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配过程水质研究组
组 长: 石宝友
所属实验室: 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方向: 水质转化的界面过程机制;饮用水安全输配原理与技术

输配过程水质研究组 

  石宝友,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分别于1994年和1996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获环境工程专业学士和硕士学位,于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环境科学专业博士学位。于2001年至2004年在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从事博士后和访问学者科研工作。自2004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计划课题、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水专项)子课题、企业合作项目等20余项。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Water Research, 中国给水排水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近年来,在供水管网腐蚀产物释放与控制方面取得了重要理论和技术突破,建立的“多水源切换管网黄水预测、预防与控制技术”被列为水专项饮用水主题标志性成果,编入水专项成果文件《水污染防治先进实用技术汇编》,在北京等多个城市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研究方向:水质转化的界面过程机制;饮用水安全输配原理与技术 

联系方式:Email:byshi@rcees.ac.cn;电话:010-62924821;传真:010-62924821

调节拉森指数和碳酸钙沉淀势对管网铁释放的影响 

宛云杰,王刚亮,顾军农,石宝友* 

    拉森指数(LR)和碳酸钙沉淀势(CCPP)是表征管网水质化学稳定性常用的指标,但这两个指标对给水管网铁释放的影响机理目前并不清楚。以从实际管网中挖取的、具有不同通水历史的无内衬铸铁管搭建中试装置,系统研究了不同方式调节LR和CCPP对管网铁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增加硫酸根和氯离子浓度提高LR都会促进管网铁释放,但相同当量的氯离子对铁释放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硫酸根。以投加不同药剂提高管网进水CCPP时,管网铁释放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投加NaOH改变pH值时,不能有效抑制铁释放甚至会有促进作用;投加CaCl2时对铁释放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是由于氯离子同时导致LR升高;投加NaHCO3、Ca(OH)2以及Ca(OH)2和CO2联用提高CCPP时,对铁释放有明显抑制作用。碳酸钙实际沉淀量与CCPP并不相关,而与铁释放速率显著正相关性。该研究为供水行业合理调控管网水质化学稳定性提供了重要依据。

不同药剂调节CCPP对4套管网系统(DX、SLJ、QH、HJL)铁释放的影响

组长  石宝友 研究员

研究生 

博/硕士 

入学年份 

李贵伟 

直博生 

2015 

丁元勋 

硕士生 

2014 

张玥 

硕士生 

2012 

宛云杰 

硕士生 

2012(联合培养) 

赵园园 

硕士生 

2013(联合培养) 

重要成果: 

  1. Yue Zhang, Baoyou Shi*, Yuanyuan Zhao, Mingquan Yan, Darren A. Lytle, Dongsheng Wang. Deposition behavior of residual aluminum in drinking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 effect of aluminum speci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in press, DOI: 10.1016/j.jes.2015.05.010..  

  2. Fan Yang, Baoyou Shi*, Yaohui Bai, Huifang Sun, Darren A. Lytle, Dongsheng Wang. Effect of sulfate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rrosion scale composition and bacterial community in cast iron water distribution pipes. Water Research, 2014, 59, 46-57. 

 

  3. Huifang Sun, Baoyou Shi*, Yaohui Bai, Dongsheng Wang.  Bacterial community of biofilms developed under different water supply conditions in a distribution system.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4, 472: 99–107.

院内单位
  • 院内单位
  • 中国科学院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
挂靠单位
  • 挂靠单位
  • 中国生态学学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健康与人类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系统服务专业委员会
  • 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中国委员会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
  • 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
  •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
其他链接
  • 其他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人民日报
  • 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基金会
  • 北京林业大学
  • 美国环境保护局
  • 日本环境省
  • MAX-PLANCK-GESELLSCHAFT
  • 百灵威化学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Copyright ©1997-202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100085 京ICP备0500285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