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战爱斌研究组在水体污染驱动浮游群落空间分布格局形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日益频繁的人类活动带来大量污染物排放,导致河流水生生物多样性锐减,河流生态系统功能严重受损。因此,开展水质污染对河流生态系统影响的过程及机理研究,认识人类干扰胁迫下河流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演化方向及其生态学机制,是目前水生态和水环境等多个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也是污染河流生态修复必须回答的关键科学问题。其中,明确解析污染物影响河流生物群落空间格局形成的过程及机理是回答上述众多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尤其针对水生态系统功能维系具有关键作用的浮游生物群落。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环境选择作用和基于中性理论的扩散作用是决定河流浮游生物群落多样性空间分布的两个重要作用因子,但二者在污染河流中对浮游生物群落空间分布格局影响的生态学机制尚不明晰。鉴于此,战爱斌研究组分别在流域和单条河流两个不同地理尺度上,深入研究了污染河流中浮游动物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机制。 

  在流域尺度和单条河流尺度分别以海河流域和潮白河为研究对象,对河流代表性样点的浮游动物群落及水质参数进行系统分析。两个地理尺度的研究均表明与水体污染相关的环境因子是影响群落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关键因子。研究在流域尺度上证实了“环境选择作用”假说,但在单条河流尺度上否定了“扩散作用”假说,修正了前人关于“小尺度上扩散作用是影响群落空间格局形成的主要作用力”的结论,提出“在污染河流中,水体污染形成的环境梯度是决定浮游生物群落空间格局形成的主要驱动力(即小尺度环境选择作用假说)”。 

  以上研究得到了国家基金委项目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一三五”项目的资助。 

  论文一链接(流域尺度上的相关结果) 

  论文二链接(单条河流尺度上的相关结果) 

 

在流域尺度上,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的关键驱动因子识别(I);环境选择作用与扩散作用相对重要性分析(II 

在单条河流地理尺度上,在河流不同区段显著不同的环境条件(I)及浮游动物组成(II);导致浮游动物群落空间分布格局的关键驱动因子识别(III);环境选择作用与扩散作用相对重要性分析(IV 

  中国科学院环境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2017711 

院内单位
  • 院内单位
  • 中国科学院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
挂靠单位
  • 挂靠单位
  • 中国生态学学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健康与人类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系统服务专业委员会
  • 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中国委员会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
  • 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
  •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
其他链接
  • 其他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人民日报
  • 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基金会
  • 北京林业大学
  • 美国环境保护局
  • 日本环境省
  • MAX-PLANCK-GESELLSCHAFT
  • 百灵威化学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Copyright ©1997-202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100085 京ICP备0500285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0号