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亟待建立生态文明

日期:2009-07-04

  (注:此文为《中国环境报》2007-10-22(第二版)为庆祝十七大胜利闭幕采访王如松研究员的一篇生态文明专访)

  采访人 中国环境报记者 刘蔚

  2007-10-22

  本期对话人物

  王如松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科联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副主席兼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国际生态城市建设理事会常务副主席、国际生态学会及国际生态工程学会执委,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生态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协委员、国家环保总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1981年以来一直从事城市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生态理论、方法及产业生态工程集成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和国际合作课题。在区域复合生态系统、城市生态规划、产业生态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应用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

  访谈精典导读

  生态文明,是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是天人关系的文明,涉及体制文明、认知文明、物态文明和心态文明。

  寓环境保护于经济建设之中,强调一个“合(in)”字,在发展中保护环境。这种环境与经济的真正融合才是更高层次的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观。

  环境为体、经济为用、生态为纲、文化为常,四者共同组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态文明。

  财富是形,健康是神,文明则是本。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本抓起,促进形与神的统一。弘扬生态文明是重建中国的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传统文明只包括精神文明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等,而广义的生态文明不仅包括体制的内容,还应包括人们的认知。

  生态文明是人们贯穿经济、社会、自然的一种观念更新、体制革新和文化振兴,是科学发展观在上层建筑层面的具体体现。

  环境和经济双赢不是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社会、经济、环境的三赢。发展是硬道理,这个发展包括经济的发展、人的发展和环境的发展。

  对话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

  采访人本报记者 刘蔚

  点击一

  焦点关注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关键思路

  天人关系的文明

  记者:什么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应包括哪些内容?

  王如松:了解什么是生态文明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生态。

  生态有3种内涵:首先,生态是一种关系,是指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与周围环境间的一种相互作用关系。其次,生态是一门学问。一是哲学,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科学,是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系统科学;三是工程学,是模拟自然、生态结构、功能、机理来建设人类社会和改造自然的工程学或工艺学;四是美学,是人类品味自然、享受自然的审美观。此外,生态用于人类社会还表示一种文化,是人和环境在长期磨合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脉、肌理、组织和秩序,是天人关系的文化。

  至于生态文明,是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是天人关系的文明,涉及体制文明、认知文明、物态文明和心态文明。

  文明是人类在保持与自然平衡的前提下不断进步的一种状态。我国古代汉语中,文明这个词具有文采、文藻、开明、明智的意思。文明和文化在18世纪欧洲各国通常作为同义语使用,都是知识、信念、艺术、伦理、法律、习俗、风尚等的综合体。狭义的生态文明是和蒙昧、野蛮相对应的人类开化和进步的一种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状态;广义的生态文明则指人类在改造环境、适应环境的实践中所创造的人与自然持续共生的物质生产和消费方式、社会组织和管理体制、伦理道德和社会风尚,以及资源开发和环境影响方式的总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是广义的生态文明,包括对天人关系的认知(哲学、科学、教育、医疗、卫生)、对生产经营方式的组织(产品的纵向、横向和区域组织方式)、对人类行为的规范(道德、伦理、信仰、消费行为、价值观)、对社会经济关系的调控(制度、法规、机构、组织),以及有关天人关系的物态和心态产品(建筑、景观、产品、文学、艺术、声象)等。

  点击二

  焦点关注生态文明的历史关键思路

  中国延续和传承了生态文明

  记者:生态文明是由西方国家传入中国的吗?中国是否有着悠久的生态文明历史?

  王如松:从历史上来看,生态文明一词不是西方发明的,而是由四大文明古国,特别是中国创造、延续和维持下来的。我们的祖先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形成了一套鲜为人知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人类生态理论体系,包括道理(即自然规律,如天文、地理、物候、气象等)、事理(即对人类活动的合理规划管理,如政事、农事、军事、医事等)、义理(即社会关系的规范,如道德、伦理、法制、纲常等)和情理(即个体行为的准则,如信仰、心理、习俗、风尚等)。个体的生存、竞争必须合乎道理和情理,但群体的共生和社会的协同进化却有赖于事理和义理。中国封建社会正是靠着对这些天时、地利、人和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靠着物质循环再生、社会协调共生和修身养性自我调节的生态观,维持着其3000年超稳定的社会结构,以世界7%的耕地和水资源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形成了独特的华夏生态文明。

  当然,最近200多年,我们不仅科学上落后,传统生态文明也在衰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引进了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但是传统社会的生态自生和共生机制有所削弱。西方有宗教在平衡市场机制条件下的社会心态。中国人本质上是不信宗教的,但我们却有2000多年儒、释、道、诸子百家文化荟萃的中华文化,维持社会的稳定持续。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单位观念、社会共生能力很强。人的动物本能是温饱境界,市场经济基于功利境界,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还必须有道德境界、信仰境界和天地境界。文化大革命把一切传统文化全部砸烂,市场经济恢复了功利境界极度膨胀,但道德、信仰境界却相对滞后。只有5类境界相辅相成,我们的现代化才可能持续。八荣八耻、三个代表和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就是要解决这后几类境界问题。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