱基包裹,通过堆积、供体原子-π、疏水等相互作用紧密结合。同时,研究人员也通过一系列突变对该结构进行了验证,基于高分辨结构进一步阐明了适体区分AFB1和其一个原子差别的同系物AFG1的分子机制,通过单碱基突变提升了适体对两种毒素的区分能力。该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适体的高亲和识别机制,同时也为适体的设计、修饰改造及应用开发奠定了重要的结构基础。
图1、核酸适体AF26-AFB1复合物的高分辨核磁共振结构
该研究以“Structural Basis for High-Affinity Recognition of Aflatoxin B1 by a DNA Aptamer”为题发表在学术期刊《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院研究员徐国华和博士生王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于皓为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院研究员李从刚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赵强为通讯作者。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支持。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93/nar/gkad541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3年7月13日
2023-07-13
-
国投生物-生态环境中心联合研发生物乙醇重整制氢装置顺利投运
6月24日,由国投生物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联合开发的国内首台200 Nm3/h生物乙醇重整制氢装置在国投广东生物能源有限公司顺利投入运行。截止到发稿,已连续运行400余小时,氢气纯度达到5N。
生物乙醇是当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之一,生物乙醇重整制氢首台装置的投运,为“绿氢”产业增添了一条新的赛道。目前国内的“绿氢”大多产自西部,东部地区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发达,但氢气价格居高不下,且难以实现绿氢供应。生物乙醇重整制氢装置可以直接投放于加氢站内,就近为燃料电池车供应价格合理的绿氢,不但能够在短期内获得经济效益,而且更加有利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生物乙醇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全球年产量约9000万吨,在应对能源危机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其便于运输和储存、无毒性、能量密度高,也被认为是理想的制氢原料之一。多年以来,美国和巴西两大生物乙醇生产国有众多机构致力于生物乙醇重整制氢技术的开发。然而,催化剂稳定性和原料价格等因素制约着该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该装置采用了由生态环境中心贺泓院士团队历时十余年研发的高效制氢催化剂,融合了氧化重整制氢工艺和解析气催化氧化技术,能够在较高的能量效率下稳定运行。本首台生物乙醇重整制氢装置的成功投运,能有利促进集装箱式撬装设备的开发,加快实现氢能绿色供应,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国投生物乙醇重整制氢装置
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实验室
2023年7月12日
2023-07-12
-
朱永官主任一行访问济南
7月5日,中心主任朱永官院士,党委书记、副主任房自正,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占剑,副主任宋茂勇,副主任胡承志,大气环境模拟系统总工程师牟玉静研究员等一行访问济南,会见了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刘强,济南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宏志等济南市委市政府领导和相关局办负责人。 朱永官对济南市委市政府给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支持表示感谢,希望未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科技创新、智力支持、人才引育、产业培育等方面深化与济南市的合作,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刘强表示,希望双方进一步密切合作,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济落地转化,助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济南将提供优质服务,提供良好环境,共同推动齐鲁中科泰山生态环境研究院的建设。 访问济南期间,朱永官等领导一行还考察了齐鲁中科泰山生态环境研究院园区建设工地。 济南专项办公室 2023年7月11日
2023-07-11
-
城市环境研究所与生态环境中心共同开展主题教育学习研讨活动
7月6日,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城环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陈少华,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兰国政等一行16人调研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与中心共同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习研讨。中心主任朱永官,党委书记、副主任房自正,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占剑,各实验室主任、副主任、科研骨干代表、管理部门负责人等参加研讨交流。会议由房自正主持。
朱永官在致辞中表示,城环所和生态环境中心作为资环领域研究单位,共同思考、谋划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研究,是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具体实践,也是认真学习贯彻中央领导视察中科院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两个研究所要加强共同学习研讨,促进深化合作,贯彻落实好院党组抢占科技制高点攻坚行动。
陈少华在讲话中感谢中心的热情接待,并感慨中心近年来的巨大发展变化和实验室平台建设取得的进展成果,希望加强与中心交流合作,在定向性、体系化、建制化科技创新中实现更大的发展。
会上,中心科技开发处处长严岩介绍了中心发展历程、学科布局、成果产出等情况,城环所所务委员、科技处处长卢新介绍了研究所基本情况、科技创新影响力、重点实验室组建情况等。与会代表们围绕如何通过提升资源使用效能,构建体系化、建制化研究团队,承担重大项目,促进重大成果产出;如何吸引战略科学家和杰出青年等高层次人才,如何构建营造引得进、留得住和潜心科研的环境氛围;如何提升聚焦主责主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整体提升区域科技合作水平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讨论。双方将积极拓展合作交流渠道,聚焦可持续发展主题,在推进科学院抢占科技制高点攻坚行动、全面实现“四个率先”中形成合力。
会前,陈少华一行前往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实验室、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参观了新污染物识别平台、水质分析平台、大气模拟舱和面向国家生态安全和保护的重要科技进展,详细了解科研工作开展情况。
中心主任朱永官致辞
城环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陈少华讲话
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房自正主持会议
中心科技开发处处长严岩介绍总体情况
城环所所务委员、科技处处长卢新介绍总体情况
会议现场
陈少华书记一行参观新污染物识别平台
陈少华书记一行参观水质分析平台
陈少华书记一行参观大气模拟舱
陈少华书记一行参观面向国家生态安全与保护的重要科技进展
党委办公室
2023年7月7日
2023-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