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永龙研究团队与国内外科学家合作,在洲际尺度道路物流碳排放流动特征和影响因素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Carbon flow through continental scale ground logistics transportation”为题于2023年1月20日发表在iScience(2023,26(1):105792)上。
交通运输部门的脱碳具有挑战性,同时也是气候变化减缓计划的关键。在全球范围内,运输部门约占碳排放总量的16%-24%。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蓬勃发展的物流运输成为温室气体(GHG)排放的重要贡献者,约占全球人为碳排放的13%。目前,物流运输主要依靠重型卡车,公路货运占交通运输GHG总排放的60%以上,对全球变暖的作用至关重要。电子商务的兴起带动了中国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地面物流的碳排放也随之增加,给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带来了严峻挑战。
物流的主要特征是与供应链的整合,本研究基于多源大数据模型和源-向(OD)分析构建了洲际尺度物流GHG排放网络,量化了城市和区域间的排放效率以及供应链的排放承载,旨在从区域间GHG排放流动的角度考察物流在碳转移中的作用,为国际国内物流业的低碳转型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结果表明,物流GHG排放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以重点城市为中心轴线,物流GHG的排放网络以“双三角”为主体结构特征,横跨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以交叉条带状分布。研究发现,中国的物流排放网络以七个城市群为核心: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成渝、长江中游、中原地区和关中平原,这些地区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占物流排放总量的63%以上(图1,中国大陆的物流GHG排放流动模式:https://doi.org/10.1016/j.isci.2022.105792)。
文章指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与其效率之间存在空间一致性。运输距离短、道路基础设施发达的地区排放效率相对较高。效率最高的区域包括“长三角-京津冀”、“长三角-山东半岛”、“珠三角-长三角”的内部物流。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物流线路高排放效率的中心,重心迁移模型的结果表明GHG排放效率由东向西逐渐下降(图2,中国大陆物流GHG排放效率:https://doi.org/10.1016/j.isci.2022.105792)。供应链分析显示商品的潜在价值流伴随着供应链上的GHG流动。其中,东部沿海省份消费商品的GHG排放主要来自西部省份。西北地区通过提供高碳密集型但低附加值的产品,支持发达省份的经济发展,而其自身的排放是由发达地区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供应引起的。文章发现,快递业务量、城镇化率和货运周转率是影响物流GHG排放的重要外部驱动因素,而内部驱动因素主要为货车的行驶速度。文章在情景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能源替代、路线优化、基础设施和运营规划等方面提出了未来物流行业的综合管理措施。
如果能将更多的时间序列数据与温室气体排放模型相结合,可用于衡量全球物流碳排放的空间热点和环境影响,为行业的绿色发展路径和协同减排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国际评审专家认为“该项研究非常有趣且具有重要意义,可为理解物流温室气体排放流动及空间分异提供新的见解”。
文章的通讯作者为吕永龙教授,第一作者为其博士研究生崔昊天,共同作者包括博士生王瑞、韩国祥、易小洁、杜荻、程寅益和王思雨,硕士生杨胜杰,以及贺桂珍研究员、宋帅副研究员、周云桥博士、Nils Chr. Stenseth教授、Dag O. Hessen教授和陈德亮教授。厦门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为共同第一完成单位。参与该项研究的其他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挪威奥斯陆大学、清华大学、瑞典哥德堡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761147001和42030707)、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C0507505)、中国科学院国际大科学计划项目(121311KYSB20190029)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项目(20720210083)的资助。特别鸣谢G7公司提供的基础物流数据。
原文链接:
Fpii%2FS258900422202065X%3Fshowall%3Dtrue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3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