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为东
职  称: 研究员
性  别:
电  话: 010-62840700
学  历: 博士
Email: wdwang@rcees.ac.cn
简历:

王为东,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科方向:湿地生态工程学。长期从事湿地与水陆交错带的结构、功能和恢复研究,特别是仿自然湿地生态工程的原理、技术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招生方向:
仿自然湿地生态工程学,欢迎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生态学等专业学生报考
专家类别:
高级
获奖及荣誉:
  1. 嘉兴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嘉兴市城市饮用水源保护与生态湿地治理技术集成研究, 2011. (个人排名第4)
  2.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嘉兴市城市饮用水源保护与生态湿地治理技术集成研究, 2011. (个人排名第3)
  3. 嘉兴市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饮用水源生态湿地有机污染物归趋行为及强化净化技术研究, 2017. (个人排名第1)
  4. 《中国给水排水》“九通杯”专利奖二等奖: 一种使用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的系统和净化自来水厂污染源水的系统方法, 2020.
  5. 《中国给水排水》“九通杯”专利奖优秀奖: 人工湿地水力流程驱动系统及方法, 2020.
  6. 技术支持的浙江省嘉兴市石臼漾水源生态湿地, 2009, 被浙江省林业厅批准为嘉兴市石臼漾省级湿地公园.
  7. 技术支持的浙江省嘉兴市石臼漾水源生态湿地工程, 2011, 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2011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8. 技术支持的浙江嘉兴市石臼漾水源生态湿地技术示范地, 2012, 入选《人民日报》2012年11月2日第17版视觉“科学发展成就辉煌: 大型图片展作品选登”, 实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 技术支撑能力不断提高.
  9. 技术支持的浙江省嘉兴市石臼漾水源生态湿地工程, 2012, 中国网络电视台2012年12月29日《寰球世界景观文化》净水秘密节目播出, 嘉兴市开创了水源净化湿地先河.
  10. 技术支持的浙江省嘉兴市石臼漾水源生态湿地工程, 2013,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通报授予2012年联合国人居署“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全球百佳范例称号.
  11. 技术支持的浙江省嘉兴市石臼漾水源生态湿地技术示范地, 2013, 入选国家环境保护部《实施科技兴环保战略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 十一五环境保护科技工作巡礼》, 环境科技创新工程: 突破饮用水水质达标关键技术.
  12. 技术支持的嘉兴市石臼漾湿地公园, 2013, 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13. 技术支持的浙江省海宁市长水塘水源生态湿地项目, 2017, 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2016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14. 技术支持的浙江省嘉兴市应急备用水源(秀湖水库)工程, 2019, 嘉兴市建设工程南湖杯奖(优秀勘察设计).
  15. 技术支持的浙江省嘉兴市海宁长水塘水源生态湿地, 2019, 被浙江省林业局批准为海宁长水塘省级湿地公园.
  16. 技术支持的浙江省嘉兴市桐乡白荡漾水源生态湿地, 2019, 被浙江省林业局批准为桐乡白荡漾省级湿地公园.
  17. 用于岸边防护并有利于多种生物繁育的潜水丁坝技术, 2011, 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水污染治理先进技术汇编.
  18. 受污染河网原水水质湿地调控技术, 2015, 入选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污染防治先进技术汇编(水专项第一批).
  19. 水源地污染源水仿自然生态湿地处理技术, 2016, 入选国家科技创新重大战略性产品和战略高技术清单.
  20. 大型仿自然生态湿地工程关键技术, 2018, 入围雄安新区面向全球招选生态湿地先进治理技术名单.
  21. 2014, 入选《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信息系统》信息库专家.
  22. 2014, 入选嘉兴市“五水共治”专家库专家.
  23. 2017, 入选国家水专项办专家.
  24. 2018, 入选北京市工程咨询公司外聘专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岸边湿地N2O生成、排放的微生物学和酶学机制研究, 20万, 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
  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专题: 湿地水文调节功能变化及其区域效应, 51.75万, 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
  3.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 平原河网重污染源水生物-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 290.5万, 2008年9月至2010年12月.
  4.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研究任务: 苕溪上游河口与滨岸带营养物质生态拦截技术研究与示范, 293.5万, 2008年9月至2010年12月.
