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申报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技术系统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的通知

日期:2007-10-15

中心各课题组长:

  近年来我国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频繁发生,对我国环境质量、人们健康及社会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结合当前我国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的重大科技需求,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在“十一五”期间设置了“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技术系统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

  具体要求如下:

  一、申请者资格

  重大项目课题均为法人课题,法人课题责任人(也称课题承担单位)必须指定一名自然人担任课题申请负责人。申请单位应符合的基本条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登记注册一年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不包括外国独资企业和外资控股企业)、事业单位。

  申请负责人应符合的基本条件: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年龄在55岁以下(自指南发布之日起计算),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或已获得博士学位,每年(含跨年度连续)离职或出国的时间不超过半年,过去三年内没有863计划信用管理不良记录。

  对于港澳台优秀科技人员、海外优秀华人学者(包括取得外国国籍和永久居留权的),再满足年龄、职称(学位)等基本条件时,只要正式受聘于课题依托单位,且协议期或聘任期覆盖课题执行期,每年在课题依托单位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也可作为课题组长。在课题申请时,由课题依托单位出具相关证明材料。

  课题组长申请及负责的科技部三大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和973计划)在研课题累计不得超过一项,同时可参加一项课题(申请或在研);每个参加课题的技术人员最多只能参与三大计划中两项课题的工作。科技部及所属事业单位借调的与863计划相关的人员不能申请或参加申请。

  本项目各课题鼓励产学研单位联合申请。

  二、申请程序和要求

  本重大项目课题为法人课题,项目资助额度较高(千万),需由中心科技处统一协调申请,请有意申请者尽快与科技处联系。
  经科技处协调批准后,采取网上集中申报方式,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网站(http://program.most.gov.cn)进行申报。有关申请的程序要求和注意事项详见《“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申请指南》。项目申请受理的截止时间为2007年11月16日15时。

  关于申请的其他要求见附件。

  三、联系方式

  联系人:茹 加
  电 话:62849178,62923597
  E-mail:jiaru@rcees.ac.cn

                                                  科技开发处
                                                 2007年10月12日

附件:


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技术系统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第一批课题申请指南


一、指南说明
  近年来我国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频繁发生,对生态环境、人民健康及社会安全产生严重影响。从我国当前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的实际状况出发,结合国际环境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技术系统,是提升我国环境保护技术水平,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迫切要求。为此,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启动了“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技术系统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
  该重大项目分共性技术类和示范应用类2类课题,共性技术类课题将研发应对典型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关键技术并为示范应用类课题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应用示范类课题将分别选择重要区域、重点行业和环境敏感目标,进行针对性技术开发和系统集成,并为共性技术类课题提供研发与应用平台。示范区包括城市、工业园区、饮用水水源地、地区性重大活动场所等类型,目前本项目已启动“特大城市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技术综合示范”、“典型沿江化工区环境污染事故防范与应急示范”等应用示范类课题。
  此次发布的是本重大项目的8个共性技术类课题指南。评审过程将以课题为单元分别进行,择优确定各课题的承担单位。为保证项目总体目标的顺利完成,共性技术类课题承担单位在完成课题各项研究任务的同时,须配合好示范应用类课题有关工作的开展。

二、指南内容
课题1. 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风险源识别与监控技术
研究目标:

  基于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主要类型,开发多类型环境风险源识别及风险分区技术,建立环境风险源动态管理与监控系统,并在本重大项目选定的沿江开发区、特大城市等示范区进行应用示范,为我国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防范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研究内容:
(1)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风险源识别技术

