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王亚韡课题组在发现活性氧持续产生介导黑磷自降解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亚韡研究组发现活性氧物种的持续产生可以介导黑磷在黑暗条件下的自降解行为,并揭示了其降解机制。相关研究成果近日以Unexpected Persistent Produc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during the Degradation of Black Phosphorous in the Darkness” 为题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on(2022, DOI:10.1002/anie.202213595)。 

  黑磷作为一种新兴的二维材料,因其独特的性质在光电催化、储能和传感等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由于其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很容易被氧化降解,大大限制了其实际应用。为了探索合适的保护措施,黑磷纳米片的氧化机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期有研究发现,即使在黑暗环境中黑磷也会被氧气和水氧化,但仍然存在具体降解机制不清楚,活性氧的动态形成是否参与黑暗环境下黑磷氧化降解等关键科学问题。 

  基于此,研究者合成了黑磷纳米片,系统研究了其黑暗条件下氧化降解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意外地发现即使在没有光照的情况下,黑磷纳米片的自降解也伴随着活性氧的持续产生。且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黑磷纳米片降解及其活性氧生成的程度越高。 

  采用化学发光等手段对该体系中活性氧的动态产生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活性氧的动力学产生机制表明,黑磷表面首先产生超氧阴离子,通过进一步氧化还原反应产生单线态氧、过氧化氢以及羟基自由基。另外,使用在黑暗条件下储存一段时间的黑磷纳米片可以对罗丹明和甲基橙进行有效去除。这一结果进一步证明了黑磷纳米片自降解过程伴随有大量活性氧的产生。DFT理论计算结果显示,在没有光照的情况下,黑磷表面电荷可以通过水分子的作用转移到氧分子,进而产生超氧阴离子,通过自由基的相互转化进一步生成单线态氧、过氧化氢以及羟基自由基。这一计算结果与实验相一致,进一步证明了黑暗条件下黑磷纳米片产生活性氧的机制。 

  这项研究系统阐述了黑暗条件下黑磷自降解过程,为其自降解中活性氧的产生和转化提供了直接证据。这不仅加深了我们对黑磷纳米片降解机理的认识,且为黑磷纳米片在绿色催化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可能。 

  该论文第一作者是于万超博士,通讯作者为赵利霞研究员。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nie.202213595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2年10月8日

院内单位
  • 院内单位
  • 中国科学院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
挂靠单位
  • 挂靠单位
  • 中国生态学学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健康与人类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系统服务专业委员会
  • 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中国委员会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
  • 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
  •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
其他链接
  • 其他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人民日报
  • 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基金会
  • 北京林业大学
  • 美国环境保护局
  • 日本环境省
  • MAX-PLANCK-GESELLSCHAFT
  • 百灵威化学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Copyright ©1997-202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100085 京ICP备0500285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