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组名 所属实验室 组长 研究方向
环境影响评价与生态修复研究组 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安伟

城市复合生态系统演变与生态工程技术方法研究、环境管理、生态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风险评估、人工湿地技术、生态修复技术、湿地保护、水污染控制工程、流域水资源管理

微生态过程与调控研究组 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柏耀辉

1. 环境污染物毒理作用机制及健康效应;2. 污染物生物传感系统研发及应用。

环境生物过程与技术研究组 中国科学院环境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白志辉

1. 功能微生物生态学;2. 氮循环相关细菌群体感应研究;3. 废弃物资源化及生物修复技术。

离子色谱与新型污染物分析研究组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蔡亚岐

1. 新型污染物的色谱-质谱分析方法、环境行为、生物累积和人体暴露;2. 纳米材料在环境和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组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曹垒 研究环境变化对水鸟种群动态的影响机制以及保护对策。
土壤生态过程与生态重建研究组 土壤环境科学与技术实验室 陈保冬
土壤生态学
景观空间分析与模拟组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陈利顶

1. 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效应;2. 景观空间分析与动态模拟;3. 区域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风险与管理研究组 土壤环境科学与技术实验室 陈卫平

1.城市生态风险评价与调控;2.污染物区域空间过程与生态风险;3.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估与修复。

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研究组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陈晓东

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时空格局、耦合机制与管理调控策略,主要包括:1. 生态补偿与生态产品实现机制;2.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自然资本管理;3. 自然保护地成效评估与可持续发展;4. 人与自然耦合系统模型与模拟。

系统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组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邓红兵 以人类活动为主导的复合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生态经济过程分析、区域生态安全评价、复合生态系统规划、可持续管理等相关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环境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研究组 中国科学院环境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邓晔 开发和完善高通量多组学检测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工具;应用多组学技术研究地域地理差异、全球环境变化和污染等生态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响应和反馈机制,揭示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群落与其所生存环境间的关联作用等
环境化学生物学研究组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杜宇国

1.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活性(药理学、毒理学)的构效关系研究;2.有机污染物的转化及归宿、毒性效应和控制原理研究;3.有机污染物的健康效应研究,特别是糖脂代谢及相关炎症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人居环境与分散污水研究组 水污染控制实验室 范彬 1. 现代田园循环系统与技术;2. 分散污水治理技术;3. 乡村人居环境与分散污水治理管理技术。
干细胞毒理学研究组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费凡

1. 利用鼠源和人源多种干细胞,对环境污染物的急性毒性、胚胎毒性、发育毒性、器官毒性、生殖毒性和细胞功能性毒性进行评价。
2. 解析环境污染物对干细胞以及由干细胞衍生的祖细胞和终端分化细胞系的毒性作用机制

土壤污染与生物响应研究组 土壤环境科学与技术实验室 葛源 典型扰动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演替及适应机制;微生物参与的土壤污染物转化消减过程与机制。
大气污染控制中心 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实验室 贺泓 大气霾化学、燃烧废气催化净化、室内空气催化净化、绿色氢能与碳转化
高盐废水处理与资源化研究组 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侯得印

1. 高盐废水资源化理论与技术 ;2. 膜法水处理技术与成套装备;3. 绿色分离新理论与新技术

水质净化研究组 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胡承志 面向水质安全保障与水生态保护的实际需求与研究前沿,长期开展环境水质与水生态学基础理论、先进技术和工程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 饮用水安全保障;
2. 污/废水处理与资源化;
3.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涵盖饮用水水源水质保障、低维护-短流程水处理技术与装备、废水电化学处理与资源化技术、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风险评估与修复技术等。
金属污染物环境健康效应研究组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胡立刚

金属污染物方法学与平台开发、金属污染物的环境健康效应、金属生物地球化学相关的分子机制研究及3D打印在化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环境分析与毒理研究组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桂斌 环境分析化学与毒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