  开发典型行业、区域和重要环境敏感目标的环境风险源分类与分级技术、环境风险源基础信息数据库构建技术。
(2)多尺度环境风险分区技术
  开发典型区域环境风险定量分区技术,建立基于环境风险分区的区域功能优化调整决策支持系统。
(3)重点环境风险源动态监控技术
  开发多类型的环境风险源申报管理系统、监测监控技术系统、风险源防范管理技术系统,形成重点环境风险源动态监控技术平台。
(4)建立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响应案例库
  对近年来我国重大环境污染事件进行系统剖析,结合国外经验与教训,建立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响应案例库。
考核指标及成果形式:
  (1) 开发5-6类重点风险源分类和定量分级技术,适用于示范区所有重点风险源的识别;开发基于Web-GIS的、针对典型行业、重点区域和重要环境敏感目标的环境风险源信息数据库构建技术3套以上,形成系统的环境风险源识别技术导则与规范。
  (2) 研发典型区域环境风险定量动态分区技术2-3套,并结合本项目典型示范区,编制环境风险分区图集2-3套,构建基于环境风险分区的区域功能优化调整决策支持系统1套,形成系统的环境风险区划技术体系与规范。
  (3) 研制分布式多用户可视化的环境风险源申报管理系统3套以上,能覆盖示范区所有重点环境风险源。开发4-5类重点风险源监测监控技术系统和风险源防范管理技术系统。建立重点风险源监控动态技术平台2-3个,在本重大项目选定的2-3个示范区进行应用。
  (4) 形成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分类与编码规范1套,建立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案例(500-800件)数据库1个。
  (5) 产生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0-15项,形成技术框架或规范建议4-5项。
课题实施年限:
  2007年11月~2010年10月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
  本课题国拨专项经费控制额不超过1400万元,要求承担单位和当地政府匹配经费不少于1400万元。

课题2. 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风险场预警技术
研究目标:

  基于近年来我国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主要区域和类型,开发多介质环境风险场模拟系统,建立全过程环境风险评估技术体系,构建环境风险场预测预警技术系统,并在本重大项目选定的沿江化工区、特大城市等示范区进行示范,为应对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提供技术支撑。 研究内容:
(1)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多尺度风险场模拟技术

  针对水土等典型环境介质,构建典型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环境风险场的基本物理模型,开发典型污染事件多介质环境风险场模拟系统。
(2)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全过程风险评估技术
  以人群健康与生态安全为目标,建立典型污染事件环境风险全过程评估程序、方法和风险表征技术。
(3)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环境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及模型
  针对本重大项目沿江开发区、特大城市等示范区,研发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预警指标筛选技术和指标体系,建立环境风险动态预测预警模型。
(4)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环境风险预警技术平台
  开发包括传感器、模拟模型、信息处理等技术为核心的预警技术系统,在本重大项目沿江化工区、特大城市等示范区进行应用示范,构建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预警技术平台。
考核指标及成果形式:
  (1) 针对2-3类典型重大环境污染事件,15-20种特征污染物研发多尺度、多介质、可视化、动态的环境风险场模拟系统2-3套。
  (2) 研发典型污染事件环境风险全过程评估程序、方法、指标体系和风险表征技术2-3套,形成针对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全过程风险评估的技术规范2-3个。
  (3) 开发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预警指标筛选技术2-3类,构建典型环境污染事件环境风险预测预警指标体系2-3套,研发环境风险动态预测预警模型系统2-3套。
  (4) 研发以传感器为核心的预警技术2-3个,结合本重大项目示范区,形成环境风险预警技术平台2-3个。
  (5) 申请发明专利与软件著作权10-15项。
课题实施年限:
  2007年11月~2010年10月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
  本课题国拨专项经费控制额不超过1200万元,要求承担单位和当地政府匹配经费不少于1200万元。

课题3. 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特征污染物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系统
研究目标:

  基于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现场快速检测的需求,研发环境污染事件特征污染物现场快速检测方法、关键技术和装置,建立特征污染物现场快速检测系统,结合本重大项目选定的典型区域、重点行业和环境敏感目标进行应用,为我国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有效预防和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研究内容:
(1)特征污染物现场快速检测功能材料

