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污染物神经毒理研究组
组 长: 廖春阳
所属实验室: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方向: 新型化学污染物分析方法、环境行为与神经毒理效应

  新型污染物神经毒理研究组 

  廖春阳,博士,研究员,中央组织部“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07年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得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3年美国纽约州健康部Wadsworth研究中心博士后,2014年至2015年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研究助理。2015年6月,作为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海外引进人才,进入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以新型化学污染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污染物的环境赋存、暴露途径与污染源鉴别、生物富集与体内代谢转化、污染物毒性效应尤其神经毒性等方面开展研究,评估污染物对生物体及人类的环境健康风险。已发表包括ES&T在内的SCI论文7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27篇,全部论文总SCI引用2800余次。现担任Environ. Pollut.等国际期刊编委。

研究方向:新型化学污染物分析方法、环境行为与神经毒理效应

联系方式:Email:cyliao@rcees.ac.cn;电话:010-62926113

  缺陷自我修饰TiO2的可见光催化活性及强化机制研究 

  纳米材料的理化性质及应用效能与其形貌、结构、尺寸等自身物理性质密切相关。在以往有关形貌、结构、晶型、晶面等自身因子对TiO2光催化效能影响的研究基础上,研究组开展了缺陷调控及其对光催化效能的影响研究。本研究发展了简单易行的水热制备法,成功制备出了Ti3+自我修饰的3D层叠结构TiO2,避免了高温高压还原的苛刻条件。针对Ti3+的强化维稳,我们提出了N和Ti3+协同减小带宽及电子互相补偿的维稳机制。一方面N 2p和O 2p在价带(valance band)顶端形成一个新的中间带(mid-gap state),减小了电子跃迁能,因此使其能够吸收利用一部分可见光能实现催化降解;另一方面,Ti3+在导带(conduction band)下形成了一个新的亚层态(sublevel state),有利于更多自由基的生成。此外,N-和Ti3+之间可以通过反应 N + Ti3+ ? N- + Ti4+ 实现氧空穴的生成并实现电子的转移,从而通过电子转移互补实现了Ti3+的稳定存在。本研究为拓展TiO2的太阳光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手段。

 

N/Ti3+共修饰TiO2及其光催化机理示意图

相关参考文献: 

  1. Li G*, Li G, Li J, Jiang G. Catalysis Science & Technology. 2016, DOI: 10.1039/C5CY01820J.  

  2. Li G*, Li J, Li G, Jiang G.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5, 3, 22073-22080.  

  3. Li G*, Chen Q*, Lan J.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4, 6:22561-22568.

组长  廖春阳 研究员

  工作人员 

李国良

副研究员

 朱青青

 助理研究员

 严雪婷

 助理研究员

 

研究生

/硕士

入学年份

王雲

博士

2016

张贺

博士

2017

胡钰

博士

2018

栾晓琳

硕士(联合培养)

2016

张晓兵

硕士(联合培养)

2016

贾嘉宝

硕士(联合培养)

2016

杨群娣

硕士(联合培养)

2016

邓哂茜

硕士

2017

王鑫

硕士

2018

熊平

硕士

2018

重要成果: 

 

1. Liao C, Kim UJ, Kannan K*. A Review of Environmental Occurrence, Fate, Exposure, and Toxicity of Benzothiazoles.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8, 52(9), 5007-5026. 
2. Liao C, Kannan K*. Widespread occurrence of benzophenone-type UV light filters in personal care products from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 assessment of human exposure.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 48(7), 4103-4109. 
3. Liao C, Lee S, Moon HB, Yamashita N, Kannan K*. Parabens in Sediment and Sewage Sludg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Korea: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emporal Trends.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 47(19), 10895-10902.

院内单位
  • 院内单位
  • 中国科学院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
挂靠单位
  • 挂靠单位
  • 中国生态学学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健康与人类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系统服务专业委员会
  • 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中国委员会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
  • 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
  •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
其他链接
  • 其他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人民日报
  • 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基金会
  • 北京林业大学
  • 美国环境保护局
  • 日本环境省
  • MAX-PLANCK-GESELLSCHAFT
  • 百灵威化学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Copyright ©1997-202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100085 京ICP备0500285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