  5.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研究任务: 河流恢复的湿地与缓冲带技术及示范, 95万,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
  6. 国家环境保护技术管理项目: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项目建设与投资技术指南, 20万, 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
  7.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专题: 生物强化氧化还原过程的湿地系统污染控制技术及示范, 17.5万, 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
  8. 嘉兴市科技计划项目科技研究计划: 饮用水源生态湿地有机污染物归趋行为及强化净化技术研究, 30万, 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构筑根孔湿地土壤氧化还原形态特征的形成机制及其与污染净化的关系, 80万, 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
  10.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 嘉兴新塍塘水源地河道治理技术及饮用水源生态湿地优化运行技术研究与示范, 300万, 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
  11.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 巢湖市水源优化与水质保障技术研究与示范, 300万, 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
  12. 嘉兴市科技计划项目(公益类)公益性应用技术研究计划: 嘉兴河网水源生态湿地冬季氨氮强化去除技术研究, 首期10万, 2015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
  1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专题: 生态与环境需水量分析, 91万, 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
  14.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研究任务: 生态湿地对嘉兴水源水质特征指标净化提升关键技术研究, 100万, 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
代表论著:
  1. Weidong Wang, Dali Wang, and Chengqing Yin*. A Field Study on the Hydrochemistry of Land/Inland Water Ecotones with Reed Domination. Acta Hydrochimica et Hydrobiologica, 30(2-3): 117–127, 2002.
  2. Weidong Wang* and Chengqing Yin. The boundary filtration effect of reed-dominated ecotones under water level fluctuations. Wetlands Ecology and Management, 16(1): 65–76, 2008.
  3. Weidong Wang*, Jun Zheng, Zhongqiong Wang, Rongbin Zhang, Qinghua Chen, Xinfeng Yu, and Chengqing Yin. Performance of pond–wetland complexes as a preliminary processor of drinking water sourc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39: 119–133, 2016.
  4. Yu Su#, Weidong Wang#, Di Wu, Wei Huang, Mengzi Wang, and Guibing Zhu*. Stimulating ammonia oxidizing bacteria (AOB) activity drives the ammonium oxidation rate in a constructed wetland (CW).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624: 87–95, 2018.
  5. Shanyun Wang#, Weidong Wang#, Lu Liu, Linjie Zhuang, Siyan Zhao, Yu Su, Yixiao Li, Mengzi Wang, Cheng Wang, Liya Xu, and Guibing Zhu*. Microbial Nitrogen Cycle Hotspots in the Plant-Bed/Ditch System of a Constructed Wetland with N2O Mitigati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52(11): 6226–6236, 2018.
  6. Weidong Wang, Weiyue Liu, Di Wu, Xiaoxia Wang, and Guibing Zhu*. Differentiation of nitrogen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in the littoral and limnetic sediments of a large shallow eutrophic lake (Chaohu Lake, China).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 19(2): 1005–1016, 2019.
  7. Weidong Wang, Weiyue Liu, Shanyun Wang, Mengzi Wang, Xien Long, and Guibing Zhu*. Abundance, contribution, and possible driver of ammonia-oxidizing archaea (AOA) in various types of aquatic ecosystems.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 19(4): 2114–2125, 2019.
  8. Weidong Wang, Yu Su, Baoling Wang, Yu Wang, Linjie Zhuang, and Guibing Zhu*. Spatiotemporal shifts of ammonia-oxidizing archaea abundance and structure during the restoration of a multiple pond and plant-bed/ditch wetland.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684: 629–640, 2019.
  9. 王为东, 臧维玲, 戴习林, 江敏, and 徐桂荣. 河口区斑节对虾淡化养殖塘溶氧收支平衡状况.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9(2): 97–102, 2000.
  10. 王为东, 王大力, 尹澄清, 陈海婴, 姜婧, and 郑军. 芦苇型湿地生态系统的潜水水质状态研究. 生态学报, 21(6): 919–925, 2001.
  11. 王为东, 单保庆, and 尹澄清. 贡嘎山峨眉冷杉林原生扰动土壤溶质运移的持续降雨模拟研究. 生态学报, 22(12): 2154–2162, 2002.
  12. 王为东, 单保庆, and 毛战坡. 从可持续发展到生态文明观—当前人类生态危机的深思考. 上海环境科学网络版, (12), 2002.
  13. 王为东, 尹澄清, 卢金伟, and 王洪君. 潜水丁坝在湖滨带生态恢复中的应用. 环境工程学报, 1(2): 135–138, 2007.
  14. 王为东, 王亮, 聂大刚, and 尹澄清. 白洋淀芦苇型水陆交错带水化学动态及其净化功能研究. 生态环境学报, 19(3): 537–543, 2010.
  15. 王为东*, 汪仲琼, 李静, and 尹澄清. 人工湿地生态根孔技术及其应用. 环境科学学报, 32(1): 43–50, 2012.
  16. 王为东, 栾富波, and Tin Mar Aung (图). 缅甸饮用水安全保障. 人与生物圈, 总第117期(3): 26–29, 2019. 绿色丝绸之路专辑缅甸保护与发展国际合作.
  17. Hongjun Wang, Weidong Wang*, Chengqing Yin, Yuchun Wang, and Jinwei Lu. Littoral zones as the “hotspots” of nitrous oxide (N2O) emission in a hyper-eutrophic lake in China.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40(28): 5522–5527, 2006.
  18. Jun Zheng, Weidong Wang*, and Chengqing Yin. Distribution and retention of PAHs in a constructed wetland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China. Fresenius Environmental Bulletin, 21(9): 2594–2602, 2012.