  研发和筛选用于环境污染事件特征污染物现场快速检测的高特异性抗体、酶制剂、毒性表征微生物、功能性材料等。
(2)特征污染物现场快速诊断方法及试剂盒技术
  采用污染物现场快速检测功能材料,研发环境污染事件特征污染物快速检测试剂盒和诊断方法。
(3)特征污染物便携式检测技术及设备
  研发用于环境污染事件特征污染物现场快速检测的光纤免疫传感器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研制相应的便携式检测仪器。
(4)特征污染物在线式检测技术及设备
  研发可用于现场在线监测的多指标生物方法及传感器,集成研制可用于监测环境污染事件特征污染物的在线检测仪器。
(5)特征污染物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系统
  在对生物响应、化学检测、毒性识别等多种技术进行集成的基础上,形成高通量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系统,结合典型示范区及场所进行针对性应用开发和技术组合。
考核指标及成果形式:
  (1) 开发针对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特征污染物的高灵敏度和高稳定性的检测功能性材料7-10种,建立环境污染事件的快速检测技术的功能材料信息数据库,能用于检测80种以上的特征污染物。
  (2) 开发针对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特征污染物快速检测的高通量免疫试剂盒和生物酶学试剂盒10种以上。
  (3) 研制出基于单指标新型传感器的特征污染物便携式检测仪1套。检测周期小于60分钟,检测灵敏度达到国家环境检测相关标准方法的要求,动态范围不小于2个数量级,重复检测误差不大于10%。
  (4) 研制出基于多指标新型传感器的特征污染物在线式检测仪1套。检测周期小于30分钟,检测灵敏度达到国家环境检测相关标准方法的要求,动态范围不小于2个数量级,核心检测元件可重复使用不小于100次,重复检测误差不大于10%。
  (5) 建立高通量现场快速检测系统,能够在重大项目示范区及场所进行应用。
  (6) 提出3-4项技术规范,申请发明专利10-15项
课题实施年限
  2007年11月至2010年10月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
  本课题国拨专项经费控制额不超过1200万元,要求承担单位匹配研究经费不少于1200万元。

课题4. 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特征污染物实验室检测技术系统
研究目标:

  研发环境污染事件特征污染物快速采样和样品前处理技术,建立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特征污染物快速定性、定量检测及其毒性甄别方法,结合本重大项目选定的重要区域、重点行业和环境敏感目标进行技术组合,为应对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提供技术支撑。
研究内容:
(1)特征污染物采样及快速前处理技术
  研究环境污染事件特征污染物的快速采样技术与设备,开发多种用于特征污染物的快速样品前处理技术和设备。
(2)特征污染物实验室快速检测与毒性识别新技术与新设备
  研发环境污染事件特征污染物实验室快速检测的生物传感器、人造抗体信标传感器等及相应设备,研发特征污染物毒性快速识别技术与成套仪器。
(3)特征污染物的快速定性与准确定量检测技术
  建立未知污染物快速甄别的定性标准谱库,构建用于特征污染物理化检验的定量化模型和数据库。
(4)应急监测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示范
  结合本重大项目的示范区及场所,提出我国应急监测实验室建设和运行技术规范。
考核指标及成果形式:
  (1) 开发出针对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特征污染物快速检测的多通道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人造抗体信标传感器等小型化样机系统各1套。传感器的检测周期小于60分钟,检测灵敏度达到国家环境检测相关标准方法的要求,动态范围不小于2个数量级,重复检测误差不大于10%。
  (2) 完成一套高灵敏DNA 损伤检测仪器样机,其对DNA损伤产物的检测限小于10-10mol/L, 动态范围达到3个数量级。
  (3) 开发常见有毒化学品的相对保留时间与谱学特征的二维谱库和相应数据处理软件,针对我国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专用特征污染物谱库包含不少于1500种有毒化学品。
  (4) 开发针对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特征污染物样品采集、前处理技术5种以上,研制相应设备样机5种以上,对单一特征污染物前处理回收率高于60%,前处理重复误差不大于20%。
  (5) 建立特征污染物应急检测方法30项以上,涵盖污染物200种以上。提出我国应急监测实验室建设和运行技术导则。
  (6) 提出2-3项技术规范,申请发明专利6-8项。
课题实施年限:
  2007年11月至2010年10月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
  本课题国拨专项经费控制额不超过1200万元,要求承担单位匹配研究经费不少于1200万元。

课题5. 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模拟与风险控制技术
研究目标:

