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与健康效应研究组
组 长: 刘思金
所属实验室: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方向:

1. 污染物暴露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机制;2. 颗粒物的毒性机制与转化毒理学

  刘思金,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4年毕业于中科院遗传发育所,获博士学位。2004年至2008年,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MIT)和哈佛大学医学院儿童医院完成博士后的学习。2008年至2009年,在塔夫斯大学医学院任讲师。2009年进入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Cancer Research, ACS Nano, Oncogene, Biomaterial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作为POPs研究集体的主要完成者,获中科院2013年度杰出科技成就奖等;获2015年度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目前担任国家“环境与健康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任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已培养10余名研究生,研究生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博士后管委会出国留学基金等奖项。

研究方向:(1)污染物的暴露与肿瘤发生发展;(2)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与毒性效应。

联系方式:Email:sjliu@rcees.ac.cn;电话:010-62849330;传真:010-62849330

 

  氧化石墨烯的生物毒性及其分子作用机制研究

  徐明,曲广波,马娟,朱建强,刘思金*

  研究组系统地研究了氧化石墨烯(GO)导致体外和体内生物毒性的分子机制,发现在生物介质中,原始态GO的表面会吸附大量的蛋白分子,其中一些具有重要生物功能的蛋白(如免疫球蛋白)会介导GO颗粒与巨噬细胞膜的粘附。之后,GO可通过作用于巨噬细胞膜表面的Toll样受体(如TLR-4)活化巨噬细胞、促发炎症反应并诱发巨噬细胞的程序性坏死。在分子层面上,证实GO会影响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相关蛋白的水平,最终导致细胞膜结构和功能(如细胞膜通透性、流动性、膜电势和离子通道等)的异常,这也是GO产生细胞毒性的机制之一。此外,发现GO的体外和体内生物毒性与其尺寸和表面理化性质紧密相关,如不同尺寸GO在激活巨噬细胞和诱发局部与系统性炎症反应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本研究对于揭示GO的环境和健康风险 方面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设计GO的生物医药与环境应用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氧化石墨烯的生物毒性及分子作用机制研究

相关参考文献:

  1.Xu M#, Zhu J#, Wang F, Xiong Y, Wu Y, Wang Q, Weng J*, Zhang Z*, Chen W, Liu S*. ACS Nano. 2016, DOI: 10.1021/acsnano.6b00539.

  2.Qu G, Liu S*, Zhang S, Wang L, Wang X, Sun B, Yin N, Gao X, Xia T, Chen J-J, Jiang G. ACS Nano. 2013, 7: 5732-45.

  3.Ma J, Liu R, Wang X, Liu Q, Chen Y, Valle RP, Zuo YY, Xia T*, Liu S*. ACS Nano. 2015, 9:10498-515.

  

组长  刘思金 研究员  

工作人员 

曲广波 

副研究员 

徐  明 

副研究员 

高  明 

助理研究员 

陈  杰 

学术秘书 

博士后 

陈  岳 

2013 

王  哲 

2013 

刘  赟 

2015 

    

研究生 

博/硕士 

入学年份 

马  娟 

硕博连 

2011 

刘  静 

博士生 

2013 

尹春阳 

硕博连 

2012 

吴亚坤 

博士生 

2014 

张  洁 

直博生 

2013 

陈永久 

直博生 

2015 

陈禹男 

硕士生 

2014 

高  婕 

硕士生 

2013 

杨秋源 

直博生 

2016 

朱建强 

博士生 

2014(联合培养) 

苗  洋 

硕士生 

2015(联合培养) 

王  雪 

硕士生 

2015(联合培养) 

刘晓蕾 

硕士生 

2016(联合培养) 

赵贝贝 

硕士生 

2016(联合培养) 

    

重要成果:

  1.Chen Y, Zhang Z, Yang K, Du J, Xu Y*, Liu S*. Myeloid zinc-finger 1 (MZF-1) suppresses prostate tumor growth through enforcing ferroportin-conducted iron egress. Oncogene. 2015.34:3839-47.

  2.Qian Y, Zhang J, Hu Q, Xu M, Chen Y, Hu G, Zhao M*, Liu S*. Silver nanoparticle-induced hemoglobin decrease involves alteration of histone 3 methylation status. Biomaterials. 2015.70:12-22.

  3.Wang Z, Liu S*, Ma J, Qu G, Wang X, Yu S, He J, Liu J, Xia T, Jiang G. Silver Nanoparticles Induced RNA Polymerase-Silver Binding and RNA Transcription Inhibition in Erythroid Progenitor Cells. ACS Nano. 2013.7: 4171-86.

院内单位
  • 院内单位
  • 中国科学院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
挂靠单位
  • 挂靠单位
  • 中国生态学学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健康与人类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系统服务专业委员会
  • 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中国委员会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
  • 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
  •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
其他链接
  • 其他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人民日报
  • 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基金会
  • 北京林业大学
  • 美国环境保护局
  • 日本环境省
  • MAX-PLANCK-GESELLSCHAFT
  • 百灵威化学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Copyright ©1997-202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100085 京ICP备0500285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