  19. Baoling Wang, Yu Wang, and Weidong Wang*. Retention and mitigation of metals in sediment, soil, water, and plant of a newly constructed root-channel wetland (China) from slightly polluted source water. SpringerPlus, 3(1): 326, 2014.
  20. 李静, 尹澄清, 王为东*, and 付强. 芦苇湿地根孔系统特征及其磷去除机理研究. 湿地科学, 7(3): 273–279, 2009.
  21. 汪仲琼, 王为东*, 祝贵兵, and 尹澄清. 人工和天然湿地芦苇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比较. 生态学报, 31(16): 4489–4498, 2011.
  22. 郑军, 马欣堂, 周岚, 周庆源, 汪仲琼, 王为东*, and 尹澄清. 饮用水源人工湿地运行初期水生植物繁衍研究. 环境科学, 32(8): 2247–2253, 2011.
  23. 袁淑方and 王为东*. 太湖流域源头溪流氧化亚氮(N2O) 释放特征. 生态学报, 32(20): 6279–6288, 2012.
  24. 汪仲琼, 张荣斌, 陈庆华, 魏宏斌, and 王为东*. 人工湿地植物床–沟壕系统水质净化效果. 环境科学, 33(11): 3804–3811, 2012.
  25. 郑军, 陈庆华, 张荣斌, 王为东*, 魏宏斌, and 尹澄清. 植物床-沟壕系统的藻类捕获功能. 环境工程学报, 6(12): 4263–4267, 2012.
  26. 汪仲琼, 王为东*, 郑军, and 尹澄清. 人工湿地构筑根孔作用下土壤物质分布状况. 环境工程学报, 6(1): 146–152, 2012.
  27. 王宇, 王宝玲, 彭卫西, 王为东*, and 尹澄清. 石臼漾湿地冬季有机质的可生化性. 环境科学学报, 33(10): 2774–2785, 2013.
  28. 袁淑方, 王为东*, 董慧峪,强志民, 李松, 汪仲琼, 杨金珠, and 尹澄清. 太湖流域源头南苕溪河口生态工程恢复及其初期水质净化效应. 环境科学学报, 33(5): 1475–1483, 2013.
  29. 陈庆华, 俞新峰, and 王为东*. 石臼漾水源生态湿地工程的水质改善效果. 中国给水排水, 29(1): 43–48, 2013.
  30. 王宇, 王宝玲, and 王为东*. 构筑根孔湿地中金属元素的来源、分布及其累积效应. 环境科学学报, 34(1): 168–185, 2014.
  31. 黄维and 王为东*. 巢湖烔炀河水质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改善策略.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42(3): 429–438, 2015.
  32. 王宝玲, 潘潇, 张荣斌, 陈庆华, 周春东, 沈培锋, 王为东*, and 尹澄清. 贯泾港构筑根孔湿地水质净化效果. 环境工程学报, 9(7): 3509–3518, 2015.
  33. 潘潇, 朱豪杰, 陈鹏冲, 张荣斌, and 王为东*. 生态湿地植物资源管理和利用途径刍议. 湿地科学与管理, (3): 28–33, 2015.
  34. 黄维and 王为东*. 三峡工程运行后对洞庭湖湿地的影响. 生态学报, 36(20): 6345–6352, 2016.
  35. 潘潇, 强志民, and 王为东*. 巢湖东半湖饮用水源区沉积物药品和个人护理品(PPCPs) 分布与生态风险. 环境化学, 35(11): 2234–2244, 2016.
  36. 王宝玲, 王丽卿, 张玮, and 王为东*. 构筑根孔湿地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环境工程学报, 10(4): 2109–2121, 2016.
  37. 苏瑜and 王为东*. 我国北方四类土壤中氨氧化古菌和氨氧化细菌的活性及对氨氧化的贡献. 环境科学学报, 37(9): 3519–3527, 2017.
  38. 吴迪, 唐晓先, 杨柳, 黄维, 郭传浩, 施培俊, and 王为东*. 巢湖柘皋河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与风险评价.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44(3): 448–457, 2017.
  39. 魏捷, 朱红, 沈利清, and 王为东*. 构筑生态湿地改善桐乡市西部水源水质探讨. 供水技术, 12(2): 34–39, 2018.
  40. 管卫兵, 刘凯, 石伟, 宣富君, and 王为东*. 稻渔综合种养的科学范式. 生态学报, 40(16): 5451–5464, 2020.
院内单位
  • 院内单位
  • 中国科学院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
挂靠单位
  • 挂靠单位
  • 中国生态学学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健康与人类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系统服务专业委员会
  • 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中国委员会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
  • 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
  •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
其他链接
  • 其他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人民日报
  • 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基金会
  • 北京林业大学
  • 美国环境保护局
  • 日本环境省
  • MAX-PLANCK-GESELLSCHAFT
  • 百灵威化学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Copyright ©1997-202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100085 京ICP备0500285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