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激素是一类污染在环境中的人造化学品,却具有类似生物体内激素的性质,它们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和动物体内,在血液中循环,在脂肪中积累,引起生物体中自身荷尔蒙被扰乱。
  环境激素,也叫环境荷尔蒙,英文叫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或 endocrine disruptors, 直译叫做“扰乱内分泌化学物质”。
  环境激素直接或间接地隐藏在我们生活中的多种物质里。典型的一类被叫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POPs)。这类物质几乎都直接或间接地具有环境激素作用。它们最具代表性的是:滴滴涕(DDT)类杀虫剂和除草剂物质,多氯联苯(PCB)类绝缘材料和塑料物质,二恶英等垃圾焚烧产生的物质,激素类医用药物。这些物质长期与人类和动物接触,会渐渐引起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出现多种异常。
  2000年,全世界120多个国家共同讨论了禁用多氯联苯、滴滴涕等12种POPs物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问题。这些物质已被人类使用多年,有毒,难以分解,而且污染面已很广。有些污染物已在极地动物体内发现,比如,科学家在北极熊的脂肪中发现了类似滴滴涕和多氯联苯的化学物质。要控制环境激素的继续污染,需要世界各国采取共同一致的禁用行动。2001年,全世界127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签署了《斯德哥尔摩公约》。公约规定:签约国家将在25年之内停止或限制使用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它们包括8种杀虫剂和4种工业化合物和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有:艾氏剂、氯丹、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灭蚁灵、毒杀芬、滴滴涕、六氯代苯、多氯联苯、二恶英和呋喃。
院内单位
  • 院内单位
  • 中国科学院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
挂靠单位
  • 挂靠单位
  • 中国生态学学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健康与人类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系统服务专业委员会
  • 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中国委员会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
  • 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
  •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
其他链接
  • 其他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人民日报
  • 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基金会
  • 北京林业大学
  • 美国环境保护局
  • 日本环境省
  • MAX-PLANCK-GESELLSCHAFT
  • 百灵威化学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Copyright ©1997-202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100085 京ICP备0500285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