  针对爆炸、泄露等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研发特征污染物的监测、风险场模拟与预警、风险源控制与处置、风险评估与后处置等关键技术,结合本重大项目所确定的特大城市、沿江化工区、工业集群区等进行技术集成,为我国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风险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研究内容:
(1)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特征污染物的监测技术
  研发颗粒物化学组分快响应监测仪、挥发性有机物快响应监测仪,开发传感器和数据传送处理技术,形成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特征污染物监测技术体系。
(2)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模拟及预警技术
  研发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污染扩散动态仿真模拟技术,建立大气环境风险场预警指标体系,形成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预警技术平台。
(3)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风险源控制及处置技术
  研发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风险源规避技术,开发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发生后事故源快速封堵、污染物快速削减和防止污染物扩散等处置技术。
(4)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风险评估及后处置技术
  研发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风险评估及后处理技术,与本重大项目典型示范区结合构建环境风险交流平台。
(5)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的分类预案
  针对爆炸、泄露等典型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依托本重大项目的相关示范点,构建典型大气污染事件分级应急预案体系并进行示范。
考核指标及成果形式:
  (1) 建立有毒有害气态化学品数据库、事故源排放数据库及动态更新、智能检索系统各1套。研发颗粒物化学组分快响应监测仪和挥发性有机物快响应监测仪各1件,可及时准确监测典型大气特征污染物。建设流动观测平台1个,可在车辆正常速度行驶中实时将观测数据迅速传递到预警中心。开发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特征污染物的监测技术系统1套,
  (2) 开发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环境风险场动态仿真模拟系统2-3个,可准确预测不同时空尺度环境风险场的分布,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预警技术平台。
  (3) 针对3-5类典型风险源,15-20种特征污染物,形成10-15种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风险源规避技术,开发污染事件发生后污染物事故源快速封堵、污染物快速削减和防止污染物扩散等关键技术2-3套。
  (4) 针对不同类型大气突发性污染事件,研发生态风险和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及评估软件2-3套。
  (5) 结合本重大项目确定的特大城市、沿江化工区、工业集群区等示范点,制定多类型分级预案2-3套。
  (6) 申请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0-12件。
课题实施年限
  2007年11月至2010年10月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
  本课题国拨专项经费控制额不超过1200万元,要求承担单位匹配研究经费不少于1200万元。

课题6. 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液态污染物快速处理处置技术
研究目标:

  针对发生爆炸、泄漏等事故后污染物源头控制的需要,研发不同种类典型液态污染物的高效阻断、削减与处理处置技术、材料与设备。通过关键技术集成和设备研发,形成应对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典型液态污染物就地快速处理处置技术系统,结合本重大项目所确定的相关示范区进行应用。
研究内容:
(1)典型液态污染物泄漏源高效阻断技术

  针对典型有毒液态污染物,研发污染物泄漏阻隔与就地拦截、锁定及固r等技术,开发防止污染物渗透的功能材料和技术。
(2)典型有机污染物的就地快速处理处置技术
  研发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中的典型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快速分离、高效吸附、快速降解与转化等技术与设备,建立移动式快速处理处置成套装置。
(3)典型有毒无机物的就地快速处理处置技术
  研发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中的典型有毒无机污染物的浓缩、分离、转化、固化等技术、药剂及设备,研制移动式快速处理处置成套装置。 (4)典型液态污染物快速处理处置技术信息库
针对国内外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中典型液态污染物的产生及排放特征,建立典型液态污染物快速处理处置技术信息库。
考核指标及成果形式:
  (1) 研制出典型污染物泄漏源高效阻断及快速处理处置功能材料4-6种,特征污染物的去除(转化)或固定化率80%以上。
  (2) 开发有机、无机污染物快速处理处置关键技术8-10项,移动式快速处理处置集成装置2-3套;结合总体项目示范区(点)进行应用,满足所确定的示范区(点)应急技术系统建设需求。
  (3) 建立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污染物快速处理处置技术评价方法,构建出相应技术信息库。
  (4)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12项。
课题实施年限:
  2006年11月至2010年10月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
  本课题国拨专项经费1200万元,要求承担单位匹配经费不少于2400万元。

课题7. 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污染场地净化与修复技术
研究目标:

