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微生物过程研究组
祝贵兵,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洪堡学者。2006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200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公开发表相关论文共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7篇,包括Nature Geoscience, ISME Journal, Scientific Reports, ES&T等,总被引用140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254次。
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致力于湿地氮循环与氮污染控制相关研究,特别是新型氮循环机制如厌氧氨氧化,从生物地球化学、微生物生态学等角度阐释了厌氧氨氧化在湿地生态系统的种群结构特征、热区分布及对氮循环的贡献,填补了厌氧氨氧化过程在淡水生态系统方面的一些研究空白。获得了北京市科技新星(2011年)、中国微生物生态学会青年科技创新奖(2012年)、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2013年)、德国洪堡基金会洪堡学者奖学金(2014年)等荣誉。
研究方向:(1)水环境微生物过程;(2)微生物氮循环。
联系方式:Email:gbzhu@rcees.ac.cn;电话:010-62849307;传真:010-62849307
厌氧氨氧化在我国内陆水体的广泛分布
祝贵兵*,朱永官,王衫允,王为东等
研究组在微观尺度上(微米、厘米),与朱永官研究员合作证明水稻根际土壤发生显著的厌氧氨氧化反应。随后,在水生态系统典型的缺氧-好氧界面的载体就是水陆交错带,发现岸边带发生显著的厌氧氨氧化反应,厌氧氨氧化的反应热区能够显著降低氧化亚氮的释放。这是首次报道自然界厌氧氨氧化反应的热区与热区效应。扩大研究地点在全国范围进行大尺度验证,采集了来自40个不同地区10种不同类型的256个样品进行验证,研究发现厌氧氨氧化反应在我国陆地水生态系统无处不在。并结合各种湿地和水生态系统的面积,推算由厌氧氨氧化反应产生的氮流失量(2.0 Tg N yr ?1)占总量的11.4%。该研究结果补充与完善了我国水生态系统的氮循环通量与氮循环理论体系。
以上结果对我国氧化亚氮的通量计算、全球气候变化模型和氮循环通量产生重要影响。以往对氧化亚氮通量的计算,都是基于模型和化肥施加量以及部分样点的实测值,均没有考虑厌氧氨氧化的作用。而课题组的研究证实厌氧氨氧化反应过程能够减少N2O的释放通量,因此国家尺度上的氧化亚氮释放通量很可能要小于目前的估算值。
组长 祝贵兵 研究员
工作人员
王为东 |
副研究员 |
研究生 |
博/硕士 |
入学年份 |
黄 维 |
硕士生 |
2013 |
潘 潇 |
硕士生 |
2013 |
苏 瑜 |
硕士生 |
2014 |
赵思研 |
硕博连 |
2014 |
李怡潇 |
硕士生 |
2014(联合培养) |
庄林杰 |
硕士生 |
2014(联合培养) |
崔 鹏 |
硕士生 |
2014(联合培养) |
吴 迪 |
硕士生 |
2014(联合培养) |
王 成 |
硕士生 |
2015 |
费鹤馨 |
硕士生 |
2015(联合培养) |
重要成果:
1. Guibing Zhu*, Shanyun Wang, Leiliu Zhou, Yu Wang, Siyan Zhao, Chao Xia, Weidong Wang, Rong Zhou, Chaoxu Wang, Mike S. M. Jetten, Mariet M. Hefting, Chengqing Yin, Jiuhui Qu. Ubiquitous 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 in inland waters of China: an overlooked nitrous oxide mitigation process. Scientific Reports. 2015. DOI: 10.1038/srep17306.
2. Leiliu Zhou, Shanyun Wang, Yuxuan Zou, Chao Xia, Guibing Zhu*. Species, Abundance and Function of Ammonia-oxidizing Archaea in Inland Waters across China. Scientific Reports. 2015. DOI:10.1038/srep15969.
3. San’an Nie, Hu Li, Xiaoru Yang, ZhaoJi Zhang, Fuyi Huang, Guibing Zhu*, Yong-Guan Zhu* Nitrogen loss by anaerobic oxidation ammonium in rice rhizosphere. The ISME Journal. 2015. 9, 2059–2067,DOI:10.1038/ismej.2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