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魏源送研究组在猪粪厌氧消化中基于铁系化合物和病毒群落介导耐药基因削减方面取得新进展

针对我国畜牧业绿色发展和新污染物治理的国家战略需求,围绕生猪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与多污染物协同减排,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魏源送研究组开展了系列研究,并在猪粪厌氧消化过程中基于铁系化合物和病毒群落介导耐药基因削减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相继发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doi.org/10.1021/acs.est.3c07664), Waste Management (2021, 136: 122-131),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2, 844: 157054),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2, 376:134240),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9, 287: 121393; 2019, 291: 121847; 2020, 298: 122519; 2022, 360: 127635),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9, 366: 192–201) .

作为全健康(One health)理念(动物&环境&人类)中重要一环,环境中细菌耐药的形成同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密不可分,而我国每年生产的抗生素类药物约50%用于畜禽养殖,且以生猪养殖为主,这使得猪粪成为环境中耐药菌(Antibiotic resistant bacteria, ARB)和耐药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RGs)重要来源。厌氧消化生产沼气是猪粪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手段。课题组在基于铁系化合物强化猪粪厌氧消化的基础上,围绕铁系化合物的8种不同形态/价态对ARGs的影响开展了系统研究,基于铁系化合物可实现猪粪厌氧消化甲烷提升~20%ARGs相对丰度削减~30%,且铁系化合物能够简化厌氧消化系统中ARGs的垂直(VGT network)和水平转移网络(HGT network)。

猪粪厌氧消化系统中ARGs传播特征

但猪粪厌氧消化中,ARGs的宿主既是ARB又是产甲烷关键功能菌,如何实现高风险ARGs/ARB的靶向控制是关键。基于宏基因组,研究团队构建了病毒群落介导ARGs归趋的生物信息学研究方法,结合Crispr spacertRNA和序列同源性,精准识别了病毒群落和ARB之间的相互作用网络;并结合胞外转化型(TransformationARGs、接合型(ConjugationARGs和转导型(TransductionARGs定量化分析,明确了病毒群落对ARGs传播的贡献,证实了病毒群落对ARB的裂解远大于其对ARGs的传播,并在实验室条件下得到了验证,为基于噬菌体疗法靶向控制环境中高风险ARGs/ARB奠定了理论基础。

以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和德国洪堡基金会的支持。论文第一作者为张俊亚副研究员/卢铁东博士,通讯作者为魏源送研究员/德国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UFZHans Hermann Richnow博士。

论文链接详见:

https://doi.org/10.1021/acs.est.3c07664

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18.11.106

https://doi.org/10.1016/j.biortech.2019.121847

https://doi.org/10.1016/j.biortech.2019.122519; 

https://doi.org/10.1016/j.biortech.2019.121393

https://doi.org/10.1016/j.wasman.2021.10.010

http://dx.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2.157054

https://doi.org/10.1016/j.biortech.2022.127635

https://doi.org/10.1016/j.jclepro.2022.134240

水污染控制实验室膜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组

2024130

院内单位
  • 院内单位
  • 中国科学院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
挂靠单位
  • 挂靠单位
  • 中国生态学学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健康与人类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系统服务专业委员会
  • 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中国委员会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
  • 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
  •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
其他链接
  • 其他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人民日报
  • 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基金会
  • 北京林业大学
  • 美国环境保护局
  • 日本环境省
  • MAX-PLANCK-GESELLSCHAFT
  • 百灵威化学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Copyright ©1997-202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100085 京ICP备0500285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