  针对爆炸、泄露、偷排等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高强度场地污染,在污染场地风险因子识别与评估的基础上,开发高浓度有毒有机物、重金属等原位和异位快速处理处置及污染场地综合修复技术,形成适合中国国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技术和工艺,结合本重大项目所选定的相关示范区开展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
(1)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污染场地风险评估

  研究和集成环境污染场地风险源识别、筛选和排序技术,建立风险评估方法,形成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规范。
(2)高强度污染场地原位快速处理处置技术
  研究典型高浓度有毒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等的快速处理技术,建立典型污染物原位快速处理处置组合技术系统。
(3)高强度污染场地异位快速处理处置技术
  研究典型高浓度有毒有机污染物等填埋、焚烧、生物转化等技术和无害化工艺,建立典型污染物异位快速处理处置组合技术系统。
(4)高风险污染场地综合修复技术
  选择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高风险污染场地,建立适合于不同污染类型和污染物的综合修复技术系统,在示范区(点)进行应用,形成具有推广意义的技术方案。
考核指标及成果形式:
  (1) 建立事故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方法1-2类,提出应急条件下污染场地风险评价技术规范。
  (2) 开发2种污染物原位固化和稳定化的高效添加剂,固化和稳定化效率大于90%;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位固化/萃取/生物与化学降解等技术;在示范区进行应用试验,面积不小于2000m2,提出工程应用技术规范。形成高强度污染场地原位快速处理处置技术体系。
  (3) 研制2种用于有毒有机污染物快速脱毒的高效微生物菌剂,脱毒效率大于90%,在示范区进行应用试验,规模小于100m3/d,提出工程应用技术规范。形成高强度污染场地异位快速处理处置技术体系。
  (4) 形成集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于一体的综合修复技术1套,在示范区进行应用试验,规模不小于100m3/d,提出工程应用技术规范。
  (5) 申请发明专利8-10项。
课题实施年限:
  2007年11月~2010年10月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
  本课题国拨专项经费控制额不超过1000万元,要求承担单位和当地政府匹配经费不少于2000万元。

课题8. 跨界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风险防范与应急技术系统
研究目标:

  针对可能发生的跨界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研究环境风险源识别、评估、预测和预警技术,建立跨界污染事件综合协调机制,形成应急处置技术体系,构建应急决策指挥系统,为跨界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处理提供技术支撑。
研究内容:
(1)跨界重大水污染事件风险源识别和预测预警技术

  研究跨界地区重大水污染事件风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估技术,建立典型水污染事件的环境风险仿真模拟与预警技术系统。
(2)跨界重大水污染事件风险应急技术体系
  研究重大水污染事件的跨界流域污染阻断与削减方法,进行相关技术集成,建立跨界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技术体系。
(3)跨界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风险防范与应急技术
  研究跨界大气污染事件潜在环境风险源监控、信息资源共享、环境风险图谱编制、风险模拟预警、及风险规避等风险防范和应急技术体系。
(4)跨界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综合协调技术
  研究跨界污染补偿模式,形成污染事件协调、信息公开与通报、联合监管和决策、利益补偿等综合协调机制。
(5)跨界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决策指挥系统与示范
  构建多类型、多层次应急预案,建立基于GIS的跨界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并进行示范。
考核指标及成果形式:
  (1) 建立跨界地区大气和水环境风险源识别技术,编制跨界地区环境风险图谱2-3套,风险源及敏感受体基础信息数据库2个以上,能基本覆盖示范区域重点环境风险源。
  (2) 构件典型跨界地区大气和水环境污染事件的动态仿真模拟模型,能准确追踪事故发生后特征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形成2类以上的预测预警模型。
  (3) 开发以风险因子阻断技术、受体规避和抗风险强化技术为核心的应急技术体系,形成技术工具包2-3个。
  (4) 形成跨界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综合协调技术体系1套。
  (5) 提出跨界污染事件应急技术规范。构建可视化、基于GIS的跨界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在示范区进行示范。
  (6) 申请发明专利与软件著作权8-10项。
课题实施年限:
  2007年11月~2010年10月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
  本课题国拨专项经费控制额不超过1000万元,要求承担单位和当地政府匹配经费不少于1000万元。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