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深度处理与输配研究组
组 长: 强志民
所属实验室: 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方向: 1. 新污染物控制;2. 绿色安全消毒;3. 供水管网漏损控制与优化运行

新型污染物控制研究组 

  强志民,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41996年分获同济大学学士、硕士学位,2002年获美国特拉华大学博士学位,随后任职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博士后、研究助理教授和研究副教授,2006年进入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担任新型污染物控制研究组组长。现任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兼职教授,Journal of Hazardous, Toxic, and Radioactive Waste副主编,美国注册专业工程师。主持20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发表SCI论文102篇(H指数24),中文论文48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2012年获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推选为新崛起研究者2013年获住建部科技创新先进个人2014年获国际水协项目创新奖(东亚区奖) 

研究方向:1)新型污染物控制;(2)绿色消毒;(3)供水管网漏失控制。 

联系方式:E-mail:qiangz@rcees.ac.cn;电话:010-62849632;传真:010-62849659

应用于实验室光化学研究的细管流紫外光反应系统 

李梦凯,强志民*, James R. Bolton,曲久辉,李文涛 

  100倍(相对于准平行光束仪的最大输出强度),与实际紫外反应器的强度相近,同时还可在线测定样品的吸光度。开展了两种化学感光剂(KI/KIO3和阿特拉津)的紫外光解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很好地应用于高紫外剂量(≥100 mJ/cm2)和低紫外剂量(≥100 mJ/cm2)条件下的光化学研究,紫外辐射强度和曝光时间可被精确定量,在线吸光度测量利于快速测定光化学反应参数(如速率常数、量子产率等)。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应用于实验室光化学研究的细管流紫外光反应系统。在确保紫外辐射剂量精度的基础上,该系统可将输出的紫外辐射强度提高

细管流紫外光反应系统(MUPS)示意图

组长  强志民 研究员

  工作人员 

贲伟伟 

助理研究员 

董慧峪 

助理研究员 

李梦凯 

助理研究员 

徐强 

助理研究员 

  博士后 

李彦刚 

2014 

刘绍刚 

2014 

姓名 

学位 

入学年份 

王健 

博士 

2010 

朱栟 

博士 

2010 

连军锋 

博士 

2011 

李文涛 

硕博连 

2011 

汪鲁 

博士 

2012 

胡俊 

博士 

2013 

许可 

博士 

2013 

李钢 

博士 

2014 

曹汝坤 

博士 

2015 

温栋 

硕士 

2014 

王亮 

硕士 

2015 

王天悦 

硕士(联培) 

2013 

李振林 

硕士(联培) 

2013 

张凯霞 

硕士(联培) 

2014 

沈万鑫 

硕士(联培) 

2014 

重要成果: 

  1. Mengkai Li, Zhimin Qiang*,James R. Bolton, Jiuhui Qu, WentaoLi.A mini-tubular fluidic photoreaction system for bench-scale photo chemical studies.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 2015, 2, 297-301. 

  2. JunfengLian, Zhimin Qiang*, Mengkai Li, James R. Bolton, Jiuhui Qu. UV photolysis kinetics of sulfonamides in aqueous solution based on optimized fluence quantification. Water Research, 2015, 75, 43-50. 

  3. Weiwei Li, Xiaowei Lu, Ke Xu, Jiuhui Qu, Zhimin Qiang*. Cerium incorporatedMCM-48 (Ce-MCM-48) as a catalyst to inhibit bromate formation during ozonation of bromide-containing water: Efficacy and mechanism. Water Research, 2015, 86, 2-8. 

院内单位
  • 院内单位
  • 中国科学院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
挂靠单位
  • 挂靠单位
  • 中国生态学学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健康与人类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系统服务专业委员会
  • 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中国委员会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
  • 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
  •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
其他链接
  • 其他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人民日报
  • 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基金会
  • 北京林业大学
  • 美国环境保护局
  • 日本环境省
  • MAX-PLANCK-GESELLSCHAFT
  • 百灵威化学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Copyright ©1997-202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100085 京ICP备0500285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