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组
组 长: 魏源送
所属实验室: 水污染控制实验室
研究方向: 区域流域水污染控制,主要包括流域生态治理与修复、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规模化畜禽粪污资源化、抗生素抗性污染控制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膜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组 

  魏源送,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水与环境卓越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鄂尔多斯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江西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挂职)。国际水协会(IWA)非传统水源中国工作组成员,北京生态修复学会副理事长。自2003年以来,主持与参加多项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水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科研与应用项目。已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国际会议论文3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5项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获得2010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排名第二),2012年度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科研团队科技成果转化奖一等奖(排名第一),2013年度鄂尔多斯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研究方向:膜技术在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的研究和应用、城市污泥减量化与资源化、河流生态治理与修复、城市垃圾/畜禽粪便处理与资源化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以及污泥/畜禽粪污处理与资源化过程中抗性污染的控制研究。 

联系方式:Email: yswei@rcees.ac.cn;电话:+86-10-62849690

基于Biogas-pH联合控制模式的短流程厌氧膜生物反应器技术研究 

郁达伟,刘吉宝,隋倩文,钟慧,魏源送* 

  由于有机污染物COD排放量大,农副食品加工业废水作为我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的10大重点行业之一进行专项整治。因此,针对厌氧消化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时存在的有机负荷(OLR)不易控制和难以稳定运行的特点及其需求,研究组开发了基于Biogas-pH联合控制模式的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aerobic membrane bioreactor, AnMBR)技术,并成功应用于高浓度淀粉废水处理(进水COD高达27530mg L-1)。同常规的OLR控制模式相比,在Biogas-pH联合控制模式下,AnMBR的OLR提高了1倍,达到了11.81kgCOD kgVSS-1 d-1,出水COD浓度降低了一半,仅为253.4mg L-1,成功实现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高效短流程达标处理。同时,COD去除率、甲烷产率和甲烷浓度等指标也分别提高到99.1%、312NmL gCODin-1和 85%。采用该联合控制模式,AnMBR形成了由氨氮、碳酸盐和挥发性有机酸组成的“pH三元自缓冲体系”,克服了高浓度有机废水厌氧消化处理易出现的酸化难题。此外,所开发的AnMBR技术也已经成功应用于中国载人航天“绿航星际——180天载人航天试验”和经济日报社印刷废水处理等工程中,取得了良好应用效果。

基于Biogas-pH控制模式的AnMBR处理淀粉废水效果 

长  魏源送 研究员

 

 工作人员 

陈梅雪 

副研究员 

钟慧 

助理研究员 

王亚炜 

助理研究员 

佟娟 

助理研究员 

郑嘉熹 

科研助理 

博士后 

王健行 

2014 

隋倩雯 

2014 

王元月 

2015 

王瑞 

2015 

李娟 

2016 

研究生 

博/硕士 

入学年份 

郁达伟 

博士 

2012 

李昆 

博士 

2012 

张俊亚 

博士 

2013 

杨敏 

博士 

2013 

刘吉宝 

博士 

2013 

程振敏 

博士 

2014 

郑利兵 

博士 

2014 

王红艳 

博士 

2015 

Martin Vincent 

博士 

2014 

Titus Cooray 

博士 

2015 

Madhubhashini Makehelwala 

博士 

2015 

姜超 

硕士 

2013 

布和础鲁 

硕士 

2014 

柳蒙蒙 

硕士 

2014 

柴玉峰 

硕士 

2014(联合培养) 

路雪婷 

硕士 

2014(联合培养) 

刘兴昕 

硕士 

2015(联合培养) 

孟晓山 

博士 

2015(联合培养) 

王子月 

硕士 

2016(联合培养) 

重要成果: 

  1. Wang Y. W., Q. C. Xiao, J. B. Liu, H. Yan, Y. S. Wei*.Pilot-scale study of sludge pretreatment by microwave and sludge reduction based on lysis-cryptic growth.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5, 190: 140-147. 

  2. Wang Y. Y, Y. W. Wang, Y.S. Wei*, M. X. Chen. In-situ restoring nitrogen removal of the combined partial nitritation-anammox process deteriorated by nitrate build-up.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5, 98: 127-136. 

  3. Wang J. X., K. Li, Y. S. Wei*, Y. T. Cheng, D. B. Wei, M. Y. Li. Performance and fate of organics in a pilot scale MBR-NF for treating antibiotic wastewater with recycling NF concentrate. Chemosphere, 2015, 121: 92–100. 

院内单位
  • 院内单位
  • 中国科学院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
挂靠单位
  • 挂靠单位
  • 中国生态学学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健康与人类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系统服务专业委员会
  • 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中国委员会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
  • 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
  •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
其他链接
  • 其他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人民日报
  • 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基金会
  • 北京林业大学
  • 美国环境保护局
  • 日本环境省
  • MAX-PLANCK-GESELLSCHAFT
  • 百灵威化学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Copyright ©1997-202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100085 京ICP备0500285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