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25年度“海外优青”及高层次人才公开招聘启事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始建于1975年,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生态环境领域综合性研究机构。中心围绕“国家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位,充分发挥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生态学三大学科的综合优势,围绕国家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重大科技需求和国际生态环境科学前沿,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创新贡献。

中心重点研究方向为:环境污染物的健康效应与分子作用机制、水环境治理与饮用水安全、大气复合污染科学防控与污染源治理技术、污染土壤治理与环境生物过程及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与生态安全等。

截至202411月,中心在职职工544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现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6个所级实验室及若干支撑服务系统平台。

现诚聘海内外优秀学者,共同加入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队伍。

一、项目介绍

为吸引海外优秀青年人才回国(来华)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2021年起,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旨在吸引和鼓励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含非华裔外籍人才)回国(来华)工作,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诚挚欢迎:环境化学、环境大数据、纳米材料、环境催化、环境水质学环境水质学智慧水务、区域生态、城市生态、废水处理与资源化、环境生物技术、环境生物学、固废处置、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生态学、微生物学、大气科学、士壤学等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的优秀人才,依托中心申报海外优青项目。

二、2025年优青(海外)项目申请条件

1. 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2)出生日期在198511日(含)以后;

3)具有博士学位;

4)研究方向主要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

5)在取得博士学位后至2025415日前,一般应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等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不适用于通过中外联合培养方式取得海外博士学位的情况)。

在海外工作期间,同时拥有境内带薪酬职位的申请人,其境内带薪酬职位的工作年限不计入海外工作年限。

6)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

7)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202411日以后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并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

2. 限项要求

执行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相关要求。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只能承担一项,不能逆层次申请。

三、优青(海外)配套支持

1. 国家资助100-300万元,中心提供科研启动经费300万起,分三年下拨;

2. 聘为研究员岗位、博士生导师,配备科研助理、博士后和研究生;

3. 提供新园区的办公、实验用房,在团队建设、重大科研项目申请等方面给予倾斜;

4. 提供人才周转房;

5. 协助解决配偶户口、子女入学。

其他具体事宜可函询或面商。 

四、高层次人才

有意向申请者还可同步与人事处沟通,申报院引才计划和所级引才计划相关事宜。

特别优秀人才和团队可“一人一策、一事一议”。

、报名方式

1. 请有意者与中心相应招聘方向联系人(见附表)沟通达成初步意向后,将简历同步发送至person@rcees.ac.cn,并在邮件标题中注明“应聘优青项目”或“应聘院级/所级人才计划”及应聘方向; 

2. 通过遴选的申请人将与中心签订工作意向协议书,依托中心申报“海外优青”项目和院级/所级人才项目,中心将由专人负责联系并协助申报。

联系人:人事处 曹老师 郭老师,科技开发处 张老师

邮箱:person@rcees.ac.cnjyguo@rcees.ac.cnfyzhang@rcees.ac.cn

联系电话:010-62849180010-62923597-803

中心设置“伯乐奖”,奖励在成功推荐海外优青和中国科学院引才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所内外专家。欢迎各位老师宣传参与!


附表: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招聘方向及联系人


院内单位
  • 院内单位
  • 中国科学院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
挂靠单位
  • 挂靠单位
  • 中国生态学学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健康与人类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系统服务专业委员会
  • 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中国委员会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
  • 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
  •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
其他链接
  • 其他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人民日报
  • 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基金会
  • 北京林业大学
  • 美国环境保护局
  • 日本环境省
  • MAX-PLANCK-GESELLSCHAFT
  • 百灵威化学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Copyright ©1997-202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100085 京ICP备0500285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