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梅,女,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导。1999年于云南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学位;2002于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获植物营养学硕士学位;2005年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获微生物学博士学位,2005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工作至今,其间先后赴英国阿伯丁大学、华威大学和爱尔兰高威国立大学学习和工作。201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016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称号,2018年获英国皇家学会(RS) “Newton Advanced Fellowship”。在PNAS、The ISME Journal、Microbiome、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其中2篇SCI论文被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列为“中国热点论文榜”Top10, 3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领跑者5000”。
研究方向: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土壤氮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机理;土壤微生物组与土壤生态功能维持。
联系方式:Email: zhanglm@rcees.ac.cn;电话:010-62849788;传真:010-62849500
不同类型土壤中微生物组对氮肥和秸秆还田应用的响应特征
赵智博,贺纪正,张丽梅 等
土壤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多的栖息地,土壤生物多样性在维持生态系统多重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氮是农业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子,过度依赖化学氮肥导致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壤肥力下降,土壤酸化、水体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等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过量施肥还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进而影响到土壤生态系统的多重功能,如增加氮素损失和降低生产力等。原生生物是土壤微生物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食物网的中间营养级地位,通过食物网的交互作用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细菌、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功能。
因形态学观察鉴定需要丰富的分类经验以及原生生物分子标志物发展不成熟等原因,原生生物的研究受到较少关注。通过方法比较和摸索,我们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更高的分辨率下解析了我国三种典型旱地农田土壤中的全微生物组(细菌、真菌、原生生物)对施加氮肥、施加氮肥和秸秆还田措施的响应。结果表明,在连续两年不同施肥处理后,原生生物比真菌和细菌群落更加敏感地响应施氮肥或季节变化产生的影响,进而导致微生物组的网络互作关系发生明显变化,进一步证实了原生生物是土壤微生物组中的关键生物类群。这些结果也为更好地理解农业施肥对地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与生态系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认识,也为发展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组结构和功能稳定的农业管理和调控措施提供重要信息。
图 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组网络互作关系的影响
工作人员
张丽梅 |
研究员 |
沈菊培 |
副研究员 |
韩丽丽 |
副研究员 |
王军涛 |
助理研究员 |
刘四义 |
助理研究员 |
黄纯苑 |
科研助理 |
在读研究生
姓名 |
博/硕士 |
入学年份 |
杜帅 |
直博 |
2014 |
赵智博 |
博士 |
2015 |
熊超 |
硕转博 |
2015 |
葛安辉 |
直博 |
2016 |
韩冰 |
博士 |
2017 |
赵祥 |
博士 |
2017 |
邓娜 |
博士 |
2019 |
曾青 |
直博 |
2019 |
贺子洋 |
硕士 |
2016 |
毕丽 |
硕士 |
2017 |
蔡玉佳 |
硕士 |
2017 |
田华婧 |
硕士 |
2017 |
石伟 |
硕士 |
2018 |
张雅博 |
硕士 |
2018 |
曹苗苗 |
硕士 |
2019 |
邹文萱 |
硕士 |
2019 |
翟常春 |
硕士(联合培养) |
2017 |
王琳琳 |
硕士(联合培养) |
2019 |
陈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