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刘思金研究组在重金属等的细胞毒理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思金研究组在长链非编码RNA调控镉、砷化物和纳米银的细胞毒性方面取得新的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于Cell Discovery (2018, 4:5)Toxicology Letters (2017, 284: 195-204)Biomaterials (2017, 130:14-27) 

  重金属镉和砷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污染物,它们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并造成健康危害效应。目前它们的毒理学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氧化应激、DNA损伤等方面,而表观遗传机制如长链非编码RNA是否参与调控其毒性了解很少。该研究组发现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s, MTs)基因家族的一个长链非编码RNA成员MT1DP,在镉的暴露下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增加,而MT1DP过去一致被认为是假基因或者垃圾基因,没有生物学功能。本研究发现MT1DP的诱导表达不可或缺的促进了镉诱发的肝细胞死亡。进一步的机制研究揭示,MT1DP与两个靶分子结合,一方面能够与RhoC蛋白相结合并阻止后者经自噬途径降解,最终导致RhoC蛋白含量增加并诱发钙通道的活化和促进胞内镉摄入,最终导致细胞加速走向死亡。另一方面,MT1DP还通过ceRNA(内源竞争RNA)机制与细胞凋亡蛋白MT1H竞争性地与miR-214结合,增加MT1H表达水平以增强镉诱发的细胞死亡效应(详见机制图1)。以上的工作发现了细胞内在的促进镉细胞毒性新机制,并为评价镉的健康危害效应提供新的可能的暴露与效应标志物,相关成果发表于Cell Discovery。该研究组也发现了一个长链非编码RNA—UCA1能够显著拮抗砷化物的肝细胞毒性,相关工作发表于Toxicology Letters。同时,该研究组还发现长链非编码RNA-ODRUL不可或缺的参与调控纳米银诱导的细胞毒性,相关的研究结果发表于Biomaterials 

  这些研究工作得到了中科院先导专项B、国家基金委项目和国家973项目的支持 

  原文链接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1-017-0005-y  

  原文链接2: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9248574   

  原文链接3: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8351005 

1  长链非编码RNAMT1DP促进镉诱发细胞死亡的机制图 

2  长链非编码RNAUCA1拮抗砷化物细胞毒性的机制图 

3  长链非编码RNAODRUL参与调控纳米银细胞毒性的机制图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825 

院内单位
  • 院内单位
  • 中国科学院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
挂靠单位
  • 挂靠单位
  • 中国生态学学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健康与人类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系统服务专业委员会
  • 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中国委员会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
  • 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
  •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
其他链接
  • 其他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人民日报
  • 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基金会
  • 北京林业大学
  • 美国环境保护局
  • 日本环境省
  • MAX-PLANCK-GESELLSCHAFT
  • 百灵威化学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Copyright ©1997-202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100085 京ICP备0500285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